平凡岗位书写不凡故事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iss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铃铃,建行苏州分行营业部营业室储蓄专柜主任。,2015年全国十大金融青年岗位标兵、建行苏州分行“先进个人” “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巾帼建功标兵”。
  “一班”团队,迸发青春活力
  看到这个忙碌在网点各处、脸上总是带着盈盈笑意的“80后”女孩身影,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她已80后女孩是一个行龄超过10年的“老建行”,走上网点负责人的岗位也有5个年头了。她所在的网点共有员工近30人,90%以上都是“80后”“90后”80后、90后,充满活力与朝气是年轻人的特点,但“有个性、有想法”也是他们身上的标签。将这支年轻的团队带成系统标杆,张铃铃有她的小窍门:她建立了“建行一班”微信群,将网点的绩效、管理、排班等公开化、透明化;她根据员工的性格特点,指导他们的日常工作,并给出职业发展的建议;她还是员工们的知心姐姐,鼓励大家互帮互助,苦练本领,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培训和文明礼仪、哑语手语以及英语口语技能培训;坚持进行每周1次的业务技能考核和服务检查、每月1一次的强化服务管理会、每月开展“明星级柜员”评定活动,有效促进了员工业务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网点员工中涌现出中国银行业协会全国级“明星大堂经理”、建总行“青年岗位能手”、“优秀贵金属讲师”等优秀代表,团队过硬的专业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宽严相济,关爱网点员工
  2015年,张铃铃所在网点接到建总行网点一系列重大业务改革事项的测试工作任务。由于测试工作不能影响正常营运,大家需要凌晨5点就来到网点,晚上8点之后还在加班。持续一段时间后,个别员工开始出现负面情绪,员工家属也难免有不理解。
  小刘是刚入职建行的大学生,还没完全适应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沉如此重的工作负荷,使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上班时状态不佳、越来越急躁;与家人的沟通也慢慢变少,逐渐产生了隔阂。有一天,小刘在高柜当值班,办理业务时与客户起了争执,张铃铃闻讯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出过去来制止了小刘的争辩,向客户耐心地解释、道歉,并请客户到贵宾室,通过沟通交流,客户的情绪渐渐平复,最终这位客户成了网点的私人银行客户。下班后,张铃铃把小刘叫到办公室,指出了她的错误,严肃批评了小刘。随后,约了小刘和她的家人一起出来吃饭,解釋了银行工作的特殊性,得到了小刘家人的体谅和理解。看到小刘与家人最终解开了心结,张铃铃甚感宽慰。
  立体防护,保障资金安全
  有一次下班前,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营业大厅,大堂经理上前迎接。老奶奶焦急地说:“我要汇款,刚接到电话说我孙子出了交通事故,需要汇两万块钱元到这个账户。”大堂经理把老奶奶带到安排至爱心窗口,柜员小王热情地接待了她。小王判断这是一起电信诈骗,老奶奶可能上当了!张铃铃得知后,再三劝说老奶奶,并提议老奶奶马上跟孙子联系,得知其安然无恙,老奶奶长舒了一口气:“太感谢你们了,好在我的钱还没汇出去。”这时外面下起雨来,看着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张铃铃不放心,亲自将其送回了家。次日,老奶奶的儿子特意来到网点表示感谢。
  在专柜的每一个角落,都会看到阻截电信诈骗的宣传册,从大堂经理、柜员,到主管,都要成为风险防线的一部分,这是张铃铃一直贯彻的理念。她还作为金融业人员代表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为民众防范电信诈骗支招,所在网点也成功阻截多起诈骗行为,深受客户信赖。
  服务民生,践行社会责任
  工作中,张铃铃也经常带领团队践行社会责任,全力支持地方民生项目建设。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项目、阳澄湖镇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等都是苏州市政府的重点民生工程。在为一万多户安置居民发放存有安置补偿款的建行存折时,张铃铃带领全体员工,连续加班十10多天开立存折,反复核对数据,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安置居民中老年人居多,张铃铃在耐心做好各种细致解释工作的同时,还经常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服务,甚至将存折送到住院客户的病床边,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除了做好日常柜面工作,张铃铃还带领专柜员工,定期走进社区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张铃铃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网点附近的住宅小区居委会,走进代发企业、学校和医院,开展金融知识讲座,为民众普及金融知识,了解理财需求,讲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理财产品的购买方式和购买渠道,进行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等。她还带领网点员工走入民工子弟学校,为他们带去生动有趣的金融常识课,教他们如何到银行办理业务、如何规划自己的零用钱、识别假币等。
  以客户为中心,是张铃铃一直坚持的服务理念,客户满意的微笑,是她最大的幸福。她,雷厉风行,关心客户,踏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肩负责任,勇于担当,愿意为下属付出真心;她,是唱响新时代金融行业雷锋精神的巾帼英雄!
其他文献
我在《雷锋》杂志2018年第4期上看到报道,他走了,《雷锋的故事》还在传颂。得知陈广生老人病逝的不幸消息,我非常悲痛,因为我和老伴曾一起到沈阳多次拜访他老人家。我们一起探讨在新時期如何学雷锋,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战友的经验,使我们受益匪浅。2008年6月他曾赠送给我一本《雷锋在我心中》的书,并在书中为我题词:人生要成功就要学雷锋,我们还一起合影留念。这一切我都难以忘怀,我经常翻看他赠送的书,从中得到
期刊
近日,资深媒体人梁宏达诋毁雷锋的视频引起了广大“雷锋人”的反击和声讨。其实,对雷锋的抹黑和质疑早就有之,比如为什么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文字?……对于这些质疑,很多专家、学者、雷锋的战友都已给出了客观明确的解释。  这一次,梁宏达用一个真命题即“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来证明他的伪命题即“雷锋好自我表现
期刊
近日,女大学生“裸条”借贷事件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不少猎奇者通过各种渠道纷纷以不同价码在网络上购买“裸条”相关照片和视频。看后让人大跌眼镜,现在的女大学生怎么了?  所谓“裸条”是指在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作为“担保”的借贷方式,当借款人违约不予还款时,放贷人则以公开借款人裸体照片并告知其父母作为手段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裸体照片加上身份信息就能作为担保,从放贷者手中获得真金白银满足
期刊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化部“孔子文化奖”推选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孟学史”首席专家。出版过多部著作,在核心期刊发表50余篇文章。  说到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学术界最流行的说法是孟子主
期刊
当“裸贷”事件不断升温发酵,以社会贞操观为切入点,舆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这些女大学生的道德沦丧和底线丧失。当无数“裸女”伴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的十字架上时,也许很少有人会思考,倘若这是你的女儿,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以父母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即使是面对这样一个令众人嗤之以鼻的特殊群体,我依旧无法恶言相向。不可否认,“裸贷女”们不加节制的欲望是原罪,但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该反省,教育的失
期刊
作为炙手可热的“公众达人”,在中国人精神高地和舆论阵地上,假如成不了润泽家国的“栋梁大V”,最起码,不能沦落为面目狰狞的“跳梁小丑”。  三九天很冷,千里冰封。鸡年春节的脚步渐渐近了,雄鸡报晓的声音犹在前方,让人温暖地感觉到春的气息。但日前,梁宏达一段腾讯视频,却倒人胃口,寒彻心骨。  这位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老梁”的人,在视频中摇头晃脑又一本正经地说:“焦裕禄在兰考期间推广栽种泡桐树,防治水土流
期刊
主持人|翟元斌  雷锋,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树立的最为成功的一个英雄典型。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代表着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人民热爱雷锋,进而认同、信奉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逆流企图颠覆国家政权,自然要污蔑抹黑雷锋。  我们要战胜这股思潮,戳穿鼓吹者的鬼把戏,当然要针对他们散布的种种谣言做具体的解疑释惑、辟谣澄清的工作,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跳出具体事件的细枝末节,站
期刊
“正能量没能量”,这个说法类似于成语“对牛弹琴”:本想引起共鸣,产生同频共振的显能量或“润物细无声”的潜能量,不承想,事与愿违,或白费工夫,或适得其反,出现负作用。这方面的现象和事例很多,聊举几类。  “世界第一”之类的宣传,为一类。如几年前在报纸上,曾出现某市某区的一组被称为“世界第一区政府”的图片。那个刚摆脱了“要饭财政”困境的区政府,却要建“30年内最好、50年内不过时”的办公楼,新办公楼被
期刊
“你能给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想,所有人可能都会有这种疑问,尤其是女性,她们可能一直都在想——谁能给我想要的生活。作为一个当代的女大学生,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当我真正进入了大学校园才知道,大学并不像自己设想的那样。虽然生活相比较中学时代丰富了不少,但这种丰富也给精神和物质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裸贷”问题的发生,可能那些可怜的姑娘只是单纯地想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社会
期刊
历史是具有代谢功能的,多少一时一世的绚烂繁华,被时间无情地消解,如尘埃般被吹散了,恐怕只有历史学家拿着放大镜,才能在历史的旮旯里找到一点点踪迹。  历史是具有淘洗功能的,蒙尘的瑰宝经过淘洗,可以大放光芒。鱼目混珠、是非杂陈的价值观,经过时间淘洗,便一是一、二是二,看得清清楚楚了。其规律是,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总有一些保障力量,使其真实地、永久地存在。  历史还具有塑造功能,不但可以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