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对人格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做了简要的概述,通过对2003-2012十年来心理学核心期刊关于人格的研究,指出了现阶段人格的发展现状,最后对人格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关键词:人格;近十年;现状;趋势
一、人格的基本概述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目前解释人格的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观点,生物学观点等,其中,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根据心理动力学指出人格可分成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社会认知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人本主义认为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生物学派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人格特征论认为人格特征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如大五模型例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五大特征都会受遗传影响,也受不同文化影响;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恰好弥补了特质研究的缺点,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
二、人格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进展》和《心理学探新》关于人格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从2003年-2012年共有111篇论文,其中《心理学报》33篇,《心理科学》13篇,《心理科学进展》61篇,,《心理学探新》4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犯人,服务员,教师等。但是,研究对象和样本不够广泛。已有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本科大学生,而对师范大学生和高职大学生的研究很少。并且已有的研究很多都是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进行取样,样本的代表性难以保证,结论的推广性不大。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较单一,多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其中主观测量工具(自陈量表)占核心地位,实验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较少,多种方法的交叉研究更少。但在过去的近十年,随着神经科学、医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试图运用一般的自然科学方法去理解人格及其生物学基础。特别近些年,由于FMRI技术等的应用,使研究者可借助现代化仪器设备来探索不同人格行为者的深层原因,探讨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
3、研究内容和作者
近年来,人格研究出现了新的研究术语,如道德人格,时间人格,主动性人格,品牌人格,权威人格,内隐人格等,研究领域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社交偏好,自立,外显内隐自尊),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量(问卷编制、已有问卷的信效度研究);王登峰是人格研究的核心作者之一,这几年有11篇,其次还有黄希庭,傅小兰,陈会昌,崔红等。
4、中西对比
从文献量、语种等多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格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的研究较落后,这与我国文化古国、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尽管中国心理学历史不长,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并有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所以我们有条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特色体系,为丰富世界心理学宝库作贡献。
三、人格的未来趋势
1、人格理论的交融趋势
在最近几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主要特色表现在研究的精确化、理论的小型化上;而在创造出新的、有广泛意义的理论上却显得薄弱。从其发展趋势上来看,人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精神分析论范式 、特质论范式、生物论范式、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范式、认知论范式、人本主义范式6种;研究逐渐从意识拓展到潜意识领域,从研究人格的结构到人格的类型,从人格生物学因素和高层次的认知因素,到人本主义研究人的责任、价值和意义问题;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兼容的整合趋势。
2、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
人格心理学家有的非常关注人格研究的效度问题,如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格的区分、解释和预测功能;有的则强调人格的信度问题,即人格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艾森克完成了整合工作,他在结合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描述的整合模型,通過两个人格维度情绪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内向与外向划分出四种人格气质类型,将人格描述的不同模型整合于一体;后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大五"模型为人格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基础的广泛的框架,被称为是人格领域中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人格的功能逐渐的完善丰富。
3、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
在人格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人格心理学家使用了许多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I和 N方法,横向与纵向研究,主观与客观方法,质与量的方法等;最常用的有认知学派的角色建构技能测验,人本主义常用的Q分类技术等。今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走向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研究问题的特征与方法相吻合的趋势:如果研究问题以稳定为特征,则可以用客观分析的方法;但如果从过程、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课题,纵向研究的方法就变得重要了。如果不考虑课题性质而盲目使用方法,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趋势。早期人格研究方法强调描述性方法,如临床访谈、自我报告和 Q分类方法都是描述方法或质的分析。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量的分析,通过科学研究来考察人格过程。
四、结语
但在对人格进行研究的时候,还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在长时间段内,人格究竟有怎样的稳定性?是不是某些时候的稳定大于另一些时候的稳定?人格某些方面的稳定大于其他方面的稳定?是否一些人的人格相对于其他人更稳定 ?我们如何认识在人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基本的连续性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
研究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格,是21世纪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课题,它将使我们能以动态的方式来诠释人格。当前人格心理学所展示出的发展趋势和 20世纪人格心理学家为我们留下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本世纪人格科学发展提出了思索的课题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黄希庭(..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永玉,张钊.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初探[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3]曾天德.近十年来大学生健康人格研究的困境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作者简介:张永慧(1987.11-),女,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杨阳(1988.3-),女,河北承德人,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研究;周惠(1988.12-),女,安徽合肥人,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关键词:人格;近十年;现状;趋势
一、人格的基本概述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目前解释人格的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观点,生物学观点等,其中,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根据心理动力学指出人格可分成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社会认知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人本主义认为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生物学派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人格特征论认为人格特征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如大五模型例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五大特征都会受遗传影响,也受不同文化影响;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恰好弥补了特质研究的缺点,认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结构的反映。
二、人格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进展》和《心理学探新》关于人格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从2003年-2012年共有111篇论文,其中《心理学报》33篇,《心理科学》13篇,《心理科学进展》61篇,,《心理学探新》4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学生群体(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犯人,服务员,教师等。但是,研究对象和样本不够广泛。已有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本科大学生,而对师范大学生和高职大学生的研究很少。并且已有的研究很多都是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进行取样,样本的代表性难以保证,结论的推广性不大。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较单一,多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其中主观测量工具(自陈量表)占核心地位,实验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较少,多种方法的交叉研究更少。但在过去的近十年,随着神经科学、医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者试图运用一般的自然科学方法去理解人格及其生物学基础。特别近些年,由于FMRI技术等的应用,使研究者可借助现代化仪器设备来探索不同人格行为者的深层原因,探讨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
3、研究内容和作者
近年来,人格研究出现了新的研究术语,如道德人格,时间人格,主动性人格,品牌人格,权威人格,内隐人格等,研究领域涉及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归因,社交偏好,自立,外显内隐自尊),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量(问卷编制、已有问卷的信效度研究);王登峰是人格研究的核心作者之一,这几年有11篇,其次还有黄希庭,傅小兰,陈会昌,崔红等。
4、中西对比
从文献量、语种等多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格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的研究较落后,这与我国文化古国、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尽管中国心理学历史不长,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并有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工作者,所以我们有条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特色体系,为丰富世界心理学宝库作贡献。
三、人格的未来趋势
1、人格理论的交融趋势
在最近几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主要特色表现在研究的精确化、理论的小型化上;而在创造出新的、有广泛意义的理论上却显得薄弱。从其发展趋势上来看,人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精神分析论范式 、特质论范式、生物论范式、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范式、认知论范式、人本主义范式6种;研究逐渐从意识拓展到潜意识领域,从研究人格的结构到人格的类型,从人格生物学因素和高层次的认知因素,到人本主义研究人的责任、价值和意义问题;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兼容的整合趋势。
2、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
人格心理学家有的非常关注人格研究的效度问题,如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格的区分、解释和预测功能;有的则强调人格的信度问题,即人格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艾森克完成了整合工作,他在结合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描述的整合模型,通過两个人格维度情绪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内向与外向划分出四种人格气质类型,将人格描述的不同模型整合于一体;后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大五"模型为人格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基础的广泛的框架,被称为是人格领域中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人格的功能逐渐的完善丰富。
3、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
在人格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人格心理学家使用了许多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I和 N方法,横向与纵向研究,主观与客观方法,质与量的方法等;最常用的有认知学派的角色建构技能测验,人本主义常用的Q分类技术等。今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走向将会出现以下趋势:
研究问题的特征与方法相吻合的趋势:如果研究问题以稳定为特征,则可以用客观分析的方法;但如果从过程、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课题,纵向研究的方法就变得重要了。如果不考虑课题性质而盲目使用方法,会导致研究出现偏差。
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趋势。早期人格研究方法强调描述性方法,如临床访谈、自我报告和 Q分类方法都是描述方法或质的分析。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量的分析,通过科学研究来考察人格过程。
四、结语
但在对人格进行研究的时候,还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在长时间段内,人格究竟有怎样的稳定性?是不是某些时候的稳定大于另一些时候的稳定?人格某些方面的稳定大于其他方面的稳定?是否一些人的人格相对于其他人更稳定 ?我们如何认识在人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基本的连续性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
研究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格,是21世纪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课题,它将使我们能以动态的方式来诠释人格。当前人格心理学所展示出的发展趋势和 20世纪人格心理学家为我们留下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本世纪人格科学发展提出了思索的课题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黄希庭(..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永玉,张钊.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初探[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
[3]曾天德.近十年来大学生健康人格研究的困境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
作者简介:张永慧(1987.11-),女,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杨阳(1988.3-),女,河北承德人,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咨询研究;周惠(1988.12-),女,安徽合肥人,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