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茅台酒的广告语是什么?
生:国酒茅台,玉液之冠。
师:农夫山泉的广告语大家记不记得?
生:农夫山泉有点甜。
师:很好。那农夫,加上山泉和一壶酒,生活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园田”,感受一下这种生活的滋味。
师: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中的关键字被称作题眼,它可以提挈全诗,凸显感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那本诗的题眼是哪个字?
生:“归”字。(异口同声)
师:看了标题,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生:陶渊明从何处归向田园?
生:他为什么归向田园?
生:回归到田园后的生活怎样?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我把大家问题总结一下就是: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后如何
师:有人说诗要三分评,七分读。我们先来听一下名家朗诵。(幻灯播放)(让学生自由诵读)
师:请大家来读一下。
(单个男生和女生先后诵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羁(jī)鸟 守拙(zhuō ) 荫(yìn)
(集体诵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篇,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生: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生: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生:“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釋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他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
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生:国酒茅台,玉液之冠。
师:农夫山泉的广告语大家记不记得?
生:农夫山泉有点甜。
师:很好。那农夫,加上山泉和一壶酒,生活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园田”,感受一下这种生活的滋味。
师: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中的关键字被称作题眼,它可以提挈全诗,凸显感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那本诗的题眼是哪个字?
生:“归”字。(异口同声)
师:看了标题,大家还有哪些疑问?
生:陶渊明从何处归向田园?
生:他为什么归向田园?
生:回归到田园后的生活怎样?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我把大家问题总结一下就是: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后如何
师:有人说诗要三分评,七分读。我们先来听一下名家朗诵。(幻灯播放)(让学生自由诵读)
师:请大家来读一下。
(单个男生和女生先后诵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羁(jī)鸟 守拙(zhuō ) 荫(yìn)
(集体诵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篇,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生: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生: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生:“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釋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他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
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
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