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这是歌手黄舒骏在纪念好友杨明煌《改变1995》中的一句歌词。
“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这是歌手黄舒骏在纪念好友杨明煌《改变1995》中的一句歌词。在他眼中,流行音乐已成为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音乐”属性越来越少,商业成分却不断增多。这对一个曾经有着远大音乐理想的音乐人来说,是一个不愿见到、却不得面对的事实。
黄舒骏的感慨发自于2001年。事实上,自从有了广义上的“通俗”音乐,关于音乐文化属性和商业价值的争论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早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先锋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尖锐评判。他们认为,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以音乐、影视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已脱离了自身的属性,演变成为唯利是图的“文化产业”,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一部分。
法兰克福学派倾向于“贬低文化的意义”,这对其后的媒介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过,来自新西兰的学者罗伊·舒克尔却并没有陷入这种“经济决定论”。他不但大大方方地承认了音乐和商业之间血浓于水的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在其著作《流行音乐的秘密》中,罗伊·舒克尔以音乐文本为切入点,深入整个音乐工业的内部,将那些平日隐藏在专辑封面、现场表演、MV影像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逐一进行了介绍。此外,他还探讨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音乐产业和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构框架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点。罗伊·舒克尔将全书分成了14个章节。如果说作为文本的“音乐”是这本书的主干,那么媒体、消费者、亚文化、由音乐衍生出来的意义和意识形态就是其上长出的枝丫。这14个章节几乎每章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书。特别是书中所涉及的诸如文化帝国主义、女权主义、电台、唱片公司商业运作等内容,都是能写出皇皇巨著的研究领域。想在一本书囊括如此众多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罗伊·舒克尔还在每一章节之后列出了相关的延伸阅读,便于读者对该章节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读。
无论在何种学术领域,体系的建立是最关键的。《流行音乐的秘密》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那些对西方流行音乐历史一知半解的人迅速建立起体系。通过对十余种主流的流行音乐流派,以及一线具有典型标本意义的音乐人、乐队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西方流行音乐的基本概念。所以,如果你是一边阅读,一边将书中提到那些名字输入进你的搜索引擎,那你显然已经找到了阅读此书的最佳方式。
作为一个在60年代度过青春期的学者,蓬勃发展的摇滚乐和“要做爱不要战争”的时代精神显然对罗伊·舒克尔日后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本书的结论部分,罗伊·舒克尔写道,“作为‘战后婴儿潮’(Baby Boom)的一代,我阐释了我们这一代对通俗音乐以及各种对通俗音乐进行记录和分析的尝试所做出的回应。而我自己在通俗文化中的定位远不是一个完全的学者的身份。分析与记录离不开情感与通俗文化记忆中的冲动和争论的部分。”
诚然,对于普通听众而言,音乐带给他们最大的冲击依然和时间与情感紧密相连。在文化大众化、全球化、主流化的今天,音乐已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现象。对生产者而言,它创造了商业价值;对消费者而言,它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作为文本的音乐,显然脱不开国家文化政策、文本的创造者、消费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离开这些,孤立地理解音乐是不明智的。正如罗伊·舒克尔强调的那样,“音乐文本和表演从根本上讲是国际音乐产业为了使利益最大化而大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虽然我们仍可以看到若干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音乐厂牌,但不可否认的是,生存仍是这些厂牌存在的前提,吃饱饭也是他们在音乐上更进一步的基础。
其实,商业和音乐原本就不是天生的死敌,比无端排斥商业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找到音乐和商业的最佳结合点。这也是罗伊·舒克尔全书的落脚点。
“全台湾都在R&B,全美国都在Rap,只有流行,没有音乐,我看你眼不见为净也是好事一件”——这是歌手黄舒骏在纪念好友杨明煌《改变1995》中的一句歌词。在他眼中,流行音乐已成为工业化的流水线产品,“音乐”属性越来越少,商业成分却不断增多。这对一个曾经有着远大音乐理想的音乐人来说,是一个不愿见到、却不得面对的事实。
黄舒骏的感慨发自于2001年。事实上,自从有了广义上的“通俗”音乐,关于音乐文化属性和商业价值的争论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早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先锋代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尖锐评判。他们认为,在大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以音乐、影视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已脱离了自身的属性,演变成为唯利是图的“文化产业”,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一部分。
法兰克福学派倾向于“贬低文化的意义”,这对其后的媒介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过,来自新西兰的学者罗伊·舒克尔却并没有陷入这种“经济决定论”。他不但大大方方地承认了音乐和商业之间血浓于水的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的研究。在其著作《流行音乐的秘密》中,罗伊·舒克尔以音乐文本为切入点,深入整个音乐工业的内部,将那些平日隐藏在专辑封面、现场表演、MV影像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逐一进行了介绍。此外,他还探讨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音乐产业和外部的政治、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结构框架是理解这本书的关键点。罗伊·舒克尔将全书分成了14个章节。如果说作为文本的“音乐”是这本书的主干,那么媒体、消费者、亚文化、由音乐衍生出来的意义和意识形态就是其上长出的枝丫。这14个章节几乎每章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书。特别是书中所涉及的诸如文化帝国主义、女权主义、电台、唱片公司商业运作等内容,都是能写出皇皇巨著的研究领域。想在一本书囊括如此众多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罗伊·舒克尔还在每一章节之后列出了相关的延伸阅读,便于读者对该章节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读。
无论在何种学术领域,体系的建立是最关键的。《流行音乐的秘密》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那些对西方流行音乐历史一知半解的人迅速建立起体系。通过对十余种主流的流行音乐流派,以及一线具有典型标本意义的音乐人、乐队及其代表作品的介绍,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建立西方流行音乐的基本概念。所以,如果你是一边阅读,一边将书中提到那些名字输入进你的搜索引擎,那你显然已经找到了阅读此书的最佳方式。
作为一个在60年代度过青春期的学者,蓬勃发展的摇滚乐和“要做爱不要战争”的时代精神显然对罗伊·舒克尔日后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本书的结论部分,罗伊·舒克尔写道,“作为‘战后婴儿潮’(Baby Boom)的一代,我阐释了我们这一代对通俗音乐以及各种对通俗音乐进行记录和分析的尝试所做出的回应。而我自己在通俗文化中的定位远不是一个完全的学者的身份。分析与记录离不开情感与通俗文化记忆中的冲动和争论的部分。”
诚然,对于普通听众而言,音乐带给他们最大的冲击依然和时间与情感紧密相连。在文化大众化、全球化、主流化的今天,音乐已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现象。对生产者而言,它创造了商业价值;对消费者而言,它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作为文本的音乐,显然脱不开国家文化政策、文本的创造者、消费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离开这些,孤立地理解音乐是不明智的。正如罗伊·舒克尔强调的那样,“音乐文本和表演从根本上讲是国际音乐产业为了使利益最大化而大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虽然我们仍可以看到若干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音乐厂牌,但不可否认的是,生存仍是这些厂牌存在的前提,吃饱饭也是他们在音乐上更进一步的基础。
其实,商业和音乐原本就不是天生的死敌,比无端排斥商业更为重要的是怎样找到音乐和商业的最佳结合点。这也是罗伊·舒克尔全书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