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欠缺。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56-01
一、培养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两条基本线索的能力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心所在。把握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往往需要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梳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两条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把握时间的变化,二是把握空间的变化,而且要将时间和空间两者作出分解。
比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要让学生具有如下清晰的思维线索:一方面是纬度变化规律,即同一日期、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季节变化规律,即同一地区,一年中的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再比如辐射逆温的发生,要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掌握:一方面是时间过程,即日落之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大气降温快,开始出现逆温现象,日出前后范围达最大;另一方面是空间分布,即逆温现象由下而上发生,由下而上消失。又比如气旋与反气旋的有关气流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点,让学生把握空间这条基本线索,就可以帮助他们轻松掌握这个知识点:一方面是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内部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反气旋的内部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另一方面是在垂直方向上,气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气旋中心控制下的地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反气旋中心控制下的地区天气晴朗。
二、培养学生用关联图掌握区域地理事物之间横向因果逻辑关系的能力
关联图,又称关系图,是用来分析事物之间“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等复杂关系的一种图表,适用于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问题的分析和整理。它将众多的影响因素以一种较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易于抓住主要矛盾、找到核心问题,也有益于集思广益、迅速解决问题。因此关联图是根据事物之间横向因果逻辑关系找出主要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
区域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庞杂,且这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纵向和横向联系,如果不理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就大受影响。在分析各事物之间的关系时,关联图就大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关联图掌握区域地理事物之间横向因果逻辑关系的能力。对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对每一种地理事物的熟练掌握是进行归纳分析的前提,只有做到熟练的分析一个地理事物的形成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结果,以及会对其他事物产生怎样的影响,才能准确的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而且我们要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要从众多的因子中找出对研究对象有直接影响的因子,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各因子之间的关联性。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模型想象能力
所谓地理模型想象能力,就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对已有的地理表象经过加工,创造性地建构出可以接受的替代客观事物的新的形象并简化为模型的能力,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敢于进行创造性想象;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地理的形象感知,为发展性的想象创造充分的条件;再次,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使个体建立的想象模型具体化,并推而广之。而且,教师要把对学生地理模型想象能力的培养当作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因为模型想象能力的培养只有在系统训练下,抓住地图的利用和考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用数轴攻克地理计算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中,地理计算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这个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现在地理教学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摒弃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种种弊端,教会学生用数轴去有效地进行高中地理计算。
例如,平常教学时,地方时的教学往往给出如下公式: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公式中的加减是指东加西减,经度差则为同减异加);区时的计算则给出如下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公式中的加减是指东加西减,时区差则为同减异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给出的计算公式如下: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差值。同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在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经度分布图、时区分布图、纬度分布图,同时能够正确地区分东西关系,南北半球关系,这样一来,搞得学生对地理学习几乎绝望。
但是教会学生运用数轴进行计算,那便是找到了一条捷径。比如对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出经度差=所求地经度-已知地经度;第二步,把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第三步,所求地时间=已知地时间+时间差。对地方经度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出时间差=所求经度的时间-已知地经度的时间;第二步,把时间差转化为经度差;第三步,所求地经度=已知地经度+经度差(如果结果为正数则为东经,反之则为西经;与规定的相同)。对区时的计算:东时区是正数,西时区是负数。第一步,计算出时区差=所求地时区-已知地时区;第二步,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这样一来,避免了记忆公式及相关条件的复杂化,计算速度快,结果准确,减少了失误,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我的教育教学业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以期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图雅. 优化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考试(教研版) , 2006,(09)
[2]付安庆, 李德华. 浅谈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07,(0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56-01
一、培养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两条基本线索的能力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心所在。把握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往往需要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梳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把握地理知识的两条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把握时间的变化,二是把握空间的变化,而且要将时间和空间两者作出分解。
比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要让学生具有如下清晰的思维线索:一方面是纬度变化规律,即同一日期、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季节变化规律,即同一地区,一年中的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再比如辐射逆温的发生,要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掌握:一方面是时间过程,即日落之后,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大气降温快,开始出现逆温现象,日出前后范围达最大;另一方面是空间分布,即逆温现象由下而上发生,由下而上消失。又比如气旋与反气旋的有关气流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点,让学生把握空间这条基本线索,就可以帮助他们轻松掌握这个知识点:一方面是在水平方向上,气旋的内部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反气旋的内部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另一方面是在垂直方向上,气旋中心形成上升气流,气旋中心控制下的地区多阴雨天气;反气旋中心形成下沉气流,反气旋中心控制下的地区天气晴朗。
二、培养学生用关联图掌握区域地理事物之间横向因果逻辑关系的能力
关联图,又称关系图,是用来分析事物之间“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等复杂关系的一种图表,适用于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问题的分析和整理。它将众多的影响因素以一种较简单的图形来表示,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易于抓住主要矛盾、找到核心问题,也有益于集思广益、迅速解决问题。因此关联图是根据事物之间横向因果逻辑关系找出主要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
区域地理涉及的知识点庞杂,且这些知识点之间存在纵向和横向联系,如果不理清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区域地理的学习效果就大受影响。在分析各事物之间的关系时,关联图就大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关联图掌握区域地理事物之间横向因果逻辑关系的能力。对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基本事实:对每一种地理事物的熟练掌握是进行归纳分析的前提,只有做到熟练的分析一个地理事物的形成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结果,以及会对其他事物产生怎样的影响,才能准确的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起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而且我们要教会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要从众多的因子中找出对研究对象有直接影响的因子,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各因子之间的关联性。
三、培养学生的地理模型想象能力
所谓地理模型想象能力,就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对已有的地理表象经过加工,创造性地建构出可以接受的替代客观事物的新的形象并简化为模型的能力,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敢于进行创造性想象;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加强对地理的形象感知,为发展性的想象创造充分的条件;再次,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使个体建立的想象模型具体化,并推而广之。而且,教师要把对学生地理模型想象能力的培养当作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因为模型想象能力的培养只有在系统训练下,抓住地图的利用和考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用数轴攻克地理计算的能力
地球的运动中,地理计算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这个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现在地理教学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摒弃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种种弊端,教会学生用数轴去有效地进行高中地理计算。
例如,平常教学时,地方时的教学往往给出如下公式: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公式中的加减是指东加西减,经度差则为同减异加);区时的计算则给出如下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公式中的加减是指东加西减,时区差则为同减异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给出的计算公式如下: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所求地点的地理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差值。同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在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经度分布图、时区分布图、纬度分布图,同时能够正确地区分东西关系,南北半球关系,这样一来,搞得学生对地理学习几乎绝望。
但是教会学生运用数轴进行计算,那便是找到了一条捷径。比如对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出经度差=所求地经度-已知地经度;第二步,把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第三步,所求地时间=已知地时间+时间差。对地方经度的计算:第一步,计算出时间差=所求经度的时间-已知地经度的时间;第二步,把时间差转化为经度差;第三步,所求地经度=已知地经度+经度差(如果结果为正数则为东经,反之则为西经;与规定的相同)。对区时的计算:东时区是正数,西时区是负数。第一步,计算出时区差=所求地时区-已知地时区;第二步,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时区差。这样一来,避免了记忆公式及相关条件的复杂化,计算速度快,结果准确,减少了失误,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我的教育教学业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以期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图雅. 优化地理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考试(教研版) , 2006,(09)
[2]付安庆, 李德华. 浅谈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