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美术、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推进,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經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教育,也在不断地摒弃专业化、成人化的陈旧的教学思想,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已经被接受并逐步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曾经提到:“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学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升华教材,给学生开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是提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第一,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人的美,人格美。
人的美是美的精华所在,而历史,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经过,就是人的历史,人的美的集合。“培养人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美育的终极目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而谱写了光辉篇章的优秀人物事迹,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美德教育提供了鲜活而充实的素材。比如: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使学生们感受到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格美,学习他们为进步事业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美好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繁荣富强的强大力量,我们可以用邓世昌、黄继光等英雄先烈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还可以通过尧舜禹的大公无私,林则徐的刚正不阿,方志敏的追求真理等等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美好的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生对于美有较强的感受,是美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要求。德国美学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这要求我们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借以提升其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在讲《难忘9﹒18》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那凄惨悲凉的曲调,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被侵略、欺凌的战争情景,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爱国热情。在学习繁荣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我们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创设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丑的东西,通过丑与美的辨别,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例如,近代史上,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赤裸裸的卖国言行与嘴脸,而同时,义和团奋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暴行,两者相比,对于美丑学生自有鉴别。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人类在不断创造中改变了自然,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宝贵的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实质,而培养、提高人们创造美的能力也是美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美的规律,这一点,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工艺品中的陶瓷制品,从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到唐三彩再到青花瓷,历史教材中都有详尽讲述。每个时期的作品,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审美风尚,通过纵向的比较,既突出了陶瓷制品发展的规律,也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美育信息。
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以自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的思想、情趣、态度、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因此,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以自己高雅的风度仪表和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股促进其精神世界高尚的巨大力量;李戎老师说:“只有性格才能塑造性格,只有能力才能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要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改善德育和美育的薄弱状况,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学教育是完善人性的最好手段。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升华教材,给学生开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是提升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利用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第一,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人的美,人格美。
人的美是美的精华所在,而历史,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经过,就是人的历史,人的美的集合。“培养人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美育的终极目标。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而谱写了光辉篇章的优秀人物事迹,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美德教育提供了鲜活而充实的素材。比如: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使学生们感受到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格美,学习他们为进步事业的献身精神和进取精神;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美好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繁荣富强的强大力量,我们可以用邓世昌、黄继光等英雄先烈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还可以通过尧舜禹的大公无私,林则徐的刚正不阿,方志敏的追求真理等等事迹,来培养学生的美好的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生对于美有较强的感受,是美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要求。德国美学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这要求我们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借以提升其审美情趣和能力。如:在讲《难忘9﹒18》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那凄惨悲凉的曲调,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被侵略、欺凌的战争情景,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爱国热情。在学习繁荣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我们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创设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丑的东西,通过丑与美的辨别,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例如,近代史上,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赤裸裸的卖国言行与嘴脸,而同时,义和团奋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暴行,两者相比,对于美丑学生自有鉴别。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人类在不断创造中改变了自然,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最宝贵的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实质,而培养、提高人们创造美的能力也是美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美的规律,这一点,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工艺品中的陶瓷制品,从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到唐三彩再到青花瓷,历史教材中都有详尽讲述。每个时期的作品,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审美风尚,通过纵向的比较,既突出了陶瓷制品发展的规律,也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美育信息。
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进行审美教育。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以自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的思想、情趣、态度、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因此,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以自己高雅的风度仪表和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一股促进其精神世界高尚的巨大力量;李戎老师说:“只有性格才能塑造性格,只有能力才能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
总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要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改善德育和美育的薄弱状况,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