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境”育人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对比分析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模式是高职院校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契合高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运行模式作为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子集,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及实训实习提供了理论和制度保障。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十余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了“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构建了“产学研创”生态圈,充分发挥生态圈中各主体的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文将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职教同人提供借鉴。
  一、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校企双方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双方自身的基础条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参与生产相互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全过程培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实施、课堂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等环节全程参与。
  2.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学生入校后要到工厂、企业参加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素质要求,体验职场文化,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3.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趋向一致。学生通过校企两个场境的培养和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相匹配。企业可依据学生的表现选择优秀的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就业单位。
  工学交替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企业参与并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缺乏互利互惠性,企业积极性不高;某些岗位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学生短期内无法达到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因此,该模式的合作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具备一定规模,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具备这样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围绕行业和企业未来岗位的需求,有方向、有侧重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期间可直接到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定向培养的形式,以岗位群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素养,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企业参与教学评价和人才质量评估的全过程,较好地发挥了校企双方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企业、行业和市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企业来说,预先进行了人才储备和甄选,缩短了员工的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了运营成本。
  该模式的局限在于:订单培养模式受“订单”岗位影响较大,强化了学生岗位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弱化了综合性学科的学习,学生知识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少了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
  (三)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是学校为完成实践教学计划,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与之签订协议,定期定量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社会、行业和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和岗前锻炼,满足高职院校在校内所不能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择优录取学生,学生也可通过实习实训增强就业竞争力,明晰职业规划。
  该模式的局限在于:
  1.缺乏规范的实习实训标准。国家对学生实习实训有相关的要求,但对具体专业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应具备什么能力,解决什么问题等,没有作明确要求。各学校对各学科、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具体要求不够明晰。学生对实习实训的要求和目的也不明确,最终影响了实习实训的效果。
  2.缺少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有实习实训的计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带教机构、专管人员,学校有带队指导教师,企业具有满足学生安全开展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但具备条件的实习实训基地有限,加之这类实训基地能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影响了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3.缺乏规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法规。国家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动员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一举措产生了良好的开端和积极的导向,但目前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管理办法尚不完善,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
  二、“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的优势
  (一)四境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代表,适时提出了“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较,“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有效綜合了以上几种校企合作主要类型的优点,有效解决了各主体责权利合作不深入、对接不紧密的难题。
  四境育人模式创设了四个场境,即行业企业场境、教育教学场境、科学研究场境和创新创业场境。四个场境包括行业企业及生产活动的“产境”、职业院校及教学活动的“学境”、科研机构及科研性活动的“研境”、创新创业机构及双创活动的“创境”。在育人过程中,四境育人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创业机构紧密连接, 以达到“产学研创四境育人”相统一。该模式基于地方优势产业,围绕产、学、研、创四个方面,把专业办到了产业链上。一是基于“产”办“学”,形成育人的“产境”和“学境”;二是基于“产+学”办技术研究院,形成育人的“研境”;三是基于“产+学+研”办众创空间,形成育人的“创境”,并通过“融课程、融体系、融体制”构建“产学研创”综合体和生态圈。   (二)四境育人模式的创新经验
  四境育人模式存在其发展的必然性,其创新经验主要体现在共同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等四个方面。
  1.共同参与
  四境育人模式突出了产、学、研、创四个主體的地位,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为出发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开展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探索实践,充分调动了四个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出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模式。而企业、研究院和众创空间及相关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这就要求四个主体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主动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把不断变化中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增强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互惠互利
  四境育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之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彼此相互适应。在四境育人模式下,产、学、研、创四个场境对应的主体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义务与权益相互明确,并可随着合作后运行条件的变化,对其做出适当调整。最终四个主体在成果分享、利益分配上相互尊重。虽然不是纯粹等价交换,但在长远利益上,资源交换能够体现价值双向平等受益,保证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3.优势互补
  四境育人模式基于共同的目标、意愿和原则,相互遵循,四个主体都能够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侧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劣势,共同发展。
  4.相对稳定
  四境育人模式植根于深厚的校企合作沃土,与四个方面的合作主体,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四个主体单位的人员可互派互用,有效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四境育人模式还将在现有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三、四境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实施“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过程中,以“融体制、融体系、融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了有温度、有智慧、有生命的“产学研创”职教生态圈,形成了丰富的专业群,不断充实的品牌课程和教材,良好的师资队伍,加上设施齐备、技术先进的教学及教学管理软硬件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招生人数连年快速上升,就业率连年在97%以上,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KGHYB-0458】
  (责编 李亚婷)
其他文献
就社会环境而言,首先,高职院校的医护专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偏低。“医护专业人命关天、学医更不能去高职院校”的观念普遍存在,学生和家长选择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一般都是“无奈选择”。其次,高职护理人才不好就业。大多数医院设置了本科学历门槛将高职学生拒之门外。高职学历只能成为临聘人员,没有编制,“工薪偏低”“福利较差”。这也影响了专业吸引力,加剧了公卫护理专业优质生源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人才输出质量。  同时
期刊
一方面,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之后职业教育的覆盖范围,特别是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确保他们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之后就业。另一方面,就招收学生和考核学生的方式而言,应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更多考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等因素。长期以来,我们采用统一的分数线来区别普通教育和类型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教育实践中,确实有一部分孩子无论是个人兴趣还是
期刊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直接与社会接口的教育。严格地说,今后每一位青年都必须经过二者之一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重在创新引领,职业教育重在产品实现。产业的先导靠创新,靠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靠工匠精神,靠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这里只是为了突出起见而采取的一个二分法,从创新、原理到设计、工程再到技术、技能,在创新和技能之间其实存在一个巨大的光谱地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在中间段很难完全区分,二
期刊
长期以来,帮助学生矫正不良习惯,培养优秀品质,成为中职德育工作的难点之一。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以德育“感悟课”为载体,变革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德育活动形式,拓展德育活动空间,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开辟了一条中职德育新路径。   一、德育“感悟课”的开展背景及成效   近年来,焦作市教育局在全市职业学校展开了新课堂教育实验改革,其中德育“感悟课”是新课堂教育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德育
期刊
钟南山  你从南方来  你像一座山  不,你就是一座山  一座让国人依靠的山  你像山一样沉稳  又如山一般伟岸  在奔赴武汉的火车上  在专家研判的会议上  你的沉着坚定  你的真知灼见  让领导人有底  让老百姓心安  你的名字家喻户晓始于2003年的“非典”  15年后,84岁的你再次出山  初心,使命,悲壮,担当  所有这些都不足以表达人们对你的大赞  你是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  你的每一句
期刊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创新型产业的大力扶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加多元化,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同时,创新型产业发展对从事艺术设计产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更高的标准。如何结合学生综合素质找准专业定位,结合产业需求及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明确专业定位,清晰培养目标   从目前中职生源来看,学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打造一批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尽管各个层面都一直在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然而对职业学校而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在实际操作层面难度较大,需要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训。实践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模式的提出,试图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和我省系列竞赛制度的日趋完善,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把建立健全系列竞赛制度,特别是把全员化竞赛作为实施培养模式创新的有力抓手,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评价,经过几年努力,以竞赛为引领的教学改革创新机制初步形成。   一、拓展竞赛项目,构建师生全员参与的动员机制   为了开创师生全参与的参赛局面,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邀请省级职教专
期刊
2014年,职业教育被正式纳入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系列。至此,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在这项国家级荣誉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一样,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职教成果奖获奖代表颁奖。一时间,国家级职教成果奖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竞相申报的最高荣誉。也是在当年,河南获得了9项二等奖,在全国排名处于中等水平,成绩令人鼓舞。然而时隔4年,2018年河南仅有3个单位入选二等奖。这样的成
期刊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