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模式是高职院校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契合高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运行模式作为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子集,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及实训实习提供了理论和制度保障。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十余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了“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构建了“产学研创”生态圈,充分发挥生态圈中各主体的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文将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职教同人提供借鉴。
一、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校企双方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双方自身的基础条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参与生产相互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全过程培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实施、课堂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等环节全程参与。
2.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学生入校后要到工厂、企业参加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素质要求,体验职场文化,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3.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趋向一致。学生通过校企两个场境的培养和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相匹配。企业可依据学生的表现选择优秀的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就业单位。
工学交替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企业参与并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缺乏互利互惠性,企业积极性不高;某些岗位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学生短期内无法达到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因此,该模式的合作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具备一定规模,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具备这样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围绕行业和企业未来岗位的需求,有方向、有侧重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期间可直接到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定向培养的形式,以岗位群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素养,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企业参与教学评价和人才质量评估的全过程,较好地发挥了校企双方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企业、行业和市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企业来说,预先进行了人才储备和甄选,缩短了员工的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了运营成本。
该模式的局限在于:订单培养模式受“订单”岗位影响较大,强化了学生岗位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弱化了综合性学科的学习,学生知识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少了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
(三)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是学校为完成实践教学计划,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与之签订协议,定期定量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社会、行业和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和岗前锻炼,满足高职院校在校内所不能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择优录取学生,学生也可通过实习实训增强就业竞争力,明晰职业规划。
该模式的局限在于:
1.缺乏规范的实习实训标准。国家对学生实习实训有相关的要求,但对具体专业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应具备什么能力,解决什么问题等,没有作明确要求。各学校对各学科、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具体要求不够明晰。学生对实习实训的要求和目的也不明确,最终影响了实习实训的效果。
2.缺少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有实习实训的计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带教机构、专管人员,学校有带队指导教师,企业具有满足学生安全开展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但具备条件的实习实训基地有限,加之这类实训基地能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影响了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3.缺乏规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法规。国家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动员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一举措产生了良好的开端和积极的导向,但目前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管理办法尚不完善,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
二、“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的优势
(一)四境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代表,适时提出了“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较,“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有效綜合了以上几种校企合作主要类型的优点,有效解决了各主体责权利合作不深入、对接不紧密的难题。
四境育人模式创设了四个场境,即行业企业场境、教育教学场境、科学研究场境和创新创业场境。四个场境包括行业企业及生产活动的“产境”、职业院校及教学活动的“学境”、科研机构及科研性活动的“研境”、创新创业机构及双创活动的“创境”。在育人过程中,四境育人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创业机构紧密连接, 以达到“产学研创四境育人”相统一。该模式基于地方优势产业,围绕产、学、研、创四个方面,把专业办到了产业链上。一是基于“产”办“学”,形成育人的“产境”和“学境”;二是基于“产+学”办技术研究院,形成育人的“研境”;三是基于“产+学+研”办众创空间,形成育人的“创境”,并通过“融课程、融体系、融体制”构建“产学研创”综合体和生态圈。 (二)四境育人模式的创新经验
四境育人模式存在其发展的必然性,其创新经验主要体现在共同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等四个方面。
1.共同参与
四境育人模式突出了产、学、研、创四个主體的地位,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为出发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开展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探索实践,充分调动了四个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出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模式。而企业、研究院和众创空间及相关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这就要求四个主体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主动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把不断变化中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增强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互惠互利
四境育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之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彼此相互适应。在四境育人模式下,产、学、研、创四个场境对应的主体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义务与权益相互明确,并可随着合作后运行条件的变化,对其做出适当调整。最终四个主体在成果分享、利益分配上相互尊重。虽然不是纯粹等价交换,但在长远利益上,资源交换能够体现价值双向平等受益,保证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3.优势互补
四境育人模式基于共同的目标、意愿和原则,相互遵循,四个主体都能够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侧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劣势,共同发展。
4.相对稳定
四境育人模式植根于深厚的校企合作沃土,与四个方面的合作主体,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四个主体单位的人员可互派互用,有效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四境育人模式还将在现有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三、四境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实施“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过程中,以“融体制、融体系、融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了有温度、有智慧、有生命的“产学研创”职教生态圈,形成了丰富的专业群,不断充实的品牌课程和教材,良好的师资队伍,加上设施齐备、技术先进的教学及教学管理软硬件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招生人数连年快速上升,就业率连年在97%以上,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KGHYB-0458】
(责编 李亚婷)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十余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了“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构建了“产学研创”生态圈,充分发挥生态圈中各主体的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文将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职教同人提供借鉴。
一、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主要类型
(一)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校企双方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双方自身的基础条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参与生产相互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全过程培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在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实施、课堂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等环节全程参与。
2.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学生入校后要到工厂、企业参加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素质要求,体验职场文化,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3.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趋向一致。学生通过校企两个场境的培养和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与企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相匹配。企业可依据学生的表现选择优秀的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就业单位。
工学交替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企业参与并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缺乏互利互惠性,企业积极性不高;某些岗位技术和技能要求较高,学生短期内无法达到岗位所需技能要求。因此,该模式的合作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具备一定规模,能够满足学生实习实训要求。具备这样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围绕行业和企业未来岗位的需求,有方向、有侧重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组织教学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期间可直接到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定向培养的形式,以岗位群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素养,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紧密衔接,企业参与教学评价和人才质量评估的全过程,较好地发挥了校企双方在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校专业和学科建设水平,使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企业、行业和市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企业来说,预先进行了人才储备和甄选,缩短了员工的岗位适应时间,降低了运营成本。
该模式的局限在于:订单培养模式受“订单”岗位影响较大,强化了学生岗位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弱化了综合性学科的学习,学生知识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少了就业的紧迫感和竞争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
(三)实习实训基地模式
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较为普遍,是学校为完成实践教学计划,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与之签订协议,定期定量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社会、行业和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和岗前锻炼,满足高职院校在校内所不能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择优录取学生,学生也可通过实习实训增强就业竞争力,明晰职业规划。
该模式的局限在于:
1.缺乏规范的实习实训标准。国家对学生实习实训有相关的要求,但对具体专业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应具备什么能力,解决什么问题等,没有作明确要求。各学校对各学科、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具体要求不够明晰。学生对实习实训的要求和目的也不明确,最终影响了实习实训的效果。
2.缺少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的重要平台。规范的实习实训基地要求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有实习实训的计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带教机构、专管人员,学校有带队指导教师,企业具有满足学生安全开展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但具备条件的实习实训基地有限,加之这类实训基地能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影响了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3.缺乏规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政策、法规。国家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动员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一举措产生了良好的开端和积极的导向,但目前政策、法规和有效的管理办法尚不完善,影响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
二、“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的优势
(一)四境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型代表,适时提出了“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较,“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有效綜合了以上几种校企合作主要类型的优点,有效解决了各主体责权利合作不深入、对接不紧密的难题。
四境育人模式创设了四个场境,即行业企业场境、教育教学场境、科学研究场境和创新创业场境。四个场境包括行业企业及生产活动的“产境”、职业院校及教学活动的“学境”、科研机构及科研性活动的“研境”、创新创业机构及双创活动的“创境”。在育人过程中,四境育人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创业机构紧密连接, 以达到“产学研创四境育人”相统一。该模式基于地方优势产业,围绕产、学、研、创四个方面,把专业办到了产业链上。一是基于“产”办“学”,形成育人的“产境”和“学境”;二是基于“产+学”办技术研究院,形成育人的“研境”;三是基于“产+学+研”办众创空间,形成育人的“创境”,并通过“融课程、融体系、融体制”构建“产学研创”综合体和生态圈。 (二)四境育人模式的创新经验
四境育人模式存在其发展的必然性,其创新经验主要体现在共同参与、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等四个方面。
1.共同参与
四境育人模式突出了产、学、研、创四个主體的地位,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为出发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开展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探索实践,充分调动了四个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出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模式。而企业、研究院和众创空间及相关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这就要求四个主体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主动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把不断变化中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型、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增强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互惠互利
四境育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之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彼此相互适应。在四境育人模式下,产、学、研、创四个场境对应的主体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义务与权益相互明确,并可随着合作后运行条件的变化,对其做出适当调整。最终四个主体在成果分享、利益分配上相互尊重。虽然不是纯粹等价交换,但在长远利益上,资源交换能够体现价值双向平等受益,保证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
3.优势互补
四境育人模式基于共同的目标、意愿和原则,相互遵循,四个主体都能够优势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侧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劣势,共同发展。
4.相对稳定
四境育人模式植根于深厚的校企合作沃土,与四个方面的合作主体,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四个主体单位的人员可互派互用,有效维护各方的共同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四境育人模式还将在现有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三、四境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实施“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过程中,以“融体制、融体系、融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构建了有温度、有智慧、有生命的“产学研创”职教生态圈,形成了丰富的专业群,不断充实的品牌课程和教材,良好的师资队伍,加上设施齐备、技术先进的教学及教学管理软硬件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招生人数连年快速上升,就业率连年在97%以上,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创’四境育人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JKGHYB-0458】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