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与文学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由此产生了神奇而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就建筑与文学在审美上的相通性加以漫谈。
关键词:建筑,文学,蕴生,成就。
建筑与文学乍看似乎毫无关系,但是仔细琢磨却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源远流长。自人类开始建筑巢穴创造文字以来,建筑与文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许多相通和互补之处。作为艺术,建筑的物质性最强,文学的精神性最强,往往它们各自难于表达的却是对方最为擅长的,所以二者虽隔行却不应隔山。
建筑不能摆脱空间性物质材料如砖、石、木等,正像音乐不能摆脱时间性物质材料——声音。相反,文学则仅以文字为载体,不受任何物质材料的制约。但建筑和文学在审美上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背景和空间。尤其在我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在同一层面上,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建筑成就显赫于世。有几千年前的军事防御系统古长城,有象征皇室文化恢宏的宫廷,有佛教文化的明珠敦煌莫高窟,亦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古代桥梁、道路、亭台、楼榭等,发展到现在,有摩天大厦、黄浦大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令世人瞩目。但有趣的是因建筑而产生的文学作品更是光彩夺目!作为以语言文字构建的文学作品与用砖瓦石块水泥钢筋构筑的建筑物,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由此产生了神奇而独特的“建筑文化”。
1、建筑能蕴生文学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再现。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地域文化和与之关联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产品,它能更全面、更直观、更透彻、更深刻地反映这个民族与地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特点,建筑是一个民族沧桑与再生的见证。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建筑艺术的伟大产品……是一个民族留下的沉淀,是各个世纪形成的堆积,是人类社会相继升华而产生的结晶,总之,是各种形式的生成层,每一时代洪流都增添沉积土,每一种族都把自己的那一层沉淀在历史文物上面,每一个人都提供一砖一石……时间是建筑师,人民是泥瓦工。”那么,由建筑而产生的文学则是用生动、形象的手法再现了历史的兴衰,为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傲立于世,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她吟诗作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世人皆知,成为人们对秦王暴政的哭诉。由长城而产生的长城传说、长城诗歌、长城散文,更是“长城文学”的集中体现,这些文学作品都源于长城,同时又赋予长城以不朽的文学形象。黄鹤楼、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自古被称为四大名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的黄鹤楼,吸引了历代名人崔濒、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和张居正等来此游乐,吟诗作赋。最有名的是崔灏的《黄鹤楼》诗,它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句子,使人們对黄鹤楼浮想联翩。此楼也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传说:道士画鹤而舞,跨鹤直上云天;费韦修炼成仙,乘黄鹤升天。蓬莱阁则自古流传着八仙过海的传说;在中国许多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中都有对它的描述。滕王阁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而王勃为这座富丽堂皇的楼阁所作的《滕王阁序》更使它名满天下,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成为千古绝句。屹立于岳阳市区西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一般认为此楼始建于唐代,北宋年间重修。据说滕子京集资重修岳阳楼后,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借景以抒情。宋代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楼作记——《岳阳楼记》,文情并茂,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岳阳楼因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而名传千古。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也源于鹳雀楼,诗歌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寓哲理之深沉,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人们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秋。
不独我国建筑与文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外国建筑与文学的关系同样如此。座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斯德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建筑时间历时182年,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开欧洲建筑史之先河,它全部采用石材,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和谐统一,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是古巴黎的象征。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即由这一建筑产生灵感而写成。作者在《巴黎圣母院》的序中写道: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毋宁说是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手刻的字:“AN”ARKH,这几个大字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体和笔势,呈现峨特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是它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给了雨果写作的基础,给了他笔下主人公活动的环境,给了他创作小说的灵感,而这一建筑亦因《巴黎圣母院》这一文学巨著而名扬天下。《巴黎圣母院》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作品。
可见,建筑,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空间艺术是何等的令人振奋!它是无声的诗歌,是凝固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撞击着文学家的心灵,从而不断地孕育着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
2、文学可成就建筑
世上也存在一种“文学建筑”,即从文学作品演绎、或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启示而成就的建筑。例如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戴拉尼在1938年设计了一座但丁研究院,在设计中,戴拉尼竭力追求古典式的完美,表现诗与建筑这一主题。但丁是意大利伟大的诗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代表作有抒情诗集《新生》、史诗《神曲》等。戴拉尼的设计是对但丁的《神曲》的建筑阐述,三组建筑空间隐喻着《神曲》的三个组成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建筑师试图将史诗的内涵转化为构筑物,将文学演绎为建筑。
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建筑设计理念也日新月异。现代一个重要的建筑理论便是“建筑要使时空与艺术合流”。上海的“绿地名人坊”便是将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先进住宅科技融入黄浦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并且赋予建筑以“现代思想家”人本气质的代表性建筑。美国DND公司的首席环境设计师美籍华人邹鸿良先生表示:“将中国传统的艺术氛围、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建筑的环境中,这是一个富有挑战、但却相当诱人的课题,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在我想象中的绿地名人坊,遵循唐宋、近现代中华水墨的意境,融禅学意蕴与当代科技于一体,以全新的方式勾画东方景观。”将目光落回到历史的经典,以清溪、竹林、木廊等中式符号营造儒雅氛围,这实际就是文学作品中所追求的意境,与历代文学艺术对建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表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曾经强调:建筑与环境能创造出一种高雅的意境,这是对建筑的较高要求,这种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文学的启迪。新加坡华侨大学建校40周年庆典的标志性建筑便是彭教授受文学作品启迪而设计的,主体取一圆盘状的设计,这一设计思路便来自他小时候所见的一副对联及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诗人用“木兰”喻自己品格高洁,“木兰之坠露”喻能给世人以高尚情操的思想、学识。彭教授由“木兰之坠露”产生灵感,认为一所大学应是培养人才、造就贤能的地方,故取盘状物承接雨露之形状,寄寓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体现这一建筑的主题。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经典名言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实际上是艺术语言的相互渗透。
3、结语
纵览古今中外的建筑与文学便知,由建筑发生的文学不胜枚举,而文学中所描写的建筑更是比比皆是;有许多建筑因文学而出名,又有许多文学来源于著名建筑。
现代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懂得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只有加强文学修养,建筑师们、建设者们才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创造出饱含文学意蕴、体现民族文化的建筑,使建筑真正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载体,成为一个民族兴盛的标志。
关键词:建筑,文学,蕴生,成就。
建筑与文学乍看似乎毫无关系,但是仔细琢磨却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源远流长。自人类开始建筑巢穴创造文字以来,建筑与文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许多相通和互补之处。作为艺术,建筑的物质性最强,文学的精神性最强,往往它们各自难于表达的却是对方最为擅长的,所以二者虽隔行却不应隔山。
建筑不能摆脱空间性物质材料如砖、石、木等,正像音乐不能摆脱时间性物质材料——声音。相反,文学则仅以文字为载体,不受任何物质材料的制约。但建筑和文学在审美上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建筑往往是文学家观察与描写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展现情节与铺陈故事的背景和空间。尤其在我国文学中,建筑是文学家抒发感情的载体,建筑将人与自然融合在同一层面上,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建筑成就显赫于世。有几千年前的军事防御系统古长城,有象征皇室文化恢宏的宫廷,有佛教文化的明珠敦煌莫高窟,亦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古代桥梁、道路、亭台、楼榭等,发展到现在,有摩天大厦、黄浦大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令世人瞩目。但有趣的是因建筑而产生的文学作品更是光彩夺目!作为以语言文字构建的文学作品与用砖瓦石块水泥钢筋构筑的建筑物,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由此产生了神奇而独特的“建筑文化”。
1、建筑能蕴生文学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的再现。建筑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地域文化和与之关联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产品,它能更全面、更直观、更透彻、更深刻地反映这个民族与地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特点,建筑是一个民族沧桑与再生的见证。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建筑艺术的伟大产品……是一个民族留下的沉淀,是各个世纪形成的堆积,是人类社会相继升华而产生的结晶,总之,是各种形式的生成层,每一时代洪流都增添沉积土,每一种族都把自己的那一层沉淀在历史文物上面,每一个人都提供一砖一石……时间是建筑师,人民是泥瓦工。”那么,由建筑而产生的文学则是用生动、形象的手法再现了历史的兴衰,为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傲立于世,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她吟诗作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世人皆知,成为人们对秦王暴政的哭诉。由长城而产生的长城传说、长城诗歌、长城散文,更是“长城文学”的集中体现,这些文学作品都源于长城,同时又赋予长城以不朽的文学形象。黄鹤楼、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自古被称为四大名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的黄鹤楼,吸引了历代名人崔濒、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和张居正等来此游乐,吟诗作赋。最有名的是崔灏的《黄鹤楼》诗,它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句子,使人們对黄鹤楼浮想联翩。此楼也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传说:道士画鹤而舞,跨鹤直上云天;费韦修炼成仙,乘黄鹤升天。蓬莱阁则自古流传着八仙过海的传说;在中国许多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老残游记》中都有对它的描述。滕王阁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而王勃为这座富丽堂皇的楼阁所作的《滕王阁序》更使它名满天下,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成为千古绝句。屹立于岳阳市区西北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一般认为此楼始建于唐代,北宋年间重修。据说滕子京集资重修岳阳楼后,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灜,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借景以抒情。宋代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楼作记——《岳阳楼记》,文情并茂,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岳阳楼因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而名传千古。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也源于鹳雀楼,诗歌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寓哲理之深沉,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人们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秋。
不独我国建筑与文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外国建筑与文学的关系同样如此。座落在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斯德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建筑时间历时182年,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开欧洲建筑史之先河,它全部采用石材,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和谐统一,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教堂,是古巴黎的象征。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说《巴黎圣母院》即由这一建筑产生灵感而写成。作者在《巴黎圣母院》的序中写道: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毋宁说是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手刻的字:“AN”ARKH,这几个大字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体和笔势,呈现峨特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是它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给了雨果写作的基础,给了他笔下主人公活动的环境,给了他创作小说的灵感,而这一建筑亦因《巴黎圣母院》这一文学巨著而名扬天下。《巴黎圣母院》可以称之为“建筑文学”,一种根据建筑演绎的文学作品。
可见,建筑,这一古老而神奇的空间艺术是何等的令人振奋!它是无声的诗歌,是凝固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撞击着文学家的心灵,从而不断地孕育着优美动人的文学作品。
2、文学可成就建筑
世上也存在一种“文学建筑”,即从文学作品演绎、或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启示而成就的建筑。例如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师戴拉尼在1938年设计了一座但丁研究院,在设计中,戴拉尼竭力追求古典式的完美,表现诗与建筑这一主题。但丁是意大利伟大的诗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代表作有抒情诗集《新生》、史诗《神曲》等。戴拉尼的设计是对但丁的《神曲》的建筑阐述,三组建筑空间隐喻着《神曲》的三个组成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建筑师试图将史诗的内涵转化为构筑物,将文学演绎为建筑。
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建筑设计理念也日新月异。现代一个重要的建筑理论便是“建筑要使时空与艺术合流”。上海的“绿地名人坊”便是将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先进住宅科技融入黄浦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并且赋予建筑以“现代思想家”人本气质的代表性建筑。美国DND公司的首席环境设计师美籍华人邹鸿良先生表示:“将中国传统的艺术氛围、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建筑的环境中,这是一个富有挑战、但却相当诱人的课题,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在我想象中的绿地名人坊,遵循唐宋、近现代中华水墨的意境,融禅学意蕴与当代科技于一体,以全新的方式勾画东方景观。”将目光落回到历史的经典,以清溪、竹林、木廊等中式符号营造儒雅氛围,这实际就是文学作品中所追求的意境,与历代文学艺术对建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表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曾经强调:建筑与环境能创造出一种高雅的意境,这是对建筑的较高要求,这种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文学的启迪。新加坡华侨大学建校40周年庆典的标志性建筑便是彭教授受文学作品启迪而设计的,主体取一圆盘状的设计,这一设计思路便来自他小时候所见的一副对联及屈原《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诗人用“木兰”喻自己品格高洁,“木兰之坠露”喻能给世人以高尚情操的思想、学识。彭教授由“木兰之坠露”产生灵感,认为一所大学应是培养人才、造就贤能的地方,故取盘状物承接雨露之形状,寄寓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体现这一建筑的主题。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经典名言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实际上是艺术语言的相互渗透。
3、结语
纵览古今中外的建筑与文学便知,由建筑发生的文学不胜枚举,而文学中所描写的建筑更是比比皆是;有许多建筑因文学而出名,又有许多文学来源于著名建筑。
现代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懂得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是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只有加强文学修养,建筑师们、建设者们才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创造出饱含文学意蕴、体现民族文化的建筑,使建筑真正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载体,成为一个民族兴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