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我的艺术不是精致而是粗鲁的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ru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协调了没有力量
  楚桑:杨述在四川,通俗说是抽象艺术做得最早的一个,四川在这一块做得好的不多,三五个人而已。你以前在学校时据说也是写实绘画方面的高手,但是你又完全没走那条道路。
  杨述:我觉得跟性格有关,我在大学对课堂的训练只是完成而已,更多还是自我琢磨,那时资料不多,任何觉得新奇的东西都在吸收,完全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楚桑:你本身也比较自由散漫,跟你走向这条路是吻合的。之前听说你最近的作品是涂鸦,但我实际看了作品,其实跟涂鸦没太大关系,它保留了些涂鸦的痕迹,但这个痕迹是有意留下来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你的画面上有数字符号,也有文字或字母类的符号化的东西,但这些不仅仅是绘画语言的问题了。
  杨述:有个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受美国涂鸦艺术还有德国新表现主义影响比较大,我觉得那是一种对世俗标准、对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反叛。
  楚桑:涂鸦艺术是街头艺术,它是因为反精英艺术而诞生的,但是也有个别的代表人物把涂鸦艺术精英化了,能登堂入室,去迁就迎合中产阶级的艺术趣味。
  杨述:严格来说一个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对大众的口味会持批评的态度,它绝对不会去迎合主流或者上层社会。反正我尽量不要画面太美太好看太有组织,不需要那种结构的语言、秩序,颜色不需要常态的搭配来表达美的观念,它要乱七八糟有很多信息,它需要莫名其妙,和现代的视觉有关系,有丰富感,很不协调——太协调了没有力量。有时候我不是太想把一张画变成太像一张画了。
  楚桑:反对好看。你的作品从画面本身来说没有很好看的机理,不讲究干净什么的,从抽象角度来说比较粗野,但这种粗野能接纳先锋。很多抽象比较理性,漂亮,乖巧,然后给出一个观念——很多时候不用那个观念反而更好。那你是否觉得自己更加靠近表现主义?
  杨述:没有太多考虑这个问题,我以前受表现主义影响很深,现在很多语言也和表现主义有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不重要。
  楚桑:你的绘画语言还是有些变化,2008年之前的作品书写性更强一些,2009年有些平涂的背景了,把一些写意浮现了出来,对中国国画的大写意有没有吸收?
  杨述:不是从那种从画面本身来说很生硬的吸收,而是从精神层面。作为一个中国人,好像骨子里不知不觉就有这种东西。最早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其实是西方艺术,现在自我反省,慢慢有这种传统因素,但不是表面的形象的物化的东西,不是像陈丹青那样去临摹古画,我想慢慢从我本身或表达的呈现方式上,看它会出现什么效果。
  楚桑:这样看来,你的创作线索,从德国的表现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再到涂鸦,走到现在,也吸收了中国元素——中国艺术走到后来也是写意,大写意。
  杨述:现在回顾来看,我觉得很好,很自然的过程,一点也不做作。我发现我还是有些话想要说出来,不是形象的表达,我会写些字或者乱涂一些,也会和对象产生一些沟通。
  楚桑:你的意思是过去对抽象绘画,或者说抽象观念的理解太狭窄了。它对生活对现实的还原是比较弱的,你的作品还是希望有一些还原的功能。
  杨述:对,从精神层面看我觉得是这样的。中国当代的艺术有种取巧的倾向,有装饰感,材料很好看,愉悦,光滑,鲜艳,就像制造品一样,大众喜欢。我不想往这个方向走,很多时候就想破坏这种感觉。从艺术角度来看必须要有不同的东西,甚至让人觉得奇怪为什么要这样。我的艺术不是精致而是粗鲁的,是批判而非歌颂,我想那些心安理得、乐在其中的人们需要受到刺激。
  楚桑:你的抽象主要还是视觉经验上的尝试,更多还是关于绘画本身的问题,但这个过程其实也会带入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杨述:有个阶段大家都在谈是不是不需要了绘画,在媒介波普之后,绘画没有力量了,我很长时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怎样在绘画中体现它的前卫性?绘画其实是一种很传统的媒介,怎样在其中去发展一种新的东西出来?当然这只是一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度过了这个阶段,就觉得绘画就是绘画,它应该很自由,可以呈现很不同的境界。
  楚桑:也就是说其实不是绘画能走多远,而是思想能走多远。人的精神黑匣子中还有很多的东西,不同的绘画形式只是反映了一部分。中国大多数观众对抽象精神不是很理解,抽象在自我意识达到高级阶段的时候才能诞生,当我们依附于一种具象一种很外在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还是和这个世界在发生关系找到凭借依据,而把我们自身作为依据的时候,抽象就产生了,我们探讨自身的精神活动,这是不可视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载体,比如通过语言、雕塑、建筑这样物化的产品来体现它,虽然物化了,但是精神本身的抽象还是存在的。
  
  我更想去把握一种偶然的东西
  楚桑:现在中国大部分抽象艺术家在创作时还是有设计,是对观念的复原,你在创作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更多预先设定的图式?
  杨述:没有,我本身不是那种思考型的艺术家。
  楚桑:就是说要保留绘画性,你的写意性、随机性要多些,书写性不是很明显。其他比如格子画、爆炸图形一类的抽象,更多是理性在起支配作用,它要预先设定一些图式,这些图式一定要表达诸如理性的秩序、精神的结构等等,甚至传达出一种观念,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设计的意图比较明显。你这种完全精神性的非常写意的意象化的抽象非常少,很可能是反理性的,把秩序破坏了,甚至把语言破坏了,不需要更多的附加的含义,甚至没有观念——当然没有观念就是你的观念。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每一张画都不一样。
  杨述:我对绘画本身的认同多于对观念的思考。我很少去想,我应该画一幅怎样的作品。作品整个完成过程也就是我构想的形成过程。艺术不应被束缚,它有思想精神性,但这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我强调非理性,理性在我看来显得做作、乏味。
  楚桑:你的抽象不太观念,甚至是反观念的,观念是一个主题,必须反映一种态度或立场,你可能有一个态度,就是反对所有的,也不抒情不达意,词语相互之间是不搭调的,对所有过去的语言范式都有破坏,首先是破坏,在破坏过程中再去形成自己的面貌,尝试建立自己的秩序。
  杨述:所有艺术家都一样,要想成功,必须要有个纵向和横向的坐标梳理,纵向是历史的眼光,横向是在你周围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比较,去寻找自己站在哪个点上去发展自己的东西,艺术品不是唯一的话怎么能成立?我本身不太认同将我的方向完全定位在抽象艺术上,因为抽象艺术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大色块等,就好像走向了死胡同,因为太精英化了,把绘画本体归结为一块颜色、一个线条,觉得这个就是绘画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往前发展,绘画需要吸收诸如大众传播、新媒体、影像等因素对我们的影响,所以对我来说还是尽量更自由去吸收一些元素,尝试去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楚桑:但是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你这样的作品更难进入,更难被读懂,因为你没有给出线索。
  杨述:我不太喜欢解释,为什么这样画,其实没有办法解释,也没有意义,有时我更想去把握一种偶然的东西,看偶然之中会产生怎样的变化,这对我来说才是比较重要的。
  楚桑:你对其他人那样做抽象艺术怎样看?哪种更纯粹?
  杨述:我觉得每个艺术家其实都在试图创作与众不同的东西。但是流行是成功么?价高是成功么?最终只能通过时间来评价。
  楚桑:我觉得中国抽象绘画早迟会出大师,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遥远。从85过后,我们有一些实验,但那个时候都是借用一些西方的图式,甚至观念都是从西方来的,而最近几年的抽象艺术比如你还是走得比较深入了。我们之前在理解抽象的时候,贯穿的是西方理性主义的精神,但是从文化的线索看,真正的抽象其实在中国传统中还能找到对接。在历史上我们的写实是比较弱的,没有像西方文艺复兴后用科学的观点来探讨写实,中国精英文化其实更多还是强调那种似与不似的东西,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为什么最高境界是写意而不是工笔,原因很简单,就是个体的情感投入不同。这和科学主义没有关系,直觉主义的东西更多一些。也就是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非理性的抽象,与抒情有关,跟人内在的无意识有关系,和中国人的传统容易结合。大家比较熟悉的赵无极和朱德群他们在中西方都很成功,艺术的成就和商业上的表现都很不错,其实他们就很东方,尤其是朱德群,在抽象的范畴内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给西方的抽象和艺术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经验。
  
  重要的是提供新的视觉经验
  楚桑:中国的艺术过去走的是俄罗斯的苏派,在1949年以后抽象艺术基本上就被扼杀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始终带有先锋性。其实抽象艺术在西方真正立住脚也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格林·伯格推出了抽象表现主义之后,而在中国即使是上世纪留法的那些人回来好像也没有怎么做。抽象艺术在中国一直比较艰难,很小众化,一来它被定位为一种精英艺术,反通俗就意味着反流俗,但中国现在恰好就是一个通俗社会,所以抽象艺术经常是格格不入的。再者,抽象艺术在中国实际上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主流,他们很难获得主流话语权,比较边缘化;第二个就是受众,我们在抽象艺术上没有一个线性的逻辑启蒙关系,脱离物象对很多受众来说是一种挑战,没有进入的途径,看不懂,尤其像你这种作品。
  杨述:可能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就西方而言,抽象艺术也是一种现代主义到了极致后很小众的东西,因为它太强调精英意识,很少从大众的角度来认知它。我还是想尽量让自己的作品与观众有某种互动,但是这种互动要求相互之间有一种对艺术史的了解,看任何作品都必须对历史有了解才能真正去解读,否则哪怕是很具象的作品还是很难进入。眼睛受过训练,对欣赏很重要,中国人的眼睛肯定会受局限,因为公共艺术的教育空间尤其是当代艺术方向是缺失的。
  楚桑:西方的艺术在经历主体化和平面性后,基本上现代主义就在抽象表现主义这一块上终结了。但是对西方来说是一个过去的时代,对中国可能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探讨中国的抽象艺术很有意思,它能反映出很多问题,比如从抗战救亡图存主题,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写实艺术一枝独秀,这种发展史很畸形,因为社会不成熟,艺术承载了更多的社会主题不能回到艺术本身去。因此抽象艺术很难发展,它面临强大的写实体系,里面集纳了很多比如批判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那套语言系统和学院化观视,观众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而批评界关注热门话题,市场、创作界也是这样。所以抽象审美就边缘化了。另外,实验水墨走向抽象比较早,影响也比较大,但是无疾而终,原因是里面有过多西方的痕迹,我们没有开发出中国人的抽象精神。过去的三十年中国迅速把西方的艺术服装拿来套在身上,但是很臃肿,没有消化,也不好看,甚至有时候不得体,我们拿来没有整理消化,现在还得脱下来一件件重新试一下。
  杨述:中国这一百年来一直纠结在文化的自我更新、追求现代化的挣扎之中,我们的文化从五四之后形成了一种断裂、对过去的否定,不是很自然的完整的过程。西方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阶段很完整,文化心理上没有任何自卑,一直在往前走,而中国现在都没完全找到一种自信,要创造我们核心的东西、自己的当代艺术文化价值观很难。
  楚桑:中国现在的艺术格局虽然很复杂流派很多,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类,一种是张晓刚这一类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的当代变体,还有一种是形式主义的唯美主义的,而真正和当代互动的也许就只有抽象主义了,但有一部分抽象也退化到装饰主义唯美主义上。当大多数现实主义的艺术被功利化的社会语言所主导的时候,抽象显示出来的先锋性就有了前卫的力量,它会反馈给社会,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我们所说的艺术的力量其实就在于它在演绎思想,会影响很多不同的阶层。
  杨述:西方对中国艺术的解读更多还是一种东方学的视角,从西方本体来看东方,所以才成就了现在的顽世主义、政治波普等,从绘画语言本身来说这只是延续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变体,那种经验在画家个体身上很独特,但在艺术史上并没有很大的价值。艺术重要的使命是提供一种新的不同的视觉经验,不是那种简单的再现、情绪的反映,而是创造出一种也许不合乎逻辑,稀奇古怪也好生硬也好诧异也好奇怪也好的视觉经验,让观众心头或眼前一亮。
  楚桑:但现在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抽象艺术远不及写实的那一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杨述:这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什么东西都是现炒现卖,很快就过去了。商业你无法去掌控,很多炒作啊、拍卖啊,其实跟艺术家没太大关系,那是市场的选择,代表了某一种趣味。但是我还是愿意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保持一种虽然小众但是有自己特点的东西。艺术应该是多元化的,哪怕受众很少,也成立。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注定会顺着某种轨迹运动。  70年代中,混沌和暴力充斥在空气里,曾伙同一些大一点的娃儿,做了一把火药枪,上英语课的时候在教室后面放了一响,看着上了年纪的老师被气得浑身发抖,一群人在那里嘻嘻哈哈,满不在乎。那时不喜欢去上课,成天喜欢和一帮哥们儿在大街上闲逛,同女孩约会,记得家里藏有一些苏联的雕塑的书,看了书里的人体雕塑,照着做了一个,放在书包里,不时修修做做,过程中,心里充满极大快意。  在
期刊
远离悲愁的音符  五年前,我们美术系一位在校生怀上恋人的孩子,并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她当时二十岁,天资聪慧,虽然是学美术专业的,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能令同学叹服。她的恋人当时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是天资聪慧,比她小半岁,志向不单在音乐发展,而是希望成为文学家。  他们的孩子牢固继承了他们的艺术遗传基因,性格诗意而浪漫。后来,这对拜伦式的少夫少妇日子虽然过得辛苦,终于为孩子买下一台钢琴,梦幻人生得以维系。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这张酷似列宁的面孔开始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大学讲坛上。那些为人们所误解、忽略乃至有选择性遗忘的过去被他重庆式的铿锵激情讲述着,仿佛一首首忧愤的史诗。    他就是王康,在“民间思想家”的称号和名儒唐君毅外甥的光环下,却潜藏着一种与世格格不入的孤独。从他选择自我放逐之后,就像他所钟爱的俄罗斯知识分子们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双眼放射着光芒,艰难地行走在荒凉的旷野上。    对于大多数
期刊
1、模仿  天才作家、舞厅的狂热顾客穆时英,在“月宫”里单相思地迷上了一个大他六岁的舞女,从上海追踪到香港并最终娶了她。这则发生在三十年代初上海滩上的传奇,太像“新感觉派”小说的情节模式了,给人的感觉是穆时英的生活在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艺术。  一般以为是穆时英从上海追到香港的狂热无畏打动了舞女的心并最终有了这一段并蒂连理的佳话,殊不知穆时英赴港的最初动机倒并不是这个曾让他梦萦魂绕的舞女,欢场如同猎场
期刊
2006年的冬天,我途经深圳逗留一天后转机回家。彼时的深圳有一家新开的药店“大参林”,顾名思义,主打商品自然是和人参相关的一切:长白山老山参、西洋参、红参、高丽参、白参……那年我买了一根15年参龄的吉林山参给年迈的祖父母做礼物,600元,不贵,那时人工培植的人参不过10元一枝。走出药店时我突然有刹那的恍惚:这是人参啊,传说中续命的神物,怎么会这么轻易?    我们从老辈人的传说和武侠小说、电视剧中
期刊
思想是人性的十字架。  ——无名氏    一.思想PK命:从第一亚当到第二亚当  友人亚当,一度大肆宣扬“不跟夏娃讲道理”!貌似横强霸道,其实极尽温柔智慧:上帝创造亚当,又怕亚当寂寞无爱,即取亚当一根肋骨创造夏娃,是为亚当的“骨中骨”“肉中肉”,让亚当去爱、去呵护,而不是去讲道理。说来也是,如果亚当跟夏娃讲道理,岂不是自己跟自己讲道理?自己跟自己讲道理,恐怕就是所谓“思想”,其危险性为笔者另一友人
期刊
永远对世界说不  1929年,她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弥漫着反抗墨索里尼暴政情绪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正义与自由”的成员,母亲托斯卡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遗孤。她10岁就“参加了革命”,给抵抗运动放风、传递情报,还曾把逃出法西斯魔掌的盟军士兵领到安全地带。1943年9月盟军轰炸佛罗伦萨时,年仅14岁的她随父母躲在教堂里,她吓得哭了起来,父亲却径直走过来,照她脸上就是一记重
期刊
旧时代,女性受到社会的压抑,新时代,女性有更大的选择权,但她们的心灵,是否也能不受拘束地获得自由?由黎海宁编创的新作《女书》,通过舞蹈表达出她对现代女性思维的一些观感。    无声的诉说  最近,一部以“女书”为题材,以女性为关注点的现代舞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以舞蹈方式从女性文字“跳”到女性心理,为当代女性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关怀,成为一个别样的点缀。  《女书》是被誉为“香
期刊
Saint Gervais的小型乡际火车摇摇晃晃地沿着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山际线缓缓行驶,从巴黎上车的乘客已经被筛得就剩下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去霞慕尼的。他们大多带着自己笨重的滑雪设备,显然是一些老手。把脸贴在尚未被车厢暖气烘热的玻璃窗上,看着渐行渐近的勃朗峰,冬日午后的阳光很慷慨地洒在其巅峰,那金黄的色彩是被棕色太阳镜片过滤后的完美世界。只有峰顶独自享受着这个傍晚的最后阳光,
期刊
在好莱坞的银幕历史上,有很多演员在人生最美丽的季节走进观众的视野,以青春的名义开启了绚烂的演艺生涯。他们是上帝的宠儿,有天赐才情和幸运女神的眷顾。    但在百年影史中,也有这样一些演员,他们人至中年,历经沉浮,方初露峥嵘,凝聚下岁月积淀的痕迹。他们中有些人的青春风华,甚至成为了银幕历史上永恒的空白。他们大器晚成。    安东尼·霍普金斯:沉默爆发  1937年出生在英国的霍普金斯,曾就读于著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