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本文主要对新基本准则中的一般原则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会计原则 客观性 重要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量化分析
一、会计原则的变革概况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新基本准则将“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侧重于体现会计的目标,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计量属性。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并为“可比性”原则。新增“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几个会计原则的量化分析与研究举例
1.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
客观性是选择计量程序的依据,我们要选择客观性强的计量程序。以往的会计原则均是文字说明为主,较少用变量进行解释。下面将进行量化分析:
(1) 客观性公式
式中:n~参照组的计量次数
~第i个计量报告的数量
~xi的均值
客观性V就是计量报告数量xi的离散程度。一般来说,在产生两个量度分布的会计计量方法中进行选择时,离差越小的方法越客观。
(2)可靠性公式
会计人员使用客观性原则来选择计量程序是为了确保计量程序最大程度的可靠性,因此使用可靠性来代替客观性更为合理。
式中:~推断值
对可靠性R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会计人员应当在客观性和引起可靠性水平偏差之间找到可接受的平衡点,此平衡点是在被计量的推断值x*得到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才可能找到。
以上是对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它可以使我们会计人员对于客观性原则直观合理地进行定量分析,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分析举例
新准则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实践发展的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只有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才能谈得上其他会计理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较易发生掩盖经济实质,虚假反映交易本质的行为,因此本文将着重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举例分析。非货币性交换的“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例1,判断举例
甲企业用存货与乙企业生产设备交换:
存货流动性强,变现快;设备较长时间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甲企业用未到期的国库券与乙企业的房屋交换后再出租:
国库券利息可定期获得,无风险,而房屋租金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和信用状况,风险较大,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例2,综合举例
甲公司用库存商品——家具与乙公司库存商品——电脑进行交换。家具账面价值16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电脑账面价值13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换入资产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
甲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电脑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支出 25000
贷:库存商品——家具1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2950
乙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家具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贷:库存商品——电脑13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收入 5000
家具和电脑在未来现金流量时间上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由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确定,则产生营业外收支;如使用历史成本核算,则不会产生营业外收支,差额进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
实质重于形式的核算原则留给会计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的余地。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业务进行恰当处理和客观公允地揭示问题,按实质而非形式反映会计信息。
3.重要性原则的衡量方法
(1)规模方法。指某项目与其他相关变量的相对大小。如某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对未来影响不少于税后净收益的10%~15%,则认为是此项目是重要的;如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潜在的效果占税后净收益的5%~10%之间,其重要性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变化标准方法。是对两个会计期间中项目的趋势或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需考虑项目的性质,如是否收益确定的决定因素,是否不经常或非常项目,是否或有事项,是否以现有事实和环境来确定等。
重要性原则能够指导会计人员提供较为精确的与报表使用者最相关的报告。
三、结论
新准则中的会计原则发生了一些变更,反映了国家会计政策的改革方向。会计人员应把握会计政策的变更方向,领会变更的意图,更好地在实务中执行。
本文对三个会计原则的研究可供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更好地把握尺度,记录会计事项更真实可靠,反映内容更重要的会计信息,提供使用者更有用的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教授:“会计理论研究”课程讲义
[2]企业会计准则.2006 P2
[3]郑庆华 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2006,P5-6
[4]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2004:5,P173-175
[5]齐朝翼:实质重于形式原则[M].领导之友,2006:2,P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会计原则 客观性 重要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量化分析
一、会计原则的变革概况
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新基本准则将“一般原则”更名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侧重于体现会计的目标,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取消了“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将“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作为计量属性。将原“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并为“可比性”原则。新增“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几个会计原则的量化分析与研究举例
1.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
客观性是选择计量程序的依据,我们要选择客观性强的计量程序。以往的会计原则均是文字说明为主,较少用变量进行解释。下面将进行量化分析:
(1) 客观性公式
式中:n~参照组的计量次数
~第i个计量报告的数量
~xi的均值
客观性V就是计量报告数量xi的离散程度。一般来说,在产生两个量度分布的会计计量方法中进行选择时,离差越小的方法越客观。
(2)可靠性公式
会计人员使用客观性原则来选择计量程序是为了确保计量程序最大程度的可靠性,因此使用可靠性来代替客观性更为合理。
式中:~推断值
对可靠性R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会计人员应当在客观性和引起可靠性水平偏差之间找到可接受的平衡点,此平衡点是在被计量的推断值x*得到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才可能找到。
以上是对客观性原则的量化分析,它可以使我们会计人员对于客观性原则直观合理地进行定量分析,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分析举例
新准则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会计实践发展的要求。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只有反映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才能谈得上其他会计理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较易发生掩盖经济实质,虚假反映交易本质的行为,因此本文将着重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举例分析。非货币性交换的“商业实质”即: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例1,判断举例
甲企业用存货与乙企业生产设备交换:
存货流动性强,变现快;设备较长时间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甲企业用未到期的国库券与乙企业的房屋交换后再出租:
国库券利息可定期获得,无风险,而房屋租金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和信用状况,风险较大,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
例2,综合举例
甲公司用库存商品——家具与乙公司库存商品——电脑进行交换。家具账面价值16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电脑账面价值13万元,公允价值13.5万元。换入资产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
甲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电脑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支出 25000
贷:库存商品——家具1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2950
乙公司分录:
借:库存商品——家具135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950
贷:库存商品——电脑13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2950
营业外收入 5000
家具和电脑在未来现金流量时间上相差较大,具商业实质。由于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确定,则产生营业外收支;如使用历史成本核算,则不会产生营业外收支,差额进换入资产的入帐价值。
实质重于形式的核算原则留给会计人员更多职业判断的余地。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业务进行恰当处理和客观公允地揭示问题,按实质而非形式反映会计信息。
3.重要性原则的衡量方法
(1)规模方法。指某项目与其他相关变量的相对大小。如某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对未来影响不少于税后净收益的10%~15%,则认为是此项目是重要的;如交易或事项的当期金额或潜在的效果占税后净收益的5%~10%之间,其重要性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2)变化标准方法。是对两个会计期间中项目的趋势或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需考虑项目的性质,如是否收益确定的决定因素,是否不经常或非常项目,是否或有事项,是否以现有事实和环境来确定等。
重要性原则能够指导会计人员提供较为精确的与报表使用者最相关的报告。
三、结论
新准则中的会计原则发生了一些变更,反映了国家会计政策的改革方向。会计人员应把握会计政策的变更方向,领会变更的意图,更好地在实务中执行。
本文对三个会计原则的研究可供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更好地把握尺度,记录会计事项更真实可靠,反映内容更重要的会计信息,提供使用者更有用的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朱学义教授:“会计理论研究”课程讲义
[2]企业会计准则.2006 P2
[3]郑庆华 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2006,P5-6
[4]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会计理论[M].2004:5,P173-175
[5]齐朝翼:实质重于形式原则[M].领导之友,2006:2,P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