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树木移栽季节、移栽前的准备、装车和运输、定植、设立支架等方面总结青海云杉大树移栽技术,以为园林绿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海云杉;大树移栽;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S723.3;S791.1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8-0216-01
经过近几年的绿化实践,常绿乔木树种在美化城市环境、遮荫纳凉、增加绿化覆盖率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栽植常绿乔木,可在短期内达到绿化效果,改善城市环境。青海云杉为松科云杉属常绿高大乔木,因其树型优美挺拔,常绿葱郁,成为当地绿化乔木的首选。但由于其对海拔、气温、湿度和光照等生长条件的苛刻要求,长期以来,许多移植青海云杉大树(胸径8~20 cm,树高2~6 m)的成活率比较低。笔者从事青海云杉的育苗和大树移栽管理工作多年,从中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青海云杉大树移植技术,移植后成活率可达90%,可供青海云杉大树移栽者参考[1]。
1移栽季节
青海云杉大树移栽应选择在树木休眠期进行,通常北方地区适宜移栽的时期是春季。但试验证明,青海云杉在入冬初雪后移栽,其成活率也很高,且生长旺盛,表现出极佳的景观效果。
2移栽前的准备
2.1苗木处理
城区街道种植大苗,必须树形优美,规格一致,无病虫害。起挖前应对所选苗木的树高、胸径、树幅度以及南北向等先行定株、标号,建立详细档案,可保证栽植时做到一次到位,以免重复起吊,影响移栽成活率。同时对死枝、不良枝进行修剪,保证树形完美,整齐一致。
2.2移栽穴的准备
移栽前7 d应将定植穴挖好,定植穴直径要比移栽树土球的直径长40~50 cm,深度超出土球高度15 cm左右。挖穴时要将表土和中底部土分开放置,同时将土中的杂质(石砾、砖头、瓦块、草根等)清理干净。土质不好时,须更换土壤,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原土,并在穴底施用优质有机肥料10 kg左右。条件允许时还应事先配制些营养土备用,具体方法为:按重量比取木屑50%、草木灰30%、熟土20%,充分混匀后放置2~3 d,促其高温发酵,根据需要适量加入化学肥料[2]。冬季移栽可在土壤封冻前挖穴,挖好后虚土回填,栽植时再次挖开,以免封冻后挖穴困难。
2.3起挖土球和包装
云杉移栽时,一定要尽可能加大土球,带土栽植能够保证土球内根系完整,并保持树木与土壤的密切联系,栽植后受干扰较小。土球大小规格为树木胸径的7~10倍,高度为土球直径的65%~80%。土球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呈陀螺状,遇直径大于1 cm的根要用修枝剪剪断,不要用工具铲或刨,以防散坨裂根。在起苗过程中禁止以用力推、扳的方式拉断根起苗。土球可用草绳或尼龙绳进行包装。首先将草绳在苗木干部离地面最近处绕1圈并打结,然后以垂直于树干向外的方向在土坨圆周均匀地缠绕,再水平缠绕3~5圈,将绳头打结于根茎处。土坨的捆绑密度视土质和土坨体积而定,一般来说,质地较软的土壤可捆绑较少;土坨体积较大的应多缠草绳子,以免搬运过程中散坨。关键是在缠草绳之前要保证苗木主根及较粗的侧根不妨碍起吊,同时还要注意缠草绳时的安全问题[3]。
3装车和运输
树木装车时一般用吊车,无吊车时用手拉吊葫芦。树木装进汽车时,要使树冠朝向汽车尾部,根部靠近驾驶室,装、运、卸时须采取措施不损伤树体和根部土球。长途运输应尽量选在阴天或夜间进行,运输时间不要超过24 h,否则会降低移植成活率,还应注意喷水、遮荫、防水等,遇大雨应防止土球淋散。苗木装车时要按秩序排好,保护好树形,装车后要以草帘或蓬布遮荫。途中每隔3~4 h喷1次水。
4定植
先将拌好肥料的种植土投入事先挖好的坑底,再将土球小心放入坑内,其方向和原方向要保持一致,栽植深度应以新土下沉后、树木基部原来的土印稍高于地平面5~10 cm为宜,灌水后树木会出现一定的下沉,基部与地平面持平。栽植过浅,根系经风吹日晒,容易干燥失水;栽植过深,树木生长不旺,甚至造成根系窒息,几年内就会死亡。定植后地上部分要保湿,地下部分要控水,以促发新根[4]。新移栽的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小,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不利于发根,只要保持土壤相对湿润即可。
5设立支架
为了防止树体倾斜,青海云杉大树移栽后要设支架。设立支架时,捆绑不可太紧,应允许树木适当摆动,支撑点应加草绳、纸壳类的透气垫层,以防树干受到机械损伤[5]。通常在1年后大树根系恢复良好时撤除支架。
6参考文献
[1] 郭春秀,李发明,李光仁.北方地区青海云杉大树移植技术与养护管理[J].甘肃科技,2010(6):158-160.
[2] 张学鑫.园林大树移植与养护技术的综合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8):236-238.
[3] 马丽华.浅谈大树移植的技术方法[J].科技信息,2010(13):388,407.
[4] 王秀平.大树移植成活技术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2008(12):71-73.
[5] 张建军.园林大树移栽与养护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7(5):57-58.
关键词 青海云杉;大树移栽;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S723.3;S791.18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8-0216-01
经过近几年的绿化实践,常绿乔木树种在美化城市环境、遮荫纳凉、增加绿化覆盖率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栽植常绿乔木,可在短期内达到绿化效果,改善城市环境。青海云杉为松科云杉属常绿高大乔木,因其树型优美挺拔,常绿葱郁,成为当地绿化乔木的首选。但由于其对海拔、气温、湿度和光照等生长条件的苛刻要求,长期以来,许多移植青海云杉大树(胸径8~20 cm,树高2~6 m)的成活率比较低。笔者从事青海云杉的育苗和大树移栽管理工作多年,从中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青海云杉大树移植技术,移植后成活率可达90%,可供青海云杉大树移栽者参考[1]。
1移栽季节
青海云杉大树移栽应选择在树木休眠期进行,通常北方地区适宜移栽的时期是春季。但试验证明,青海云杉在入冬初雪后移栽,其成活率也很高,且生长旺盛,表现出极佳的景观效果。
2移栽前的准备
2.1苗木处理
城区街道种植大苗,必须树形优美,规格一致,无病虫害。起挖前应对所选苗木的树高、胸径、树幅度以及南北向等先行定株、标号,建立详细档案,可保证栽植时做到一次到位,以免重复起吊,影响移栽成活率。同时对死枝、不良枝进行修剪,保证树形完美,整齐一致。
2.2移栽穴的准备
移栽前7 d应将定植穴挖好,定植穴直径要比移栽树土球的直径长40~50 cm,深度超出土球高度15 cm左右。挖穴时要将表土和中底部土分开放置,同时将土中的杂质(石砾、砖头、瓦块、草根等)清理干净。土质不好时,须更换土壤,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原土,并在穴底施用优质有机肥料10 kg左右。条件允许时还应事先配制些营养土备用,具体方法为:按重量比取木屑50%、草木灰30%、熟土20%,充分混匀后放置2~3 d,促其高温发酵,根据需要适量加入化学肥料[2]。冬季移栽可在土壤封冻前挖穴,挖好后虚土回填,栽植时再次挖开,以免封冻后挖穴困难。
2.3起挖土球和包装
云杉移栽时,一定要尽可能加大土球,带土栽植能够保证土球内根系完整,并保持树木与土壤的密切联系,栽植后受干扰较小。土球大小规格为树木胸径的7~10倍,高度为土球直径的65%~80%。土球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呈陀螺状,遇直径大于1 cm的根要用修枝剪剪断,不要用工具铲或刨,以防散坨裂根。在起苗过程中禁止以用力推、扳的方式拉断根起苗。土球可用草绳或尼龙绳进行包装。首先将草绳在苗木干部离地面最近处绕1圈并打结,然后以垂直于树干向外的方向在土坨圆周均匀地缠绕,再水平缠绕3~5圈,将绳头打结于根茎处。土坨的捆绑密度视土质和土坨体积而定,一般来说,质地较软的土壤可捆绑较少;土坨体积较大的应多缠草绳子,以免搬运过程中散坨。关键是在缠草绳之前要保证苗木主根及较粗的侧根不妨碍起吊,同时还要注意缠草绳时的安全问题[3]。
3装车和运输
树木装车时一般用吊车,无吊车时用手拉吊葫芦。树木装进汽车时,要使树冠朝向汽车尾部,根部靠近驾驶室,装、运、卸时须采取措施不损伤树体和根部土球。长途运输应尽量选在阴天或夜间进行,运输时间不要超过24 h,否则会降低移植成活率,还应注意喷水、遮荫、防水等,遇大雨应防止土球淋散。苗木装车时要按秩序排好,保护好树形,装车后要以草帘或蓬布遮荫。途中每隔3~4 h喷1次水。
4定植
先将拌好肥料的种植土投入事先挖好的坑底,再将土球小心放入坑内,其方向和原方向要保持一致,栽植深度应以新土下沉后、树木基部原来的土印稍高于地平面5~10 cm为宜,灌水后树木会出现一定的下沉,基部与地平面持平。栽植过浅,根系经风吹日晒,容易干燥失水;栽植过深,树木生长不旺,甚至造成根系窒息,几年内就会死亡。定植后地上部分要保湿,地下部分要控水,以促发新根[4]。新移栽的大树,根系吸水功能减弱,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较小,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能,抑制根系的呼吸,不利于发根,只要保持土壤相对湿润即可。
5设立支架
为了防止树体倾斜,青海云杉大树移栽后要设支架。设立支架时,捆绑不可太紧,应允许树木适当摆动,支撑点应加草绳、纸壳类的透气垫层,以防树干受到机械损伤[5]。通常在1年后大树根系恢复良好时撤除支架。
6参考文献
[1] 郭春秀,李发明,李光仁.北方地区青海云杉大树移植技术与养护管理[J].甘肃科技,2010(6):158-160.
[2] 张学鑫.园林大树移植与养护技术的综合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8):236-238.
[3] 马丽华.浅谈大树移植的技术方法[J].科技信息,2010(13):388,407.
[4] 王秀平.大树移植成活技术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2008(12):71-73.
[5] 张建军.园林大树移栽与养护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7(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