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各家之长 绘山水丹青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镜汀(1904-1972年),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他68年的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17岁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18岁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展,解放前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北平艺专山水画讲师,建国后历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镜汀学有所宗,师从号称“南画正宗”的近现代画家金城(1878-1926年,字巩伯,号北楼,作品大都仿古、师古),受其影响,他留下的传世作品中,山水画占绝大多数,且大量研摹前人笔意,对董(源)、巨(然)、李(成)、郭(熙),吴门画派及清初“四王”等均有涉猎,融各家之长,绘妙笔丹青,颇得众家山水画艺术精髓。笔者从他诸多的绘画作品中,撷取十幅仿历代名家笔意且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画,略加赏析,以飨读者。
  《仿巨然笔意图》轴(图1),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拟巨然法,癸亥九月二十又六日,吴熙曾。”钤“镜汀”朱文、“熙曾”白文二印。这幅作品仿五代宋初僧人画家巨然山水之法,布局上虚下实,繁密有序。近处松林掩映,流水潺潺,坡下水草萋萋;中部山峰呈S形延伸,峭壁险峻,不见樵夫之影。峰峦之间杂树、蔓草等植被葱茏,一直延伸到山顶最高处。群山逶迤,一挂白练式的瀑布飞流直下,作者以留白的方式描绘一片飞珠溅玉起水雾的效果,体现了山与水的自然结合。在山腰间,轩敞的楼房与高耸的宝塔等建筑物工整端严,景物虽小,却给画面带来一股热烈的人间生气;远处云雾空,以淡墨扫出远山模糊的轮廓,更彰显中部山势的雄奇庄严。作者以长披麻皴画坡地山石,以双钩法绘树身,笔法细腻,具有强烈的写生意味。整个画面简明而不拖沓,一景一物各依其位,笔墨秀润,通过松叶的翻卷和山野的静穆,隐隐可见既有巨然《万壑松风图》的雄浑气势,又有其《秋山问道图》的清雅野趣,明显继承了董源、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的画风。根据画上款识,可见这幅画绘于1923年9月,为吴镜汀早期作品。
  《仿倪高士笔意图》轴(图2),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倪高士,吴熙曾。”钤“熙曾”白文、“镜汀”朱文二印。这幅画创作于1923年。倪高士即倪瓒(1301-1374年),江苏无锡人,元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墨竹,画风清润舒朗,惜墨如金,追求平淡天真的意趣。清代画家王、王原祁、查士标、渐江、陈镛、杨晋等都曾研摹过倪瓒的作品。吴镜汀绘此图,以平远之法构图,画风简约疏淡,清幽的疏林,平坦的坡岸,淡墨渲染山野风景,使画面显得幽秀旷逸,雅意横生。以侧锋干笔作折带皴画山石,笔简而画意悠远,格调清新疏旷。在作者笔下,水浅草生,围绕出一片平坦的坡地,姿式劲挺的林木之下,一间简陋的茅舍只露出一小部分在画幅之中,与树木、浅水、坡石构成画面中下方平和恬静的风景。上部的山势淡墨轻扫,以枯笔干墨点苔,以露白法隔出两山峭立相对,平实中雄奇自然呈现。此画简练而又蕴含热情,设色清淡,色墨共融,通过叶落枝秃、空寂荒寒的场景刻画,一种萧疏、淡泊的深秋景象已然呼之欲出。
  《仿李营丘雪山图》轴(图3),纵175厘米,横46.5厘米,纸本设色。款识:“碎剪银河片片零,芙蓉开遍玉。八窗洞启虚生白,好似蓬婆最上层。仿李营丘雪山图意。似少秋先生大雅正之,山阴吴熙曾。”钤“熙曾”白文、“镜汀”朱文二印。李营丘(919-967年),名成,字咸熙,因祖父避乱举家迁至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营丘。五代宋初画家,山水画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此画摹仿李成笔意,平远构图,画法简练,墨色淡润而秀雅,意境萧散而神聚。山势自下而上,绵延起伏,中部突然凹进,使峰峦显得更加奇崛险峻。上部山峰陡峭,随着林木的延伸,又似有路可循,云雾苍茫间,远山犹如冰雕兀立,增添出寒冬凛冽肃杀意象。作者以大片留白,来突出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景色,以卷云皴画山石,使之棱角分明,有风卷云动之势。山脚下的一弯溪水平浅无波,仿佛被薄冰覆盖,不见一丝涟漪,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山冈间,作者以草草数笔,勾勒出半遮半掩的一处亭阁,可谓惜墨如金,却以大量笔墨画数处寒林。只见近处的杂树盘根错节,先勾后染,清淡明润,枝干参差下垂曲折夸张,隐隐有李成蟹爪树法旨趣;远处的松柏成林,静穆肃立,简笔率意,数处点染,为寒冬的画面增添无限生机。画上题诗为明代诗人陶宗仪的《题雪景山水》,描述的是积雪覆盖山岭的冬日旷阔景象,诗意与画意相融一体,显得自然和谐。观作者款识,此画似为赠送友人而作,创作年代为1923年,为吴镜汀早期作品。
  《仿洪谷子笔意图》轴(图4),纵135厘米,横66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洪谷子,丙寅夏五月,竹如先生雅鉴,镜汀吴熙曾。”此画作于1926年(丙寅年)初夏,仿五代后梁山水画家荆浩笔意。荆浩(约850-?),字浩然。因避战乱,常年隐居于太行山,自号洪谷子,躬耕自食,潜心山水,与弟子关仝创立了墨笔勾皴法,坚凝挺峭,气势恢弘,格调雄峻,为北方山水画派鼻祖。此图仿荆浩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兼工带写,描绘的是一幅由山水、古松、山亭、人物组成的重岩叠嶂、林泉掩映的鲜活画面。这幅画与前面几幅不同的是,山峰不再斧劈峭立,群山环抱而显得饱满丰腴,以小麻皴渲染而成。山峦之上,植被苍郁,一条瀑布从山岭上迂回流淌而下,溅起一片茫茫水雾,使山峦更富有生气。山溪漫过山岩,从多处流淌而下形成小瀑布景观,在画面下方形成一湾碧波。一座山亭搭建在半山腰上,与之相连的山脚小道上,一人正骑驴慢行,侧视山中美景,神态悠闲,一仆紧随于后,可能是行走多时已有些疲乏,根本无心观赏眼前山景,步履稍显沉重,人物形象各依其态,刻画生动。此图仿荆浩山水“山顶好作密林”之意,且树木多为松柏,高低错落,或直挺参天,或倾斜生长,秃笔细写,勾画细腻,枝干遒劲富有张力,表现出了荆浩《笔法记》所论古松“不凋不荣,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的意态神韵。吴镜汀早期作品多以细笔设色,在临摹中综合运用古人画法,然后根据自己的体悟,从而形成清新雅致、俊逸洒脱的风格。在这幅作品上,可以探寻到他早期细腻疏阔而又清劲有力的画风。   《仿赵孟设色法图》轴(图5),纵135厘米,横47厘米,纸本设色。款识:“己巳初春仿鸥波设色法,镜汀吴熙曾。”己巳年为1929年,吴镜汀时年25岁,这一时期,他反复临摹大量历代名作,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赵孟(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鸥波等,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无所不精,此画即是仿其青绿山水之法绘制。画面布景简中见繁,山势奇丽,流水泛波,山石梅树以写意笔法绘出,脱去精勾密皴之习,山峦以细密柔和的皴线勾勒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和水墨晕染,显得湿润鲜活。特别是远山与近景以色调区分开来,加上云遮雾绕和漫山梅树的烘托,营造出一片清丽出尘的山水效果。作者以淡墨晕染远山,隐隐出没于云雾之间,愈显幽旷苍莽。近景取部分奇崛绵延的山石,青绿敷色,一株株梅树从岭上蔓延到岭下,直至涟漪圈圈的一泓清波。青绿设色明显参用了赵孟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的画法,主峰以花青杂以石青,使之呈深蓝色,与山脊、岗坡等其他深浅不一的青色形成色调上的变化,显得主次分明。一片青绿之间,又以红、白、赭、黑等色晕染梅树、梅花、水渚、远山,暖色与冷色并用,形成色彩学上的互补,梅花红白相间烂漫盛放,与青绿的山石形成强烈的色差效果,使画面显得极富生气。
  《仿古山水图》轴(图6),纵103厘米,横34厘米,纸本设色。画上没有作者款识,但钤有“镜汀”朱文、“吴熙曾印”白文二印。画右上有吴镜汀弟子启功先生题款:“此吴镜汀先生遗笔也,时当冠岁以前,正刻意摹古之际,考先生生平画诣者,称尝实惜之。一九七九年,启功复观家识。”据此题款,该图应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为吴镜汀早期摹古之作。画面布局右虚左实,构图舒朗简括,设色清润淡雅,意境开阔。在吴镜汀的山水画作品中,此作打破旧有格局,水的部分明显增大了比例,几乎占据了中下方的大部分空间。山峰高耸突兀,峭壁悬崖雄奇险峻,更衬托出水的柔情婉约。此画构图简洁,山峰奇崛,有倪瓒、弘仁意味。布局方面有明显的南宋“一角半边”画法,只取半边景致,有南宋画家夏圭“夏半边”笔意;画右只留极小的一角山石于画上,则参用了南宋山水画家马远所创“马一角”画法,让人对与画左高山遥遥相对的山势充满联想。在用墨上,淡墨扫染浓墨皴擦,水墨浑融,很好地展示了夏圭拖泥带水皴的效果。格调明快、清丽工秀的画风,与“清初六家”的王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平淡天真,又有五代南唐画家董源遗风。整幅画面,无论是构图、布景、设色、用墨,都可探寻到历代山水名家风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谓集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的佳作。
  《拟宋人笔意图》轴(图7),纵136厘米,横34厘米,纸本设色。画右上启功先生题款:“世传北宋人画雪景立帧,明人呼为王摩诘(即唐代王维)作,有王觉斯(王铎,明末清初书画家)详跋及王湘碧(王鉴,明末清初画家)题签,今藏博物院中。镜翁此图盖拟其笔,第不作小雪寒色耳。后之得斯帧者,幸勿作近人观。一九七九年,启功。”钤“启功私印”、“小乘客”白文二印。另有吴镜汀“镜汀”朱文、“镜汀”朱文、“山阴吴熙曾镜汀长年”白文三印。此图以俯视法绘群山诸峰,峭壁、岩、瀑布、溪流、古树、村居散布其间,对盘旋于山腰之间的栈道刻画尤其细腻。宋代山水画,尤其是北宋时期,很多冬日作品都习惯以寒林、雪景、踏歌、行旅为题材,依靠水墨的丰富变化,将自然界中冬季的冰雪、枯树等山川风物刻画得淋漓尽致,画面苍茫,境界宏阔,如善作寒林平远景致的李成,善作积雪苍莽的范宽等。此画采用了北宋画家惯用的全景式构图风格,远山在云雾缭绕中空苍远,群山逶迤,峰峦叠嶂,栈道绵延,平中见险,繁中见奇,辅之以被寒风剥光树叶的树木、鸡鸣犬吠相闻的村居等景观,虽不见积雪满途,一幅凛冽萧瑟、气象萧疏的冬日山水写生图已是袒露无余,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
  《仿六如居士笔意图》轴(图8),纵95厘米,横34厘米,纸本设色。款识:“仿六如居士笔意,镜汀吴熙曾。”钤“熙曾”白文印。作于20世纪40年代。此图绘平陵山水,山不高而秀雅,水幽深而舒缓,小桥流水,乡村人家,篷舟渔人,浅滩平江渚之上,杨柳依依水草丛生,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渔家乐画面。作者摈弃了传统的山水组合布局结构,将几峰山脊作为衬景,重点突出乡村渔家的劳动和生活情境,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水墨意象。六如居士,即明代著名书画家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曾以吴中水乡为背景,作渔家乐山水画轴。此画仿唐寅笔法,布局疏朗开阔,风格秀逸清俊,笔墨细秀雅致。山岭以小斧劈皴为之,虽简率而不失险峻,亭台楼阁简笔草草,掩映于雾霭之中。树木以江南特有的杨柳为主,生长在水边、桥畔、村居,与王维《山水论》之“水断处则烟树……林密处则居舍”暗合。画中人物众多,刻画工写结合,线条清细,造型准确,或搬罾捞鱼,或撑篙驾舟,或蓑衣竹笠行走于小木桥上,大有唐寅笔下“平溪随处把船湾,抛却渔竿手便闲。酒未空歌未了,任他红日下西山”的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渔家乐趣。整幅作品笔简意赅,饶有意趣,洒脱随意,格调秀逸,令人阅之,生出几分淡泊名利、甘老林泉的遁世之感。
  《摹叔明笔意》册页(图9),纵32厘米,横22厘米,纸本设色。款识:“摹叔明。”钤“山阴吴熙曾镜汀长年”白文印。作于20世纪20~30年代。此图仿元代著名画家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意,采用高远、深远相结合的技法而作,尺幅虽小,却景物繁复,群山怀抱层峦叠嶂,溪流幽谷,古木参天,江渚浅滩,水波如镜,石阶径道,房舍人物,一一列入其中,自上而下布满整个画面,与王蒙写景稠密、布局重山复水的画风相契合。用笔以卷曲如蚯蚓的皴笔绘山石,淡墨勾石骨,焦墨皴擦,参用了王蒙善用的解索皴,辅之以牛毛皴,使山石岩显得雄伟肃穆,郁然深秀而奇特,富有立体感。山脊之上,以渴墨点苔,双钩绘松柏杂树,墨色浓淡兼用,虚实相生,表现出林峦苍郁茂盛的艺术效果。整幅作品远、中、近景物布局屈伸变换,景物繁复穿插映带,繁简互补,几种皴法交互运用,笔法沉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典雅,色墨互融,在有限的空间里刻画出一种山势雄奇、草木华滋、溪流江平的宁静安然之景观。
  《仿思翁绿天庵图》册页(图10),纵30厘米,横33厘米,纸本设色。款识:“癸未秋日镜汀仿思翁绿天庵图。”钤“吴熙曾”白文印。此图仿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绿天庵图》笔意。董其昌《绿天庵图》描绘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出家修行和练字的绿天庵,位于湖南永州高山寺大雄宝殿后侧。董其昌《绿天庵图》作于1585年秋,后世摹本较多,吴镜汀于癸未年(1943年)作此册页,以平远之法构图,虽取全景,却主次分明,近实远虚布置得当,以达到突出主题思想的效果。《绿天庵图》中的山水、庵堂、湖石、梧桐、芭蕉、嫩竹一一散布其间,增添了局部的篱笆和扶杖而行的人物。布局清疏简淡,将庵堂处理在中景位置,突出了画意主题。山丘简笔草草,矶头平渚,勾皴并用,青绿敷色,破笔点苔,河流留白而成,自然和谐。作者以浓墨画庵堂、竹篱、新篁、树叶,以淡墨画芭蕉、树身,以浓淡兼用画湖石、人物,笔墨沉厚工整而腴润秀雅,墨色运用明洁隽朗,画意清秀中和。此图为吴镜汀中年时期的作品,造景与董其昌《绿天庵图》相合,笔法爽健细腻,画风清朗疏秀,功力尽显笔端,于前人画境中自出一番新意。
  以上山水作品,观前人笔意比比皆是,又具自家面目,诗、书、画交相辉映,风格飘逸俊秀,显示出作者扎实深厚的功力,在中国当代画坛,吴镜汀称得上是一位涉猎广泛的书画家。(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笔名一白,别署西金道人、一弘、云峰、紫云真人、雪原、倚天照雪等。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级研修班导师、教授,兼教学部导师工作室教学督导,中国古代壁画研究学会研究员。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完成硕士、博士学业。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美术展览并获奖,作品《大潮》荣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选送作品展,《香草》入选201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风狭云墨暗长天》荣获第四届全
期刊
艺名佳依。青年紫砂艺术家、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得主。1982年生于陶都宜兴,祖上世袭承陶,师承紫砂艺术大师何道洪先生,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省紫砂器具收藏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工艺美术师、徐悲鸿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  多次参加京、广、沪等地的紫砂艺术展览,作品相继被近百家国内外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争相报道,多件紫砂艺术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
期刊
在七月的江阴,并不很热,这是一个极为宁静的江南之夜,而我的心却因为感动而变得火热,感动我的是含蓄、内向、儒雅的画家李成及他笔下的“人间美景”。  作为一个收藏圈子里的人,画家见得很多,画作见得就更多了,来江阴之前,只知道江阴有一个华西村,根本没有想到在江阴会有幸见到这样一位不俗的画家。  李成的山水画,给我的总体印象是“诗意朦胧,淡雅自然”,他的画清爽、秀美、质朴、宁静;他笔下的山水不追求雄浑厚重
期刊
《收藏界》2015年第1期-12期目录  总编视线  静下来,想一想,再出发 董 凡 1-3  迷失在消费时代 董 凡 2-3  “锱铢必较”与“一掷千金” 董 凡 3-5  我们应该向西方收藏家学什么? 董 凡 4-5  五月,祝你出行愉快! 董 凡 5-9  取舍之道 方寸之间 董 凡 6-5  常识才是真知 董 凡 7-5  得鱼固可喜,无鱼亦欣然 董 凡 8-7  收藏这点事儿 董 凡 9
期刊
“笔墨”是国画的精粹,它不仅是视赏形式和技术规范,还承载着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黄宾虹先生也说,“国画艺术之粗精,高下之分,就在笔墨变化之中,既是笔笔分明,又能浑成一气。”因此,千百年来多少国画大师都在“笔墨功夫”上苦心揣摩,都梦寐以求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可以说,一部国画史,其实就是一部“笔墨史”。远的不说,就是近现代也有
期刊
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在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代的史料缺乏,一般认为其活动中心在山西、河南等地;夏之后是商,其统治中心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陕西商文化遗址全省各地多有发现,但玉器发现不多;陕西是周人的发祥地,又是西周建都之地,所以出土玉器非常丰富。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成长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首先是神权和礼仪特征。商周玉器是在原始社会及夏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
期刊
最近我的学生蒋春音兴冲冲跑过来捧上一叠散发着墨香的书稿清样,邀我为她新出版的紫砂壶艺雅集写个序,看着她在紫砂艺苑渐渐结出硕果,我感到非常高兴,当面应允。  紫砂女蒋春音,有着现代年轻人少有的沉静和纯真。从儿时的玩泥巴到成长后的爱壶执陶,不为俗世的眼光牵绊,她始终忠于内心的感受和艺术向往。  这个纤细、聪慧的小女孩,对于手工技艺却表现出了内柔外刚的气度。她经常是一人一桌一椅,专心致志,埋首苦练于泥凳
期刊
杨飞云先生是将中国写实油画推向世界水准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追求的是欧洲古典主义美学,他的女性人体与肖像绵密圆润,细致典雅,在中国写实油画景观中享有不可比拟的声誉。从他的作品里,人们不仅能欣赏到他的超绝技艺,而且还能感受到他是十年敬虔求真的人格魅力。在艺道渐衰、风骨不存、追名逐利之时代,他竭智尽虑,澹泊清心,持守着高洁的灵魂,不持偏见,不轻认同,做人习画,自成一体。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演员
期刊
编 者 按  元青花鬼谷下山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已是将近十年前的事了,但收藏圈内关注元青花的热度依然有增无降。湖北祖恩先生无疑也是一个关注元青花的人,此篇文章从科技角度入手,解读元青花中至正型青花瓷的呈色特征及鉴别,且听一下他的见解。  “瓷器鉴定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是研究与揭示历史文物的特征,掌握其发展规律,达到正确断代目的的科学,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没能进行科学的总结,缺乏理论化,使它停留在
期刊
冠冕一代的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作为大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之十世孙,尽管毕生经历坎坷,但凭藉坚持不懈的努力修炼,艺术成就卓著,与八大山人、石、弘仁并誉为画坛“清初四僧”。笔者现以石涛晚年创作的《金陵怀古图》册为例,对其这类山水画艺术做一探讨。  一、生平事略及丹青风格  石涛(1641-约1718年),为明末全州(今广西桂林)人,俗姓朱,名若极,出家后法名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