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稍加梳理,我们发现东山让人骄傲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而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廓象,正依托这样的历史而生成,一切关于对“成都东进”战略的历史谜题,到此迎刃而解。果说成都平原密布的水系是大地母亲的乳汁,那么,横亘在成都平原东西两廊的龙门山系和龙泉山系就是大地母亲宽广而温柔的胸怀,将成都平原紧紧地拥在怀里。
从卫星图上看,龙泉山像一条幽深的峡谷,因为海拔较低,没有终年积雪的可能,所以这条蜿蜒狭长的山廊是葱绿的,它被沱江、石亭江、湔江、青白江、毗河、府河、江安河、西河与大南河包围着。在江安河和西河之间,一条粗壮而丰沛的水网从龙门山一直向东,它和龙门山以及更偏西的邛崃山脉中呈雪花辫状的雪峰群,构成了这张卫星图上最壮丽的景观。
如果把航拍的镜头下降到500米的高度,龙门山系和龙泉山系以及它们各自覆盖的城镇开始变得千姿百态起来,龙门山浓厚的绿色和龙泉山清浅的绿色像一个画师的有意调配,以让它们能够既有依附,又能相互吸引。路网是画师魔法一般在苍翠大地上点缀的线条,穿插延伸,看不到尽头。它们和那些乳汁一般的水网,构成了斯土斯民通向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通道。盐从这里走出,茶也从这里走出,一些人杰从这里走出,到京城,到异邦,到国家的文化中心,到世界的经济中心。更多的文明被带进来,风雨兼程的水陆路上,牛与骡马的声音以及轮渡的声音此起彼伏,后来,汽车的马达声响起来。500米高度的镜头下,是看不尽的繁华热闹与风云变幻。
这个镜像之下,更多是细致实在的生活场景。市集、林盘、农田之中,或散点、或集中的高楼和农舍,既错落有致,又色彩缤纷。大桥卧波,纤云弄巧,秀挺出众的大树和成片成阵的花田,真是蜀人在广袤大地上织就的一块锦绣。山水共生的城市里,是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
山河如此壮丽秀美,山拥水润之下的城市天然该是人文荟萃、历史悠远的。成都的富集和繁盛,哪能离得开这山水的恩情哺育。“绛水回环,层峦叠墅,雄峰峭拔,云蒸霞蔚”的绮丽景象之下,是往复不已的文化传承和斯文赓续。一部城市的3000年历史书写,山水志是少不了、也离不开的宏大篇章。
龙泉大景
然而,东山靠什么来书写它在成都城志中的地位呢?稍加梳理,我们也不难发现东山让人骄傲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因此,我们可以说,东山凭借的是历史的深厚内蕴和文教的持续输出,这些,都是它弥补天然短板的重要支撑。在唐朝,东山所在,即是剑南道成都府的次畿。这个次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整个东面都是依托成都的发展而发展。
到了宋朝,人们对东山的打望更见细腻,也更接近于东山的气质。作为东山的最高峰,龙泉山的地标,长松山尽管在海拔上难以和西岭雪峰相提并论,但它仍然是东山一带人们仰望的唯一最高峰。杜甫在唐朝欠下的文学平衡,在宋朝补起来了,“东望长松,西眺雪岭”,这样的并联关系,足以证明龙泉山已经拥有了可以和西岭雪峰相提并论的地理和历史人文地位。
对东山历史和人文认知上的欠账,不仅仅在于普通市民,也还在于这个城市的营造者。专志东山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学者们为东山搬出的文史资料,为梳理东山志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在由一座山繁衍的城市次畿中,先辈们曾经走过的水陆路即使经过岁月的洗礼变了模样,但历史的痕迹并未全部磨灭;在更丰富的文献志里,碑拓、龙骨、桥梁、语录,是东山富集的又一佐证;而客家人的融入以及他们在荒山之上开创下来的基业,更是今天成都创业创新精神的历史先声。
如果再认真审视历史地图,以地标所在的长松山为中心点向外扩展,我们更不难发现,淮州、简州这些历史上的重镇和东山骨肉相连的关系,即便是已经只有一二遗迹可寻的云顶石城,也曾经作为成都城市和府治的中心所在,有一段骄人的历史。今天蓬勃生长的简州新城、空港新城,在历史上对应着繁华的养马和三岔。还有石经寺的烟火,和青城山以及雪山辐射的寺庙一样的旺盛,佛道在人间传布的福音,并没有忘记东山一线。
而地灵之外,东山所出之人杰,比及西边也毫不逊色。隐士的典范朱桃椎、有济世情怀的米母、学术建国的贺麟、笃实而内敛的学术大家王叔岷,每一位都刻着东山的印记,成为成都人文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也由东山而进入成都,走进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当然,重要的更关乎传承。客家人书写的拓荒精神和东山悠久的孝道文化,是东山所及的城镇和更广阔的成都所应积极再倡导和再弘扬的,这是今天我们要补上这个历史和人文欠账最根本和最明确的精神指向。
回观那张让人着迷的卫星图,似乎能依稀看见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廓象正在生成之中,一切关于对“成都东进”战略的历史谜题,到此迎刃而解。
从卫星图上看,龙泉山像一条幽深的峡谷,因为海拔较低,没有终年积雪的可能,所以这条蜿蜒狭长的山廊是葱绿的,它被沱江、石亭江、湔江、青白江、毗河、府河、江安河、西河与大南河包围着。在江安河和西河之间,一条粗壮而丰沛的水网从龙门山一直向东,它和龙门山以及更偏西的邛崃山脉中呈雪花辫状的雪峰群,构成了这张卫星图上最壮丽的景观。
如果把航拍的镜头下降到500米的高度,龙门山系和龙泉山系以及它们各自覆盖的城镇开始变得千姿百态起来,龙门山浓厚的绿色和龙泉山清浅的绿色像一个画师的有意调配,以让它们能够既有依附,又能相互吸引。路网是画师魔法一般在苍翠大地上点缀的线条,穿插延伸,看不到尽头。它们和那些乳汁一般的水网,构成了斯土斯民通向外部世界的两大主要通道。盐从这里走出,茶也从这里走出,一些人杰从这里走出,到京城,到异邦,到国家的文化中心,到世界的经济中心。更多的文明被带进来,风雨兼程的水陆路上,牛与骡马的声音以及轮渡的声音此起彼伏,后来,汽车的马达声响起来。500米高度的镜头下,是看不尽的繁华热闹与风云变幻。
这个镜像之下,更多是细致实在的生活场景。市集、林盘、农田之中,或散点、或集中的高楼和农舍,既错落有致,又色彩缤纷。大桥卧波,纤云弄巧,秀挺出众的大树和成片成阵的花田,真是蜀人在广袤大地上织就的一块锦绣。山水共生的城市里,是生生不息的烟火人间。
山河如此壮丽秀美,山拥水润之下的城市天然该是人文荟萃、历史悠远的。成都的富集和繁盛,哪能离得开这山水的恩情哺育。“绛水回环,层峦叠墅,雄峰峭拔,云蒸霞蔚”的绮丽景象之下,是往复不已的文化传承和斯文赓续。一部城市的3000年历史书写,山水志是少不了、也离不开的宏大篇章。
龙泉大景
然而,东山靠什么来书写它在成都城志中的地位呢?稍加梳理,我们也不难发现东山让人骄傲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因此,我们可以说,东山凭借的是历史的深厚内蕴和文教的持续输出,这些,都是它弥补天然短板的重要支撑。在唐朝,东山所在,即是剑南道成都府的次畿。这个次畿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整个东面都是依托成都的发展而发展。
到了宋朝,人们对东山的打望更见细腻,也更接近于东山的气质。作为东山的最高峰,龙泉山的地标,长松山尽管在海拔上难以和西岭雪峰相提并论,但它仍然是东山一带人们仰望的唯一最高峰。杜甫在唐朝欠下的文学平衡,在宋朝补起来了,“东望长松,西眺雪岭”,这样的并联关系,足以证明龙泉山已经拥有了可以和西岭雪峰相提并论的地理和历史人文地位。
对东山历史和人文认知上的欠账,不仅仅在于普通市民,也还在于这个城市的营造者。专志东山历史和文化研究的学者们为东山搬出的文史资料,为梳理东山志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在由一座山繁衍的城市次畿中,先辈们曾经走过的水陆路即使经过岁月的洗礼变了模样,但历史的痕迹并未全部磨灭;在更丰富的文献志里,碑拓、龙骨、桥梁、语录,是东山富集的又一佐证;而客家人的融入以及他们在荒山之上开创下来的基业,更是今天成都创业创新精神的历史先声。
如果再认真审视历史地图,以地标所在的长松山为中心点向外扩展,我们更不难发现,淮州、简州这些历史上的重镇和东山骨肉相连的关系,即便是已经只有一二遗迹可寻的云顶石城,也曾经作为成都城市和府治的中心所在,有一段骄人的历史。今天蓬勃生长的简州新城、空港新城,在历史上对应着繁华的养马和三岔。还有石经寺的烟火,和青城山以及雪山辐射的寺庙一样的旺盛,佛道在人间传布的福音,并没有忘记东山一线。
而地灵之外,东山所出之人杰,比及西边也毫不逊色。隐士的典范朱桃椎、有济世情怀的米母、学术建国的贺麟、笃实而内敛的学术大家王叔岷,每一位都刻着东山的印记,成为成都人文历史的一部分。他们也由东山而进入成都,走进国家的文化和经济中心,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
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当然,重要的更关乎传承。客家人书写的拓荒精神和东山悠久的孝道文化,是东山所及的城镇和更广阔的成都所应积极再倡导和再弘扬的,这是今天我们要补上这个历史和人文欠账最根本和最明确的精神指向。
回观那张让人着迷的卫星图,似乎能依稀看见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廓象正在生成之中,一切关于对“成都东进”战略的历史谜题,到此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