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人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小学校园建设与当代教育目标的需求脱轨,普遍存在以便于教学、便于管理作为设计、建设出发点的弊端,对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个性化空间需求的关注度不够。为此,本文从人本化设计的角度,探究如何开展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设计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
中小学教育有助于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重视中小学教育、改善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空间作为中小学校园的核心因素,要求设计方案能切实体现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设计。下面,文章首先分析中小学校园人本化设计的现状,提出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建议,以期为当前中小学校园设计有所参考及借鉴意义。
一、当下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的现状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学校的产生为标志,开启了教育,这种原始的、自发的个别化教育形态持续了近千年。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为培训出大量的产业工人,出现了标准化的校园建筑形态、标准化的教育空间,提供标准化的课程、统一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当前,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速,社会发展对多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也更多样化。分析目前已建成的中小学校空间,从当代教育的角度出发全面提升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校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规范在设计中绝对主导
当前我国执行的是2012版《中小学校设计规范》,规范对各类教学用房的面积、高度、间距、安全通行与疏散、采光、日照、照明、噪声等物理属性都有明确要求甚至是强制性条文。但是由于缺少教育从业者及教育家参与规范编写,规范对当代教育及当代师生的现实需求考虑较少,按照规范的要求设计中小学校园与现代中小学教育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空间都有一定偏差甚至相背离。但是规范作为通行的国家标准,是图纸审查的重要依据,导致校园教育空间设计“过度安全”“过度规范”,缺少特色与灵活性,在本质上千篇一律。
(二)教育者在设计前期缺席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控制、规划部门审批、建设部门负责建设的“交钥匙”工程,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社会公众很少有机会在设计之初参与进来,教育空间需求与设计成果严重脱节。大部分中小学校园往往是在合规性、安全性、便于管理等各个部门的条条框框、“硬性要求”下完成设计,学校介入的时候,空间布局形态已经定形,学校就算有教育理念或个性化需求也只能将就地就锅下米,而不是量体裁衣,这导致由政府投资、管理而建成的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与学校要求不相符,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的新型校园很难出现的现象不难理解。
(三)快节奏建设导致设计主动放低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教育的空前重视,相当部分的老校园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在规模、空间及安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社会期待有更多新的中小學校园出现,大量学校项目仓促上马,在条件不具备及工期紧迫的双重要求下,大量对标满足“规范”要求的低标准学校设计绘成“蓝图”。设计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需求缺乏最基本的分析、对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及教育空间需求缺乏研究,导致一座座新的“老校园”拔地而起。
二、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的建议
21世纪核心素养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话题,涵盖了知识、技能和个人品性,具体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协作、数据搜集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在思考着回归教育的本源。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家长、社区公众对一所学校的建设都怀有各自的期待,这些与教育相关的群体需求就是校园人本化设计的基础。从生活出发来思考教育,从学会生活的角度来设计教育空间是人本化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结合多年中小学校园设计经验,本人认为加强新时代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就应以“现代教育目标”为本、以“现代人的需求”为本开展教育空间设计,具体体现在校园环境、正式教育空间、非正式教育空间三个层面。
(一)营造接触自然、健康体验的校园环境
大自然是一部活教材,是一个真实、丰富、美丽的知识宝库。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智能可分为八种类型,其中自然观察者智能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论和分类的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其特征,是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众多智能表现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值得被开发的一项潜能。为培养这项智能,中小学校园环境应该具有高参与度、高频率接触、全方位感知的特征。在中小学校园环境营造中,要求突出以下工作要点:
1、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能深入接触到自然环境,设计师在校园设计中应该从教育出发、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过度“安全”设计,让“祖国的花朵”接触到阳光雨露。如开放性的环境设计提供各种场所与路径让孩子参与到自然中,感受到四季变化、各种气候特征等;营造各种特色场所和特定的设施能让孩子走出过度保护的金刚罩,自由求知、摸索、触碰、“探险”。
2、结合课程设计、项目设计,提供能让孩子深入观察研究自然事物的环境。如植物的选择、营造适合小昆虫小动物的生长环境、太阳能设施、下凹式草地及积水设施等,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研究小动物的习性、可再生能源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原理、水的循环利用等
3、环境营造在符合美学原则的同时体现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征。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一所符合美学原则的校园设计往往可以起到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环境整体格调设计、注重环境色彩搭配、植入文化元素等,另一方面要避免过于成人化、常规化、单一化的环境营造手法,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精神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从“教育”向“学习”转变的正式教育空间
基于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为组织特征的现代教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来,学生在校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行为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个性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及互动式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深入人心,传统意义的现代教育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要求。它存在教学单元面积过小、空间界定过于清晰封闭、功能单一等问题。新时代校园的教学空间不再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单元式教室或实验室,而是突破单一性功能要求,在其内部形成不同的学习区域、提供完善的设施,以满足各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开展及为不同类型学习行为的发生提供合适的空间环境,如STEAM创新中心、艺术创意中心等就是近年来未来教室的建设方案。随着全球各地“未来学校”试点的实施,我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启动,“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等新的教育形态不断涌现,教育空间的变革还在发生着更深刻、更广泛的变化。
(三)创造“随时交往”机会,提高社交技能的非正式教育空間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某一固定的空间内,随时、随地的学习已成为现实。教育也不再是灌输知识,人们在思考着教育的本源。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的观点得到许多教育家的认可。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做充分准备,新时代校园应倡导侧重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行动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等。而非正式教育空间更侧重于激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如走廊从“交通空间”向“交流空间”转变、比平面空间更能引发“事件”的“大台阶”空间在校园内更受欢迎、餐厅在用餐之余可以变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类型、师生的行为特征,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平常空间设计中应多从现代教育及人的使用需求出发精细考量,实现从单一功能向多重功能的转变,为加强校园生活营建富有活力的、随处可见的场所。
三、结语: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是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前文,中小学校园建筑应从现代教育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营造接触自然、健康体验的校园环境,倡导环境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正式教育空间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的学习行为;创造提高社交技能的非正式教育空间,加大“随时交往”机会,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生活,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宇.中小学校园建筑人性化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01):23-24.
[2]王跃,张洋,李桂媛.关于中小学校园复合型设计的探讨——以宜昌市花艳中小学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4,32(02):137-140.
[3]王素,曹培杰,康建朝,苏红,张永军,赵章靖,张晓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 .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
关键词: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
中小学教育有助于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重视中小学教育、改善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空间作为中小学校园的核心因素,要求设计方案能切实体现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设计。下面,文章首先分析中小学校园人本化设计的现状,提出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建议,以期为当前中小学校园设计有所参考及借鉴意义。
一、当下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的现状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学校的产生为标志,开启了教育,这种原始的、自发的个别化教育形态持续了近千年。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为培训出大量的产业工人,出现了标准化的校园建筑形态、标准化的教育空间,提供标准化的课程、统一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当前,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速,社会发展对多元、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也更多样化。分析目前已建成的中小学校空间,从当代教育的角度出发全面提升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小学校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规范在设计中绝对主导
当前我国执行的是2012版《中小学校设计规范》,规范对各类教学用房的面积、高度、间距、安全通行与疏散、采光、日照、照明、噪声等物理属性都有明确要求甚至是强制性条文。但是由于缺少教育从业者及教育家参与规范编写,规范对当代教育及当代师生的现实需求考虑较少,按照规范的要求设计中小学校园与现代中小学教育目标、学习方式、学习空间都有一定偏差甚至相背离。但是规范作为通行的国家标准,是图纸审查的重要依据,导致校园教育空间设计“过度安全”“过度规范”,缺少特色与灵活性,在本质上千篇一律。
(二)教育者在设计前期缺席
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园规划建设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控制、规划部门审批、建设部门负责建设的“交钥匙”工程,学校的校长、老师、学生、社会公众很少有机会在设计之初参与进来,教育空间需求与设计成果严重脱节。大部分中小学校园往往是在合规性、安全性、便于管理等各个部门的条条框框、“硬性要求”下完成设计,学校介入的时候,空间布局形态已经定形,学校就算有教育理念或个性化需求也只能将就地就锅下米,而不是量体裁衣,这导致由政府投资、管理而建成的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与学校要求不相符,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本的新型校园很难出现的现象不难理解。
(三)快节奏建设导致设计主动放低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教育的空前重视,相当部分的老校园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在规模、空间及安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社会期待有更多新的中小學校园出现,大量学校项目仓促上马,在条件不具备及工期紧迫的双重要求下,大量对标满足“规范”要求的低标准学校设计绘成“蓝图”。设计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及行为需求缺乏最基本的分析、对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及教育空间需求缺乏研究,导致一座座新的“老校园”拔地而起。
二、中小学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的建议
21世纪核心素养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话题,涵盖了知识、技能和个人品性,具体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创新、协作、数据搜集与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在思考着回归教育的本源。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家长、社区公众对一所学校的建设都怀有各自的期待,这些与教育相关的群体需求就是校园人本化设计的基础。从生活出发来思考教育,从学会生活的角度来设计教育空间是人本化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结合多年中小学校园设计经验,本人认为加强新时代校园教育空间人本化设计就应以“现代教育目标”为本、以“现代人的需求”为本开展教育空间设计,具体体现在校园环境、正式教育空间、非正式教育空间三个层面。
(一)营造接触自然、健康体验的校园环境
大自然是一部活教材,是一个真实、丰富、美丽的知识宝库。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师,她的教益无穷无尽。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智能可分为八种类型,其中自然观察者智能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论和分类的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其特征,是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众多智能表现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值得被开发的一项潜能。为培养这项智能,中小学校园环境应该具有高参与度、高频率接触、全方位感知的特征。在中小学校园环境营造中,要求突出以下工作要点:
1、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能深入接触到自然环境,设计师在校园设计中应该从教育出发、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过度“安全”设计,让“祖国的花朵”接触到阳光雨露。如开放性的环境设计提供各种场所与路径让孩子参与到自然中,感受到四季变化、各种气候特征等;营造各种特色场所和特定的设施能让孩子走出过度保护的金刚罩,自由求知、摸索、触碰、“探险”。
2、结合课程设计、项目设计,提供能让孩子深入观察研究自然事物的环境。如植物的选择、营造适合小昆虫小动物的生长环境、太阳能设施、下凹式草地及积水设施等,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研究小动物的习性、可再生能源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原理、水的循环利用等
3、环境营造在符合美学原则的同时体现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征。龙应台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一所符合美学原则的校园设计往往可以起到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环境整体格调设计、注重环境色彩搭配、植入文化元素等,另一方面要避免过于成人化、常规化、单一化的环境营造手法,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精神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从“教育”向“学习”转变的正式教育空间
基于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为组织特征的现代教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来,学生在校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行为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个性化、体验式、合作式学习及互动式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深入人心,传统意义的现代教育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要求。它存在教学单元面积过小、空间界定过于清晰封闭、功能单一等问题。新时代校园的教学空间不再是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单元式教室或实验室,而是突破单一性功能要求,在其内部形成不同的学习区域、提供完善的设施,以满足各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开展及为不同类型学习行为的发生提供合适的空间环境,如STEAM创新中心、艺术创意中心等就是近年来未来教室的建设方案。随着全球各地“未来学校”试点的实施,我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启动,“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等新的教育形态不断涌现,教育空间的变革还在发生着更深刻、更广泛的变化。
(三)创造“随时交往”机会,提高社交技能的非正式教育空間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学习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某一固定的空间内,随时、随地的学习已成为现实。教育也不再是灌输知识,人们在思考着教育的本源。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虽不尽相同,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的观点得到许多教育家的认可。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做充分准备,新时代校园应倡导侧重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行动能力、交往和沟通能力等。而非正式教育空间更侧重于激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如走廊从“交通空间”向“交流空间”转变、比平面空间更能引发“事件”的“大台阶”空间在校园内更受欢迎、餐厅在用餐之余可以变为兴趣小组的活动室……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类型、师生的行为特征,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平常空间设计中应多从现代教育及人的使用需求出发精细考量,实现从单一功能向多重功能的转变,为加强校园生活营建富有活力的、随处可见的场所。
三、结语: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是素质教育时代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前文,中小学校园建筑应从现代教育的要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营造接触自然、健康体验的校园环境,倡导环境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正式教育空间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的学习行为;创造提高社交技能的非正式教育空间,加大“随时交往”机会,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生活,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宇.中小学校园建筑人性化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44(01):23-24.
[2]王跃,张洋,李桂媛.关于中小学校园复合型设计的探讨——以宜昌市花艳中小学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4,32(02):137-140.
[3]王素,曹培杰,康建朝,苏红,张永军,赵章靖,张晓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 .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