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鎏金走龙品味龙文化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长18厘米、高10. 8厘米,形神具备,龙首与上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强健的牙齿和卷曲的龙舌,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身修长,尾部舒卷,四肢劲健有力,周身的鳞片和锯齿状背脊刻画精细。金龙昂首前行,姿态极富动感,表现出了唐代高超的造型艺术和金银器制作水平。
  关于龙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众多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轩辕皇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于是,他们有了统一的图腾———龙。
  龙是众多小图腾的集合,它有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鹰的爪、鱼的鳞和须……从此以后,龙图腾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
  当我们看到龙形象的发展时,忽然惊奇的发现,龙和人的成长有着惊人的相似!
  红山文化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可爱的玉猪龙,怀抱着对自然力量的模糊崇拜和对生命起源的初步探索,人们初期创造的龙的形状像动物的胚胎,带有卷缩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感觉,等待着、期盼着诞生的那一刻,这时的龙是中华图腾文化的形象起源。
  商周时期龙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大量出现,线条感多变、没有定性,它那幻想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抽象的美感。这是龙的形象不断改变、不断提升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龙的“儿童时期”。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被称为“真龙天子”。而这时龙的形象也不仅局限在礼器上,同时还表现在墓葬、石玉雕刻和陶瓷彩绘上,风格上也更加艺术化和世俗化,这时的龙,正像是刚刚有了自己世界观、人生观,有了自己主见的青年,它的艺术形象开始以自己的风格得到迅猛发展。
  唐代的中国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龙的形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快速成长着,它的形象被不断凝聚,最终形成了鎏金走龙。从红山文化到唐代,龙由“胚胎”成长到了它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青壮年时期。同时,鎏金走龙也作为唐代龙形象的代表,以它那劲健有力的形体,气宇轩昂的气魄,朝气蓬勃的姿态,充分表现出了唐代龙凌厉遒劲,神采飞扬的风格特征。
  明清时特别是清代,龙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脸胡须的龙步入了它的老年时期,我们在北海看到的九龙壁,俨然是饱经风霜的矍铄老人,炯炯有神的双目中透出令四宇震颤的威严,龙图腾在此时走向了最后的成熟,各民族融合,天下统一,中华民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和定式。
  “上下五千年,龙的香火不灭”,龙图腾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但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情感、一种精神不灭的传承,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是龙的子孙。
其他文献
回到唐朝,回到西安还叫长安的时候,以长安那如日中天的国力、血脉旺盛的生命力、八面来风的宏大气度为土壤,长安人培育出一朵靓丽得让后世瞠目结舌的女性时尚之花,并呵护它不断绽放。唐代女子面妆和服饰上的花样翻新、争妍斗奇,把一个大唐社会装扮得艳丽无比。那么,红极一时的唐代女子装扮究竟如何呢?首先,让我们从唐代女性的面妆说起。  唐代女性面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面,唐人喜欢用很厚的粉从额头一直敷到脖颈,肤白如雪
期刊
读书的时候,常常读到江南的梅雨季节,仿佛,只有那霏霏细雨,或大或小,连绵不绝那才代表了南方。仿佛,只有那墙上斑驳的苔藓才代表了江南。又仿佛,只有这恼人又诱人的梅雨,才能激发出文人的情思,淑女的闺怨。  然而,长大后才知道,无论南北,都有属于自己的梅雨季。每当雨季来临,那缠绵的湿意,恼人的憋闷,阴郁的天空,都像极了失恋时的心情,于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去抑郁,去懒惰,去,陷入那微小的情
期刊
中国陕西西安荐福寺塔———小雁塔,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里遗留下来的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自佛教东渐,佛国时光流转千年,佛塔仍旧静默伫立,述说着曾有的辉煌。  中国大地上的百年古塔17000座,陕西省境内就有200余座,其中千年古塔小雁塔被人们熟知。  小雁塔年代久远,体量高大,具有原始建筑状态,经数十次地震不倒,这样的传奇经历奠定了小雁塔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小雁塔的建造过程蕴含着诸多科学:
期刊
人类是大自然这位母亲香醉怀抱孕育出的万千物种的“后生”“晚辈”。一群在三叠纪大毁灭中幸存下来的小型哺乳动物,是我们“最近的父母”。此处无关单细胞,无关三叶虫。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此处省略万千字符,或根本无法用简单的维度来衡量这里的久远。  我很难想象人类的婴儿时期,是如何的脆弱,如何的无助,如何摸着“冰冷”和“孤独”,漂泊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是哪些偶然和必然,使得人类向着“主宰”这颗原本惧怕的星球
期刊
长安,千言万语道不尽,你是世世代代中国人魂里梦里都永远在追随的那座城。  李白杜甫歌颂过你,高适岑参护卫着你,孟浩然说,他爱早春的你,“关戍惟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滨。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贾岛爱冬日的你,他说,“秋节新已尽,雨疏露山雪。西峰稍觉明,残滴犹未绝。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
期刊
岁月长短、天地广狭皆取之于心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现代社会的特征,“快”应该是最好的答案了。交通,快。古时要以月甚至年来计算的路程,现在往往只需数小时便可到达。交流,快。书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电话、网络在近几年的发展就会让人惊叹信息交流的迅捷,过去实物传递所依赖的邮递现在也被快递所取代。人们不断追求高速度、高效率,每个人都在快步走路,快速用餐,高速工作,作为摩登时代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慢,是
期刊
许穆夫人,姬姓,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卫昭伯(卫公子顽)与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中国第一位被记载的女诗人。  一开始,许国的许穆公来求婚,齐国的齐桓公也来求婚,卫国打算将她嫁给许国。穆夫人透过傅母向卫懿公传达她不愿嫁到弱小的许国,决定嫁到离卫国较近又比较强大的齐国,但她的主张却没有被采纳。  许穆夫人自幼性聪敏,有才华,貌美
期刊
汉长安城的营建历程  汉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在黄河流域中游,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秦都咸阳与汉长安城仅一水之隔,而且长安原本就是秦咸阳的一个乡聚,汉长安城中不少皇家建筑都是在秦都咸阳旧宫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同时,汉长安城的建设,也是经过详细规划后一步步建成的。汉长安城的修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汉高祖、汉惠帝和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接受谋士张良
期刊
在大唐长安城的北墙外,居高临下的大明宫含元殿前,不可一世的太宗李世民注视着城南,那里虽有几座寺庙,我们熟悉的慈恩寺却还没有诞生,耳熟能详的大雁塔更是没有什么踪影。辽阔的蓝天,画着可爱的天际线,平直而美丽,偶尔有一些凸起凹陷。李世民自信的笑了,回头对着自己心爱的臣下,指向南边:“看看,这才是我心中的长安呐!”唐长安城无论是从设计理念还是施工,都很符合这位帝王的“胃口”,可谓是震古烁今。  此时,一位
期刊
一个人成熟与否跟年龄没有太大关系,关键是你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能不能把我的世界变成你的世界。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收获。很多人无论做任何事,刚刚付出一点点,马上就要得到回报。很多人做生意,刚开始没有什么成绩,马上就想要放弃。有的人一个月放弃,有的人三个月放弃,有的人半年放弃。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轻易放弃,但我知道,放弃是典型失败者的习惯。所以我常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