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西安博物院的鎏金走龙,长18厘米、高10. 8厘米,形神具备,龙首与上身呈“S”形,龙嘴张开,露出强健的牙齿和卷曲的龙舌,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身修长,尾部舒卷,四肢劲健有力,周身的鳞片和锯齿状背脊刻画精细。金龙昂首前行,姿态极富动感,表现出了唐代高超的造型艺术和金银器制作水平。
关于龙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众多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轩辕皇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于是,他们有了统一的图腾———龙。
龙是众多小图腾的集合,它有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鹰的爪、鱼的鳞和须……从此以后,龙图腾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
当我们看到龙形象的发展时,忽然惊奇的发现,龙和人的成长有着惊人的相似!
红山文化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可爱的玉猪龙,怀抱着对自然力量的模糊崇拜和对生命起源的初步探索,人们初期创造的龙的形状像动物的胚胎,带有卷缩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感觉,等待着、期盼着诞生的那一刻,这时的龙是中华图腾文化的形象起源。
商周时期龙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大量出现,线条感多变、没有定性,它那幻想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抽象的美感。这是龙的形象不断改变、不断提升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龙的“儿童时期”。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被称为“真龙天子”。而这时龙的形象也不仅局限在礼器上,同时还表现在墓葬、石玉雕刻和陶瓷彩绘上,风格上也更加艺术化和世俗化,这时的龙,正像是刚刚有了自己世界观、人生观,有了自己主见的青年,它的艺术形象开始以自己的风格得到迅猛发展。
唐代的中国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龙的形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快速成长着,它的形象被不断凝聚,最终形成了鎏金走龙。从红山文化到唐代,龙由“胚胎”成长到了它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青壮年时期。同时,鎏金走龙也作为唐代龙形象的代表,以它那劲健有力的形体,气宇轩昂的气魄,朝气蓬勃的姿态,充分表现出了唐代龙凌厉遒劲,神采飞扬的风格特征。
明清时特别是清代,龙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脸胡须的龙步入了它的老年时期,我们在北海看到的九龙壁,俨然是饱经风霜的矍铄老人,炯炯有神的双目中透出令四宇震颤的威严,龙图腾在此时走向了最后的成熟,各民族融合,天下统一,中华民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和定式。
“上下五千年,龙的香火不灭”,龙图腾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但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情感、一种精神不灭的传承,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是龙的子孙。
关于龙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众多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轩辕皇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于是,他们有了统一的图腾———龙。
龙是众多小图腾的集合,它有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鹰的爪、鱼的鳞和须……从此以后,龙图腾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信奉的旗帜。
当我们看到龙形象的发展时,忽然惊奇的发现,龙和人的成长有着惊人的相似!
红山文化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可爱的玉猪龙,怀抱着对自然力量的模糊崇拜和对生命起源的初步探索,人们初期创造的龙的形状像动物的胚胎,带有卷缩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的感觉,等待着、期盼着诞生的那一刻,这时的龙是中华图腾文化的形象起源。
商周时期龙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大量出现,线条感多变、没有定性,它那幻想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抽象的美感。这是龙的形象不断改变、不断提升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龙的“儿童时期”。
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被称为“真龙天子”。而这时龙的形象也不仅局限在礼器上,同时还表现在墓葬、石玉雕刻和陶瓷彩绘上,风格上也更加艺术化和世俗化,这时的龙,正像是刚刚有了自己世界观、人生观,有了自己主见的青年,它的艺术形象开始以自己的风格得到迅猛发展。
唐代的中国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龙的形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快速成长着,它的形象被不断凝聚,最终形成了鎏金走龙。从红山文化到唐代,龙由“胚胎”成长到了它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青壮年时期。同时,鎏金走龙也作为唐代龙形象的代表,以它那劲健有力的形体,气宇轩昂的气魄,朝气蓬勃的姿态,充分表现出了唐代龙凌厉遒劲,神采飞扬的风格特征。
明清时特别是清代,龙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脸胡须的龙步入了它的老年时期,我们在北海看到的九龙壁,俨然是饱经风霜的矍铄老人,炯炯有神的双目中透出令四宇震颤的威严,龙图腾在此时走向了最后的成熟,各民族融合,天下统一,中华民族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和定式。
“上下五千年,龙的香火不灭”,龙图腾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对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不但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更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情感、一种精神不灭的传承,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是龙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