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新课改赋予教师有执行课标的灵活性,学生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一切教育活动均要围绕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来进行设计。本文旨在通过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童心和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尊重学生差异,鼓励学生展现自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使体育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学得有滋味、有情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要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体育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激发童心、培养运动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很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而不是被教师机械的牵着鼻子学。
例如,在学习(水平四)第二章第12节跑的练习时,我先播放“丢手绢”音乐片段。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回忆儿时的乐趣。然后教师引导:“我们在快乐中游戏,在游戏中追逐跑,在每次追上前面的小朋友时,我们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儿时游戏,如果我们能在追逐跑中加点各种形式的跑,游戏是否会更有趣?”同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尝试着各种形式跑的练习,可坐着跑、退着跑、侧着跑、跳着跑、前后倾跑、加动作跑等。围绕跑的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又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顽强、拼搏到底的精神,可以借用“龟兔赛跑”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着课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动”起来。
二、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有心动,才会有行动。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耳、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并真正地动起来,且学有所获。”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问一问、听一听,遇到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动作,可动手比划比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比如,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学习时,我先让学生“玩”排球,尽量不让球落地,然后看示范,再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击球手型、击球点、击球部位,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练习,找答案。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比如单手可不可以接球、脚可不可以接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学生的发言、锻炼的机会变多了,学生的参与率也就大大提高了,讨论出来的方法也就比较完善了。
三、尊重学生差异
要让学生更充分的在课堂“动”起来,还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学生在性别、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智力水平、学习动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使他们在体育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比如说体育差生,他们无非是对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体型较胖,力量差、意志薄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等。教学中,教师可为他们设置明确、具体、现实、可测的目标,也就是说为了让他们动起来,教学中应该尝试分层教学,给他们吃一些偏饭,降低练习难度,变换练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当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时,我们就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热情鼓励,提高他们肯定的自我意象和体育学习的信心。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体育差生也常有很好的表现,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激励学生:“你很聪明,看法很独特!你的努力跟看法表现得一样好。”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体育老师,喜欢上体育课。让弱势群体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不生机盎然呢?
四、鼓励学生展现自我
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由大纲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设计的参与者,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收者转变成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这种变化对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性有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有了享受自主学习中决策、实践、发展的空间,可以在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中展现自我。
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玩废旧报纸,看谁想的办法多?教师不要害怕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乱糟糟的”景象,学生容易“出格”,场面容易“失控”。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想要捕捉课堂生长点,是发展学生个性展现自我绝妙的契机。通过学生随意玩报纸,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大家玩得很有新意,也很有趣味,索性放开玩,选择与众不同的玩法,看谁玩得有水平”。这样一来,学生有的把报纸贴在胸前比赛跑,有的制成足球踢比赛,当篮球投篮,卷成接力棒比谁跑的快,有的折成卡纸在空中飞,比谁飞得高。场面的景象是学生其乐融融,笑声不断,这正是“出格”中造就“万紫千红”,“失控”中实现“舒枝展叶”。
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学生的个人才能会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要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充满活力,我们就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学要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体育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激发童心、培养运动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很强的运动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而不是被教师机械的牵着鼻子学。
例如,在学习(水平四)第二章第12节跑的练习时,我先播放“丢手绢”音乐片段。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回忆儿时的乐趣。然后教师引导:“我们在快乐中游戏,在游戏中追逐跑,在每次追上前面的小朋友时,我们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儿时游戏,如果我们能在追逐跑中加点各种形式的跑,游戏是否会更有趣?”同学们怀着好奇心,也带着好胜心,尝试着各种形式跑的练习,可坐着跑、退着跑、侧着跑、跳着跑、前后倾跑、加动作跑等。围绕跑的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求知欲、表达能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又怎能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呢?又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顽强、拼搏到底的精神,可以借用“龟兔赛跑”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看着课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动”起来。
二、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有心动,才会有行动。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耳、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并真正地动起来,且学有所获。”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问一问、听一听,遇到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动作,可动手比划比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比如,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学习时,我先让学生“玩”排球,尽量不让球落地,然后看示范,再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击球手型、击球点、击球部位,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练习,找答案。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比如单手可不可以接球、脚可不可以接球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学生的发言、锻炼的机会变多了,学生的参与率也就大大提高了,讨论出来的方法也就比较完善了。
三、尊重学生差异
要让学生更充分的在课堂“动”起来,还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学生在性别、身体条件、体育基础、智力水平、学习动力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使他们在体育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比如说体育差生,他们无非是对体育学习动力不足、体型较胖,力量差、意志薄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等。教学中,教师可为他们设置明确、具体、现实、可测的目标,也就是说为了让他们动起来,教学中应该尝试分层教学,给他们吃一些偏饭,降低练习难度,变换练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当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时,我们就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热情鼓励,提高他们肯定的自我意象和体育学习的信心。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体育差生也常有很好的表现,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发表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激励学生:“你很聪明,看法很独特!你的努力跟看法表现得一样好。”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体育老师,喜欢上体育课。让弱势群体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不生机盎然呢?
四、鼓励学生展现自我
新的课程改革,让教师由大纲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设计的参与者,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收者转变成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这种变化对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性有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有了享受自主学习中决策、实践、发展的空间,可以在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中展现自我。
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玩废旧报纸,看谁想的办法多?教师不要害怕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乱糟糟的”景象,学生容易“出格”,场面容易“失控”。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想要捕捉课堂生长点,是发展学生个性展现自我绝妙的契机。通过学生随意玩报纸,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大家玩得很有新意,也很有趣味,索性放开玩,选择与众不同的玩法,看谁玩得有水平”。这样一来,学生有的把报纸贴在胸前比赛跑,有的制成足球踢比赛,当篮球投篮,卷成接力棒比谁跑的快,有的折成卡纸在空中飞,比谁飞得高。场面的景象是学生其乐融融,笑声不断,这正是“出格”中造就“万紫千红”,“失控”中实现“舒枝展叶”。
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学生的个人才能会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要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充满活力,我们就一定要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氛围,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活跃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体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