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和解构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与进程。事实上,关于历史至少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际事实,也即历史事实或历史本体,史学界称为第一性历史,简称“史实”;另一种是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人们称之为“历史的认识”或“符号(文字)的历史”,史学界称为第二性历史,简称“史学”。在日常的话语中,我们通常是在“史学”的意义上来使用历史的概念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来的历史是可信的吗?他们用文字所写的历史是真实的吗?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因为历史是曾经存在过的客观实在,因此,只要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的时候,秉笔直书,历史就是可信的、真实的。问题是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的时候,能够不掺进自己的思想、立场、情感、愿望和意志吗?能够保持真正的客观和公正吗?关于这一点,很多哲学家、历史学家都曾提出过质疑。法国学者高概说:“只有现在是被经历的。过去与将来是视界,是从现在出发的视界。人们是根据现在来建立过去和投射将来的。一切都归于现在。历史之难写,正在于它与我们的现在有关,与我们现在看问题的方式以及投射将来的方式有关。只有一个时间,那就是现在。”也就是说,历史是现在的人们经过筛选和重构的东西,现在的人们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另一个时空体系中存在的人们的生活和体验,因为在历史的每时每刻都充满几乎无限的物理的和心理的事件。再说,即使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剪辑和构想。后来哲学家海登·怀特、弗兰克·安克施密特和凯尔纳等人甚至认为,在历史中并不存在真相、事实和正义,有的只是关于真相、事实和正义的看法的语言表达形式。任何历史事实都不可能超越表达这些事实的话语形式。因此,历史话语并不具有可以讲述真理的特权,它们同文学话语一样,都是在书写表达某种愿望的“虚构的故事”。历史语言与文学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在历史与小说之间很难划定严格的界限。所谓历史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客观性只不过是为了掩饰某种意识形态的偏见罢了。他们的结论是: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人们的虚构或语言的修辞效果造成的;对过去的历史能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历史学家是不存在的。
  墨白的小说《雨中的墓园》所表现和思考的,正是这些现代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所表现和思考的:历史的真相和事实具有不确定性,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叙述或虚构中。
  小说主要写了“我”在一个叫青台的地方所经历的充满离奇和梦幻的一段往事:在一个细雨霏霏的秋日的早晨,“我”来到一个叫青台的地方,在一片小树林里,“我”看见了一片墓地,这里埋葬着1966年9月7日这一天死去的一群人。关于这些墓主人是怎么死去的,从三个与这些墓主人有密切关系的人那里“我”听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黑衣老者说:他们是中毒死的。
  盲眼老人说:他们是淹死的。
  扳鱼的女人说:他们是被炸死的。
  黑衣老者、盲眼老人、扳鱼的女人都是事件的亲历者,然而,三个人对这些墓主人是怎样死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他们究竟是怎样死的?小说最后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墨白通过这篇小说在告诉我们:历史、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永远是人们对第一性历史的叙述或虚构,即第二性历史,因为时空的关系,我们是无法知道第一性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不仅我们,即使是事件的当事人、亲历者也可能不会知道。
  是的,历史的真实面貌即第一性历史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谁也不可能真实地告诉我们。即使是同时代的人、即使是事件的亲历者,因为思想、立场、情感和意志的关系,他也不可能把事实的真相完全客观地再现出来,左丘明做不到、司马迁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即使是同时代的人、即使是事件的亲历者,他们也只能从某个角度,把历史真相的某一部分真实地描述出来,但问题是,从某个角度,部分地把某些真相描述出来,对我们完整、准确、客观地理解历史真相又有多少帮助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克罗齐才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才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部小说的篇幅不长,文字不多,但却蕴涵丰厚、意味深长。它表现了墨白对传统历史观所作的形而上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墨白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和解构,表现了墨白对第二性历史的不信任、怀疑甚至否定。笔者认为,这是除《梦游症患者》之外,墨白小说里面最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的一部作品。
  墨白并不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但至少在这部作品中,墨白却表现了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具有的那种深沉和深刻。他所以对历史作出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有关。与墨白生活的时代有关,与墨白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验、深刻认识有关。
  这部小说,表面上看有点离奇和怪诞,荒唐和滑稽。而事实上,生活本身、历史本身何尝不充满着离奇和怪诞、荒唐和滑稽?
  是呀,什么才是真实和可信的呢?墨白不知道,笔者也不知道。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摘要: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经常会被提及、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报道准则,但从国际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来看,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最早涉及主体之间关系、提出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开始,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找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解释。作为二者存在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和“一国之国民”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中凸显出了强烈的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便成了解决国际新闻报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传言事件对我国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以风险社会的视野,通过对“广元蛆橘”传言事件的文本分析,以谣言心理学为分析进路。对传言事件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风险社会的流变,大众媒体需要通过建构风险事件报道意识,以应对易轻信于人的受众心理新特点。  关键词:传言事件 风险社会 受众心理 报道意识    德国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代性正
期刊
当今世界,网络已经成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达渠道。通过互联网,社会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快捷、更加及时、更加广泛的传播;国家也可以建立社会舆论汇集和分析机制,从而引导事件发展。因而,社会发展与媒介舆论密切相关。传统媒介舆论在维护政权合法性、树立榜样和塑造道德风貌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自身缺陷,没能很充分地反映民意。而网络舆论由于自身特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从而成为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    
期刊
摘要:多媒体竞争的信息时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对比美剧在国内市场的失利与风靡,我们可以发现。合适的传播模式和策略,将会是决定跨文化传播成败的关键点。  关键词:文化折扣 文化接近 网络传播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
期刊
赞助商与政府的分歧——阿迪达斯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    威廉森(williamson)认为,广告从其他文化领域中获得意义系统,并利用它们赋予产品以意义。德国运动品牌阿迪达斯的广告策略印证了威廉森的观点,其采用金字塔形的品牌推广模式,在观众心目中产生两种联想:首先,将人或者物与产品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这件产品以意义;强过这个模式在三个层次渗透并产生影响,其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以技术优势吸引想出成绩的
期刊
NBA总裁斯特恩曾经很骄傲地说:“NBA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联赛。”事实确实如此,NBA是目前全球国际化传播最成功的职业体育赛事,在中国也不例外。翻开中国报纸的体育版面,打开电视的体育频道,浏览互联网的首页新闻,关于NBA、姚明和科比等超级球星的赛事直播和新闻报道必不可少。NBA在中国的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上的传播,培育了无数个篮球爱好者和NBA忠实的球迷,同时也使NBA球员尤其是著名球
期刊
摘要:文章围绕《东西洋每月统记传》的创刊时间、办报策略、新闻取向、栏目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探讨出发,确定了这份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纸具体创刊时间是公元1833年7月25日。在中国新闻史上,《东西洋每月统记传》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功在于郭士力等传教士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有清晰且正确的判断,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初入中国不被完全理解的局面,也包括发表《新闻纸略论》来介绍报纸本身的性质,为传教做先期的必
期刊
摘要: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文章从教育信息资源的含义入手,通过分析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指出教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提出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网络教学 信息资源 开发与利用    网络教学环境为人们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机制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通常是分离的
期刊
高校教材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教材发行工作,是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管理又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各高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教材的发行工作,但仍然存在诸多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发行制度化建设不够,管理规范性有待加强。高校教材发行工作常常出现“忙、乱、急”的被动局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一些出版社不
期刊
绯闻总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常能占据娱乐新闻的主要版面,其实香艳题材历来是街谈巷议的热点,本文拟通过探讨唐末艳诗《香奁集》和由此形成的“香奁体”,说明香艳题材在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社会的流传特点。  韩偓是唐末名臣,曾深为唐昭宗所倚重,有《翰林集》和《香奁集》。前者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唐末社会动荡和诗人家国之痛,被称为“诗史”;后者主要写闺怨、男女恋情、青年女性生活、幽会狎情等在封建社会属“不经”的艳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