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注重素养,持续发展,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展个性,拓展思维,有更多时间参与到活动与探究过程中去,教学三维目标必须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
一、服务主体,追根求源
精心设计的课能使教师轻松驾驭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因此,实现课堂高效,充分的课前准备显得非常重要。
1 剖析教材,为学而教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新课标,理清三维目标,明确和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到对教材胸有成竹,上课时讲解才能轻车熟路,重点突出;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课堂效率。
2 研究主体,制定导学案
我们在设定导学案时,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调查研究“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从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兴趣和态度,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技能水平,设计的导学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整合多种教法。服务主体
通过多媒体播放图、音、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形成新知,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初中生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并产生想象,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会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课前把冰箱中一只水杯拿出放在空气中一会,仔细观察现象,不难发现杯子外壁有水滴,由此很容易引出空气中有水蒸气且其由微粒构成;学习“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时,笔者把一枝桂花放在讲桌一段时间,教室内的学生由前到后先后闻到浓浓的桂花香,由此不难得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结论。这些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易引起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去学习,学习效率自然明显提高。
三、保持和谐的课堂氛围
1 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环境,课堂中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得出大家看不见的水蒸气由微粒构成,再通过实验探究出看得见的高锰酸钾也由微粒构成的,进而推理出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整个过程流畅、自然、高效。
2 学生享受快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在“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互动、优势互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不断收获。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影响微粒运动速率的因素,培养学生质疑、实验释疑能力。通过这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全体学生的高效学习,进而实现课堂高效。
3 要使课堂高效,还必须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激励、组织学习竞赛、学生成果展示活动来激励学生,用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营造出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乐说,这对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效率都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
四、理解主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的质量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例如,布置作业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为必做作业,而“用微粒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为选做题,既能考查全体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加深和巩固新知识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目标,为学而教,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收益最大化,课堂才能高效。
责任编辑 罗 艳
一、服务主体,追根求源
精心设计的课能使教师轻松驾驭课堂,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能让学生尽快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因此,实现课堂高效,充分的课前准备显得非常重要。
1 剖析教材,为学而教
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新课标,理清三维目标,明确和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做到对教材胸有成竹,上课时讲解才能轻车熟路,重点突出;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课堂效率。
2 研究主体,制定导学案
我们在设定导学案时,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调查研究“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从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兴趣和态度,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和技能水平,设计的导学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 整合多种教法。服务主体
通过多媒体播放图、音、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形成新知,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初中生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并产生想象,创设良好教学情境,会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课前把冰箱中一只水杯拿出放在空气中一会,仔细观察现象,不难发现杯子外壁有水滴,由此很容易引出空气中有水蒸气且其由微粒构成;学习“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时,笔者把一枝桂花放在讲桌一段时间,教室内的学生由前到后先后闻到浓浓的桂花香,由此不难得出“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结论。这些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极易引起学习兴趣,带着兴趣去学习,学习效率自然明显提高。
三、保持和谐的课堂氛围
1 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环境,课堂中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得出大家看不见的水蒸气由微粒构成,再通过实验探究出看得见的高锰酸钾也由微粒构成的,进而推理出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整个过程流畅、自然、高效。
2 学生享受快乐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在“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互动、优势互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不断收获。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影响微粒运动速率的因素,培养学生质疑、实验释疑能力。通过这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全体学生的高效学习,进而实现课堂高效。
3 要使课堂高效,还必须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激励、组织学习竞赛、学生成果展示活动来激励学生,用饱满的激情投入教学,营造出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乐说,这对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信心和课堂效率都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
四、理解主体差异,分层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的质量是衡量课堂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例如,布置作业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为必做作业,而“用微粒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为选做题,既能考查全体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加深和巩固新知识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目标,为学而教,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收益最大化,课堂才能高效。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