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现状及解决方案的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pu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校园霸凌造成的恶劣影响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我国对于校园霸凌还没有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我们在蚌埠市选取了六个不同地区和水平的中小学的768位受访者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校园霸凌往往发生在较为隐蔽的区域,大部分中小学生对于校园霸凌这一定义的认知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并且由于网络传播的影响,中小学生大多对校园霸凌的严重程度和校园霸凌容易发生的对象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校园霸凌造成的后果恶劣,但学校家庭等各方对于校园霸凌采取的措施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国家层面也多次发声并明文治理,各方应加强重视,中小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后盾,要将校园霸凌扼杀在摇篮之中。
  关键词 校园霸凌 地区差异 中学生

一、引言


  近年来,校园霸凌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校园问题之一,其造成的后果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2016年两会期间,“校园欺凌如何防范制止”成为了中国教育热点问题,同年北京中关二小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在社会各界引发巨烈反响,让群众再一次看到了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对此,国家层面也曾多次发声并明文治理,2016年6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统治》,2017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空体系建设的意见》,2018年12月教育部明确欺凌界定并发布了治理方案,白此部分省市地区也相继出台了预防或治理校园欺凌的针对性方案,旨在从根源上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并做好对已发生事件的治理,优化学校学习环境,切实可行的保障学生健康的校园生活。
  较其他国而言,我国关于研究校园霸凌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起步较晚、时间较短,研究成果不够全面等都给我们的调查带来了很多阻碍。在教育部对欺凌有明确界定之前,我国对于校园霸凌的定义一直较为模糊,校园霸凌问题易被误判成学生之间单纯的打闹,校园霸凌行为时常发生在各中小学。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一项名为“2019全国两会青年期待”的调查结果显示,68.0%受访者认为未成年人保护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校园欺凌的普遍发生。
  针对日益严重的校园霸凌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在蚌埠市内选择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并在校内分发回收了768份调查问卷,获得了较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调查概述


  (一)校园霸凌概念模糊、认知度低
  校园霸凌按其发生介质和表现形态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身体伤害(Physicalabuse、精神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言语中伤(Verbal abuse)、网络霸凌(Cyber-bullying)和性霸凌(Sexualbullying)。当然,用这种类型化的方法划分出的类别之间并非界限分明,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7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性欺凌”属于校园霸凌,而只有一半受访者选择将“社交欺凌”“网络欺凌”视作校园霸凌。其中,高达96%的受访者认为恶作剧捉弄、殴打、拘禁等行为属于校园霸凌,绝大多数人把校园霸凌定义成暴力手段。尤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相比于市区受访者,郊区学生更容易忽视社交和网络欺凌。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所属学校地区分别和社交欺凌,如人际孤立、团体排挤等,网络欺凌,如以手机短信、QQ或其他方式散布谣言、中伤等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可知:所属学校地区和社交欺凌,如人际孤立、团体排挤等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300,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所属学校地区和社交欺凌,如人际孤立、团体排挤等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所属学校地区和网络欺凌,如以手机短信、QQ或其他方式散布谣言、中伤等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37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所属学校地区和网络欺凌,如以手机短信、QQ或其他方式散布谣言、中伤等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二)公众对校园霸凌问题严重程度存在偏差
  本次调查抽取了768个来自六所不同阶段、地区的学生作为随机样本,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的校园霸凌问题严重程度大致符合均值稍左偏的正态分布,分析得出校园霸凌问题存在一定的严重性,而对比受访者身边发生的霸凌事件,绝大多数人认为校园霸凌事件发生次数并不多,受访者们对于校园霸凌问题严重程度有着夸大的想象。并且我们发现,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都通过网络了解过校园霸凌事件。我们有把握猜想受访者或受网络传播影响,存在幸存者偏差,导致对实际中的校园霸凌问题严重程度的认识存在误差。
  (三)霸凌多发生于隐秘场合
  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校园霸凌最容易发生在学校厕所、宿舍或周边的私密场所,而认为校园霸凌最常发生在远离校园的地方仅占两成,认为校园霸凌最常发生在教室操场等学校公共场所人数最少。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所属学校地区和学校周边环境之间存在关系,郊区校园霸凌发生在学校周边环境比市区更多。利用相关分析去研究所属学校地区分别和学校周边环境共一项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可知:所属学校地区和学校周边环境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202,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因而说明所属学校地区和学校周边地方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各方对霸凌事件应对措施作用有限
  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一半以上受访者认为家长会告知老师,三成认为会联系欺凌者家长,讨要说法。大多数人认为学校方面在霸凌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是书面警告并予以处分,其次是口头批评;近一半受访者认为公安部门会将欺凌者在霸凌事件发生后短期拘留在少管所,一些人认为警官仅会给出口头警告;在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受访者认为欺凌者在受到教育、处罚后产生“接受教育,不再实施欺凌行为”“我行我素,没有受到影响”“变本加厉,报复被欺凌者”这三种反应的几率相近。其中,认为欺凌者会“变本加厉,报复被欺凌者”的受访者稍多。通过观察校园霸凌事件发生后,受访者认为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公安部门三方面的数据,再与受到教育、处罚后欺凌者的反应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受访者认为各方的教育方式很难起到有效的劝止作用,被欺凌者或因害怕欺凌者变本加厉的报复而选择沉默,更使得校园霸凌恶性循環。

三、治理对策


  (一)各方应聚焦“中等”学生
  在得到的调查问卷结果中,有一项指标显示,尽管被霸凌者在校园霸凌中处于弱势,但多数受访者认为被霸凌者在学习成绩方面或者是人际关系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即“中等”学生,而非我们潜意识认为的“不受人关注的差生”。针对于这一方面,校方应当更加关注“中等”学生,从容易被霸凌的学生入手,提早预防,在霸凌发生之前做好对策,遏制校园霸凌的发生。
  (二)各方应砥砺前行,家长教育尤为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的受访者都将“家长重视程度不够”视作霸凌出现的根本原因,一些受访者认为校园霸凌在学生间难以避免,而比起指责法律不够完善,更多的人还是将责任归咎于学校的引导不足。一方面,学校作为一种承载教育功能的小型社区,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而现代社会存在许多阴暗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认知,引发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各类紧张和冲突,校园霸凌的屡屡发生即是表现之一。另一方面,家庭的非正式教育在子代人格形成和社会互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现代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权力关系变得更为平等,但是很多家长也往往因忙于工作而缺乏对子女的教育和监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子女走上越轨之路的风险。

四、结语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力量的后备军。对于任何一位未成年人来说,校园霸凌都是会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巨石,而令人深痛恶绝的校园霸凌又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针对这样的背景,我们在蚌埠市选择了六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和集体访谈法的统计调查方法,获得了真实有效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分析了蚌埠市的校园霸凌现状,并在最后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现状提出了治理对策,希望社会各方面争取做到防范于未然。
其他文献
摘 要 1996年《刑事诉讼法》经修改后,其中第12条充分体现了无罪推定的精神,但我国尚未确立这一原则,实践中仍然存在古老纠问式刑事诉讼中有罪推定的做法。但在12条彰显的精神下,我国在刑事强制措施方面的规定与执行仍存在纰漏,仍存在违反法治国家下比例原则的情形。之前引起舆论热议的鸿茅药酒案,当事人因发布《中国神酒“鸿茅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遭一抓一放,长期不愈的沉疴又一次显露在社会面前。  关
摘 要 二十世纪初,中国陷入了灾难的渊薮,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也为了收回领事裁判权,在“清末新政”的大背景下,开启了“修律”的时代。在刑事、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同时,清廷本着“尊国法,防吏蠹”的宗旨,开始在中央筹设行政裁判院,并出台了一些行政诉讼领域的法令与草案,中国近代的行政诉讼制度开始萌芽。遗憾的是,辛亥革命之后,清廷的这套计划由于王朝的覆灭而没能实现,但是,行政诉讼在司法实
摘 要 南非在以《公众假日法》和《雇佣基本条件法》确定劳动休假制度的同时,还照顾到雇佣双方的集体协议决定。文中拟采取以案說法的方式,以开普服装协会诉南部非洲服装和纺织工人联合会案为例,通过案例中涉及的劳动休假制度问题展开法理分析,依据《劳动关系法》《雇佣基本条件法》和《公众假日法》等相关立法向谈判委员会、调停、调解和仲裁委员会,以及法院申请解决。这种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确保了劳动者休假权益的实现。 
关键词 残疾人 听障人士 法律援助  作者简介:丁力,广东省湛江市广东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徐思媛,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江苏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12.179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有8500多万残
摘 要 1839年发生的林维喜案本是一个普通的案件,但是从此案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英国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义律通过此案宣布在华设立英国法庭。根据当时滑达尔的国际法理论,中国仍构成主权国家,其他国家必须尊重这一主权,外国人只有在得到中国政府特别批准才可进入。英国为进一步扩大其在华利益,通过否认中国的主权地位、采取舆论压迫及发动战争,在名义上不违背国际法的前提下,取得并确立在华的治外法权。  关键词
摘 要 学位申请和授予事关学生的重要权益,各高校都制定了各自学位管理制度,但制度文件本身是否合法,程序是否得当并没有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导致学生在诉诸法律时学校处于不利境地。本文通过一宗学位申请纠纷案的思考,提出高校在学位管理制度构建上须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程序控制,有效避免糾纷。  关键词 学位申请 学位纠纷 行政程序  作者简介:薛红争,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工
摘 要 律师惩戒对于律师管理及律师行业都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二元模式”下的律师惩戒制度在运行中已显弊端,且新问题不断出现,老方法对解决新问题越发力不从心。律师协会的作用受到行政权的压制、律师惩戒的种类存在重复现象、惩戒的透明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律师惩戒制度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拟提出将惩戒权统归于律师协会、增加惩戒种类、明确惩戒梯度、设立多方参与机制等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律师惩戒制度。  关键词 律师
关键词 直接言词原则 以审判为中心 刑事诉讼模式  作者简介:陈旭,四川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27  伴随着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在19世纪之初便横扫欧陆
关键词 行政审批 改革 行政服务 地方政府 共性规律  作者简介:葛方晨,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3.059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终是国家治理体制改革,以及行政法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自2004年《行政许可法》生效以来,各地方也相继推出不同的改革措施,
摘 要 浙江省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政府流程再造和“互联网 政务”的有机结合,推动向创新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转型。“最多跑一次”改革呈现了“衢州积极探索——省级吸纳推广——地市县跟进落实”的扩散逻辑,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政策创新为解决地方治理困境提供了有效方案。但是,由于市情、县情不一,政策创新扩散的成效也不同。本文以P县“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例,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来分析政策创新扩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