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席中央人民政府观礼招待会,被华北、华东两大行政区选出给毛主席敬酒,代表中国参加过国际和平盛会。他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山西武乡县枣烟村这块并不大的土地上燃烧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他就是老劳模魏名标。斯人已逝,我们在深切缅怀老劳模的同时,更应倡导他踏实做事、方正为人的优良作风。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初期农业生产的大潮中,涌现出许多“农民英雄”,魏名标就是其中之一。
武乡县枣烟村并不大,站在山梁梁上一眼就能望到头。魏名标是个地道的农民,是枣烟村的老村党支书。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从未指望过功名利禄,只求本分做事,让全村人吃饱饭、过好日子。然而,在他平凡而辉煌的一生中,曾被评选为“全国著名小麦丰产楷模”,受毛主席邀请出席过国庆三周年观礼,参加过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过他的光荣事迹……用他的话说:“咱一个庄稼人,这一生真是没白活!”当年同一战壕的同志谈起这位老村党支书,依旧津津乐道。
国宴上给毛主席敬酒
1952年国庆前夕,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怀仁堂举行了观礼招待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政军领导出席。先是中央领导,从毛主席开始,依次向出席招待会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以及各界知名人士敬酒。中央领导给来宾敬酒完毕,是来宾给中央领导敬酒。作为华北、华东两大行政区的农民代表给主席敬酒,魏名标有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端着酒杯走到毛主席面前,心跳手颤,热泪盈眶,半晌说不出话来。事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主席紧紧握住我的手,用湖南口音说:“名标同志,你好啊!”并鼓励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生产搞得更好。当晚的新闻纪录片上,当魏名标看到自己给毛主席敬酒的画面后,激动得彻夜难眠。一个旧社会的穷孩子,解放翻身以后就感觉上了天堂。没想到今天能进了北京城,住在中南海,给毛主席敬酒,和毛主席握手,又上了电影。今后该怎么办?只有一条: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离京返乡后,魏名标在武乡县第四高小作报告,给老乡们汇报了自己上京的故事。
亚太和平大会坐错位
说起当年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还有一段小插曲。魏名标本是作为新中国的农民代表出席,大会上各国代表各有其位,而座位上都有中英文牌子标名。田间地头辛劳了几十年的魏名标,从小没上过学,识字寥寥无几。好在会议还没开始,不少座位空着,他就随便拣了一个坐下。不一会儿便有工作人员走过来提醒他坐错了位子。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魏名标看到不远处的几排座位都是咱们中国人。一辈子要强的魏名标顿时惭愧起来,感叹文化知识的重要。在枣烟村,村上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哪块地有多少亩、产量多少公斤;哪块长玉米,哪块长小麦,他都了如指掌,闭着眼睛走路也不会错。可是出了村,没文化睁眼瞎,举步维艰。在给武乡县第四高小作的报告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庄稼人,今后要更加积极带领社员群众搞好生产,种好庄稼,多打粮食,让大家吃饱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作贡献。你们都是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搞好教学,老师耐心教,学生刻苦学……这就是我对大家的希望。”
珍藏绒衣送给“老实受”
196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这年夏天开始,我国各地区普遍遭受自然灾害,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
一天早上,魏名标和往常一样,带领全村劳力砸坝。北方的冬晨寒风凛冽,村里的“老实受”武虎林衣衫破烂,补丁摞补丁。当天晚上,魏名标手捧着自己珍藏了八年的绒衣送到了武虎林家。这套衣裤,是他1952赴京参加国庆三周年观礼时毛主席送给他的,一直压箱底没舍得穿。他看见一心听党话,跟党走,乡亲们送号“老实受”的武虎林,衣衫单薄,所以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
舍近求远借粮
1961年夏末,枣烟村大食堂全部解散,社员们又恢复了一家一户的小灶。
当时集体分给各户的口粮(转下页)(接上页)少之又少,加之魏名标是村干部,上级干部下乡时常在他家里搭伙,眼见着自家粮仓日渐见底了。身为村党支书,总不能带头去跟队里借粮吧?魏名标背起布袋来到了邻村贾豁公社凤太坪大队党支书杨效忠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干部,魏名标开口借粮,杨效忠二话不说,给魏名标装上了谷子和小麦。村民知道后,问魏名标为何舍近求远借粮,他说:“大队的粮食我能随便动它吗?”三年饥荒,他宁可全家饿肚子,也不动用公家一粒粮。
当干部两袖清风
1965年8月,武乡县委派出“四清”工作队进驻枣烟村。入村后,工作队宣布所有村干部靠边站,公开喊出要抓住魏名标这条大鱼不放,号召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气势汹汹向魏名标开火。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无论工作队如何发动,始终没有贴出一张大字报。工作队决定直接向魏名标开刀,给他扣上“对抗工作队、对抗毛泽东思想”的罪名。魏名标义正词严地辩解:“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而你们逼着我讲假话,到底谁在对抗毛泽东思想?”说完搬出自己多年来的典型材料和中央、省里发给的奖章和奖品,“这就是我的交代,你们自己去看吧!”后来,原晋东南地委工作团负责人张行夫知晓情况后批示:“有问题把问题搞透,没问题将红旗保住。”后经彻查,魏名标两袖清风。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初期农业生产的大潮中,涌现出许多“农民英雄”,魏名标就是其中之一。
武乡县枣烟村并不大,站在山梁梁上一眼就能望到头。魏名标是个地道的农民,是枣烟村的老村党支书。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从未指望过功名利禄,只求本分做事,让全村人吃饱饭、过好日子。然而,在他平凡而辉煌的一生中,曾被评选为“全国著名小麦丰产楷模”,受毛主席邀请出席过国庆三周年观礼,参加过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过他的光荣事迹……用他的话说:“咱一个庄稼人,这一生真是没白活!”当年同一战壕的同志谈起这位老村党支书,依旧津津乐道。
国宴上给毛主席敬酒
1952年国庆前夕,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怀仁堂举行了观礼招待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政军领导出席。先是中央领导,从毛主席开始,依次向出席招待会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以及各界知名人士敬酒。中央领导给来宾敬酒完毕,是来宾给中央领导敬酒。作为华北、华东两大行政区的农民代表给主席敬酒,魏名标有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端着酒杯走到毛主席面前,心跳手颤,热泪盈眶,半晌说不出话来。事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主席紧紧握住我的手,用湖南口音说:“名标同志,你好啊!”并鼓励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生产搞得更好。当晚的新闻纪录片上,当魏名标看到自己给毛主席敬酒的画面后,激动得彻夜难眠。一个旧社会的穷孩子,解放翻身以后就感觉上了天堂。没想到今天能进了北京城,住在中南海,给毛主席敬酒,和毛主席握手,又上了电影。今后该怎么办?只有一条: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离京返乡后,魏名标在武乡县第四高小作报告,给老乡们汇报了自己上京的故事。
亚太和平大会坐错位
说起当年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还有一段小插曲。魏名标本是作为新中国的农民代表出席,大会上各国代表各有其位,而座位上都有中英文牌子标名。田间地头辛劳了几十年的魏名标,从小没上过学,识字寥寥无几。好在会议还没开始,不少座位空着,他就随便拣了一个坐下。不一会儿便有工作人员走过来提醒他坐错了位子。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魏名标看到不远处的几排座位都是咱们中国人。一辈子要强的魏名标顿时惭愧起来,感叹文化知识的重要。在枣烟村,村上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哪块地有多少亩、产量多少公斤;哪块长玉米,哪块长小麦,他都了如指掌,闭着眼睛走路也不会错。可是出了村,没文化睁眼瞎,举步维艰。在给武乡县第四高小作的报告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庄稼人,今后要更加积极带领社员群众搞好生产,种好庄稼,多打粮食,让大家吃饱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作贡献。你们都是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搞好教学,老师耐心教,学生刻苦学……这就是我对大家的希望。”
珍藏绒衣送给“老实受”
196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这年夏天开始,我国各地区普遍遭受自然灾害,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
一天早上,魏名标和往常一样,带领全村劳力砸坝。北方的冬晨寒风凛冽,村里的“老实受”武虎林衣衫破烂,补丁摞补丁。当天晚上,魏名标手捧着自己珍藏了八年的绒衣送到了武虎林家。这套衣裤,是他1952赴京参加国庆三周年观礼时毛主席送给他的,一直压箱底没舍得穿。他看见一心听党话,跟党走,乡亲们送号“老实受”的武虎林,衣衫单薄,所以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
舍近求远借粮
1961年夏末,枣烟村大食堂全部解散,社员们又恢复了一家一户的小灶。
当时集体分给各户的口粮(转下页)(接上页)少之又少,加之魏名标是村干部,上级干部下乡时常在他家里搭伙,眼见着自家粮仓日渐见底了。身为村党支书,总不能带头去跟队里借粮吧?魏名标背起布袋来到了邻村贾豁公社凤太坪大队党支书杨效忠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干部,魏名标开口借粮,杨效忠二话不说,给魏名标装上了谷子和小麦。村民知道后,问魏名标为何舍近求远借粮,他说:“大队的粮食我能随便动它吗?”三年饥荒,他宁可全家饿肚子,也不动用公家一粒粮。
当干部两袖清风
1965年8月,武乡县委派出“四清”工作队进驻枣烟村。入村后,工作队宣布所有村干部靠边站,公开喊出要抓住魏名标这条大鱼不放,号召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气势汹汹向魏名标开火。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无论工作队如何发动,始终没有贴出一张大字报。工作队决定直接向魏名标开刀,给他扣上“对抗工作队、对抗毛泽东思想”的罪名。魏名标义正词严地辩解:“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而你们逼着我讲假话,到底谁在对抗毛泽东思想?”说完搬出自己多年来的典型材料和中央、省里发给的奖章和奖品,“这就是我的交代,你们自己去看吧!”后来,原晋东南地委工作团负责人张行夫知晓情况后批示:“有问题把问题搞透,没问题将红旗保住。”后经彻查,魏名标两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