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客人魏名标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出席中央人民政府观礼招待会,被华北、华东两大行政区选出给毛主席敬酒,代表中国参加过国际和平盛会。他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山西武乡县枣烟村这块并不大的土地上燃烧了自己平凡的一生。他就是老劳模魏名标。斯人已逝,我们在深切缅怀老劳模的同时,更应倡导他踏实做事、方正为人的优良作风。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初期农业生产的大潮中,涌现出许多“农民英雄”,魏名标就是其中之一。
  武乡县枣烟村并不大,站在山梁梁上一眼就能望到头。魏名标是个地道的农民,是枣烟村的老村党支书。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从未指望过功名利禄,只求本分做事,让全村人吃饱饭、过好日子。然而,在他平凡而辉煌的一生中,曾被评选为“全国著名小麦丰产楷模”,受毛主席邀请出席过国庆三周年观礼,参加过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过他的光荣事迹……用他的话说:“咱一个庄稼人,这一生真是没白活!”当年同一战壕的同志谈起这位老村党支书,依旧津津乐道。


魏名标

  国宴上给毛主席敬酒
  1952年国庆前夕,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怀仁堂举行了观礼招待会,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党政军领导出席。先是中央领导,从毛主席开始,依次向出席招待会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以及各界知名人士敬酒。中央领导给来宾敬酒完毕,是来宾给中央领导敬酒。作为华北、华东两大行政区的农民代表给主席敬酒,魏名标有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端着酒杯走到毛主席面前,心跳手颤,热泪盈眶,半晌说不出话来。事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主席紧紧握住我的手,用湖南口音说:“名标同志,你好啊!”并鼓励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生产搞得更好。当晚的新闻纪录片上,当魏名标看到自己给毛主席敬酒的画面后,激动得彻夜难眠。一个旧社会的穷孩子,解放翻身以后就感觉上了天堂。没想到今天能进了北京城,住在中南海,给毛主席敬酒,和毛主席握手,又上了电影。今后该怎么办?只有一条: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离京返乡后,魏名标在武乡县第四高小作报告,给老乡们汇报了自己上京的故事。
  亚太和平大会坐错位
  说起当年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还有一段小插曲。魏名标本是作为新中国的农民代表出席,大会上各国代表各有其位,而座位上都有中英文牌子标名。田间地头辛劳了几十年的魏名标,从小没上过学,识字寥寥无几。好在会议还没开始,不少座位空着,他就随便拣了一个坐下。不一会儿便有工作人员走过来提醒他坐错了位子。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魏名标看到不远处的几排座位都是咱们中国人。一辈子要强的魏名标顿时惭愧起来,感叹文化知识的重要。在枣烟村,村上有多少人口多少土地;哪块地有多少亩、产量多少公斤;哪块长玉米,哪块长小麦,他都了如指掌,闭着眼睛走路也不会错。可是出了村,没文化睁眼瞎,举步维艰。在给武乡县第四高小作的报告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庄稼人,今后要更加积极带领社员群众搞好生产,种好庄稼,多打粮食,让大家吃饱饭,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作贡献。你们都是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搞好教学,老师耐心教,学生刻苦学……这就是我对大家的希望。”
  珍藏绒衣送给“老实受”
  196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
  这年夏天开始,我国各地区普遍遭受自然灾害,其中以河北、山东、山西最为严重。


魏名标参加国庆招待会的请柬

  一天早上,魏名标和往常一样,带领全村劳力砸坝。北方的冬晨寒风凛冽,村里的“老实受”武虎林衣衫破烂,补丁摞补丁。当天晚上,魏名标手捧着自己珍藏了八年的绒衣送到了武虎林家。这套衣裤,是他1952赴京参加国庆三周年观礼时毛主席送给他的,一直压箱底没舍得穿。他看见一心听党话,跟党走,乡亲们送号“老实受”的武虎林,衣衫单薄,所以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
  舍近求远借粮
  1961年夏末,枣烟村大食堂全部解散,社员们又恢复了一家一户的小灶。
  当时集体分给各户的口粮(转下页)(接上页)少之又少,加之魏名标是村干部,上级干部下乡时常在他家里搭伙,眼见着自家粮仓日渐见底了。身为村党支书,总不能带头去跟队里借粮吧?魏名标背起布袋来到了邻村贾豁公社凤太坪大队党支书杨效忠家。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干部,魏名标开口借粮,杨效忠二话不说,给魏名标装上了谷子和小麦。村民知道后,问魏名标为何舍近求远借粮,他说:“大队的粮食我能随便动它吗?”三年饥荒,他宁可全家饿肚子,也不动用公家一粒粮。
  当干部两袖清风
  1965年8月,武乡县委派出“四清”工作队进驻枣烟村。入村后,工作队宣布所有村干部靠边站,公开喊出要抓住魏名标这条大鱼不放,号召群众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气势汹汹向魏名标开火。


魏名标参加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请柬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无论工作队如何发动,始终没有贴出一张大字报。工作队决定直接向魏名标开刀,给他扣上“对抗工作队、对抗毛泽东思想”的罪名。魏名标义正词严地辩解:“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而你们逼着我讲假话,到底谁在对抗毛泽东思想?”说完搬出自己多年来的典型材料和中央、省里发给的奖章和奖品,“这就是我的交代,你们自己去看吧!”后来,原晋东南地委工作团负责人张行夫知晓情况后批示:“有问题把问题搞透,没问题将红旗保住。”后经彻查,魏名标两袖清风。
其他文献
吕继周(1897—1944),字续文,云南省安宁县鸣矣河乡双凤村(今大双村44号)人。19岁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十期步兵科,毕业后升任排长。曾参加护国讨袁,1927年至 1937年,先后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军十二师三十五旅七十二团任排、连、营、团长等职。抗日战争初期任三十五旅上校旅长。1941年,在新三军唐淮源部任第十二师参谋长、代师长、师长,后转战至兰州,任陆军第三军少将副军长。1944年5月28
期刊
西文兴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南25千米处的土沃乡,地处历山腹地,南眺行屋拱翠,北望鹿台挺秀,三台左抱,九冈右环,自然风光秀美,四时景色宜人。  村庄始建于唐朝末年,18条明清古街道纵横交错,大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临街而建。香泛柳下、磐石常安、恪守先业3座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四合院内的正房、厢房、倒座两侧都附有耳房,是典型的山西“四大八小”宅院,其中以“柳氏民居”最为著名。  明永乐四年(140
期刊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海内外史学界精彩纷呈,引人注目。其中,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为主体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华南学派”,即是国内几大学术重镇的佼佼者和引领者。就其研究的理念和路径而言,在学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进村找庙,进庙找碑”,甚至已成为人们用来形容华南学派的专属名词了。  当然,作为一个具有持久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团队,一定会有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论和研究架構贯穿其中。或者说,在经
期刊
我十分喜欢父亲创作的那幅套色木刻版画《矮杆牵牛》,画面上的牵牛花既普通又高雅,既质朴又淡雅,尤其以版画形式表现,构图疏朗有致,刀法刚劲有力,丛丛簇簇的牵牛花显得凝重而灵动,看着,让人心里掠过一丝触动,想到蓬勃的生命活力,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父亲郭肖晨,高级工艺美术师,1930年出生在忻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91年至2002
期刊
1949年4月24日,是太原解放的日子,我就是在那一天跟着前辈们进的太原。当年我13岁,但当时的一些场景还历历在目,很难忘怀。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的一年。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此,毛主席亲笔题写“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词句,登载在《新华日报》的显著位置上,以鼓舞人心。我的父亲史纪言,当时担任太行新华日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于1948年秋调任太原市委宣传部长,到
期刊
山西运城市位于黄河东岸,历史上曾设置河东郡,习称河东。这里是明代理学大师薛瑄的故乡,也是薛瑄创立的在明清学术史上极有声望的河东学派的大本营,因而明清时期文教兴盛,不仅各县遍设书院,而且府级书院就有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弘运书院3所,规模宏大、财力雄厚、名师荟萃,驰名三晋。其中,河东书院创办最早,办学时间最长,名声最著,是河东地区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山西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书院创建  河东
期刊
郭壁村,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城南40公里外的嘉峰镇沁河西岸,依山势而建,坐东向西,背山面河,村前有沁河缓缓流过,村人遂在河边高筑堤坝,远望如郭,实仅一壁,故名郭壁。  郭壁村自古以来就是沁河的一个重要渡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村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居建筑遗存,是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镇,与沁水县的另一个中国传统村落——窦庄村毗邻,民间有“金郭壁,银窦庄”的美称。郭壁村现一分为二,为郭
期刊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争取下,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10日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坚决拥护并严格履行这一协定。但国民党蒋介石对此“协定”毫无诚意,明着下达停战令,暗地却在调兵遣将,密令其军队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从当年1月13日到5月底,前后违约向解放区周围运送和调集军队42个军118个师计130余万人,仅是部署在
期刊
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依内长城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与神池接壤,西南以芦芽山与五寨相望,南部与静乐相连,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市分界,东部以段家山与原平连通。境内南北长105千米,东西平均宽45千米,总面积1987,7平方千米。  一  宁武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  从这里发掘的石斧、陶片等文物证明,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后的旧、新石器时代,就有早期原始人类繁衍生存。商至西周时期,这里为燕京戎居地
期刊
万物皆有其名。“名为万物之始”。用文字语言对事物加以命名,须慎之又慎。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可见名字是自命,也是供人呼唤的。你若离群索居,形影相吊,自然可作无名氏。当然做坏事的怕人鞭尸,也只好用梁效螺丝钉的笔名,以保全尸首,以便以后用春柳夏风秋雨冬雪的名字继续周游世界游山玩水游学讲学赚钱。名正言顺。必也正名乎。好的名字,就是好名声。名者,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