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墓随葬器中,陶仓、仓房、仓楼等出土数量十分丰富。这些仓储器的大量出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汉代人重视农业经济、渴望粮仓盈实、生活富足的史实,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状况的第一手珍贵材料。在东汉中晚期大中型汉墓中,还常见一类形制复杂、做工精美的高大陶仓楼,表明当时封建庄园经济生活中不仅粮食有大量剩余,仓储技术手段也日趋成熟。1966年安徽涡阳县西阳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陶仓楼,是同类仓储器中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介绍如下。
仓体灰陶质,局部结构有彩绘,整器由上部楼体与下部高大的基座组合而成。底部基座长方形,长58厘米,宽44厘米,四壁高而陡直,顶部为一宽阔的平台,平台外侧砌筑一周围栏,每段围栏均镂雕有成组的长方形宽大镂空,楼体坐落于平台围栏内的中央。基座前方正中部,还设置有一个斜放的楼梯,由楼梯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基座顶部的宽大平台。
楼体高大挺拔,采用分层制作后再叠垒组合的方式成型,楼体底部长43厘米,宽32厘米,通高112厘米。建筑结构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墙体的四个转角处,各设置有一根硕大的圆柱支撑着顶部腰檐的四角。整座楼体的大小,由下而上渐收窄。楼顶部为“单檐四阿式”结构,四角及顶部起脊,脊首上各有树叶形装饰。
第一层:上部为四阿式腰檐,檐上瓦垄清晰可辨,腰檐的四条垂脊上分别装饰着一片树叶。楼体三面有墙,正面不设墙,而是堆砌了一道长方形的镂空栏板。栏板的中间立有一根粗大的柱子,用来支撑上部的斗拱、承托顶部横枋和腰檐。栏板墙的左右两侧,各留一门作为通道,供人们进出楼室内使用。第一层屋顶的中间,开设有一个硕大的方孔天窗,窗下放置了一组“人”字形的斜梯,沿着这组斜梯拾阶而上,可以进入第二层楼阁。
第二层:左、右两面墙体的中上部,分别设置一个方形的瞭望窗。前、后两面墙的中部,各设置一扇镂空成菱形孔的活页窗,每扇窗子下面,都有一个斗拱支撑的支架。窗子的上方,配置一瞭望警戒的武士,双手上举抓住腰檐下的横枋,一脚踩踏活页窗顶部,一脚向后蹬住墙面,作躯体前倾昂首向远方眺望警戒状,整个人体看似惊险的“悬吊”在空中,确又能借助腰檐、活页窗、墙体的支撑、贴靠而稳稳地固定在檐下的墙壁上,尽显武士灵活敏捷的飞檐走壁功力,人物形态生动传神。武士形体、镂空窗、斗拱均饰有红色彩绘。
第三层:建筑结构与第二层基本雷同,两者区别在于,本层楼体左、右两侧不开设方形瞭望窗,前、后镂空活页窗的上方没有警戒武士。
这件带基座的三层彩绘陶楼,因其空间结构具备碉堡式的独特防御功能,墙壁外侧又有瞭望远处的警戒武士俑,过去曾被称作“碉楼”或“望楼”,并认为是东汉中晚期地主“庄园政治”、“庄园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产物。然细审陶楼的建筑结构特征,可发现它与东汉中晚期流行的陶望楼特征明显不同:
1.东汉中晚期流行的陶望楼,除楼层多为三层以上的特征外,最突出的建筑结构特征是具有便于向周围远望的警戒功能。警戒者无论位居望楼的哪一层,都可以获取一个可以充分地瞭望周围情景的视野空间,此类陶楼名曰“望楼”,殆因其故。目前考古发现的陶望楼,尽管形制结构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出土实物结构特征有区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陶楼每层楼阁的外侧,都设置有一周向外突出的回廊式平台(瞭望台),以方便警戒放哨者、观赏者环绕楼体四周来回移动眺望。回廊外侧围护的栏杆,或作低矮墙体状,或透雕成长条状巨大镂孔式,此亦为便于警戒者随时随地向远处瞭望所置,与望楼承载的实用功能是一致的。而涡阳西阳集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陶楼,除底层基座有护栏外,每层楼体并不设置外出的回廊式围栏,四阿式腰檐的上部均为封闭式围墙,这种空间结构,显然不便于普通瞭望警戒者向四周观望。
2.目前已发现的东汉陶望楼,每层楼阁设置的门、窗均形体高大,多为开放式结构,其位置多位于每层楼体的下部,此亦为方便瞭望者活动和警戒放哨所置。涡阳西阳集汉墓出土的上述彩绘陶楼,每层楼体上的窗口均开设在上部近腰檐处,此类距离室内地平面较高的窗口,只有借助梯子拾阶而上才能到达适合人们向外观望的位置,这种结构显然与望楼的“瞭望窗”功能是不相符的。另一类有斗拱支撑的密布网格镂空的活页窗,虽装饰功能较强,亦不具备“瞭望窗”的实际功能。
3.汉墓出土的陶望楼,楼体的大门旁、每层回廊平台上多配置有执弓弩或持举其他兵器的武士俑、瞭望俑等,这是对望楼实用功能的形象再现。西阳集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楼,既没有同时代望楼中常见的瞭望台形结构,亦未见上述武士俑伴出,整座望楼作封闭式结构,楼阁的内部空间被四面墙体包裹,只有一楼设置的天窗楼梯可以上下通达。
4.汉墓所见的陶望楼,多制作结构复杂、精整考究。有的望楼不仅层数较多,而且屋脊、四阿顶、腰檐、墙壁、回廊、门窗等局部结构装饰繁缛细腻,尤其是檐下或柱上斗拱的结构精巧别致,体现了汉代建筑高超的工艺成就,这是因为东汉中晚期流行的望楼不仅具有防卫、警戒的实用功能,还是封建豪强地主登楼观望、游戏消遣的娱乐高档楼居场所,所以封建庄园地主总是不惜财力、极尽能工巧匠将它建构得巍峨壮观、尊贵豪华。西阳集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楼,结构布局严谨、厚重而砌制工艺简约、粗糙,显然不具备上述陶望楼的风格特征。
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涡阳西阳集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陶楼,不会是当时的望楼。而从其每层楼体开窗位置偏高、缺少适宜战争期间使用的进攻、防守通道及射击孔、瞭望孔的结构看,这座彩绘陶楼也不会是东汉中晚期流行的碉楼。从彩绘楼封闭、安全又通风、透光的建筑结构特征推测,本文认为,它应是当时封建地主庄园内用于保存粮食和其他财物的仓储楼。
汉代的皖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同时黄河南决引发的水灾远没有后世频繁而显著,凡此为传统农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从本文介绍的彩绘仓储器,可以管窥当时农耕文化繁荣发达的程度。
仓体灰陶质,局部结构有彩绘,整器由上部楼体与下部高大的基座组合而成。底部基座长方形,长58厘米,宽44厘米,四壁高而陡直,顶部为一宽阔的平台,平台外侧砌筑一周围栏,每段围栏均镂雕有成组的长方形宽大镂空,楼体坐落于平台围栏内的中央。基座前方正中部,还设置有一个斜放的楼梯,由楼梯拾级而上,可以到达基座顶部的宽大平台。
楼体高大挺拔,采用分层制作后再叠垒组合的方式成型,楼体底部长43厘米,宽32厘米,通高112厘米。建筑结构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墙体的四个转角处,各设置有一根硕大的圆柱支撑着顶部腰檐的四角。整座楼体的大小,由下而上渐收窄。楼顶部为“单檐四阿式”结构,四角及顶部起脊,脊首上各有树叶形装饰。
第一层:上部为四阿式腰檐,檐上瓦垄清晰可辨,腰檐的四条垂脊上分别装饰着一片树叶。楼体三面有墙,正面不设墙,而是堆砌了一道长方形的镂空栏板。栏板的中间立有一根粗大的柱子,用来支撑上部的斗拱、承托顶部横枋和腰檐。栏板墙的左右两侧,各留一门作为通道,供人们进出楼室内使用。第一层屋顶的中间,开设有一个硕大的方孔天窗,窗下放置了一组“人”字形的斜梯,沿着这组斜梯拾阶而上,可以进入第二层楼阁。
第二层:左、右两面墙体的中上部,分别设置一个方形的瞭望窗。前、后两面墙的中部,各设置一扇镂空成菱形孔的活页窗,每扇窗子下面,都有一个斗拱支撑的支架。窗子的上方,配置一瞭望警戒的武士,双手上举抓住腰檐下的横枋,一脚踩踏活页窗顶部,一脚向后蹬住墙面,作躯体前倾昂首向远方眺望警戒状,整个人体看似惊险的“悬吊”在空中,确又能借助腰檐、活页窗、墙体的支撑、贴靠而稳稳地固定在檐下的墙壁上,尽显武士灵活敏捷的飞檐走壁功力,人物形态生动传神。武士形体、镂空窗、斗拱均饰有红色彩绘。
第三层:建筑结构与第二层基本雷同,两者区别在于,本层楼体左、右两侧不开设方形瞭望窗,前、后镂空活页窗的上方没有警戒武士。
这件带基座的三层彩绘陶楼,因其空间结构具备碉堡式的独特防御功能,墙壁外侧又有瞭望远处的警戒武士俑,过去曾被称作“碉楼”或“望楼”,并认为是东汉中晚期地主“庄园政治”、“庄园经济”社会背景下的产物。然细审陶楼的建筑结构特征,可发现它与东汉中晚期流行的陶望楼特征明显不同:
1.东汉中晚期流行的陶望楼,除楼层多为三层以上的特征外,最突出的建筑结构特征是具有便于向周围远望的警戒功能。警戒者无论位居望楼的哪一层,都可以获取一个可以充分地瞭望周围情景的视野空间,此类陶楼名曰“望楼”,殆因其故。目前考古发现的陶望楼,尽管形制结构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出土实物结构特征有区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陶楼每层楼阁的外侧,都设置有一周向外突出的回廊式平台(瞭望台),以方便警戒放哨者、观赏者环绕楼体四周来回移动眺望。回廊外侧围护的栏杆,或作低矮墙体状,或透雕成长条状巨大镂孔式,此亦为便于警戒者随时随地向远处瞭望所置,与望楼承载的实用功能是一致的。而涡阳西阳集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陶楼,除底层基座有护栏外,每层楼体并不设置外出的回廊式围栏,四阿式腰檐的上部均为封闭式围墙,这种空间结构,显然不便于普通瞭望警戒者向四周观望。
2.目前已发现的东汉陶望楼,每层楼阁设置的门、窗均形体高大,多为开放式结构,其位置多位于每层楼体的下部,此亦为方便瞭望者活动和警戒放哨所置。涡阳西阳集汉墓出土的上述彩绘陶楼,每层楼体上的窗口均开设在上部近腰檐处,此类距离室内地平面较高的窗口,只有借助梯子拾阶而上才能到达适合人们向外观望的位置,这种结构显然与望楼的“瞭望窗”功能是不相符的。另一类有斗拱支撑的密布网格镂空的活页窗,虽装饰功能较强,亦不具备“瞭望窗”的实际功能。
3.汉墓出土的陶望楼,楼体的大门旁、每层回廊平台上多配置有执弓弩或持举其他兵器的武士俑、瞭望俑等,这是对望楼实用功能的形象再现。西阳集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楼,既没有同时代望楼中常见的瞭望台形结构,亦未见上述武士俑伴出,整座望楼作封闭式结构,楼阁的内部空间被四面墙体包裹,只有一楼设置的天窗楼梯可以上下通达。
4.汉墓所见的陶望楼,多制作结构复杂、精整考究。有的望楼不仅层数较多,而且屋脊、四阿顶、腰檐、墙壁、回廊、门窗等局部结构装饰繁缛细腻,尤其是檐下或柱上斗拱的结构精巧别致,体现了汉代建筑高超的工艺成就,这是因为东汉中晚期流行的望楼不仅具有防卫、警戒的实用功能,还是封建豪强地主登楼观望、游戏消遣的娱乐高档楼居场所,所以封建庄园地主总是不惜财力、极尽能工巧匠将它建构得巍峨壮观、尊贵豪华。西阳集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楼,结构布局严谨、厚重而砌制工艺简约、粗糙,显然不具备上述陶望楼的风格特征。
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涡阳西阳集汉墓出土的这件彩绘陶楼,不会是当时的望楼。而从其每层楼体开窗位置偏高、缺少适宜战争期间使用的进攻、防守通道及射击孔、瞭望孔的结构看,这座彩绘陶楼也不会是东汉中晚期流行的碉楼。从彩绘楼封闭、安全又通风、透光的建筑结构特征推测,本文认为,它应是当时封建地主庄园内用于保存粮食和其他财物的仓储楼。
汉代的皖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同时黄河南决引发的水灾远没有后世频繁而显著,凡此为传统农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从本文介绍的彩绘仓储器,可以管窥当时农耕文化繁荣发达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