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必读的一本案头书——读朱九思的新著《竞争与转化》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sy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清末教会大学不仅是西方学位制度传入近代中国的一条重要渠道,同时也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实践产生了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起步和发展。
在2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中,教育受外部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所推动,教育的政治功能得以鲜明体现。展望未来的教育,政权对教育的干预,不能重蹈“教育政治化”之覆辙,应使教育投身到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探究西方名校“活力”之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牛津、剑桥、柏林、哈佛等为代表的西方名校在长达数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保持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创造了世界高教史上的“教育奇观”。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它们妥善地处理了“不变”与“变”的关系,在回应时代剧变的挑战过程中,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独有的大学精神。同时,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以及西方名校不同模式间的“互动效应”也为西方名校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随意化,不能没有基本的质量标准。实现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主导方向应是打破“大一统”、发展“多样性”,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
本文讨论了工业化国家大学与第三世界大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第三世界大学在各自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对工业化国家大学而言,第三世界大学处于边缘地位,在语言、学术基础设施、科研实力、知识交流途径等方面存在着种种不利。当然,大学的中心与边缘地位具有相对性,在不同国家之间用至在一国内部,也存在中心大学与边缘大学的区分。作者还对改进第三世界高等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制度创新是美英德日四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共同特征,亦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创新,应以办学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投资体制的创新为重点。
大学的深刻变革需要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变。大学作为社会的学术与文化组织,具有独特的内部组织结构,大学管理主要表现为学术管理。我国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应确立发展性管理观、“以人为本”管理观、战略管理观、技本管理观等。张扬“人本论”价值目标,确立主体性管理思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强化大学管理人员的专业意识,是实现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教师工作专业化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为保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专业自主性和持续的专业成长,需构建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发展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应以专业化为导向,通过将科研引入了教学过程、整合课程结构和强化实习工作等举措来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评价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佛大学,兴盛于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大量研究表明,学生评价完全可以有效地评价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但班级大小、学生期望、学科领域、课程类型、教龄、教师个性等对评分也存在一定影响。学生评价的偏差也值得引起我国高教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