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保证矿井的安全运行,对两个井筒采取了加固治理措施,使得开裂位移停止发展,井筒及围岩得到加固,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东风井井筒 断裂位移 原因分析 加固
中图分类号:V328.2 文献标识码: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018 -01
东风井是两个立井筒,进风井深172.8米,回风井深169.5米,井筒直径均为7米,井壁为素砼,厚0.45米。2000年12月竣工,2001年投入运行,2003年8月进风井筒开裂,2004年2月,回风井筒也开裂错位,地面建筑也有开裂现象,两个井筒及地面建筑的开裂均在发展。为保证矿井的安全运行,对两个井筒采取了加固治理措施,使得开裂位移停止发展,井筒及围岩得到加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东风井环境地质概况
东风井位于小河南岸的一个山坡上,南高北低,属正地形,周围是低山丘陵,沟壑发育。广场海拔高度是+672米,北面河底标高是+652米,西南面小河底是+650米。
山丘地层是二选系石盒子组的砂、泥岩互层,岩层倾向NNE,倾角7度左右。
1、地质结构:两井筒揭露的地层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黄土,厚10米(回风井)~16米(进风井)上为亚粘土夹砂砾石层,下为粘性土。二是基岩,岩石为砂岩、泥岩互层,泥岩为主,夹有遇水泥化的铝土质泥岩。砂岩则以粉细砂岩为主,多为泥质钙质胶结,个别层硅质胶结。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黄土及回填土均具有湿陷性,泥岩含有铝土质,遇水很容易泥化。失去抗剪能力和粘聚力。
黄土中夹的砂砾石层,厚2~3米,含水,两井筒施工时均见有淋水。泥岩段在凿井时也都见有裂隙水,回风井5~10m3/h,进风井是10~20m3/h,水量较稳定,径流方向是由南向北径流。水源补给是大气降水和南部山谷小溪及北部小河的渗漏倒灌,另外还有广场内的工业及生活用水的渗漏。
3、井筒及地面建筑破坏情况
2003年8月发现进风井掉块,18~21米之间井壁开裂,错位10~20毫米,并有淋水,当时作了5米的挂网锚喷处理。
2004年3月,回风井也发现掉块,12~15米开裂错位,到2004年7月观测,进风井径向位移150毫米,回风井位移250~300毫米,到04年12月位移420毫米。开裂的上段均向北位移,井壁淋水量为进风井10~20m3/h,回风井5~10m3/h。
从两井筒的破裂特征看,均在进入基岩的风化含铝土质泥岩中;均呈环形断裂;开裂的上部均向北位移;开裂处均有淋水成股状涌出,回风井破坏程度比进风井严重。
另外,两风井筒西侧的风机房、变电所和南侧的澡塘等也都出现地面及墙体开裂,裂缝最大宽度达50毫米。
二、井筒断裂位移原因分析
造成井壁断裂位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东风井井筒的断裂位移,地质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虽然造成井筒断裂的地质因素也是多样的,如构造应力、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的作用、岩土成分等,还有施工方法和质量,这些因素不一定在一项工程上同时存在,也许只有几种因素起主要作用,这也因地而异。归纳起来作用在井壁上的力,不外是垂直和水平应力。对于东风井而言,造成井壁开裂位移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提出来与读者商榷。
(一)表土段引起的垂直附加力
由于表土失水,引起土层压密固结收缩而下沉,形成作用在井壁竖直向下的附加力,当这种附加力达到一定值时,在井壁自重及设备设施等共同作用下,使井壁发生横向开裂。
当井筒建成后,井壁的自重力,设备及地面设施,基本上成为常数。而表土段引起的垂直附加力都是个变数,它是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使表土失水而收缩固结压密而增加。
(二)地下水的泥化、冲蚀、水压作用
1、降低岩石强度。井筒开凿以后,铝土质风化泥岩中的裂隙水被打开快速释放,比凿井前的地下水径流速度加快,裂隙中的充填物被冲走,裂隙率增加引起涌水量增大,受水冲蚀面积增加,进而又使铝质泥岩变软泥化,这样在水不停的泥化、冲蚀的作用下,不断使泥岩变软,其抗压、抗剪强度就大大降低,可降至干燥状态的1/4~1/20,内摩擦角可降低9°~15°,使工程地质条件变坏,而井壁在该段就可能形成应力集中,加上岩层是向北倾斜的正地形,南北两侧受力不均而失稳,南侧产生向北推移的推动力,而北侧处于下方失去了抗滑的抵抗力,使断开的井壁向北位移。
2、水的压力和水的浮托作用。当泥岩裂隙中充满水时,水对裂隙两壁产生静水压力,使裂隙进一步张裂,伴随着粘土类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土等,在水化作用下的膨胀力,其膨胀量为5~20%,膨胀压力可达20kg/cm2左右。另外还由于水位差而形成的渗流压力(也称动水压力),这几种力合起来,都会产生向下坡方向的推动力,这些都不利于滑面上覆岩体的稳定。
(三)地形起伏引起的地应力(动始应力)差异
地下岩体是具有地应力的材料,而形成地应力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岩体的自重力和构造应力外,还有地温应力,岩体内温度变一度,地应力变化4~5kg/cm2;地下水作用;地形起伏造成的地应力变化等,所以这种地应力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大量实测资料的规律是: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呈线形增加,在浅部或陡峭的河谷两边,由于地形特征和卸荷作用,垂直应力才会大于水平应力,构造应力不明显的地区,垂直应力主要由自重力引起;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保持一定的关系,其应力状态都是压应力。
东风井广场所处的地形特点,南面是较高的山体,北面是河谷且比较陡峭如图1,所以沿南北方向就形成了地应力差异,两井筒破裂的位置距地表比较浅,尚未脱离风化带,构造应力已被释放,所以该层段的地应力主要是岩体的自重应力。
(四)岩体稳定性验算
在东风井不远处,历史上有多处山体滑坡和滑移,而东风井所处环境又存在一些滑移因素,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的作用及地应力差等。而且两井筒都在同一层位发生断裂错位,又都向同一方向位移,所以对岩体稳定性分析验算是必要的。目前井筒破坏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垂直附加力和地下水的作用,造成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还有南北方向上存在的地应力差异,使井壁不均衡受力而破坏错位。所以对井筒应采取加固治理措施,以保证矿井能安全生产。
三、加固治理方法
根据以上造成井筒破坏错位的原因分析,我们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法,首先考虑加固井筒,再就是改善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使围岩固结为整体结构,提高围岩的抗压、抗剪强度,从两方面采取措施控制井筒断裂进一步发展,增强井筒的稳定性。對两井筒加固,我们采用两种方法,来提高井壁及围岩的强度。
四、监测结果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实施,井筒开裂错位停止发展,经观测半年,地面向北北西方向的位移仅0.6毫米,地面局部沉降2~4毫米(回填土地段),说明该区段仍在压密、收缩。总的看来井筒没有继续破坏,岩体已经稳定,现已跟踪观测五年井筒仍稳定未动。加固治理已经收到理想效果,使矿井的安全生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庞俊勇主编,矿山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矿大出版社,1994。
[关键词:东风井井筒 断裂位移 原因分析 加固
中图分类号:V328.2 文献标识码:V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018 -01
东风井是两个立井筒,进风井深172.8米,回风井深169.5米,井筒直径均为7米,井壁为素砼,厚0.45米。2000年12月竣工,2001年投入运行,2003年8月进风井筒开裂,2004年2月,回风井筒也开裂错位,地面建筑也有开裂现象,两个井筒及地面建筑的开裂均在发展。为保证矿井的安全运行,对两个井筒采取了加固治理措施,使得开裂位移停止发展,井筒及围岩得到加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东风井环境地质概况
东风井位于小河南岸的一个山坡上,南高北低,属正地形,周围是低山丘陵,沟壑发育。广场海拔高度是+672米,北面河底标高是+652米,西南面小河底是+650米。
山丘地层是二选系石盒子组的砂、泥岩互层,岩层倾向NNE,倾角7度左右。
1、地质结构:两井筒揭露的地层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黄土,厚10米(回风井)~16米(进风井)上为亚粘土夹砂砾石层,下为粘性土。二是基岩,岩石为砂岩、泥岩互层,泥岩为主,夹有遇水泥化的铝土质泥岩。砂岩则以粉细砂岩为主,多为泥质钙质胶结,个别层硅质胶结。
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黄土及回填土均具有湿陷性,泥岩含有铝土质,遇水很容易泥化。失去抗剪能力和粘聚力。
黄土中夹的砂砾石层,厚2~3米,含水,两井筒施工时均见有淋水。泥岩段在凿井时也都见有裂隙水,回风井5~10m3/h,进风井是10~20m3/h,水量较稳定,径流方向是由南向北径流。水源补给是大气降水和南部山谷小溪及北部小河的渗漏倒灌,另外还有广场内的工业及生活用水的渗漏。
3、井筒及地面建筑破坏情况
2003年8月发现进风井掉块,18~21米之间井壁开裂,错位10~20毫米,并有淋水,当时作了5米的挂网锚喷处理。
2004年3月,回风井也发现掉块,12~15米开裂错位,到2004年7月观测,进风井径向位移150毫米,回风井位移250~300毫米,到04年12月位移420毫米。开裂的上段均向北位移,井壁淋水量为进风井10~20m3/h,回风井5~10m3/h。
从两井筒的破裂特征看,均在进入基岩的风化含铝土质泥岩中;均呈环形断裂;开裂的上部均向北位移;开裂处均有淋水成股状涌出,回风井破坏程度比进风井严重。
另外,两风井筒西侧的风机房、变电所和南侧的澡塘等也都出现地面及墙体开裂,裂缝最大宽度达50毫米。
二、井筒断裂位移原因分析
造成井壁断裂位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东风井井筒的断裂位移,地质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虽然造成井筒断裂的地质因素也是多样的,如构造应力、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的作用、岩土成分等,还有施工方法和质量,这些因素不一定在一项工程上同时存在,也许只有几种因素起主要作用,这也因地而异。归纳起来作用在井壁上的力,不外是垂直和水平应力。对于东风井而言,造成井壁开裂位移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提出来与读者商榷。
(一)表土段引起的垂直附加力
由于表土失水,引起土层压密固结收缩而下沉,形成作用在井壁竖直向下的附加力,当这种附加力达到一定值时,在井壁自重及设备设施等共同作用下,使井壁发生横向开裂。
当井筒建成后,井壁的自重力,设备及地面设施,基本上成为常数。而表土段引起的垂直附加力都是个变数,它是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使表土失水而收缩固结压密而增加。
(二)地下水的泥化、冲蚀、水压作用
1、降低岩石强度。井筒开凿以后,铝土质风化泥岩中的裂隙水被打开快速释放,比凿井前的地下水径流速度加快,裂隙中的充填物被冲走,裂隙率增加引起涌水量增大,受水冲蚀面积增加,进而又使铝质泥岩变软泥化,这样在水不停的泥化、冲蚀的作用下,不断使泥岩变软,其抗压、抗剪强度就大大降低,可降至干燥状态的1/4~1/20,内摩擦角可降低9°~15°,使工程地质条件变坏,而井壁在该段就可能形成应力集中,加上岩层是向北倾斜的正地形,南北两侧受力不均而失稳,南侧产生向北推移的推动力,而北侧处于下方失去了抗滑的抵抗力,使断开的井壁向北位移。
2、水的压力和水的浮托作用。当泥岩裂隙中充满水时,水对裂隙两壁产生静水压力,使裂隙进一步张裂,伴随着粘土类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土等,在水化作用下的膨胀力,其膨胀量为5~20%,膨胀压力可达20kg/cm2左右。另外还由于水位差而形成的渗流压力(也称动水压力),这几种力合起来,都会产生向下坡方向的推动力,这些都不利于滑面上覆岩体的稳定。
(三)地形起伏引起的地应力(动始应力)差异
地下岩体是具有地应力的材料,而形成地应力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岩体的自重力和构造应力外,还有地温应力,岩体内温度变一度,地应力变化4~5kg/cm2;地下水作用;地形起伏造成的地应力变化等,所以这种地应力的成因是比较复杂的,大量实测资料的规律是: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呈线形增加,在浅部或陡峭的河谷两边,由于地形特征和卸荷作用,垂直应力才会大于水平应力,构造应力不明显的地区,垂直应力主要由自重力引起;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保持一定的关系,其应力状态都是压应力。
东风井广场所处的地形特点,南面是较高的山体,北面是河谷且比较陡峭如图1,所以沿南北方向就形成了地应力差异,两井筒破裂的位置距地表比较浅,尚未脱离风化带,构造应力已被释放,所以该层段的地应力主要是岩体的自重应力。
(四)岩体稳定性验算
在东风井不远处,历史上有多处山体滑坡和滑移,而东风井所处环境又存在一些滑移因素,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水的作用及地应力差等。而且两井筒都在同一层位发生断裂错位,又都向同一方向位移,所以对岩体稳定性分析验算是必要的。目前井筒破坏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垂直附加力和地下水的作用,造成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还有南北方向上存在的地应力差异,使井壁不均衡受力而破坏错位。所以对井筒应采取加固治理措施,以保证矿井能安全生产。
三、加固治理方法
根据以上造成井筒破坏错位的原因分析,我们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法,首先考虑加固井筒,再就是改善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使围岩固结为整体结构,提高围岩的抗压、抗剪强度,从两方面采取措施控制井筒断裂进一步发展,增强井筒的稳定性。對两井筒加固,我们采用两种方法,来提高井壁及围岩的强度。
四、监测结果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实施,井筒开裂错位停止发展,经观测半年,地面向北北西方向的位移仅0.6毫米,地面局部沉降2~4毫米(回填土地段),说明该区段仍在压密、收缩。总的看来井筒没有继续破坏,岩体已经稳定,现已跟踪观测五年井筒仍稳定未动。加固治理已经收到理想效果,使矿井的安全生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庞俊勇主编,矿山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矿大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