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台ERP国家标准意味着什么?
标准对于信息化评测、选型和需求
会起到指导作用么?
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于2006年1月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了“2005年中国企业管理软件产业发展介绍及研讨会”。
期间,信息产业部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组组长邓超透露,ERP国家标准从去年11月就开始实施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预计今年11月将正式出台ERP国家标准。邓超提到,从2003年10月ERP行业标准出台以来,中国的ERP市场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发展,经过2年多的发展,如今实施ERP国标将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信息化提供方来说,ERP国标对于信息化评测、选型、需求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对被服务方来说,ERP国标将使厂商更加互联互通,更大程度地规避信息化风险。
出台ERP国家标准意味着什么?管理软件真的需要国家标准么?ERP厂商和企业人士对此表示何种态度呢?面对诸多疑问和期待,本期我们请来AMT的专家顾问和金蝶产品部的经理对本事件进行分析评述。
视点1:
ERP标准:难以舞动市场的指挥棒
·吕 强
当工业化伴生的标准化嫁衣穿在ERP身上时,是否还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呢?
现如今件市场的天空中有白云、乌云和彩云,到底哪段云才是企业故乡的云?企业选型犹如大浪淘沙,把握ERP实施效果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政府作为第三方开始着手制定ERP国家标准。
标准化推动信息化
在制定ERP标准时,业内对其初衷可概括为三点:
1、ERP规范须站在用户需求的立场上,帮助企业量化自己对信息化的需求;
2、规范须提供一个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ERP选型;
3、企业可通过此规范来考察ERP企业的服务能力、实施能力和研发能力。
可以看出,2003年出台的规范也是按照这三个主要目的来编写的,对企业ERP产品和服务选型进行了阐述,包括ERP产品研发技术要求、产品服务技术要求和功能技术要求三大部分,各部分将采取打分的方式给出评价。一项标准提供了一个可供一致使用的框架,它汇集了包括管理者、学者、生产者、销售者、购买者和最终使用者等利益相关方,从初衷来说,ERP标准制定很有意义。
管理标准化,难度系数10.0
ERP本身已经包含了管理理论、软件功能和应用实践三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管理理论难道可以有标准?
ERP产品包含有业务流程等企业不同运营特征的管理现状,如果对业务流程做标准,工程浩大且难以制定。中国有145个行业,即使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模式也有按单生产、小规模定制和计划生产等模式。2000年底,在制定规范时,曾经调研过100多家企业,当时总共画出了297张流程图、编码和数据接口等一类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太过敏感,作为制定者必须规避风险。
从MRP到ERP,从BOM到MPS,软件功能与管理目标早已同步延伸到分销、财务、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环节,因此成熟的ERP也应该体现在这些深度应用环节的成熟上。虽然不同软件都可以实现这些功能,但是实现方式在系统和应用过程中却不一定相同。这样即使功能一致,实现的时间、效果和结果也会不相同,可见单从功能上制定标准意义不大。
标准实用性难有说服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种纵向成熟的过程,即使规范本身给出一个最为先进的评判标准,也会误导企业,以致追求一步到位,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人力的浪费,甚至还会造成员工素质、管理基础和软件应用之间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
就企业管理的对象而言,人、事、物是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人”的问题是任何IT系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而“事”的本质就是流程,这是ERP关注的重点。“物”是ERP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这也是任何进行商业活动的企业必须关注的重点。由于“事”与“物”大多数情形下存在互动的关系,因此,由于“物”的状态与变化所引发的管理问题与ERP直接关联,标准很难科学综合地评判ERP产品和实施过程。
一个企业的服务意味着提供解决方案,所以ERP的60%是通用功能,衡量它的指标是ERP的通用化标准;另外还有30%是行业标准,是依据不同的行业需求所确定的标准;剩下的10%是客户化标准内容。但是要把本来不是一类行业的标准或企业客户化的标准来个大陆货的话,标准的实用性很难有说服力。
集成化标准难以制定
ERP把企业看成是完整的系统,对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整合,按照集成的方式来处理各项活动。ERP系统集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集成化管理 ERP系统须在企业总部与各级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动态实时的信息交换。
* 业务功能横向集成 ERP系统应可以在企业数据和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业务功能的横向集成。
* 多流集成 ERP系统应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集成和统一。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知,制定这些标准或是难以可靠实用,或是因为敏感而无人敢为之。
厂商及客户对标准态度不一
ERP标准制定难度大,从市场各方面所受影响来看,ERP标准是根难以舞动信息市场的指挥棒。
首先,各厂商对规范本身的制定态度不一。有的持谨慎支持态度,认为《ERP规范》成熟尚待时日;有的认为用户如果按照规范按图索骥,漂亮未必实用;有的认为它只是一个指导性框架,而非标准答案;有的认为根据标准中的功能列举,用户可以清晰表明自己的应用需求;有的认为由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成熟,需要防止ERP标准的负面作用。
其次,外资和合资企业的用户对ERP选型基本都已成熟,不会受到规范的影响;国内的一些小企业可能会受到一点儿影响,但由于这个规范的权威性有限,影响也很有限。
视点2:
有“法”可依,有标所从
·莫 琳
ERP国家标准会实实在在为ERP软件厂商和企业用户带来帮助么?
如今,各行各业都有各式各样的国家标准,随着ERP软件市场的成熟,ERP国家标准预计今年11月也要出台了。
ERP软件市场需要国家标准
1. 三分天下与争夺中端
中国ERP市场上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是以SAP、Oracle为主的元老厂商,只做企业中的高端市场;第二股力量是金蝶为代表的中生代,属于“夹心层”,涉足范围最大,产品层也最多; 第三股是以速达和顺和达为主的新生代,他们主打低端市场。
多年以来,在国内ERP市场中,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各占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场中,跨国公司唱主角,而在中小企业市场,本土企业占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但中国市场90%以上是中小企业,所以中国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中端为王的竞争。这一特点导致国际巨头多少有点水土不服,而本土企业却占据了相当的优势。尤其是以金蝶为代表的“夹心层”,上可满足企业的高端需求,下可解决企业现实中管理结构不标准等难题,因此,他们成为了最受国内企业欢迎的ERP厂商。
2. 本土ERP软件有待规范化
国内ERP厂商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其产品以及市场运作仍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 软件不成熟:功能可用性不足、调试周期过长、自身缺陷过多、项目成本隐性增长等;
* 概念炒作:期望通过概念营销达到商业目的,混淆视听、扰乱市场、误导企业;
* 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夸大软件产品的作用,吹嘘软件产品的功能,重视签单率,忽视成功率等;
* 实施草率: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厂商把注意力放在签单数量上;
* 服务不规范:不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就是没有专人负责专门的系统。
3. 选型和实施充满风险与困扰
现在, ERP软件的可用性以76.1%的绝对比例成为中小企业选购产品最为关注的要素。但是,由于ERP业界对广大中国企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ERP成熟标准的实践,一些软件厂商肆无忌惮地吹捧自己的产品,使得ERP市场鱼目混珠,企业在ERP选型仍有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用户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又存在以下问题:
* 要么认为ERP无从着手,要么认为ERP只不过是布线、架网、配计算机、买软件而已;
* 大多数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没有深刻理解信息化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真正关系;
* 由于ERP在我国的应用不长,很少有企业能对其完整把握;
* 企业在ERP项目的实施中,大都放弃领导,处于从属地位;
* 未能在实施ERP项目过程中进行管理重组,未能在实施ERP项目过程中整合资源;
* ERP软件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很多风险失控。
国标基础——ERP行业规范
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ERP行业规范主要规定了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和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主要目的是为ERP用户在选型过程提出指导意见和参考性标准,基本上能涵盖企业80%的信息化需求。对ERP厂商来说,它只是一部行业推荐标准,且并不强制要求所有ERP企业执行,因此该规范对ERP厂商没有制约作用,无法对ERP市场进行质量考核和监控。而对于企业,该标准也只有指导意义,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在选型、实施ERP时的风险依然很大。因此,从ERP行业规范出台至今,为了方便企业以《ERP规范》为依据进行选型,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中国标准符合性测试中心合作,开展了以《ERP规范》为依据的ERP产品测评及认证工作。
ERP国家标准的作用
在ERP行业规范的基础上,ERP国标即将出台,它将为ERP厂商和企业用户带来以下帮助:
1. 帮助ERP厂商改进产品
ERP国标的出台将成为用户评估产品好坏,功能多寡的首选标准。当然,ERP国标的功能描述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揽ERP全部功能。同时,企业的管理是复杂的,ERP管理的先进方法是很多的,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同样是感冒,开出的药品可以有多种选择;同样的感冒病症,不同的医生开出的药品也可能不同,但都可以治好感冒。
尽管如此,国家ERP国标最大功劳就是给一个标准的ERP系统有了统一的评估标准;同时,ERP厂商在开发与完善产品时,也有“法”可依,有目标所从。
2. 帮助企业用户选型选服务
在选型阶段,用户最大的困惑就是什么叫ERP?ERP系统究竟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哪些ERP是适合自己的?关于这些困惑,国家ERP国标都会给出明确的答案。现在企业不但能知道ERP应该具有哪些功能,而且可以对入围的ERP系统进行量化的评估。
用户对ERP选型的另一个困惑就是,我们需要的ERP究竟是要“小马拉大车”,还是要“大马拉小车”?ERP国标将给企业提供很好的依据,使得企业用户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系统。其实ERP不存在“大马”与“小马”的问题,实用、适用和好用就是好的ERP。这样企业在选型时就可以避免贪大崇洋,避免追求价格越贵越好、功能越多越好的ERP系统,真正使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企业用户选型及购买后,ERP厂商应该提供哪些服务?如何实施?在这方面,国家ERP国标同样会给出详细规定,不但有ERP厂商产品服务技术标准,而且提供了各项服务工作的具体评估准则。这样,企业用户在选型阶段及实施阶段就能够把握好ERP项目。
视点3:
ERP标准的广度和深度
·朱 涛
标准如果想能够卓有成效的推广和贯彻,最理想的也许是在各个层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标准意味着规范性的技术规格,意味着ERP市场的有序、规范和统一。但是ERP国家标准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性举措,标准本身的内容对于制定标准的初衷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
ERP产品属于应用软件领域,本身架构体系复杂,从下到上可以大致分为这么几个层次:数据层、引擎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现在每个层次在各个软件厂商中都有着丰富的实践,分成很多体系。有比较重视上层的,也有比较重视下层的。从架构的角度来说,各个厂商实现ERP都有着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技术积累、方向以及认同度偏重于不同的层次。有比较重型的架构,重视扩展性和个性化,架构的重心在引擎层和平台层;有比较轻型的架构,重视一般适应性,架构的重心在应用层。正因为中上层这样的差别,各个厂商在数据层这个层次,也是千差万别,有元数据模型流派以及简单数据模型流派等等。
ERP国家标准应该出现,但是标准应该制定到什么层面?这才是关键问题。如果标准本着“写意”的精神,只是注重于应用层,注重产品的功能模型架构,可能标准还比较容易被接受。如果标准本着“写实”的精神,不仅注重于应用层,还准备深入到引擎和平台,以至于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恐怕标准的制定会比较艰难。因为这些层次属于极其精深的实现层次,流派和体系差异太大,国家标准恐怕也很难约束各个厂商使用统一的模式(例如元数据),否则标准的作用可能适得其反。
再进一步,如果标准的确着重于应用层,注重功能架构的规范和统一认识,也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各个厂商在功能模型这个层面上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功能点各个厂商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那么,对于功能模型的整体架构该如何细化?深入到什么层次?
我们期待着ERP国家标准,但是标准如果想能够卓有成效的推广和贯彻,必须注意几点:ERP国家标准究竟是面向哪个层面的?这个是广度问题;标准究竟细致到什么程度?太粗或太细都会使标准难以为继,这是个深度问题。最理想的也许是在各个层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拭目以待。
视点4:
别把ERP当大白菜
·胡佑安
如果标准还是像以前一样罗列功能,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信息产业部预计今年11月将正式出台ERP国家标准,这件事情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在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能否带给ERP使用者价值,能否规范ERP厂商的行为,促进还是限制ERP领域的创新。
一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必然会影响与这个标准相关的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就ERP国标来说,对于消费者的指导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参考模版,但这个模版能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从以前的经验看,值得商榷。如果标准还是像以前一样罗列功能,那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ERP是一个讲究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企业都有其关键的核心需求,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东西也是其成功的原因。如果企业上ERP,被迫丢失其原有的核心价值,企业就会失去其核心竞争力,这是许多企业ERP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现在的ERP客户都精明了,基本上企业决定上ERP前,都会要求厂商提供产品试用,这样才能知道软件是否能真正解决自己的关键需求,按标准套的客户少了。对于厂商,标准的限制力不大,通过标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管理软件是否需要标准呢?美好的想法是能够有个标准。现在的市场有些乱,什么样的软件都敢称ERP,ERP客户容易迷惑。但真正标准的制定也存在困难,因为软件满足的客户是不同的,有高端的ERP,也有低端的,用户需求不同,能投入的资源也不同,难道能够给出不同价格下的需求参考?比如谈互通互连,理想的情况是所有ERP都采用SOA架构,但现在使用SOA架构的ERP的投入比较大,也不是一般客户能够承受的。现在的标准简单的罗列功能,未免有把ERP和财务软件之类软件等同之嫌。
或者可以换个思路,将标准制定为标准功能和个性化支持平台标准,强调ERP对于企业,应该是一项长期资产,对于企业,组织架构,流程和基础的信息模型都在变化,需要提供这些标准支持;难点还是标准功能的确定。现在做ERP软件,都得先明确行业,业务模式和客户特征,然后才能考虑需求。
现在对于ERP标准的制定还早了点,将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了,硬件价钱也降低了,也许可以有个大而全、高端的不得了的ERP标准,厂商更加互联互通,客户没有风险,也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评测和选型。现在是肯定不行的,把ERP当大白菜,那是骗客户。
标准对于信息化评测、选型和需求
会起到指导作用么?
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分会于2006年1月1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了“2005年中国企业管理软件产业发展介绍及研讨会”。
期间,信息产业部企业信息化标准工作组组长邓超透露,ERP国家标准从去年11月就开始实施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预计今年11月将正式出台ERP国家标准。邓超提到,从2003年10月ERP行业标准出台以来,中国的ERP市场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发展,经过2年多的发展,如今实施ERP国标将具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信息化提供方来说,ERP国标对于信息化评测、选型、需求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而对被服务方来说,ERP国标将使厂商更加互联互通,更大程度地规避信息化风险。
出台ERP国家标准意味着什么?管理软件真的需要国家标准么?ERP厂商和企业人士对此表示何种态度呢?面对诸多疑问和期待,本期我们请来AMT的专家顾问和金蝶产品部的经理对本事件进行分析评述。
视点1:
ERP标准:难以舞动市场的指挥棒
·吕 强
当工业化伴生的标准化嫁衣穿在ERP身上时,是否还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呢?
现如今件市场的天空中有白云、乌云和彩云,到底哪段云才是企业故乡的云?企业选型犹如大浪淘沙,把握ERP实施效果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政府作为第三方开始着手制定ERP国家标准。
标准化推动信息化
在制定ERP标准时,业内对其初衷可概括为三点:
1、ERP规范须站在用户需求的立场上,帮助企业量化自己对信息化的需求;
2、规范须提供一个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ERP选型;
3、企业可通过此规范来考察ERP企业的服务能力、实施能力和研发能力。
可以看出,2003年出台的规范也是按照这三个主要目的来编写的,对企业ERP产品和服务选型进行了阐述,包括ERP产品研发技术要求、产品服务技术要求和功能技术要求三大部分,各部分将采取打分的方式给出评价。一项标准提供了一个可供一致使用的框架,它汇集了包括管理者、学者、生产者、销售者、购买者和最终使用者等利益相关方,从初衷来说,ERP标准制定很有意义。
管理标准化,难度系数10.0
ERP本身已经包含了管理理论、软件功能和应用实践三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管理理论难道可以有标准?
ERP产品包含有业务流程等企业不同运营特征的管理现状,如果对业务流程做标准,工程浩大且难以制定。中国有145个行业,即使在同一个行业中,生产模式也有按单生产、小规模定制和计划生产等模式。2000年底,在制定规范时,曾经调研过100多家企业,当时总共画出了297张流程图、编码和数据接口等一类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太过敏感,作为制定者必须规避风险。
从MRP到ERP,从BOM到MPS,软件功能与管理目标早已同步延伸到分销、财务、资产管理和决策支持等环节,因此成熟的ERP也应该体现在这些深度应用环节的成熟上。虽然不同软件都可以实现这些功能,但是实现方式在系统和应用过程中却不一定相同。这样即使功能一致,实现的时间、效果和结果也会不相同,可见单从功能上制定标准意义不大。
标准实用性难有说服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种纵向成熟的过程,即使规范本身给出一个最为先进的评判标准,也会误导企业,以致追求一步到位,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人力的浪费,甚至还会造成员工素质、管理基础和软件应用之间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
就企业管理的对象而言,人、事、物是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人”的问题是任何IT系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而“事”的本质就是流程,这是ERP关注的重点。“物”是ERP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这也是任何进行商业活动的企业必须关注的重点。由于“事”与“物”大多数情形下存在互动的关系,因此,由于“物”的状态与变化所引发的管理问题与ERP直接关联,标准很难科学综合地评判ERP产品和实施过程。
一个企业的服务意味着提供解决方案,所以ERP的60%是通用功能,衡量它的指标是ERP的通用化标准;另外还有30%是行业标准,是依据不同的行业需求所确定的标准;剩下的10%是客户化标准内容。但是要把本来不是一类行业的标准或企业客户化的标准来个大陆货的话,标准的实用性很难有说服力。
集成化标准难以制定
ERP把企业看成是完整的系统,对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整合,按照集成的方式来处理各项活动。ERP系统集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集成化管理 ERP系统须在企业总部与各级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动态实时的信息交换。
* 业务功能横向集成 ERP系统应可以在企业数据和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业务功能的横向集成。
* 多流集成 ERP系统应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集成和统一。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知,制定这些标准或是难以可靠实用,或是因为敏感而无人敢为之。
厂商及客户对标准态度不一
ERP标准制定难度大,从市场各方面所受影响来看,ERP标准是根难以舞动信息市场的指挥棒。
首先,各厂商对规范本身的制定态度不一。有的持谨慎支持态度,认为《ERP规范》成熟尚待时日;有的认为用户如果按照规范按图索骥,漂亮未必实用;有的认为它只是一个指导性框架,而非标准答案;有的认为根据标准中的功能列举,用户可以清晰表明自己的应用需求;有的认为由于企业自身对信息化认识的不成熟,需要防止ERP标准的负面作用。
其次,外资和合资企业的用户对ERP选型基本都已成熟,不会受到规范的影响;国内的一些小企业可能会受到一点儿影响,但由于这个规范的权威性有限,影响也很有限。
视点2:
有“法”可依,有标所从
·莫 琳
ERP国家标准会实实在在为ERP软件厂商和企业用户带来帮助么?
如今,各行各业都有各式各样的国家标准,随着ERP软件市场的成熟,ERP国家标准预计今年11月也要出台了。
ERP软件市场需要国家标准
1. 三分天下与争夺中端
中国ERP市场上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是以SAP、Oracle为主的元老厂商,只做企业中的高端市场;第二股力量是金蝶为代表的中生代,属于“夹心层”,涉足范围最大,产品层也最多; 第三股是以速达和顺和达为主的新生代,他们主打低端市场。
多年以来,在国内ERP市场中,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各占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场中,跨国公司唱主角,而在中小企业市场,本土企业占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但中国市场90%以上是中小企业,所以中国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中端为王的竞争。这一特点导致国际巨头多少有点水土不服,而本土企业却占据了相当的优势。尤其是以金蝶为代表的“夹心层”,上可满足企业的高端需求,下可解决企业现实中管理结构不标准等难题,因此,他们成为了最受国内企业欢迎的ERP厂商。
2. 本土ERP软件有待规范化
国内ERP厂商虽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其产品以及市场运作仍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 软件不成熟:功能可用性不足、调试周期过长、自身缺陷过多、项目成本隐性增长等;
* 概念炒作:期望通过概念营销达到商业目的,混淆视听、扰乱市场、误导企业;
* 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夸大软件产品的作用,吹嘘软件产品的功能,重视签单率,忽视成功率等;
* 实施草率: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厂商把注意力放在签单数量上;
* 服务不规范:不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就是没有专人负责专门的系统。
3. 选型和实施充满风险与困扰
现在, ERP软件的可用性以76.1%的绝对比例成为中小企业选购产品最为关注的要素。但是,由于ERP业界对广大中国企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ERP成熟标准的实践,一些软件厂商肆无忌惮地吹捧自己的产品,使得ERP市场鱼目混珠,企业在ERP选型仍有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用户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又存在以下问题:
* 要么认为ERP无从着手,要么认为ERP只不过是布线、架网、配计算机、买软件而已;
* 大多数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没有深刻理解信息化和企业发展之间的真正关系;
* 由于ERP在我国的应用不长,很少有企业能对其完整把握;
* 企业在ERP项目的实施中,大都放弃领导,处于从属地位;
* 未能在实施ERP项目过程中进行管理重组,未能在实施ERP项目过程中整合资源;
* ERP软件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很多风险失控。
国标基础——ERP行业规范
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ERP行业规范主要规定了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管理和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主要目的是为ERP用户在选型过程提出指导意见和参考性标准,基本上能涵盖企业80%的信息化需求。对ERP厂商来说,它只是一部行业推荐标准,且并不强制要求所有ERP企业执行,因此该规范对ERP厂商没有制约作用,无法对ERP市场进行质量考核和监控。而对于企业,该标准也只有指导意义,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在选型、实施ERP时的风险依然很大。因此,从ERP行业规范出台至今,为了方便企业以《ERP规范》为依据进行选型,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与中国标准符合性测试中心合作,开展了以《ERP规范》为依据的ERP产品测评及认证工作。
ERP国家标准的作用
在ERP行业规范的基础上,ERP国标即将出台,它将为ERP厂商和企业用户带来以下帮助:
1. 帮助ERP厂商改进产品
ERP国标的出台将成为用户评估产品好坏,功能多寡的首选标准。当然,ERP国标的功能描述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揽ERP全部功能。同时,企业的管理是复杂的,ERP管理的先进方法是很多的,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同样是感冒,开出的药品可以有多种选择;同样的感冒病症,不同的医生开出的药品也可能不同,但都可以治好感冒。
尽管如此,国家ERP国标最大功劳就是给一个标准的ERP系统有了统一的评估标准;同时,ERP厂商在开发与完善产品时,也有“法”可依,有目标所从。
2. 帮助企业用户选型选服务
在选型阶段,用户最大的困惑就是什么叫ERP?ERP系统究竟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哪些ERP是适合自己的?关于这些困惑,国家ERP国标都会给出明确的答案。现在企业不但能知道ERP应该具有哪些功能,而且可以对入围的ERP系统进行量化的评估。
用户对ERP选型的另一个困惑就是,我们需要的ERP究竟是要“小马拉大车”,还是要“大马拉小车”?ERP国标将给企业提供很好的依据,使得企业用户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系统。其实ERP不存在“大马”与“小马”的问题,实用、适用和好用就是好的ERP。这样企业在选型时就可以避免贪大崇洋,避免追求价格越贵越好、功能越多越好的ERP系统,真正使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企业用户选型及购买后,ERP厂商应该提供哪些服务?如何实施?在这方面,国家ERP国标同样会给出详细规定,不但有ERP厂商产品服务技术标准,而且提供了各项服务工作的具体评估准则。这样,企业用户在选型阶段及实施阶段就能够把握好ERP项目。
视点3:
ERP标准的广度和深度
·朱 涛
标准如果想能够卓有成效的推广和贯彻,最理想的也许是在各个层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标准意味着规范性的技术规格,意味着ERP市场的有序、规范和统一。但是ERP国家标准是前所未有的尝试性举措,标准本身的内容对于制定标准的初衷有着莫大的影响作用。
ERP产品属于应用软件领域,本身架构体系复杂,从下到上可以大致分为这么几个层次:数据层、引擎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现在每个层次在各个软件厂商中都有着丰富的实践,分成很多体系。有比较重视上层的,也有比较重视下层的。从架构的角度来说,各个厂商实现ERP都有着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技术积累、方向以及认同度偏重于不同的层次。有比较重型的架构,重视扩展性和个性化,架构的重心在引擎层和平台层;有比较轻型的架构,重视一般适应性,架构的重心在应用层。正因为中上层这样的差别,各个厂商在数据层这个层次,也是千差万别,有元数据模型流派以及简单数据模型流派等等。
ERP国家标准应该出现,但是标准应该制定到什么层面?这才是关键问题。如果标准本着“写意”的精神,只是注重于应用层,注重产品的功能模型架构,可能标准还比较容易被接受。如果标准本着“写实”的精神,不仅注重于应用层,还准备深入到引擎和平台,以至于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恐怕标准的制定会比较艰难。因为这些层次属于极其精深的实现层次,流派和体系差异太大,国家标准恐怕也很难约束各个厂商使用统一的模式(例如元数据),否则标准的作用可能适得其反。
再进一步,如果标准的确着重于应用层,注重功能架构的规范和统一认识,也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各个厂商在功能模型这个层面上也是有差异的,每个功能点各个厂商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那么,对于功能模型的整体架构该如何细化?深入到什么层次?
我们期待着ERP国家标准,但是标准如果想能够卓有成效的推广和贯彻,必须注意几点:ERP国家标准究竟是面向哪个层面的?这个是广度问题;标准究竟细致到什么程度?太粗或太细都会使标准难以为继,这是个深度问题。最理想的也许是在各个层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拭目以待。
视点4:
别把ERP当大白菜
·胡佑安
如果标准还是像以前一样罗列功能,那是注定要失败的。
信息产业部预计今年11月将正式出台ERP国家标准,这件事情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在于标准的内容是什么,能否带给ERP使用者价值,能否规范ERP厂商的行为,促进还是限制ERP领域的创新。
一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必然会影响与这个标准相关的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就ERP国标来说,对于消费者的指导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参考模版,但这个模版能否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从以前的经验看,值得商榷。如果标准还是像以前一样罗列功能,那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ERP是一个讲究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企业都有其关键的核心需求,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东西也是其成功的原因。如果企业上ERP,被迫丢失其原有的核心价值,企业就会失去其核心竞争力,这是许多企业ERP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现在的ERP客户都精明了,基本上企业决定上ERP前,都会要求厂商提供产品试用,这样才能知道软件是否能真正解决自己的关键需求,按标准套的客户少了。对于厂商,标准的限制力不大,通过标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管理软件是否需要标准呢?美好的想法是能够有个标准。现在的市场有些乱,什么样的软件都敢称ERP,ERP客户容易迷惑。但真正标准的制定也存在困难,因为软件满足的客户是不同的,有高端的ERP,也有低端的,用户需求不同,能投入的资源也不同,难道能够给出不同价格下的需求参考?比如谈互通互连,理想的情况是所有ERP都采用SOA架构,但现在使用SOA架构的ERP的投入比较大,也不是一般客户能够承受的。现在的标准简单的罗列功能,未免有把ERP和财务软件之类软件等同之嫌。
或者可以换个思路,将标准制定为标准功能和个性化支持平台标准,强调ERP对于企业,应该是一项长期资产,对于企业,组织架构,流程和基础的信息模型都在变化,需要提供这些标准支持;难点还是标准功能的确定。现在做ERP软件,都得先明确行业,业务模式和客户特征,然后才能考虑需求。
现在对于ERP标准的制定还早了点,将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了,硬件价钱也降低了,也许可以有个大而全、高端的不得了的ERP标准,厂商更加互联互通,客户没有风险,也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评测和选型。现在是肯定不行的,把ERP当大白菜,那是骗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