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稳健挺进,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模式也琳琅满目。本文作者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萌发学生的好问心 、满足学生的好动心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物理“攻心”教学策略。
【关键词】好奇心;好问心;好动心;好胜心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对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不可低估的功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易受感染,他们的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和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往往栩栩如生的表现。本人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因势利导,大胆尝试了“攻心”教学策略。
一、循循善诱,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裕惊奇情绪相联系的,有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探索的心理状态。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多从感性材料出发,尽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 譬如:在组织八年级上册(苏科版)第一节课的入门教学时,尝试了酒精灯煮鱼小实验。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认为鱼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中,当他们看到加热烧瓶颈部直至水沸腾而金鱼却安然无恙的游来游去时,他们惊奇不已,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不失时机的让他们根据现象提出心中的种种疑问,其气氛非常活跃。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我的粗心,右手直接拿了烧瓶的瓶口,几个手指顿时被烫出了小水泡,疼痛之余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学生是否怀疑实验的真实性呢?”于是我边把受伤的手给学生们看,边提问:“有谁怀疑这个烧瓶瓶口的温度吗?”教室里起先鸦雀无声,后来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现在没有了!”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二、因势利导,萌发学生的好问心
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互动,提倡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大胆进行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而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探讨,集思广益,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主动提问的学生比小学生少了,别说质疑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已的个人形象,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二是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三是教学民主氛围不佳,师生不平等现象还有残余。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不少学生往往可以提出独特见解疑问,但他们考虑问题往往还欠周密和深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为此,教师务必予以适当的鼓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闭锁,不能萌发学生的好问心。譬如:在探究“浮力”时,我先请一个学生给其他同学讲授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个“小尾巴”来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皇冠是否掺假的呢?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上由组长分析并归纳后提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比较成功地萌发学生的好问心。
三、按部就班,满足学生的好动心
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知识的探究,尤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时,以4人一组为互动性合作交流平台,让各组初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验方案,尽管实验步骤也许是不太完善,但他们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学生人都有一定的收获。作为引导者的我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探究现象,在仔细观察的前提下思考:看到的现象说明了说明?实验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去。
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好胜心强是初中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在同伴中往往为了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不休。作为物理教师务必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譬如: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好胜心理,教师要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的习题、不易操作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学生能理清思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交流、课堂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人而异,特别是中差生,面对这样的情景也许不知所措,经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促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洪流中去。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作为一线教师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特有的心理特征,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元中学)
【关键词】好奇心;好问心;好动心;好胜心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对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不可低估的功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易受感染,他们的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和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往往栩栩如生的表现。本人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因势利导,大胆尝试了“攻心”教学策略。
一、循循善诱,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裕惊奇情绪相联系的,有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探索的心理状态。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多从感性材料出发,尽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 譬如:在组织八年级上册(苏科版)第一节课的入门教学时,尝试了酒精灯煮鱼小实验。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认为鱼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中,当他们看到加热烧瓶颈部直至水沸腾而金鱼却安然无恙的游来游去时,他们惊奇不已,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不失时机的让他们根据现象提出心中的种种疑问,其气氛非常活跃。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我的粗心,右手直接拿了烧瓶的瓶口,几个手指顿时被烫出了小水泡,疼痛之余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学生是否怀疑实验的真实性呢?”于是我边把受伤的手给学生们看,边提问:“有谁怀疑这个烧瓶瓶口的温度吗?”教室里起先鸦雀无声,后来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现在没有了!”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二、因势利导,萌发学生的好问心
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互动,提倡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大胆进行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而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探讨,集思广益,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主动提问的学生比小学生少了,别说质疑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已的个人形象,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二是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三是教学民主氛围不佳,师生不平等现象还有残余。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不少学生往往可以提出独特见解疑问,但他们考虑问题往往还欠周密和深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为此,教师务必予以适当的鼓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闭锁,不能萌发学生的好问心。譬如:在探究“浮力”时,我先请一个学生给其他同学讲授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个“小尾巴”来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皇冠是否掺假的呢?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上由组长分析并归纳后提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比较成功地萌发学生的好问心。
三、按部就班,满足学生的好动心
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知识的探究,尤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时,以4人一组为互动性合作交流平台,让各组初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验方案,尽管实验步骤也许是不太完善,但他们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学生人都有一定的收获。作为引导者的我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探究现象,在仔细观察的前提下思考:看到的现象说明了说明?实验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去。
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好胜心强是初中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在同伴中往往为了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不休。作为物理教师务必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譬如: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好胜心理,教师要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的习题、不易操作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学生能理清思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交流、课堂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人而异,特别是中差生,面对这样的情景也许不知所措,经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促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洪流中去。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作为一线教师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特有的心理特征,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