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省各地、各单位都认真组织了学习,并根据各单位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改,使广大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再一次党性教育,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促进了工作。现谈谈本人的学习体会。
一、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与其他政党相比,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纯洁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出了具体要求:“每一个支部对它所接受的会员的品质纯洁负责”。列宁在创建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保持党的纯洁性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出了严格要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邓小平同志指出,党胜利后,会有一些动机不纯的人“为着取得名誉和地位而入党,他们在入党以后,不去支持群众的利益,反而妨害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对党员“提出更高的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这些论断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把握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高度重视保持党的纯洁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永葆党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二、党的纯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保持党的纯洁性,内容包括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其中,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是基础,是前提。从大的方面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思想纯洁了就可以保持党员干部的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从根本上保持党员干部的队伍纯洁。从小里讲,思想纯洁至少为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队伍纯洁和清正廉洁创造了前提和可能,如果连思想纯洁都做不到,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因此,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仅仅具备上述基本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也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因为,我们加入共产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是要能为党的事业做贡献,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除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
思想和能力具有相同的特征。“思想认识”是属于精神活动和意识的范畴,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在其表露出来之前,一般不为外界所认知或把握。当一个人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时,往往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而将虚假的、非真实的思想认识呈现给外界。同时,人的思想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们对某事、某物、某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评价和看法,会随时随地、因人因事而变化。因此,我们不能期望、更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永远停留在同一高度上,或者永远保持一种向上提升的状态。能力素质同样如此。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智力条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个体的能力素质差异很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素质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或者说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高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因此,思想认识的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素质特征,即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在其运用或作用于客观事物之前,是隐性的,难以有效掌握或认知。同时,由于存在劳动效率、工作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与其能力素质又不完全一致。
三、创新体制机制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
思想和能力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判断一个党员干部是否保持了思想纯洁?是否具备基本的政治觉悟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能力素质?不能凭领导意志或少数人的评价,更不能依靠个人的自我表白或陈述,而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在给予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党员干部以平等的参与机会的前提下,最终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工作实绩和长期的工作表现来评判。因此,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
首先,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制度。教育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员干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从而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普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积极营造平等的、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能力是有限的宝贵资源。与工作态度相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因为,能力是内因,态度是外在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在一日之功,而态度的改变可以在瞬间完成。积极营造平等的、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克服少数人选人用人的弊端;进一步扩大竞争选拔用人制度的适用范围,并逐渐使之成为主要的选人用人渠道;坚持选人用人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让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人都能积极自由地参与,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本领的机会。具体地,就是把“竞职演讲”程序从倒数第二个环节提到“民主推荐”环节之前。只有这样才能扩大选人用人范围,真正做到百里挑一,选能任贤。
第三,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的岗位科学设立相应的工作目标任务,作为对竞争上岗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坚持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党员干部的绩效考核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根据历年考核的结果与实际的出入情况,相应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第四,要公平合理地运用考核结果,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具体地,就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奖励晋升机制和严格的退出机制。晋升机制和退出机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永葆党的纯洁性的核心机制之一。对经考核合格、有突出贡献和成绩的,给予奖励和职务晋升,进一步激发每一个人的工作激情,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凭能力和实绩说话的良好氛围。对考核不合格,未能完成岗位目标任务的党员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及时将不合格的党员清理出党员队伍,将不合格的干部清理出干部队伍,真正克服干部能升不能降的弊端。思想和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建立正常化的党员干部退出机制和奖励晋升制度,比严把党员干部入口关更重要。唯有如此,才能既保证党员干部队伍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又能永远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最后,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体制和机制,切实解决监督乏力的弊端。腐败是党的纯洁性最大的毒素。腐败的内因是党员干部个人思想上的变质,外因则可追溯到制度设计的缺陷。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地约束或防止个人思想上的滑坡,可以及时地发现并及时地把少数腐败变质分子从党员干部队伍中清理出去,从而永保党的纯洁性。完善监督体制和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群众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因而是缺乏效率的;自下而上的监督,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监督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群众监督的渠道,扩大群众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过程监督。现在的监督大多是事后监督。事后监督的弊端在于大错已经铸成,损失不可挽回。加强和改进过程监督,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把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作者单位: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刘冰石
一、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与其他政党相比,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纯洁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创立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出了具体要求:“每一个支部对它所接受的会员的品质纯洁负责”。列宁在创建俄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保持党的纯洁性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出了严格要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邓小平同志指出,党胜利后,会有一些动机不纯的人“为着取得名誉和地位而入党,他们在入党以后,不去支持群众的利益,反而妨害群众的利益”,因此,必须对党员“提出更高的标准”。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这些论断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把握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高度重视保持党的纯洁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永葆党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二、党的纯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保持党的纯洁性,内容包括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其中,党员干部的思想纯洁是基础,是前提。从大的方面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思想纯洁了就可以保持党员干部的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从根本上保持党员干部的队伍纯洁。从小里讲,思想纯洁至少为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队伍纯洁和清正廉洁创造了前提和可能,如果连思想纯洁都做不到,其他的一切都免谈。
因此,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仅仅具备上述基本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也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因为,我们加入共产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是要能为党的事业做贡献,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除必须具备相应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足够的能力素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这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根本。
思想和能力具有相同的特征。“思想认识”是属于精神活动和意识的范畴,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在其表露出来之前,一般不为外界所认知或把握。当一个人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时,往往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而将虚假的、非真实的思想认识呈现给外界。同时,人的思想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人们对某事、某物、某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评价和看法,会随时随地、因人因事而变化。因此,我们不能期望、更不能保证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永远停留在同一高度上,或者永远保持一种向上提升的状态。能力素质同样如此。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智力条件存在差异,因此,不同个体的能力素质差异很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素质是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或者说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高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因此,思想认识的特征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素质特征,即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在其运用或作用于客观事物之前,是隐性的,难以有效掌握或认知。同时,由于存在劳动效率、工作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与其能力素质又不完全一致。
三、创新体制机制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
思想和能力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判断一个党员干部是否保持了思想纯洁?是否具备基本的政治觉悟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能力素质?不能凭领导意志或少数人的评价,更不能依靠个人的自我表白或陈述,而必须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在给予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党员干部以平等的参与机会的前提下,最终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工作实绩和长期的工作表现来评判。因此,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关键。
首先,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制度。教育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员干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从而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普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要积极营造平等的、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能力是有限的宝贵资源。与工作态度相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因为,能力是内因,态度是外在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在一日之功,而态度的改变可以在瞬间完成。积极营造平等的、公开透明的参与机制,就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克服少数人选人用人的弊端;进一步扩大竞争选拔用人制度的适用范围,并逐渐使之成为主要的选人用人渠道;坚持选人用人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让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人都能积极自由地参与,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本领的机会。具体地,就是把“竞职演讲”程序从倒数第二个环节提到“民主推荐”环节之前。只有这样才能扩大选人用人范围,真正做到百里挑一,选能任贤。
第三,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不同的岗位科学设立相应的工作目标任务,作为对竞争上岗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坚持绩效考核的科学化、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党员干部的绩效考核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根据历年考核的结果与实际的出入情况,相应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价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第四,要公平合理地运用考核结果,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具体地,就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奖励晋升机制和严格的退出机制。晋升机制和退出机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永葆党的纯洁性的核心机制之一。对经考核合格、有突出贡献和成绩的,给予奖励和职务晋升,进一步激发每一个人的工作激情,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凭能力和实绩说话的良好氛围。对考核不合格,未能完成岗位目标任务的党员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及时将不合格的党员清理出党员队伍,将不合格的干部清理出干部队伍,真正克服干部能升不能降的弊端。思想和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建立正常化的党员干部退出机制和奖励晋升制度,比严把党员干部入口关更重要。唯有如此,才能既保证党员干部队伍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又能永远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最后,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体制和机制,切实解决监督乏力的弊端。腐败是党的纯洁性最大的毒素。腐败的内因是党员干部个人思想上的变质,外因则可追溯到制度设计的缺陷。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地约束或防止个人思想上的滑坡,可以及时地发现并及时地把少数腐败变质分子从党员干部队伍中清理出去,从而永保党的纯洁性。完善监督体制和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群众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是少数人监督多数人,因而是缺乏效率的;自下而上的监督,是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监督才会真正发挥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群众监督的渠道,扩大群众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二是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过程监督。现在的监督大多是事后监督。事后监督的弊端在于大错已经铸成,损失不可挽回。加强和改进过程监督,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把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作者单位: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