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陈佳洱讲述:“一介书生”的科技报国梦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bi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自称是见证北京大学半辈子的“一介书生”;他,是人们眼中德高望重的核物理学家。他就是陈佳洱,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的同事这样评价陈佳洱:他不凡之处,源自做什么都要“对得起”———学成回国,为了对得起对祖国的承诺;苦心钻研,是为了对得起祖国的重托;担任校长,要对得起“北京大学”四个字……正是这样一个个“对得起”,成就了他的一生。近日,陈佳洱做客科协高层次人才主题教育培训班,讲述了自己走进科学的故事。
  小小少年怀揣“科学梦”
  幼年时期的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年代,陈佳洱难忘那段“屈辱”的历史。
  “日本侵略者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变成亡国奴,在残酷事实面前,我只有一个梦想:中国强大起来,消灭侵略者。”陈佳洱说,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个人的尊严和发展的前程,这个想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烙下了印痕。
  抗战胜利后,陈佳洱进入位育中学,据他回忆,这里强大的数理教师阵容让他慢慢走进科学。而校外的家庭教育也让他燃起了“科学梦”。对陈佳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儿童文学家,在儿童文学战线上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对于他的教育更是上心,常常言传身教,让他学会做人,成就事业。
  “记得父亲冒着大雨,带我去看居里夫人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展览,勉励我学习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陈佳洱说,居里夫人为了发展科技使波兰摆脱贫弱,发奋学习科学的精神深深留在脑海里。
  “父亲告诉我,居里夫人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依靠双手,历尽艰辛从8吨沥青矿石渣中,经5600次结晶终于获得0.1克镭。不仅如此,为了利用镭医病,她亲自用自己的手做照射实验。”他说,曾有人劝,用她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成为百万富翁,但她坚决拒绝,认为“这样做违反科学精神”,科学成果应该属于全人类。陈佳洱感慨,伟大的科学家都具有优秀的精神和品格,从那时起居里夫人就一直是他毕生学习的榜样。
  受益于物理大师熏陶
  大学时代的陈佳洱在物理学习和科研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天赋。
  大学一年级时,陈佳洱有幸从300名学生中被挑选出来,师从著名光学专家、一代宗师王大珩,进入刚刚创办的物理系。
  据他回忆,王大珩作为系主任,亲自教授学生光学实验课,而且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去做实验,王老师总是早早等在门口,每个学生都得通过他的面试考验才能进去。”陈佳洱说,而且在课程进行中,他还会巡回考查指导同学们的实验操作,实验完毕,他会逐个审查数据并根据实验中的表现打分。“要得五分非常难,谁得了五分,谁就得请大家吃花生米,那一学期我有幸请了三次。”陈佳洱笑谈。
  王大珩的指导和严格要求培养了陈佳洱严格、严密、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学风,为他后来的实验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还有一位老师,也令陈佳洱难以忘怀,这位老师就是朱光亚,他是两弹功勋科学家,一身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我最喜欢听朱老师的原子物理课,因为他在课上,并非简单讲解有关原子的结构和相关数学证明,而是阐述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实验现象与已有理论间的矛盾。”他会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告诉学生们当年的物理大师是怎么做的,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做追求真理的教书匠
  虽然,陈佳洱院士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师者角色。
  据他回忆,1955年6月,因国家发展“两弹一星”,需要他到北京,参加我国第一个原子核教育基地的建设。1958年,他因带头研制我国第一台30兆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建设积极分子,获颁奖章。“自那时至今,作为一名教师,我把毕生奉献给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我感到无比自豪!”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对于青年人才成长成才,他还有着自己的几点希望。
  青年人要努力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的人,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勤学善问,勇于创新,既勤奋学习书本知识,又善于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的结论,向相关的老师、专家、同学等虚心学习,大胆创造;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重大的创造都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
  他还特别强调,要注重实践,这既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也包括社会实践。“科学就是人类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知识体系。”他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
  只要我们具有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而献身的远大抱负,在实际工作中为人民、为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那么“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個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生活得更有价值、有意义。
  邢大军据《中华读书报》凌薇/文整理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紅螺食品利用1300平方米老旧厂房改建的“北京果脯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本刊记者也在第一时间到访参观,并采访了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房刚。  红螺果脯文化历经110周年  从1909年位于前门煤市街144号的聚顺和栈南货老店开业,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市公私合营果脯厂(简称北京果脯厂),再到今天的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红螺食品已经走过了整整110周年。  记者一边参观北京果脯博
期刊
最近刚刚和一位多年失联的老家朋友联系上了,感谢万能的微信。他比我大三四岁,就叫他华哥吧。  华哥是位书画爱好者,也爱摄影。在老家时就知道他喜欢绘画,家中的长辈亲戚也是书画行的,知道他一直想考美院,但至今仍然是業余书画爱好者,也从未放弃过对绘画的热爱。  几十年前他考过好几次美院,但始终未能如愿。想想几十年前偏远的山村老家,别说能找到一位专业的绘画老师,就是能买到一本学习绘画的书籍都非常困难。所以身
期刊
出生贫民窟的安妮·迪维亚,活成了印度的全民传奇。童年的梦想就是她奋斗的远方。她说,翅膀一直都在,只要去挥舞它。  1987年,安妮出生在印度东南边的安德拉邦,那里人口密集,十分贫穷。当年,没钱上学的安妮父亲选择了从军,为安妮的飞行梦埋下伏笔。  童年梦想,开着飞机去远方  安妮从小跟随父亲生活在空军基地附近。她常常趴在铁丝网外,看飞机徐徐起飞。对她来说,飞机能去的地方就是远方,她想带母亲去看看外面
期刊
专家简介 韩学杰,东城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标准化分会副秘书长,WTO/TBT国外通报评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在北京卫视、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做中医药养生科普知识讲座,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
期刊
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我记忆中儿童时代一年中会有两次正式表达愿望的仪式,一次是过生日,另一次是新年到来的前一天。不管什么愿望,反正最后都是成功地长了一岁,离长大成人又近了一步。  工作后,总结过去一年,展望未来一年,也是周而复始,就像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们称为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就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我记忆中儿童时代的愿望一般不会落空,这是父母的恩情。成年以后我就
期刊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三首七言绝句诗,想来现在的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吧,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有着“一代诗宗”之誉的南宋诗人杨万里。他是我国历史上,写诗第二多的人,第一多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据说他一生写了四万多
期刊
今年已经80岁的钱小萍是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创始人,为复活宋锦,她花了整整60年的时间。  宋锦,顾名思义,指的就是指宋朝生产的锦缎。它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是锦中珍品。  好像冥冥中注定的一样,钱小萍从19岁进入苏州丝绸工业学校起,就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简单的一根蚕丝,就这样把她给绕住了,她再也没离开过这个行业。  真羡慕那些一辈子能为自己所钟爱的一件事,彻头彻尾去努力的人,他们是何其地幸
期刊
匆匆又是一年,很多人都说日子過得很快,可我却觉得日子过得很慢。说“慢”似乎也不很准确,因为大家都是一样地过了一年,我肯定没有比别人多过或少过一秒钟。那我为什么就觉得日子过得比别人都慢呢?  我没想出个所以然,倒是想到:在城里开车,把车开到100公里/小时,就已觉得车要飞起来了;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就是把车开到180公里/小时,也不觉得有多快。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日子过得很慢”的感觉,跟这个有没有点
期刊
2019年最后一次大家庭聚会是在一场不甜不咸的婚礼中进行的。这样大面积地见到亲友,要不是这么隆重的由头,恐怕很难做到。婚宴进行过半,大家的焦点早已自动切换,从围坐一桌尬聊到捉对私聊。老年人聊养生,中年人谈育儿,孩子们撒欢儿。新郎提议大家拍张大合影,这是大多聚会的最后环节。  白发苍苍的长辈们坐着轮椅等着人推,大家缓慢挪动到指定拍照地点,有人感慨:“咱家也步入老龄化了。”想想这次聚会缺席人员中,还有
期刊
一本曾经风靡全国的小说被改编成一部感动中国的电影,其中一句“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浓缩人生悲喜,勾起无限回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两年之后,一部以中年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人到中年》发表。1982年,同名电影《人到中年》呈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戏剧总导演田沁鑫联袂左小青、郭晓东等演员,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