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自称是见证北京大学半辈子的“一介书生”;他,是人们眼中德高望重的核物理学家。他就是陈佳洱,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北大的同事这样评价陈佳洱:他不凡之处,源自做什么都要“对得起”———学成回国,为了对得起对祖国的承诺;苦心钻研,是为了对得起祖国的重托;担任校长,要对得起“北京大学”四个字……正是这样一个个“对得起”,成就了他的一生。近日,陈佳洱做客科协高层次人才主题教育培训班,讲述了自己走进科学的故事。
小小少年怀揣“科学梦”
幼年时期的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年代,陈佳洱难忘那段“屈辱”的历史。
“日本侵略者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变成亡国奴,在残酷事实面前,我只有一个梦想:中国强大起来,消灭侵略者。”陈佳洱说,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个人的尊严和发展的前程,这个想法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烙下了印痕。
抗战胜利后,陈佳洱进入位育中学,据他回忆,这里强大的数理教师阵容让他慢慢走进科学。而校外的家庭教育也让他燃起了“科学梦”。对陈佳洱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位儿童文学家,在儿童文学战线上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对于他的教育更是上心,常常言传身教,让他学会做人,成就事业。
“记得父亲冒着大雨,带我去看居里夫人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展览,勉励我学习他们,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陈佳洱说,居里夫人为了发展科技使波兰摆脱贫弱,发奋学习科学的精神深深留在脑海里。
“父亲告诉我,居里夫人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依靠双手,历尽艰辛从8吨沥青矿石渣中,经5600次结晶终于获得0.1克镭。不仅如此,为了利用镭医病,她亲自用自己的手做照射实验。”他说,曾有人劝,用她的发明可以申请专利成为百万富翁,但她坚决拒绝,认为“这样做违反科学精神”,科学成果应该属于全人类。陈佳洱感慨,伟大的科学家都具有优秀的精神和品格,从那时起居里夫人就一直是他毕生学习的榜样。
受益于物理大师熏陶
大学时代的陈佳洱在物理学习和科研中,显示出了强大的天赋。
大学一年级时,陈佳洱有幸从300名学生中被挑选出来,师从著名光学专家、一代宗师王大珩,进入刚刚创办的物理系。
据他回忆,王大珩作为系主任,亲自教授学生光学实验课,而且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去做实验,王老师总是早早等在门口,每个学生都得通过他的面试考验才能进去。”陈佳洱说,而且在课程进行中,他还会巡回考查指导同学们的实验操作,实验完毕,他会逐个审查数据并根据实验中的表现打分。“要得五分非常难,谁得了五分,谁就得请大家吃花生米,那一学期我有幸请了三次。”陈佳洱笑谈。
王大珩的指导和严格要求培养了陈佳洱严格、严密、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学风,为他后来的实验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还有一位老师,也令陈佳洱难以忘怀,这位老师就是朱光亚,他是两弹功勋科学家,一身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我最喜欢听朱老师的原子物理课,因为他在课上,并非简单讲解有关原子的结构和相关数学证明,而是阐述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实验现象与已有理论间的矛盾。”他会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再告诉学生们当年的物理大师是怎么做的,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做追求真理的教书匠
虽然,陈佳洱院士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始终牢记着自己的师者角色。
据他回忆,1955年6月,因国家发展“两弹一星”,需要他到北京,参加我国第一个原子核教育基地的建设。1958年,他因带头研制我国第一台30兆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被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建设积极分子,获颁奖章。“自那时至今,作为一名教师,我把毕生奉献给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的教学与研究,我感到无比自豪!”
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对于青年人才成长成才,他还有着自己的几点希望。
青年人要努力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的人,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献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勤学善问,勇于创新,既勤奋学习书本知识,又善于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质疑已有的结论,向相关的老师、专家、同学等虚心学习,大胆创造;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重大的创造都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十年磨一剑,不敢试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
他还特别强调,要注重实践,这既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也包括社会实践。“科学就是人类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规律的知识体系。”他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高标准。
只要我们具有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而献身的远大抱负,在实际工作中为人民、为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那么“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個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生活得更有价值、有意义。
邢大军据《中华读书报》凌薇/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