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中,给呆板、沉闷、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应用实例,对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打破了原有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营造了一种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多角度、多样式、动态、立体、准确而高效地展现教学内容。不但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并且有效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的主动参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注重营造课堂环境的情景性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非常机械、理性而功利,他们总是用抽象的思维来解读文学作品。长此以往,造成他们感觉比较粗糙迟钝,无法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融入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被学生机械地肢解为一道道选择题、填空题以及问答题,等等。
用理性的思维取代了感性的欣赏,功利化的升学目标取代了细腻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审美观不断丧失,缺少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力。
多媒体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一种带有艺术情景的气氛。利用语音、图像及表演等艺术形式,传递出一种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陶醉、感动。同时,利用不同艺术种类间的通感作用,通过语音、色调与动作,使得静态枯燥的作品中的文字符号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老师通过机械的讲述或者单纯的板书无法实现的效果。由于语音、色调与动作比一般的文学符号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当文学通过抽象、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一种形象、感性的情绪内容时,与音乐、美术、表演等其余的艺术形式相比较,文学传达情感难度更大,文字符号距离形象性更远。而通过多媒体情景教学能够获得一种总体的模糊感。即使黑板板书简单明了,文字仅仅是色调单调的无声的静态符号,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从思维方式到情感体验全是单调的,但大学语文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使学生获得一种总体的模糊感。
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第一感觉
文学艺术应该重视学生的第一感觉,让他们阅读第一遍就应该融入作品。老师为了讲解一篇文章需要补充查阅大量的作品资料,要是通过黑板板书,因为受限于黑板空间及书写速度,老师只有将补充查阅的内容讲述或者读给学生听,这就难免加入了老师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的第一感觉,一种带着自身切实体会的直感。多媒体教学能够链接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能够将资料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这种体会是不受老师主观感情色彩影响的第一直觉,切实使得他们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人生体会融入作品。
三、还原历史内容的鲜活性与时代性
学生提到古诗文通常都感到非常头痛,觉得它们枯燥无味、生涩难懂。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很多画面、视频及语音资料,呈现给学生时代的鲜活感,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内容使得他们能够感同身受,而不会产生历史的时空与距离的久远感。以生动的展现历史的方法,把古今融合起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将会变得意趣盎然。
比如在教授《长恨歌》时,其中一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使学生能够感悟到李、杨二人相爱的唯美情景,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霓裳曲》等经典曲目及舞蹈《霓裳羽衣舞》,使学生一洗功利社会的铅华,心灵得到净化,伴随乐曲与舞蹈,内心逐步趋于安宁,细细感悟到《长恨歌》所要传递的情感境界。
此外,作家作品的各种版本、相片以及画像、生活的环境等都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得作家作品能够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来,变得鲜活、亲切而极富感染力,使学生产生生动深刻的印象。
四、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
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图片、音乐以及各种视频片段,以免单调的讲解造成学生的学习与审美疲劳,抽象中带有生动形象、将单调的听觉转化为各种感官并用,体现那种动态里的和谐统一、变化中的宁静,在一种愉快的审美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的内容。
当然,老师应该把握好节奏,使其与学生的学习步调一致。要不然的话,节奏过快学生会感到难以适应,节奏过慢他们会觉得枯燥无味。不一样的语音、色调与动作形式要根据相同情感氛围的需求,应该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课堂教学的主旨与目标始终是相同的,需要变化的只是形式而已。
五、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但要利用音乐、画面、戏曲、绘画、各种相关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与领会古典作品的情感内涵,此外,还应该利用阅读与讲解作品,加深他们对音乐、画面及戏曲的体验,调动学生对经典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针对学生不热爱古典戏曲的状况,通过深入讲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思想情感,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经典的越剧《红楼梦》片段,此时学生刚上完一些其他课程(如机械制图或者物理课),越剧片段将在这种特殊的气氛下变得焕然一新,学生沉浸于委婉动听的演唱之中,完全被古典艺术的魅力所感染。一堂这样的语文课过后,学生眼前仍然浮现出一幅宁静的画面,一段优雅的演唱仍在耳畔萦绕,实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六、化实为虚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大部分难以充分体验到字里行间蕴涵的感觉。在他们看来,一首充满韵味的古诗词,不过是些平常的文字字符,并无情感与生命力,他们只能察觉到那些实际的事物,譬如青山、绿水等,而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虚无之处,这对于感悟古典文学作品是个极大的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古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味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讲解古诗时配上一幅意境相似的国画作为背景,配上一首韵味相近的经典民乐,产生诗画乐三位一体的效果,学生可以感悟到国画的意境,领会民乐的韵味,利用视听感觉,自然而然弥补了诗的虚无处,古诗的情景在学生的眼中就变得更加鲜活,诗人的内心情感自然就呈现在面前。比如许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体会《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或者无法感悟其中的意味,而单纯地认为是林黛玉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而通过越剧《葬花词》的片段,给词配上了百转千回、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音乐,再加上演员的深情表演、背景的布置,学生能够非常轻易地走进林黛玉的内心,而且被深深地感动。
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用经典的绘画、生动的画面作为背景,配上典雅的音乐与影视片段,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不但呈现出时代的真实感,让学生有置身其中的体会,而且有具体生动的景色使得他们能够触景生情,化抽象为具象,化单调的色调为色彩斑斓,动静变幻结合,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和谐的情感气氛,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触摸、感悟到文学作品的生命与灵魂,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晓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静文.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与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2).
[3]赵 立.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摘 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中,给呆板、沉闷、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应用实例,对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打破了原有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营造了一种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体的教学环境,多角度、多样式、动态、立体、准确而高效地展现教学内容。不但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并且有效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的主动参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注重营造课堂环境的情景性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非常机械、理性而功利,他们总是用抽象的思维来解读文学作品。长此以往,造成他们感觉比较粗糙迟钝,无法将内心的真情实感融入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被学生机械地肢解为一道道选择题、填空题以及问答题,等等。
用理性的思维取代了感性的欣赏,功利化的升学目标取代了细腻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审美观不断丧失,缺少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力。
多媒体应用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一种带有艺术情景的气氛。利用语音、图像及表演等艺术形式,传递出一种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陶醉、感动。同时,利用不同艺术种类间的通感作用,通过语音、色调与动作,使得静态枯燥的作品中的文字符号变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让学生感悟到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老师通过机械的讲述或者单纯的板书无法实现的效果。由于语音、色调与动作比一般的文学符号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当文学通过抽象、乏味的符号形式传达一种形象、感性的情绪内容时,与音乐、美术、表演等其余的艺术形式相比较,文学传达情感难度更大,文字符号距离形象性更远。而通过多媒体情景教学能够获得一种总体的模糊感。即使黑板板书简单明了,文字仅仅是色调单调的无声的静态符号,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从思维方式到情感体验全是单调的,但大学语文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使学生获得一种总体的模糊感。
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第一感觉
文学艺术应该重视学生的第一感觉,让他们阅读第一遍就应该融入作品。老师为了讲解一篇文章需要补充查阅大量的作品资料,要是通过黑板板书,因为受限于黑板空间及书写速度,老师只有将补充查阅的内容讲述或者读给学生听,这就难免加入了老师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的第一感觉,一种带着自身切实体会的直感。多媒体教学能够链接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能够将资料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这种体会是不受老师主观感情色彩影响的第一直觉,切实使得他们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人生体会融入作品。
三、还原历史内容的鲜活性与时代性
学生提到古诗文通常都感到非常头痛,觉得它们枯燥无味、生涩难懂。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很多画面、视频及语音资料,呈现给学生时代的鲜活感,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内容使得他们能够感同身受,而不会产生历史的时空与距离的久远感。以生动的展现历史的方法,把古今融合起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将会变得意趣盎然。
比如在教授《长恨歌》时,其中一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使学生能够感悟到李、杨二人相爱的唯美情景,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霓裳曲》等经典曲目及舞蹈《霓裳羽衣舞》,使学生一洗功利社会的铅华,心灵得到净化,伴随乐曲与舞蹈,内心逐步趋于安宁,细细感悟到《长恨歌》所要传递的情感境界。
此外,作家作品的各种版本、相片以及画像、生活的环境等都能够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得作家作品能够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来,变得鲜活、亲切而极富感染力,使学生产生生动深刻的印象。
四、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
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图片、音乐以及各种视频片段,以免单调的讲解造成学生的学习与审美疲劳,抽象中带有生动形象、将单调的听觉转化为各种感官并用,体现那种动态里的和谐统一、变化中的宁静,在一种愉快的审美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的内容。
当然,老师应该把握好节奏,使其与学生的学习步调一致。要不然的话,节奏过快学生会感到难以适应,节奏过慢他们会觉得枯燥无味。不一样的语音、色调与动作形式要根据相同情感氛围的需求,应该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课堂教学的主旨与目标始终是相同的,需要变化的只是形式而已。
五、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但要利用音乐、画面、戏曲、绘画、各种相关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与领会古典作品的情感内涵,此外,还应该利用阅读与讲解作品,加深他们对音乐、画面及戏曲的体验,调动学生对经典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针对学生不热爱古典戏曲的状况,通过深入讲解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思想情感,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经典的越剧《红楼梦》片段,此时学生刚上完一些其他课程(如机械制图或者物理课),越剧片段将在这种特殊的气氛下变得焕然一新,学生沉浸于委婉动听的演唱之中,完全被古典艺术的魅力所感染。一堂这样的语文课过后,学生眼前仍然浮现出一幅宁静的画面,一段优雅的演唱仍在耳畔萦绕,实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六、化实为虚
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大部分难以充分体验到字里行间蕴涵的感觉。在他们看来,一首充满韵味的古诗词,不过是些平常的文字字符,并无情感与生命力,他们只能察觉到那些实际的事物,譬如青山、绿水等,而无法体会到其中的虚无之处,这对于感悟古典文学作品是个极大的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古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韵味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讲解古诗时配上一幅意境相似的国画作为背景,配上一首韵味相近的经典民乐,产生诗画乐三位一体的效果,学生可以感悟到国画的意境,领会民乐的韵味,利用视听感觉,自然而然弥补了诗的虚无处,古诗的情景在学生的眼中就变得更加鲜活,诗人的内心情感自然就呈现在面前。比如许多学生难以静下心来体会《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或者无法感悟其中的意味,而单纯地认为是林黛玉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而通过越剧《葬花词》的片段,给词配上了百转千回、抑扬顿挫、委婉动听的音乐,再加上演员的深情表演、背景的布置,学生能够非常轻易地走进林黛玉的内心,而且被深深地感动。
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用经典的绘画、生动的画面作为背景,配上典雅的音乐与影视片段,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不但呈现出时代的真实感,让学生有置身其中的体会,而且有具体生动的景色使得他们能够触景生情,化抽象为具象,化单调的色调为色彩斑斓,动静变幻结合,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和谐的情感气氛,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触摸、感悟到文学作品的生命与灵魂,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晓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静文.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与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2).
[3]赵 立.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