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载着2005年收藏家的心愿和收藏界各类交流信息,以及各艺术品拍卖公司拍品信息并以较高的公信度在业界赢得良好口碑的《收藏界》,又与海内外收藏界的新老朋友共同登上了驶向2006年辉煌彼岸的新航班。
敞开心扉真话、实话聊藏刊
在由一个终点走向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大家的内心总是交织着这样和那样的感慨,尤其是搏击于“知识财富滚滚来”潮头的收藏界朋友,对获得财富的欣喜若狂和对失去以及即将失去“旧”的流连忘返和依依不舍,宛若一只打翻的五味瓶,兴奋、缺憾、哀怨等等,无不在品味、反思、追忆、懊恼中努力给自己下一个相对贴切的总结,以期在下一个旅途中尽可能的多一点欢悦,少一点缺憾。总之,渐行渐远的2005年,收藏在我们心里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作为与读者、作者、藏家、拍卖机构月月相依、年年厮守的《收藏界》何尝不是如此呢?
客观地说,《收藏界》杂志本身没有什么,除了拥有国家出版署给予的一个期刊刊号,就是那一叠叠大16开的白纸。
而被作者习惯视为所谓有“生杀大权”的编辑部,其本身也同样没有什么。之所以每一期都能使那一页页白纸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真正的辛勤耕耘者则是各个版块、栏目的撰稿人以及在刊物上发布藏品、拍品信息的收藏、拍卖机构。
当然,实际意义上的耕耘结果的终评者,却是《收藏界》各阶层的新老读者,是他们以十分呵护《收藏界》的心态且又以十分挑剔的眼光在“指点”着每一篇文章——哪怕是专家学者考证辨伪的宏论;“琢磨”着每一件藏品、拍品——哪怕是权威收藏机构和名声显赫的拍卖公司。
《收藏界》正是在大家真诚而又持续不断地支持、苛刻而又不讲情面地琢磨指点中,始终恪守着“知识财富滚滚来”的定位理念,从而得以实践了“代作者而言”、“代读者而言”、“代藏家而言”的办刊宗旨。
挑战自我不掩己弱 第一个吹破“报刊发行泡沫”率先向“虚报发行量”不法行为宣战
弄虚作假仿佛SARS病毒,无处不侵。只要有经济行为,它就“特别”兴奋。作为媒体,理应率先做出表率,对虚假的业绩给予曝光。殊不知长期以来有些媒体作起假来相对于其他经济领域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报刊发行泡沫”其与1958年的大跃进“亩产万斤”的“放卫星”没什么两样。《收藏界》针对近年来一些报刊迫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虚报发行量”,严重损害中国报刊业诚信形象的不法行为,于2005年5月25日在北京率先公开发行量,并正式申请国家认证,从而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属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成立后接受的第一家书面申请认证的刊物。
对此,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收藏界》率先公开发行量报刊发行量步入‘透明时代’”为题予以报道,并称:“这标志着我国报刊业开始向‘虚报发行量’的不法行为宣战,报刊发行量步入‘透明时代’。”同日及次日的《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新京报》分别都在显著的版面以“《收藏界》杂志咋公开发行数据引发报刊发行量浮夸风的思考报刊发行泡沫谁来吹破”、“率先公开发行数据正式申请国家认证《收藏界》要说‘发行量’的大实话”、“国家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迎来首位客人《收藏界》公开发行数据申请国家认证”为标题给予及时报道和高度评价。
要想在作假、浮夸成风的社会环境里获得“公信度”,是需要拿出勇气的。取信于读者,取信于社会,关键是要诚信于读者,诚信于社会。
虚报发行量,不但严重伤害了作者读者,同时也欺骗了很多在你这个刊物上发布信息的客户,说穿了,这是一种瞒天过海的欺诈行为。不敢公开自己的发行量、不敢申请国家认证,其结果必然是失信于社会。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聚焦民间发掘宝藏“中国民间‘国宝’金榜征集活动”牵动千万藏友心
聚焦民间宝藏,征集民间“国宝”是《收藏界》与广大艺术家、收藏家展开真诚互动的又一个品牌栏目。之所以继“第一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2002—2003)”之后于2005年6月18日再次启动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2004—2005)“寻找和评选民间‘国宝’活动”,是因为《收藏界》深信深藏于华夏民间的稀世珍宝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此次活动将历时一年,旨在推动艺术品收藏行业的发展,吸引广大收藏爱好者对收藏市场的积极参与,使深藏于民间的稀世珍宝得到更好地宣传和保护。为了保证此次征集、评选活动的广泛性、权威性、公正性,《收藏界》通过自身的发行渠道和其他形式寄发“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金榜(2004—2005)报名表”;由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为首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必将使此次鉴定、评选的权威性得到有力的保障;本次活动的口号“公众就是权威性”也将确保公正性的数据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因此次活动的意义非凡,新华社、中新社、《经济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档案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三十余家媒体在第一时间都给予了报道,牵动了千千万万收藏爱好者的心。
相信在总结第一次活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此次活动必将是更上一层楼。
务实求真撩开艺拍市场弄虚作假的肮脏面纱不畏“强权”撕开书画“伪鉴定”的幽深黑幕
艺拍市场持续升温(有人谓是“持续高烧症状”)是近年来人们关注而又忧虑的事。越来越多的天价赝品事后陆续浮出水面和交易纠纷的不断曝光,正一层一层暴露出其令人咋舌的肮脏内幕,艺拍市场能否规范健康发展让人们忧心忡忡。
近年来,由于“股市”的低迷和期货市场的劳民伤财,“艺术品”则被捧为最新最热且最具投资潜力的投资产业。艺术博览会、拍卖行和画廊中总是挤满了兴致高昂的收藏家和投资商,其中来自金融产业界人士也蜂拥而至,试图来分一杯羹。其声势,无异于十余年前股市营业大厅里的拥挤而又躁动的股民。随着这一产业的日益壮大,投资人群非但面广,而且一些极少数本来“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文物工作的需要,对可移动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等级,进行鉴定和评估,为文物征集、保护、管理和执行有关文物法规提供依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草案)的鉴定家也事实上充当了卖家或买家的“投资顾问”而纷纷走到台前。这样久而久之随着艺术产业的日益繁荣,也凸现出一系列重大弊病,新露头的艺拍市场的暗箱操作现象明知其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却因现行法律、法规的不配套,监督、遏制、处罚的力度跟不上而在管理上显得束手无策或力不从心。
据2005年6月10日《东方早报》徐 明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暗箱操作月黄昏》文章介绍,类似我国艺拍市场诸多弊端的“拥有欧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英国,目前正把艺术品交易上升到更高层面,政府也已陆续插手,着手调查艺术品交易案件。前不久,国会下令让媒体、文化和体育委员会举行以艺术品交易为主题的听证会。”我想英国政府这一举措应该对我国的艺术品市场法制化的建立多多少少有所启示。
作为藏界有影响的媒体刊物《收藏界》,一方面承载着向读者、藏家、投资者传递艺术品交流、拍卖信息的职责,一方面又面对变幻莫测“发烧”且赝品铺天盖地的艺拍市场以及位高权重的鉴定权威和财大气粗的财团,其难可以想见。
但是,作为专业媒体,其天职就是要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业内所发生的人们所关注的一切热点、焦点事件,不管从哪一方面来权衡,似乎都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必要受制于某种压力和某种威慑去承受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的煎熬。既然敢于第一个吹破“报刊发行泡沫”和率先向“虚报发行量”不法行为宣战,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市场负责、对道德、良心负责的精神客观、真实地报道本应该报道的热点、焦点新闻呢?
面对多事之秋的2005年收藏拍卖界,谁也否认不了这是个最值得回味、最值得反思、最值得专业媒体有所作为的一年。
于2005年度7月12日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当一只14世纪中期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瓷罐以1568.8万元英镑(约折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成交的落槌声响起,仿佛艺拍市场爆炸了一颗惊天骇地的“原子弹”,一下子震惊了全世界,破天荒地取代了中国画拍卖一路走高的价位态势。可以想象,由此接踵而至的必将是凭借这一声浪效应激活未来的中国瓷器竞拍高价位的格局,从而独领风骚于国内外艺拍市场。对这一前所未有、出乎意料、一跃升天的现象,《收藏界》便以《天价拍品意味着什么——从元青花拍出2.3亿看艺术品市场走势》予以报道,并特约了叶佩当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继海(中鼎文物公司总经理)、希利(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部主管)、周文翰(《新京报》记者)等畅谈看法,从而揭示了这一天价颇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相对于瓷器的天价,中国画的成交价位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也是祸不单行,本来可以以傅抱石《镜泊飞泉》的28,600,000元的天价刷新中国画拍卖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然却因其被指认是一件赝品而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也可能是连锁反应或条件反射的缘故,此前20,900,000元天价纪录的傅抱石《茅山雄姿》的真伪之争不得不再度引起人们新—轮的关注和考证。
由此而引发的对以往权威鉴定家鉴定、题跋的已拍或待拍的古今名家作品的辨析、置疑,犹如扎向燥热、浮动的艺拍市场的一针“镇静剂”,一些所谓鉴定家的学识、人品、良知也面临着诸多层面和角度的无情拷问。
中国画市场的拍卖、鉴定行为的诚信度已经面临着相当程度的危机。《收藏界》庄前几期针对此现象的相关事件都给予了客观报道。
其实,艺拍界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的不法行为并不新鲜,类似这种“商业欺诈”的伎俩在其他行业也是屡见不鲜的,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据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雇员告诉媒体:“拍卖行的传统角色早就荡然无存了。他们曾经是卖主的忠实代表,但是现在到处充斥的是不正当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这里的水早就浑了。”
所幸的是,在我们思考规范而又有序的艺拍市场离我们究竟有多远的关键时刻,新当选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熹年先生2005年8月31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文章,其内容读来令人兴奋。他说:“只要有文物存在,就需要有文物鉴定。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文物热’已成为一种新潮流,爱好文物的、收藏文物的,甚至以文物为投资手段的,比比皆是。在文物真伪混杂的今天,一张文物鉴定证书已成为文物在民间流传的‘身份证’。由于社会上有需要,很多所谓文物鉴定家成为热门红人。近来在报刊及网上均有报道,说有人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的名义,在社会上参与商业活动,给人开具鉴定证书或题跋,影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名誉和形象。”
傅熹年先生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对某些自律不强、吃了买家吃卖家的鉴定专家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遏制。
防微杜渐,拍市有望,《收藏界》为之鼓与呼!
心系读者 紧扣市场倾力打造《收藏界》新年新气象
有鉴于自身审视的得与失,又鉴于读者和市场的挑剔与需要,2006年度的《收藏界“内存空间”做了力所能及的“升级”,在保留原有的品牌栏目的前提下,调整并增设了新的亮点板块,总体含量是:一、藏友的博物馆:内设瓷、玉、金银铜器、字画、古玩杂项(鉴·辨·赏);二、藏界的资讯库:行家出策、名家开讲、藏家争鸣、名家翰墨、老董泉苑、收藏物语;三、藏市的晴雨表:藏市风向标、拍卖·收藏、藏鉴有约、曝光台、教你一招、藏市透析、古玩商情月报等等。
诚然,刚刚才有四年“生活阅历”的《收藏界》,她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认知还是相当稚嫩的,对凄雨寒风的抵御能力也是极其微弱的。但她诚实,因诚实,而获得了许许多多呵护她的正直的读者、作者、藏家、鉴定家以及守信守法的收藏、拍卖机构,这就够了。
最后,在我们挥手告别纪录着我们欢悦、缺憾的2005年迈步2006年的时候,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心愿与诸位共勉,那就是:如果说收藏是一种生活,那么这生活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一个脚印一首歌。”
敞开心扉真话、实话聊藏刊
在由一个终点走向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大家的内心总是交织着这样和那样的感慨,尤其是搏击于“知识财富滚滚来”潮头的收藏界朋友,对获得财富的欣喜若狂和对失去以及即将失去“旧”的流连忘返和依依不舍,宛若一只打翻的五味瓶,兴奋、缺憾、哀怨等等,无不在品味、反思、追忆、懊恼中努力给自己下一个相对贴切的总结,以期在下一个旅途中尽可能的多一点欢悦,少一点缺憾。总之,渐行渐远的2005年,收藏在我们心里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作为与读者、作者、藏家、拍卖机构月月相依、年年厮守的《收藏界》何尝不是如此呢?
客观地说,《收藏界》杂志本身没有什么,除了拥有国家出版署给予的一个期刊刊号,就是那一叠叠大16开的白纸。
而被作者习惯视为所谓有“生杀大权”的编辑部,其本身也同样没有什么。之所以每一期都能使那一页页白纸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真正的辛勤耕耘者则是各个版块、栏目的撰稿人以及在刊物上发布藏品、拍品信息的收藏、拍卖机构。
当然,实际意义上的耕耘结果的终评者,却是《收藏界》各阶层的新老读者,是他们以十分呵护《收藏界》的心态且又以十分挑剔的眼光在“指点”着每一篇文章——哪怕是专家学者考证辨伪的宏论;“琢磨”着每一件藏品、拍品——哪怕是权威收藏机构和名声显赫的拍卖公司。
《收藏界》正是在大家真诚而又持续不断地支持、苛刻而又不讲情面地琢磨指点中,始终恪守着“知识财富滚滚来”的定位理念,从而得以实践了“代作者而言”、“代读者而言”、“代藏家而言”的办刊宗旨。
挑战自我不掩己弱 第一个吹破“报刊发行泡沫”率先向“虚报发行量”不法行为宣战
弄虚作假仿佛SARS病毒,无处不侵。只要有经济行为,它就“特别”兴奋。作为媒体,理应率先做出表率,对虚假的业绩给予曝光。殊不知长期以来有些媒体作起假来相对于其他经济领域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报刊发行泡沫”其与1958年的大跃进“亩产万斤”的“放卫星”没什么两样。《收藏界》针对近年来一些报刊迫于激烈的生存竞争“虚报发行量”,严重损害中国报刊业诚信形象的不法行为,于2005年5月25日在北京率先公开发行量,并正式申请国家认证,从而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属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成立后接受的第一家书面申请认证的刊物。
对此,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收藏界》率先公开发行量报刊发行量步入‘透明时代’”为题予以报道,并称:“这标志着我国报刊业开始向‘虚报发行量’的不法行为宣战,报刊发行量步入‘透明时代’。”同日及次日的《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新京报》分别都在显著的版面以“《收藏界》杂志咋公开发行数据引发报刊发行量浮夸风的思考报刊发行泡沫谁来吹破”、“率先公开发行数据正式申请国家认证《收藏界》要说‘发行量’的大实话”、“国家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迎来首位客人《收藏界》公开发行数据申请国家认证”为标题给予及时报道和高度评价。
要想在作假、浮夸成风的社会环境里获得“公信度”,是需要拿出勇气的。取信于读者,取信于社会,关键是要诚信于读者,诚信于社会。
虚报发行量,不但严重伤害了作者读者,同时也欺骗了很多在你这个刊物上发布信息的客户,说穿了,这是一种瞒天过海的欺诈行为。不敢公开自己的发行量、不敢申请国家认证,其结果必然是失信于社会。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聚焦民间发掘宝藏“中国民间‘国宝’金榜征集活动”牵动千万藏友心
聚焦民间宝藏,征集民间“国宝”是《收藏界》与广大艺术家、收藏家展开真诚互动的又一个品牌栏目。之所以继“第一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2002—2003)”之后于2005年6月18日再次启动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2004—2005)“寻找和评选民间‘国宝’活动”,是因为《收藏界》深信深藏于华夏民间的稀世珍宝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
此次活动将历时一年,旨在推动艺术品收藏行业的发展,吸引广大收藏爱好者对收藏市场的积极参与,使深藏于民间的稀世珍宝得到更好地宣传和保护。为了保证此次征集、评选活动的广泛性、权威性、公正性,《收藏界》通过自身的发行渠道和其他形式寄发“第二届中国收藏界年度金榜(2004—2005)报名表”;由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为首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必将使此次鉴定、评选的权威性得到有力的保障;本次活动的口号“公众就是权威性”也将确保公正性的数据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因此次活动的意义非凡,新华社、中新社、《经济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档案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三十余家媒体在第一时间都给予了报道,牵动了千千万万收藏爱好者的心。
相信在总结第一次活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此次活动必将是更上一层楼。
务实求真撩开艺拍市场弄虚作假的肮脏面纱不畏“强权”撕开书画“伪鉴定”的幽深黑幕
艺拍市场持续升温(有人谓是“持续高烧症状”)是近年来人们关注而又忧虑的事。越来越多的天价赝品事后陆续浮出水面和交易纠纷的不断曝光,正一层一层暴露出其令人咋舌的肮脏内幕,艺拍市场能否规范健康发展让人们忧心忡忡。
近年来,由于“股市”的低迷和期货市场的劳民伤财,“艺术品”则被捧为最新最热且最具投资潜力的投资产业。艺术博览会、拍卖行和画廊中总是挤满了兴致高昂的收藏家和投资商,其中来自金融产业界人士也蜂拥而至,试图来分一杯羹。其声势,无异于十余年前股市营业大厅里的拥挤而又躁动的股民。随着这一产业的日益壮大,投资人群非但面广,而且一些极少数本来“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文物工作的需要,对可移动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等级,进行鉴定和评估,为文物征集、保护、管理和执行有关文物法规提供依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草案)的鉴定家也事实上充当了卖家或买家的“投资顾问”而纷纷走到台前。这样久而久之随着艺术产业的日益繁荣,也凸现出一系列重大弊病,新露头的艺拍市场的暗箱操作现象明知其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却因现行法律、法规的不配套,监督、遏制、处罚的力度跟不上而在管理上显得束手无策或力不从心。
据2005年6月10日《东方早报》徐 明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暗箱操作月黄昏》文章介绍,类似我国艺拍市场诸多弊端的“拥有欧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英国,目前正把艺术品交易上升到更高层面,政府也已陆续插手,着手调查艺术品交易案件。前不久,国会下令让媒体、文化和体育委员会举行以艺术品交易为主题的听证会。”我想英国政府这一举措应该对我国的艺术品市场法制化的建立多多少少有所启示。
作为藏界有影响的媒体刊物《收藏界》,一方面承载着向读者、藏家、投资者传递艺术品交流、拍卖信息的职责,一方面又面对变幻莫测“发烧”且赝品铺天盖地的艺拍市场以及位高权重的鉴定权威和财大气粗的财团,其难可以想见。
但是,作为专业媒体,其天职就是要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业内所发生的人们所关注的一切热点、焦点事件,不管从哪一方面来权衡,似乎都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必要受制于某种压力和某种威慑去承受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的煎熬。既然敢于第一个吹破“报刊发行泡沫”和率先向“虚报发行量”不法行为宣战,那么,为什么就不能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市场负责、对道德、良心负责的精神客观、真实地报道本应该报道的热点、焦点新闻呢?
面对多事之秋的2005年收藏拍卖界,谁也否认不了这是个最值得回味、最值得反思、最值得专业媒体有所作为的一年。
于2005年度7月12日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当一只14世纪中期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瓷罐以1568.8万元英镑(约折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成交的落槌声响起,仿佛艺拍市场爆炸了一颗惊天骇地的“原子弹”,一下子震惊了全世界,破天荒地取代了中国画拍卖一路走高的价位态势。可以想象,由此接踵而至的必将是凭借这一声浪效应激活未来的中国瓷器竞拍高价位的格局,从而独领风骚于国内外艺拍市场。对这一前所未有、出乎意料、一跃升天的现象,《收藏界》便以《天价拍品意味着什么——从元青花拍出2.3亿看艺术品市场走势》予以报道,并特约了叶佩当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炳(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继海(中鼎文物公司总经理)、希利(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部主管)、周文翰(《新京报》记者)等畅谈看法,从而揭示了这一天价颇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相对于瓷器的天价,中国画的成交价位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也是祸不单行,本来可以以傅抱石《镜泊飞泉》的28,600,000元的天价刷新中国画拍卖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然却因其被指认是一件赝品而处于非常难堪的境地。也可能是连锁反应或条件反射的缘故,此前20,900,000元天价纪录的傅抱石《茅山雄姿》的真伪之争不得不再度引起人们新—轮的关注和考证。
由此而引发的对以往权威鉴定家鉴定、题跋的已拍或待拍的古今名家作品的辨析、置疑,犹如扎向燥热、浮动的艺拍市场的一针“镇静剂”,一些所谓鉴定家的学识、人品、良知也面临着诸多层面和角度的无情拷问。
中国画市场的拍卖、鉴定行为的诚信度已经面临着相当程度的危机。《收藏界》庄前几期针对此现象的相关事件都给予了客观报道。
其实,艺拍界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的不法行为并不新鲜,类似这种“商业欺诈”的伎俩在其他行业也是屡见不鲜的,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据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雇员告诉媒体:“拍卖行的传统角色早就荡然无存了。他们曾经是卖主的忠实代表,但是现在到处充斥的是不正当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这里的水早就浑了。”
所幸的是,在我们思考规范而又有序的艺拍市场离我们究竟有多远的关键时刻,新当选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熹年先生2005年8月31日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文章,其内容读来令人兴奋。他说:“只要有文物存在,就需要有文物鉴定。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文物热’已成为一种新潮流,爱好文物的、收藏文物的,甚至以文物为投资手段的,比比皆是。在文物真伪混杂的今天,一张文物鉴定证书已成为文物在民间流传的‘身份证’。由于社会上有需要,很多所谓文物鉴定家成为热门红人。近来在报刊及网上均有报道,说有人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的名义,在社会上参与商业活动,给人开具鉴定证书或题跋,影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名誉和形象。”
傅熹年先生这一掷地有声的话语,对某些自律不强、吃了买家吃卖家的鉴定专家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遏制。
防微杜渐,拍市有望,《收藏界》为之鼓与呼!
心系读者 紧扣市场倾力打造《收藏界》新年新气象
有鉴于自身审视的得与失,又鉴于读者和市场的挑剔与需要,2006年度的《收藏界“内存空间”做了力所能及的“升级”,在保留原有的品牌栏目的前提下,调整并增设了新的亮点板块,总体含量是:一、藏友的博物馆:内设瓷、玉、金银铜器、字画、古玩杂项(鉴·辨·赏);二、藏界的资讯库:行家出策、名家开讲、藏家争鸣、名家翰墨、老董泉苑、收藏物语;三、藏市的晴雨表:藏市风向标、拍卖·收藏、藏鉴有约、曝光台、教你一招、藏市透析、古玩商情月报等等。
诚然,刚刚才有四年“生活阅历”的《收藏界》,她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认知还是相当稚嫩的,对凄雨寒风的抵御能力也是极其微弱的。但她诚实,因诚实,而获得了许许多多呵护她的正直的读者、作者、藏家、鉴定家以及守信守法的收藏、拍卖机构,这就够了。
最后,在我们挥手告别纪录着我们欢悦、缺憾的2005年迈步2006年的时候,让我们以一个小小的心愿与诸位共勉,那就是:如果说收藏是一种生活,那么这生活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一个脚印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