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多乳头畸形一例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患者女,19岁,因先天性左侧多乳头畸形来院就诊.患者左侧乳房较右侧稍大,有2个乳头乳晕复合体,一个位于上方,大小外形基本正常,但位置比健侧稍高;另一个位于下方,大小、形态发育良好,接近正常乳头乳晕,乳头乳晕基底有少量异常的腺体组织(图1),提起乳头乳晕发现与正常的腺体之间有组织间隙.患者女性体征、月经正常,无特殊用药史。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乳腺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乳腺癌已经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接受乳腺切除的女性逐渐增多,乳腺切除后,不仅会造成乳房外观上的畸形,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我们自2008年6月至2010年3月对46例接受乳房单纯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了硅橡胶假体Ⅰ期置入胸大肌后的乳房重建术,取得良好效果及社会效益。
期刊
欲检索《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历年已发表的论文,请访问“万方医学网(http://med.wanfangdata.com.cn)”,利用网站首页上方“检索”栏进行查找。
期刊
杯状耳又名垂耳或环缩耳,占各类先天性耳畸形的10%,其发病有遗传因素[1].我们于2005~2010年,采用综合手术治疗重度杯状耳畸形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32岁,单侧11例(99.0%),双侧1例.完全符合杯状耳诊断的4项特征[2],且程度较重,表现为:耳廓上部向下卷曲且下垂,对耳轮完全或基本消失,耳廓前倾明显,且其位置明显低于健侧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华裔整形外科医师大会定于2012年10月11-14日在西安举行,会期4天。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曹谊林教授、中国台湾长庚大学林口总院魏福全教授、美国纽约大学DavidChiu教授担任大会名誉主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郭树忠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陈昱瑞教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祁佐良教
期刊
目的 探讨裂隙间固定对唇腭裂上颌复合体牵引成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骨块及相应软组织有限元模型,在保留牙槽嵴裂隙与裂隙两侧钛板固定两种情况下,模拟临床上内置式牵引方式,使截骨块上牵引器固位点沿牵引方向前移10 mm,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内置式牵引下,腭部出现压缩现象,而裂隙两侧钛板固定腭部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女大学生是否存在上眼睑软组织厚度的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上海女大学生行重睑成形术565例.术前以3.0T磁共振成像(MRI)进行上睑的斜矢状位成像,测量睑板上缘和中央软组织厚度;测量眉下脂肪垫、眶隔脂肪及所有软组织面积.称量切除的眼轮匝肌和眶隔脂肪,计算不对称系数(eyelid asymmetry index,EAI).结果 睑板中央软组织厚度:右眼(4.46±0.90)U,左眼(
目的 观察颧骨双L形截骨联合颧弓后端截骨Z形接合术,对颧骨、颧弓过高矫治的疗效与预后.方法 32例颧骨、颧弓均过高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应用颧骨双L形截骨联合颧弓后端截骨Z形接合术进行矫治.术后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颧骨愈合及面型变化情况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32例患者截骨矫治后Ⅰ期愈合,所有患者面部消肿后颧骨、颧弓明显降低,面中份两侧颧弓间宽度明显减少.6个月后随访,骨愈合良好,所有患
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进步,很多小的乳房肿瘤都能较早发现,患者要求以手术切除而又无损于乳房外观的方法治疗[1].为此,我们自2008~2010年开展改良的乳晕缘弧形切口术式切除乳房各象限纤维瘤共计31例,克服了以往手术操作复杂、麻醉后瘤体位置难以固定、剥离范围大等缺点,对于乳房象限周边及瘤体较大、位置较深者同样适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期刊
颧骨、颧弓骨折在颌面部骨折中较为常见,可呈现颧颞部塌陷畸形及张口受限等症状.若复位固定不良,则后遗的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难获完全纠正.我们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颧骨、颧弓多发性骨折19例,采用颞部小切口结合内固定治疗,术后疗效满意。
期刊
人皮肤颜色的形成主要受色素沉着过程的影响.皮肤色素沉着的过程在微观上表现为黑素在黑素细胞内合成,随后转移到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并在其中分布、代谢.其中黑素小体起到重要作用,它是黑素合成、储存以及转运的细胞内场所.黑素转运的机制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就黑素转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目前,关于黑素进入角质细胞的机制有如下几种假设:(1)黑素通过丝状伪足纳米管结构进入角质形成细胞;(2)黑素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