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的振兴,校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核心,是整个学校的神经中枢,是学校精神的塑造者和维系者,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中的领头羊,在振兴我国高职教育中发挥着先锋和引领作用。笔者以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校长为样本,对其素质现状进行分析,所用资料主要来源于所涉高校网站以及中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网站。
现状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核心的高职校长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笔者认为,较高的学历层次、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多样的学科背景、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丰富的工作经历和深厚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是高职校长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也恰恰是我国高职院校长目前有待提高之处。
学历层次较低,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命运与发展,因为他们的办学理念、治校策略等无不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其运行机制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高职校长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在国外比较著名的高职院校校长中,一定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如根据曹燕等人的研究,在美国比较著名的28所社区学院的校长中,27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一位是硕士毕业,获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96%。(曹燕,陈敬良:《中美重点高职院校校长的特征比较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2期,122-124页)而在我国28位高职校长中,只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仅占总数的28.6%。见表1。
相比之下,凸显出我国高职校长群体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精深的问题。尽管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主,并不以科学研究为旨归,但一定的学历层次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是领导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组织的必备条件,是体悟本专业领域的真谛,把握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因循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
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
根据调查,在28位高职校长中,理科出身的有1位,占总数的3.6%;工科出身的有12位,占总数的42.9%;人文社科出身的有15位(包括经济学6位,管理学3位,教育学3位,哲学、法学、文学各1位),占总数的53.6%。此外,在28位高职校长中,有18位校长只有一个学科背景,占总数的64.3%;只有10位校长具有两个及以上学科背景,占总数的35.7%,见表2。我们还可以看出,这28位高职校长主要是工科和经济学科出身,共有18位,占总数的64.3%。而在美国比较著名的28位社区学院的校长中,最后学位的学科背景以教育学、哲学两大学科为主,共有22位,占总数的78.5%。(黄燕,陈敬良:《中美重点高职院校校长的特征比较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2期,122-124页)
这表明,学科背景单一是我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校长的群体性特征。由于学科背景单一,加之大多数高职校长又都是理工科出身,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文知识素养缺失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塑造以及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国外阅历缺乏,国际视野不足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调查,在28位高职校长中,只有7人具有国外学习经历,而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比例高达75%。见表3。这显然不利于高职校长形成国际化的视野;也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宽广舞台。
工作经历简单,缺乏校企政协有效联合的综合素养
高职教育的独特属性和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校长既要懂得教育的本质规律,又要注重与企业、政府的联合,具备校、企、政、协有效、多样联合的综合素养。多校或跨校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积累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深入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的规律;协会或学会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扩大与其他院校校长或其他部门人员的沟通交流,全面及时地掌握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态;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及时了解政策走向,争取更多的政策与资源支持,促进本校的快速发展;企业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促进学校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积累宽广的社会人脉,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单位和就业机会。然而,根据调查,我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校长的工作经历普遍比较简单,不是从学校的教学或管理岗位直接升任校长,就是从高校到高校,具有跨部门或行业工作经历的校长并不多,只有10人,仅占到总数的35.7%。见表4。
对高职教育研究重视不够,缺乏深厚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
重视对高职教育的研究,既是高职校长“懂教育”的前提,又是领导高职院校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调查发现,在这28位高职校长中,很少有人出版过有关高职教育或高等教育方面的著作,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比较有限,平均每人发表的论文数量仅为3.57篇,且有16人发表的论文数在3篇以下。见表5。这反映出我国高职校长对高等教育科学的研究重视不够。也正是由于高职校长缺乏厚重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致使他们无法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无法提出先进的治校策略,难以形成独特的、系统的高职教育思想。
对策与建议
改革传统的高职校长选拔方式,设置较高的任职标准
要改革传统的校长选拔方式。首先,要对校长的角色定位达成共识,现代大学是多元化、多功能的大学,大学校长必须能够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既要有高深的学识,还要有超人的胆略、超凡的能力、宽阔的胸怀和旺盛的精力。他们不仅是政治家,更是教育家、管理家,能够胜任大学的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担当起现代大学的多方面功能。其次,要改变传统的由上级组织一元主导的校长选拔机制,借鉴国外和境外遴选大学校长的机制,建立新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第三,要设置较高的校长任职标准,不仅考察校长的政治性,更要把校长的教育背景、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工作经历、领导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科学素养和高等教育管理素养作为选拔校长的必备条件和准入标准。
拓宽高职校长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
促进高职校长国际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广泛开展各种国际论坛,如高职教育国际学术论坛、高职校长国际论坛等。通过论坛这一平台,广邀海内外知名的高职教育学者、专家和领导,共同探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此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中国,并促进我国高职校长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第二,加强高职校长海外求学或访学的历练。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对提升校长的国际化水平和办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校长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有助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理解和把握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有助于了解国外知名大学的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以探索和制定有效的治校策略,按照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学,实现学校的善治。有助于引导其推动学校深入开展与世界著名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指导其加强校际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拓展与世界著名院校的联合教学项目,充分运用国际国内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重高职校长学校系统内、外的工作经历,提升综合素养
丰富高职校长的工作经历,提升其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和治学的综合素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注重选拔一些任职时间比较长,具有丰富任职经历的人担任高职校长。第二,注重校长在不同学校间的校际调任,以促进校际交流,借鉴有益的治校经验,提升校长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第三,鼓励校长参与行业协会、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活动,推动学校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多样合作,拓展办学资源渠道,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空间。
注重高职校长高等教育科学素养的培育,提高治校的专业化能力水平
培育高职校长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提升其治校的专业化水平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定期对高职校长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使其制度化,以此为抓手促进高职校长对高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定期召开高职教育学术论坛,高职校长联席会议等,增进高职校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竞争中促进高职校长对高职教育的学习和研究。第三,加强高职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教研究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高职校长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平台和基地。
作者单位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现状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核心的高职校长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笔者认为,较高的学历层次、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多样的学科背景、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丰富的工作经历和深厚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是高职校长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些也恰恰是我国高职院校长目前有待提高之处。
学历层次较低,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命运与发展,因为他们的办学理念、治校策略等无不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其运行机制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高职校长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在国外比较著名的高职院校校长中,一定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如根据曹燕等人的研究,在美国比较著名的28所社区学院的校长中,27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一位是硕士毕业,获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96%。(曹燕,陈敬良:《中美重点高职院校校长的特征比较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2期,122-124页)而在我国28位高职校长中,只有8人拥有博士学位,仅占总数的28.6%。见表1。
相比之下,凸显出我国高职校长群体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精深的问题。尽管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主,并不以科学研究为旨归,但一定的学历层次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是领导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组织的必备条件,是体悟本专业领域的真谛,把握和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因循高职院校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
学科背景单一,缺乏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
根据调查,在28位高职校长中,理科出身的有1位,占总数的3.6%;工科出身的有12位,占总数的42.9%;人文社科出身的有15位(包括经济学6位,管理学3位,教育学3位,哲学、法学、文学各1位),占总数的53.6%。此外,在28位高职校长中,有18位校长只有一个学科背景,占总数的64.3%;只有10位校长具有两个及以上学科背景,占总数的35.7%,见表2。我们还可以看出,这28位高职校长主要是工科和经济学科出身,共有18位,占总数的64.3%。而在美国比较著名的28位社区学院的校长中,最后学位的学科背景以教育学、哲学两大学科为主,共有22位,占总数的78.5%。(黄燕,陈敬良:《中美重点高职院校校长的特征比较及其启示》,《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2期,122-124页)
这表明,学科背景单一是我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校长的群体性特征。由于学科背景单一,加之大多数高职校长又都是理工科出身,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文知识素养缺失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塑造以及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国外阅历缺乏,国际视野不足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学校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根据调查,在28位高职校长中,只有7人具有国外学习经历,而没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比例高达75%。见表3。这显然不利于高职校长形成国际化的视野;也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宽广舞台。
工作经历简单,缺乏校企政协有效联合的综合素养
高职教育的独特属性和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校长既要懂得教育的本质规律,又要注重与企业、政府的联合,具备校、企、政、协有效、多样联合的综合素养。多校或跨校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积累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深入了解和把握高职教育的规律;协会或学会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扩大与其他院校校长或其他部门人员的沟通交流,全面及时地掌握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态;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及时了解政策走向,争取更多的政策与资源支持,促进本校的快速发展;企业工作经历,有利于高职校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促进学校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积累宽广的社会人脉,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单位和就业机会。然而,根据调查,我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校长的工作经历普遍比较简单,不是从学校的教学或管理岗位直接升任校长,就是从高校到高校,具有跨部门或行业工作经历的校长并不多,只有10人,仅占到总数的35.7%。见表4。
对高职教育研究重视不够,缺乏深厚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
重视对高职教育的研究,既是高职校长“懂教育”的前提,又是领导高职院校建设与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调查发现,在这28位高职校长中,很少有人出版过有关高职教育或高等教育方面的著作,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比较有限,平均每人发表的论文数量仅为3.57篇,且有16人发表的论文数在3篇以下。见表5。这反映出我国高职校长对高等教育科学的研究重视不够。也正是由于高职校长缺乏厚重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致使他们无法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无法提出先进的治校策略,难以形成独特的、系统的高职教育思想。
对策与建议
改革传统的高职校长选拔方式,设置较高的任职标准
要改革传统的校长选拔方式。首先,要对校长的角色定位达成共识,现代大学是多元化、多功能的大学,大学校长必须能够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既要有高深的学识,还要有超人的胆略、超凡的能力、宽阔的胸怀和旺盛的精力。他们不仅是政治家,更是教育家、管理家,能够胜任大学的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担当起现代大学的多方面功能。其次,要改变传统的由上级组织一元主导的校长选拔机制,借鉴国外和境外遴选大学校长的机制,建立新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第三,要设置较高的校长任职标准,不仅考察校长的政治性,更要把校长的教育背景、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工作经历、领导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科学素养和高等教育管理素养作为选拔校长的必备条件和准入标准。
拓宽高职校长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
促进高职校长国际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广泛开展各种国际论坛,如高职教育国际学术论坛、高职校长国际论坛等。通过论坛这一平台,广邀海内外知名的高职教育学者、专家和领导,共同探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此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中国,并促进我国高职校长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第二,加强高职校长海外求学或访学的历练。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对提升校长的国际化水平和办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校长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有助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理解和把握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有助于了解国外知名大学的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以探索和制定有效的治校策略,按照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学,实现学校的善治。有助于引导其推动学校深入开展与世界著名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指导其加强校际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培养学生,积极拓展与世界著名院校的联合教学项目,充分运用国际国内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重高职校长学校系统内、外的工作经历,提升综合素养
丰富高职校长的工作经历,提升其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和治学的综合素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注重选拔一些任职时间比较长,具有丰富任职经历的人担任高职校长。第二,注重校长在不同学校间的校际调任,以促进校际交流,借鉴有益的治校经验,提升校长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第三,鼓励校长参与行业协会、企业或政府机构的活动,推动学校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多样合作,拓展办学资源渠道,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空间。
注重高职校长高等教育科学素养的培育,提高治校的专业化能力水平
培育高职校长的高等教育科学素养,提升其治校的专业化水平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定期对高职校长开展高等教育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使其制度化,以此为抓手促进高职校长对高等教育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第二,定期召开高职教育学术论坛,高职校长联席会议等,增进高职校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竞争中促进高职校长对高职教育的学习和研究。第三,加强高职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教研究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高职校长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平台和基地。
作者单位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