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赛罗”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3966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风骤雨中的塞浦路斯港。海上巨浪滔天,威尼斯战船在波涛中沉浮。气势惊人的“暴风雨大合唱”急剧地响起,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这时,凯旋归来的摩尔人将军奥赛罗登场了,他以英雄式的高音唱出了“欢腾吧”。这就是著名歌剧《奥赛罗》的开场。
  歌剧《奥赛罗》是“歌剧之王”威尔第最成熟最完整的代表作。威尔第晚年本打算趁着《阿依达》的风光就此退休,但他内心的“莎士比亚情结”促使他不得不再度提笔,酝酿16年推出了这部作品。该剧无论是音乐演奏、合唱、和声,还是主角演唱,难度都很大,所以被国际歌剧界公认为“第一难”的旷世经典歌剧。特别是“奥赛罗”这个角色,不仅需要有恢弘的英雄式的高音,还要针对奥赛罗在戏里极大的心理变化进行十分消耗体力的戏剧性表演。全世界能胜任的男高音屈指可数。诚如意大利歌剧大师、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顾问朱塞佩·库恰所言,现在全世界能胜任奥赛罗这个角色的男高音不超过10个,“这还是宽容的说法,真正唱得好的,不超过5个”。
  很值得荣耀,库恰所言的“五强”中的一个就在中国,他就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自2004年,上海歌剧院首次排演歌剧《奥赛罗》,魏松担纲主演奥赛罗至今已经十载。在国内,无人能及,在国外,“中国的奥赛罗”更是美名传扬。
  “奥赛罗这个角色,我等了多年”
  魏松实在忙,用“马不停蹄”形容不会过分。排练、演出、讲课、带学生,令他分身乏术。国外专业演出、学术交流,国内重大的国事演出活动和节庆演出,都有他的份。虽然当了多年的上海歌剧院院长因年龄过限已经卸任,但剧院的艺术总监一职他却推辞不去。
  我们相约多时,近日才得以相见。那天下午4时,我如约来到上海歌剧院。魏松是个守时的人,开会、处理完了事务性工作后,准时回到办公室。不过他抱歉地告诉我,5时半,还有一个演出的合同要签。所以我们的访谈只能于一个半小时内结束。魏松的办公室不显宽敞,书桌上的书报杂志已经占了大半。摆放在书桌背后半柜上的各种奖牌、奖状引起了我的注意。魏松笑着说,我们没有玻璃橱,只能让它们“露天”了。我拿起了放在一侧的那张大剧照,说:“这就是你演的奥赛罗?”
  “对,这是去年在国家大剧院的二度演出。”魏松手持雪茄,喜形于色。我知道,这是他的巅峰之作,不由说道:“这是你的艺术高峰!”魏松笑了。我们的话题就此开始。
  威尔第晚年创作的《奥赛罗》,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歌剧中最具有音乐性与魅力的杰作。不过,当代世界歌剧舞台上却很少看到该剧演出,据说,连歌王帕瓦罗蒂也曾拒绝全剧的舞台演出。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谈到这部“第一难”歌剧时曾说,一是音乐难,国际歌剧界目前能够驾驭“奥赛罗”的男高音为数甚少;二是制作难,除了演员,这部剧对管弦乐团的要求也极高,还有舞美、灯光等等,所以一般歌剧院不敢问津。但上海歌剧院敢攀这个世界歌坛高峰,这是因为多年来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剧院已制作排演了《蝴蝶夫人》《波西米亚人》《茶花女》《图兰朵》等实景大制作经典歌剧,积累了不少经验。而魏松就是其舞台上的灵魂,是与世界各国女高音频频过招的第一男主角。无疑,这些经历,为他驾驭奥赛罗这一角色充实了底气。
  2004年,上海歌剧院依靠自身实力全新打造歌剧《奥赛罗》。毋庸讳言,他们除了拥有魏松这样能唱high C,能跨越两个八度的男高音外,还拥有能演其他角色的众多男女歌唱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舞美也是一流的。全新的舞美设计后来去欧洲,赢得了芬兰‘萨翁林那歌剧节’的高度赞赏。”魏松补充道。
  “奥赛罗这个角色,我等了多年,”魏松说,“演奥赛罗必须要有很高的音区,唱腔很难,还要有极为充沛的体力连唱几个小时,神形兼备地演出奥赛罗的刚愎与多疑。”魏松坦言,刚接角色时,他激动过,但是,排演中遇到的艰难,也曾让他想“退出”。2004年的上海首演,因为排演时间仓促,他还只能从表情、肢体等外在特征来接近奥赛罗。经过第二轮的4场演出,特别是2008年参加国际A级音乐盛会——芬兰萨翁林纳歌剧节的演出,从亮相奥拉文利那古堡舞台的第一刻起,魏松渐渐走进了奥赛罗的内心世界,让欧洲观众看到了一个活脱脱的悲剧英雄奥赛罗。
  2013年,威尔第诞辰200周年,与全球歌剧界同步向大师致敬,中国国家大剧院也把威尔第最成熟的代表作《奥赛罗》搬上舞台,并为“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3”打头阵。魏松进京饰演奥赛罗。执导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奥赛罗》的是意大利著名歌剧导演强卡洛·德尔·莫纳科。他的父亲马里奥·德尔·莫纳科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世界第一奥赛罗”,一生唱了427场《奥赛罗》。所以,强卡洛笑称,“这一次我是怀着高兴的心情来‘折磨’我的中国同行的,因为我对这出戏的所有细节都会有精准的要求……”魏松说,果然,我们被弄苦了。强卡洛对每句唱词、每个动作、每个情绪的表达都抠得极细,迫使我们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来应对。
  2014年7月,《奥赛罗》在大剧院二度上演,剧院再次邀请魏松饰演奥赛罗。在60岁生日时再演大剧,对他来说更有意义。因为此刻他对《奥赛罗》的认识更为深刻。《奥赛罗》讲述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它所剖析的是一个深层次的人性问题。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强烈生动的爱、恨、抱负、权力、欲望,与莎翁原作中“人性戏剧”的传统惊人的一致。剧中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弱点,展现了人心善恶的激烈交锋,爱情与嫉妒、信任与怀疑的生死角力,对人心赤裸裸的描写更可谓是直抵灵魂。多年来,通过演唱《图兰朵》《托斯卡》《茶花女》《雷雨》等多部中外歌剧的积累,让魏松在声乐造诣上步入了最好的阶段。但此时他更看重的却是金属般的音色能不能真正承载一个角色的内涵。他认为:“歌剧的感染力,不是光靠高音或者外形漂亮就能塑造的。我演歌剧,我的声音附带着所有的感情。没有灵魂的歌声,就算再华美,又能打动得了谁?”
  魏松真是在用心歌唱,当歌剧《奥赛罗》进入尾声,奥赛罗错杀苔丝黛梦娜后自戕殉情,一串绝望的高音让演出定格。抹着浓重油彩的奥赛罗——魏松压轴谢幕时,全场的掌声、欢呼声可以用“声震天宇”来形容。60岁的魏松,此刻被掌声感动得热泪盈眶,近10次谢幕仍难以“脱身”。   更令他兴奋不已的是,这两场演出被拍成了歌剧电影,这是继他担纲主演的歌剧《苍原》(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十大剧目)被拍成电影后,他主唱的歌剧又一次被搬上银幕:“这可以算作我歌剧生涯最浓重的一笔,甚至是句号……”
  “你是男高音,而且还是个洋嗓子”
  魏松出生于辽宁营口的一个军人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军人,因此他从小就有个参军梦。又因他父亲在文工团工作,舅舅佟笑梦(著名歌唱家佟铁鑫的父亲)一直从事声乐教育,所以魏松早与音乐结缘。后来魏松果真参军进部队当上了文艺兵。但从事唱歌并不是他的初衷,因为那时他更喜欢体育,他曾经是辽宁锦州的青少年跳高纪录保持者,当时跳得比他身高还高。不过,现在发胖的他只能自嘲:“声音往上走了,人却往下沉了。”
  魏松回忆说,他是幸运的。1973年,他在部队文工团没多久,就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军队学员被送去学习。然而,他进门的身份却是“男中音”。幸运的是,在这里他遇上了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
  文革开始,周小燕就受到冲击,接着,被关进了“牛棚”。直到1975年她才被叫回到学校。那天,周小燕忐忑地来到工宣队办公室,见到两个身穿军装的大兵,后来才知道,一个叫魏松,一个叫韩适,来自沈阳军区。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他们来到学校后却没有老师,学校没法才把周小燕召回来上课。工宣队一边警告周小燕要为工农兵服务,一边告诉魏松他们,要好好改造周小燕,千万别被她的资产阶级思想染缸染白了。可结果,不幸被言中,周小燕反把魏松等“改造”了。
  周小燕仔细考量了魏松的演唱,不由对魏松说,你是男高音啊,而且你还是个洋嗓子,很适合唱外国歌剧。说到外国歌剧,魏松懵懂地根本没有概念。看着非常苦恼的学生,周小燕说,这样吧,到我家里去。下课后,周小燕把魏松和另一名学生罗魏带到自己家里,拉上窗帘,找出几张没有被抄走的法国旧唱片,让他们贴着耳朵听了起来。多美妙的歌剧呀,他们陶醉了。就是从这里,魏松和罗魏获得了西洋音乐的启蒙教育。魏松说,那时“动乱”没有结束,周老师完全是冒着风险来教我们的。当时一旦被发现,不是批斗,就是被逐出教师队伍。就这样,周小燕因材施教,以男高音来培养魏松。
  毕业后,魏松回到部队,成家后却成了“上海女婿”。每年探亲来沪,魏松还往周小燕先生这儿跑,业余求教了8年。“当年我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唱男高音的料。周先生总是鼓励我,成功在于坚持。”1986年,上海歌剧院排歌剧缺一名男高音,周小燕获悉马上写信给院长推荐魏松。第二年,歌剧院向社会招聘演员,周小燕又动员魏松应聘。最终,魏松从老家锦州迁到上海,走进了歌剧艺术的大门,在音乐事业上开始了他新一轮的攀登。
  “前几年我到巴黎进修声乐,带教大师一听我唱,就惊叹‘你是典型的意大利美声唱法’。我的唱法,就是周先生在那样困难的年代里,不顾自身安危给我打下了基础。正是她让我进校那一天变了调,才有了我的今天。”魏松至今对先生依然感激不已。
  不倦的歌者,
  向世界歌坛进军
  毋庸置疑,魏松靠自身的努力,从一个歌唱演员跻身“中国三大男高音”。而以自己的实力向着世界歌坛进军,他的脚步从没有停止。
  2004年10月,魏松在日本大阪演出歌剧《图兰多》,担纲指挥的意大利科莫歌剧院院长布鲁诺·达尔·蓬对遥远的中国有这样出色的歌剧男高音惊叹不已。此时,科莫歌剧院正为预排2006元旦演出季犯愁,因为普契尼歌剧《群妖围舞》第二幕中有一段长达12分钟的男高音咏叹调,并出现连续强烈的高音,以致节目宣传册上只能打出“待定”字样。合适的男主角突然出现在东方,布鲁诺当即向魏松发出邀请。
  2005年1月,魏松来到素有“小斯卡拉歌剧院”之称的意大利科莫歌剧院,这也是这座有着200年历史的歌剧院第一次迎来华人演员加盟并担任男一号。
  歌剧《群妖围舞》是普契尼为一个歌剧作品比赛而写就的歌剧处女作,全剧音乐优美,戏剧性极强。魏松出演的罗伯特是一个结婚后沉湎于花天酒地的男人,最后被他抛弃的爱人鬼魂纠缠而死。全剧几乎全部由意大利人制作。合唱队和交响乐团来自米兰,院长布鲁诺亲自执棒,女主角是热那亚歌剧院的女高音伊莱娜,剧中父亲一角则由来自佛罗伦萨歌剧院的著名男中音亚里山德罗扮演。经三天紧张排练,1月6日、8日,科莫歌剧院的两场演出,魏松漂亮优美的音色和带有金属般明亮的高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魏松卸妆走出剧院时,还有观众围了上来,因为剧中唯一的外国男高音来自中国,意大利观众为他精彩演出而点赞,并诚恳寄语:希望他再上意大利舞台。
  魏松没有让欧洲人失望,不久,他不仅赴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新年音乐会,而且和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合作演出了歌剧《图兰多》。接着,又把经典歌剧《奥赛罗》带到了芬兰,实现了中国男高音唱响歌剧故乡的愿望。
  “我喜欢作为中国的‘奥赛罗’、‘卡拉夫’去征服歌剧故乡的观众,也特别喜欢在异国他乡唱中国歌剧、中国歌曲的感觉。让我开心的是,中国歌剧和音乐,越来越被外国观众接受了。”
  2007年9月下旬,魏松为赶赴长春演出,打车去浦东机场的路上出了车祸。急送医院后,他的脸颊、嘴唇被缝了40多针,嘴唇还有部分肌肉缺损。他醒来第一个意识是:“我还能唱吗?”
  真是上苍对一个歌者的眷顾,两个星期后,魏松试着开口发音,嗓音如昨,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按照医嘱,恢复期至少三个月,但痴迷歌剧的魏松想着的是观众。为不影响上海歌剧院10月13日为深圳音乐厅开幕进行的大规模献演,他不顾伤口未愈,来到鹏城,用他高亢、浑厚依旧的歌喉,为观众奉献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他动情地对观众说:“虽然我受了伤,但还是来了!”在特别加演意大利经典歌曲《我的太阳》后,全场千余名观众长时间用热烈的掌声“拥抱”魏松。演出之后,魏松的伤口再度迸裂流血,但是他依然觉得很值:“深圳的观众真是太热情!太可爱了!”   魏松下巴与右边脸颊上缝的针线痕迹如今已经不见,而曾经缺损的嘴唇皮肉也已奇迹般地长齐,被一抹大胡子盖住。奇迹的是,他的声腔比以前更显高亢、嘹亮。一些歌剧专家打趣地说,那场车祸给你打开了演唱的“天门”,你是位福将啊!
  2013年12月8日,上海大剧院星光熠熠,《不倦的歌者——魏松艺术生涯40年音乐会》在此成功举办。这是对一位歌者的总结、更是一种赞誉。“不倦的歌者”,魏松说,他很享受这个称呼。作为男高音歌唱家,他常年活跃在国内及国际声乐舞台,10多年来,已在歌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东西方歌剧形象,已经演出的有:法国歌剧《卡门》,意大利歌剧《图兰多》《茶花女》《托斯卡》《弄臣》《蝴蝶夫人》《乡村骑士》等。他主演的《雷雨》和《红河谷》获得政府最高奖“文华奖”。2012年他应邀出席“英国皇家综艺晚会百年庆典”暨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活动,得到英国女王亲自接见和高度赞扬。
  魏松担任上海歌剧院副院长、院长长达10年多,特别是在后3年里,他带着全院270人的大部队,开始“上海文化全国行”,将嘹亮的歌声带往东北、西南和中南。经典歌剧《卡门》在全国20几个城市演了30场。而新创作的歌颂教师、歌颂艺术的原创歌剧《燕子之歌》,在全国演了10多场,特别是进京演出,反响强烈,使他倍感欣慰。
  魏松说,2014年,是他的本命年,更是他的收获年。他不仅重返北京成功地第二次出演《奥赛罗》,而且出色地完成了三大“国家级任务”——“亚信峰会文艺晚会”“65周年国庆晚会”“北京APEC文艺演出”。他自豪地说,不辱使命,应该说完成得不错吧。
  降低票价,
  开始新一轮全国巡演
  被赞为“声音里充满激情,典型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魏松,近年来,还得到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首席艺术指导琼·道尔曼和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安德列·马兰济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男高音之一”,是“世界华人的骄傲”。
  在荣誉面前,魏松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时刻铭记周小燕先生的告诫: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有天赋、热爱与毅力还不够,他的心中一定要有听众和观众。德艺双馨,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文艺如何为大众服务,是魏松经常考虑的课题。去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他鼓舞很大。艺术惠民,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的副主席,他在两会期间提交了降低票价的提案。他提议,政府补贴些、剧场让利些、演员少拿些,将过高的票价降下来,让更多的普通群众走进剧场。他的提案得到很多文艺委员的支持。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让音乐为普通群众所喜欢,所接受,是魏松的希望,为此,他身体力行,首先从自我做起。由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和他策划主办的《艺术为人民,魏你歌唱——魏松音乐会》将于今年5月到11月举行。这次巡演城市:有南京、上海、沈阳、呼和浩特、青岛、大连等多达20余个。于是,从自己的独唱音乐会做起,他提出,自降成本,再降票价。
  魏松对我说:“古典音乐这几年发展很不容易,在全国各地有一个普及的问题,特别是这次演出有很多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有很多音乐爱好者,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我们的演出。因此,我们将票价降下来,最高票价在200元左右,最低票价为50元到80元,让普通百姓能承受得起。”
  我知道,像魏松这一级别的演唱会,最高票价可为1000元左右,此次最高票降至200元,幅度不可谓不大。而其中压缩的主要是魏松的出场费,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看来魏松搞得是真的。而保利剧院公司也作了最大支持,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每场以千人计,每个城市演一场,20个城市的票房至少要少收一千万。魏松笑了,恩惠与民,是他的目的。能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剧场,更是他的期望。
  魏松告诉说,他们的演出质量绝不会因此而降低。除了他主唱外,另有年轻歌唱家韩蓬、郝苗、郭橙橙等加盟登台演出。曲目方面,将演唱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外名曲,除了著名的歌剧选段、经典的咏叹调外,还有外国民歌《重归苏莲托》《桑塔露琪亚》《负心人》《请别忘了我》,以及中国歌曲《跟你走》《鸿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他们将以最美的歌声奉献给各地观众。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倘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一报还一报》中的精妙台词。唱过《奥赛罗》的魏松对莎翁倍感亲切。他说,我用中国话诠释这段名言,那就是,我愿作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要用音乐为观众指路。当然,我更愿做一名不倦的歌者,为人们永远歌唱。
其他文献
前不久,曾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过多部著名动画片的马克宣先生驾鹤西去,一时间引来众多缅怀与热议。人们发现,这些动画片的片名,如同刻痕一样,深留在童年记忆里,它们当年带给我们的欢乐,简直石破天惊无与伦比。《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山水情》……从1956年到1986年,中国有31部动画作品在全世界各类电影节上获奖46次,由此在世界动画界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中国动画学派”。
期刊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是上海音乐文化的标志。五十多年来,“上海之春”始终坚持新人新作和群众性音乐活动的传统,热情弘扬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一大批经典音乐作品如《红旗颂》《梁祝》等从“上海之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如朱践耳、吕其明、俞丽拿、何占豪、闵惠芬等也都诞生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  今年的四月至五月,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如期举行,在不算漫长的
期刊
先说说这张照片前面的事。  1990年7月,摄影者老崔头一遭采访著名演员乔奇。一年以前,乔老的爱人、电影演员孙景路先他而去了,这使这位笑口常开、乐观开朗的老人沉默了许多。乔老说每每他静坐在他那宽敞的客厅里时,心里总是空空荡荡的。这次采访中,乔奇还对老崔说了一段“雪中葬妻”的故事:2月4日,乔奇携女儿、女婿来到苏州凤凰山,为老伴的骨灰作入土安葬仪式。那天,恰逢江南地区普降瑞雪,乔奇在踏雪葬妻途中摔了
期刊
上海海派艺术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海上记忆”百年经典故事100部连环画创作会日前在上海海派艺术研究中心举行。“海上记忆”100部连环画创作是经由财政资金投入,到目前为止上海美术创作的一个重大创作项目。100部连环画将分为七个板块,分别是《上海历史大事记》《外国友人与上海》《上海风云人物故事》《民族工业与科学先驱》《著名政治、文化人士的故事》《传奇人物和故事》《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每个板块分为一辑或
期刊
中国文化报刊文说,多年来,作为戏剧艺术生产链条上必不可少的环节,戏剧评论的状况有些尴尬——虽然地位举足轻重,有质量有深度的佳作却凤毛麟角,专业从业者更是屈指可数。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自媒体让戏剧评论的参与和接受人群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而这样的“低门槛”,也同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专注于新媒体互动平台经营的宽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伟将参与戏剧评论的人群进
期刊
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广电处和上海电视艺术家协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农村小康电视节目工程”活动暨第二届上海“美丽新城镇”电视专题片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为了进一步推进和落实这项活动,帮助各区、县广播电视台培养人才,提高电视专题片创作和制作水平,上海视协近日在文广大厦举行“第九届上海农村小康电视节目工程”活动暨第二届上海“美丽新城镇”电视专题片创作推荐会。会上,真实传媒有限公司的著名纪录片编导、
期刊
经过三年多的酝酿和积淀,上海的大学生魔术爱好者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艺术活动机构——上海高校魔术联盟。上海高校魔术联盟是上海地区高校大学生魔术爱好者们自发组织的校园学生艺术社团联盟,由上海金融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9所大学作为发起学生社团组成理事会,本次选举采用微信投票的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同
期刊
日前,第三十一届中国兰亭书法节暨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开幕式在新落成的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隆重举行。同日,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在兰亭王右军祠举行。本届兰亭奖共评出61名获奖者,其中佳作奖30人、理论奖19人、艺术奖10人、终身成就奖2人。上海周慧珺、韩天衡、刘一闻、水赉佑、崔尔平、顾琴等6位书法家上台领奖。上海书法家在第五届兰亭奖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上海书协名誉主席周慧珺获终身成就奖,上海书协
期刊
近日,由上海剧协和上海昆剧团荣誉出品的“娴情偶记——张静娴水磨情缘清音会”以新颖的微剧场样式在东方艺术中心重现了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56年的昆曲人生。多媒体、情境扮演、代表曲目相结合的“清音会”,带着观众全息解码张静娴的艺术之路,她最为人称道的演唱功力,在这场“清音会”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张静娴艺术人生中占据特殊地位的剧目:《玉簪记》《长生殿》《血手记》《司马相如》《班昭》《占花魁》《铁冠图
期刊
近日,2015三林塘·第四届上海民俗文化节在浦东三林热闹举行,为五一小长假增添了节日气氛,累计吸引游客达23.5万余人次。作为此次活动的重头戏,由上海民协参与主办的“民俗讲堂”在茗闻天下茶庄接连开讲5天,场场座无虚席,从传奇故事到民俗讲座,无不传神演绎了海派文化的精髓,令前来捧场的观众直呼过瘾。活动期间,早上开设上海民俗故事、上海传奇故事、浦东民俗故事等故事汇专场,《滑稽王小毛》栏目主持人、编导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