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现实意义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ff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醴陵市人民检察院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最大限度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切实履行好各项检察职能,不断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在办案中,未检科工作人员能准确把握好法律的硬度,同时也传送了法律的温度。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应。
  一、实践案例。
  2013年7月2日23时许,犯罪嫌疑人贺某(系未成年人)在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况下,驾驶普通二轮摩托车,车后依次载乘其同学被害人杨某(也系未成年人),沿本市贺家桥镇洪罗村村道驶往观音岩方向,后途经一弯道地段时,因犯罪嫌疑人贺某驾驶不当,与其驾向右方向的樟树相撞后侧翻,造成杨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贺某自己身受重伤,车辆受损的道路交通事故。
  二、主要做法。
  未检科承办人受理此案后,了解到案件当事人双方均系未成年人,系同学兼邻里关系,其父母均在外面务工,为留守青少年。案发当日,当事人均为应届初中毕业学生暑假一起约玩途中发生。案发后至被害人死亡,自己身受重伤的严重后果。 犯罪嫌疑人家中本就困难,这次事故自己医治费用达近三十万元,目前双脚仍行动不便,尚需二次手术。被害人自行料理了后事。承办人考虑到本案的特殊性,本案已经造成了两个家庭不可能逆转的悲剧。受害人亲属十分心痛,犯罪嫌疑人也非常痛苦且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心情十分悲观。案件承办人经科室研究,请示领导,本着以人为本,柔性执法,希望本案能促成刑事和解。一方面可以使被害人亲属得到一些经济上的赔偿,心理上的安抚。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教育引导犯罪嫌疑人的同时让其得到身心的恢复。重返社会。
  承办人积极联系当事双方了解双方的意见。联系了双方当地村级组织的负责人听取其意见,且做好刑事和解的法律解释宣讲工作,促使双方冷静思考、友好协商。在审查起诉期间,因犯罪嫌疑人贺某自己也造成腿部严重伤残的后果,我们未检工作人员考虑到犯罪嫌疑人行动不便,且其家住在隔市区最偏远的一个乡镇村,我们往返近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犯罪嫌疑人的家中对其进行讯问。同时还询问了其治疗康复情况,建议其家人护理方法。受到了家属及当地老百姓的好评。让人民群众见证了我们检察机关的人性执法、为民执法、温度执法。犯罪嫌疑人的家属表态如果受害方愿意,自己的孩子日后也会履行一些赡养义务。犯罪嫌疑人家庭的真心实意感动了被害人亲属,只提出了仅仅2万元的经济赔偿问题很快达成了协议,被害人并出具谅解书请求司法机关给予未成年犯罪人从轻处理的机会。根据和解协议,结合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和被害人的谅解意见,我院及时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贺某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本案双方家庭和谐共处,且互相照料。两边的村级领导也非常认同处理结果。
  三、现实意义
  从本案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通过刑事和解,本案被害方的身心损失得到了及时的经济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弥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重回正常生活轨迹,检察机关也尽早将案件予以了结,可谓取得了多赢的结果。由此可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适用刑事和解超过了单纯给予其刑事处罚带来的效果。
  (一)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重返社会。
  刑事和解制度基于教育感化未成年犯罪人出发,一方面,能避免造成未成年犯罪人的心理障碍,一旦和解成功,他们就能得到被害人的谅解,放下心理包袱,缓和或消除对被害人、对司法机关和对社会的一些敌对和仇视心理,增强重新做人的信心;另一方面,刑事和解成功使得司法机关对未成年犯罪人就有可能不启动或中止已启动的刑事追诉程序,这样也就避免了犯罪“标签”给未成年人的未来一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可能采取的缓刑、管制等其他非监禁刑罚措施也可以避免监禁刑给未成年犯罪人带来的“交叉感染”影响,有利于其在开放、正常的环境中成长,这些都是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被害人权益。
  部分案件中,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赔偿请求权得到的是法院以判决书形式打下的白条,因犯罪造成的损失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弥补。且容易沉寂双方当事人的宿(下转第18页)研究之窗 浅谈完善和规范社区矫正监管之我见以及一些邻里之间的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而刑事和解制度在执法思路上从保护受害人的角度出发,把补偿受害人的受损利益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有利于被害人精神利益的恢复,使其在与加害人的对话见面中,充分描述内心感受、表达宣泄感情,也亲自体会加害人的认罪悔罪态度;另一方面,刑事和解以加害人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作为适用条件,于是在和解的过程中,被害人与加害人无需就责任归属问题进行争执,而直接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如此一来,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将得到尽可能的赔偿或恢复。
  (三)有利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实践中发现,犯罪发生后,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纽带有的并未完全折断,并且从长远来看,都仍然要生活在共同的社会关系中,此时可能不仅仅是加害人一方,对于被害人一方来说心理上也极有可能具有谋求和平解决的意愿。对于此类案件,依靠单纯的刑罚手段似乎并不足以恢复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处理该类案件只有法律效果而缺失社会效果。而采用刑事和解手段,一方面,未成年犯罪人认罪服法,向受害人当面悔过,或由其监护人出面求得受害人的谅解,使受害人的创伤从精神层面上得到一种修复和平衡;另一方面,未成年犯罪人及其监护人的积极赔偿,使受害人在经济利益方面也得到弥补;同时未成年犯罪人通过刑事和解措施也换来了自己家庭关系的和平稳定。在此条件下处理案件,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在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在犯罪嫌疑人认罪和双方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而进行的刑事和解可以节约刑事诉讼的成本,通过刑事和解案件可能就避开了起诉、审判等程序,快速有效地解决了责任归属问题,提高了诉讼的效率,也节省了在起诉、审判、执行等各环节司法资源的支出,使司法机关更加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处理对社会破坏严重、影响较大的复杂案件。
其他文献
欲再次向毒贩买毒吸食,却策划抢毒品不付钱,岂料“黑吃黑”没吃成,反把双方都送进了监狱,  2010年5月15日下午4时,鲜某在厦门市海沧区石塘镇东坑村村口,将0.5克毒品海洛因以100元的价钱卖给郑某。  5月20日晚8时许,郑某、廖某、陈某、郑某彬一起吃完晚饭后,郑、廖、陈三个瘾君子来了毒瘾,欲找毒品海洛因吸食,郑某就电话联系鲜某,对其称欲再购买价值250元的毒品海洛因1.2克,双方相约在厦门市
期刊
研究之窗 本案应认定故意杀人罪还是绑架罪?本案应认定故意杀人罪还是绑架罪? 研究之窗被告人沈某、林某、沈某某、曾某多次以送货等为名意图诱骗郭某出家门,但因种种原因绑架未能得手。同年9月23日四被告人经常跟踪郭某的活动,多次商量如何对郭某实施绑架,而后向其家属勒索钱财。9月24日中午,沈某打电话将郭某骗出,四被告人将其载至福建省长泰县、厦门市游玩,用酒将其灌醉。当晚10时许,沈某、曾某用郭某的手机联
期刊
目前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认为,犯罪的特殊形态仅存在于直接故意中,间接故意不存在特殊形态。其理由在于:从主观方面分析,犯罪人对自己行为所可能造成的一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持“放任”态度,即发生与否都为行为人放任的心理所包含,谈不上对完成特定犯罪的追求。从客观方面考察,间接故意犯罪受主观“放任”心理的支配,客观上不可能存在未完成特定犯罪的状态,因为客观上出现的此种状态或彼种结局都是符合其放任心理的。对这种案
期刊
【案情】  2009年,犯罪嫌疑人汪某(男)与漳州市某电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源公司)订下协议,收购该电源公司废铅渣。而犯罪嫌疑人张某(女)于2010年4月份被电源公司聘为仓管员和过磅员(负责记录磅机的重量读数),主要负责公司货物进出仓,包括废铅渣出售时,负责监督装车过磅事宜,再将磅单交公司进行核算。  为了多装少报,汪某分三次送给张某好处费11000元,因而五次从公司拉出高出磅单记录数的铅渣
期刊
摘要: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赔偿制度,它对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消费者身份的认定、适用范围的认定等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给出自己的建议,以期能够对此项制度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损害赔偿;法律责任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概述  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起源问题,学者间存在不同观点。一般认为,英美
期刊
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限制国家权力的过分扩张,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刑诉法赋予了律师在刑事诉讼中更大、更独立的执业权利,提高了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可操作性。这一大修改,对当前公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一:  律师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实有关证据”,“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通过全面阅卷、会见犯罪嫌疑人,知悉案件的全部证据及全案的
期刊
摘要:2013年10月2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新消保法”)。新消保法规定:消费者在七天内有“后悔权”。本文在分析后悔权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消费者在行使后悔权时应该注意的如除斥期间的适用、如何认定经消费者确认、运费负担等问题,提出相关的实务操作意见,以期对后悔权的理解适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后悔权;除斥期间;兜底条款 
期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正做出了明确规定。2012年1月10日,“两高”“两部” 联合印发《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通知,至此,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到正式列入立法条文,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是对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在社会上服刑的四种罪犯刑罚执行的一种方式即非监禁刑
期刊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公诉人在法庭上宣读起诉书后,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诉书指控的犯罪进行陈述,公诉人可以讯问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规则》也将“讯问被告人”列为公诉人在法庭上依法进行的重要诉讼活动之一规定在该规则第289条第二项中。因此,积极、主动地在法庭调查阶段讯问被告人代替过去仅对未调查清楚和遗漏问题而补充讯问被告人,这是庭审方式改革中,公诉机关公诉人角色转换的重大举
期刊
热点透析 新形势下民行检察工作的思考新形势下民行检察工作的思考 热点透析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基本法律,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检察监督的重要依据。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审判监督程序的相关条款作出重大调整,对民行检察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肤浅意见。  一,抗诉案件门槛提高,抗诉案源减少。新民诉法规定,在三种条件下,当事人才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或检察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