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庐山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抒情咏志的必经之地,近现代史上,庐山更是与一些重要的人和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有“一山分江湖”,这山以“雄、奇、险、秀”闻名,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云雾缭绕,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自古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
自司马迁将它载入《史记·河渠书》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泼墨赋彩,古有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近有徐志摩、郭沫若,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东晋至今,历代文人题写在庐山或者在庐山创作的诗歌总量达到了16000余首。然而,庐山的地位不仅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必经之地,近现代史上,庐山更是与一些重要的人和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凉神仙庐
庐山的由来还得追溯到战国时期。传说周威烈王在位时,一个名叫匡俗的人“生而神灵”,周王仰慕其才学,屡次派使者请他辅佐朝廷,匡俗都不肯答应,于是躲进山里求仙学道。后来人们找到匡俗的住处,只发现一间茅庐,匡俗早已不知去向。人们于是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或“匡庐”。
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很多,但为什么在古代、尤其是唐以前,庐山的知名度远高于其他名山呢?近代大学问家章炳麟在为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所做的“题辞”中这样解释:“中国名山数十,自五岳及终南、青城、苍点、峨眉,近有黄山、括苍。其地域或僻左,或当孔道而航船不得至,独庐山枕大江,蕃客俗士,即易窥其变迁乃如是,故地势然也。”也就是说,在古代,船是最便捷的一种交通工具,南来北往的人通过长江人鄱阳湖,进赣江,于是九江便成了往来交通的码头,很多文人雅士途经九江时都会登临附近的庐山。
庐山由于随时得到长江和鄱阳湖送来的大量强冷暖湿气流,形成了多雾多雨的气候。庐山年平均降水多达1900多毫米,一年中有雾的日子也达190多天,山中相对湿度为78%。即使是盛夏时节,山中的温度也在20至28摄氏度之间。
所以,庐山最初是一座因“避暑”而兴起的名山。古诗云:“江城八月苦炎晖,正是山中夹衣时”,描写的便是浔阳(九江)城和庐山夏日的反差景象。
鸦片战争之后,长江沿线有很多口岸被开辟为租借地和通商口岸,大量的外国人到这里经商或从事宗教活动。每到夏季,居住在南京、武汉等地的外国人都不堪忍受“火炉”的高温,湿热的气候还使他们患上一种皮肤病,当时叫“热病”。治疗热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凉爽的地方去避暑。
1886年,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看中了庐山这片避暑之地,决定着手进行商业开发。李德立“连蒙带骗”租借了牯牛岭东谷长冲一带4500亩地,每年租金12000两纹银,租期999年。李德立随后成立了牯岭公司,把这块地分成棋盘一样的格子卖出去,建筑物的风格和造型可以自行选择。
19世纪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商人和官员开始纷纷到此兴建别墅,到1927年,山上已经建起了560幢别墅,其别墅主人来自英、美、法、俄等20多个国家。鼎盛时期,居住在庐山的外籍人士有4000多人,其中不少人常年生活在庐山。
今天“牯岭”的名字也李德立有关,他得到牯牛岭租地后,为此地取英文名Kuling,借用英文cooling(清凉)演变而来。慢慢地,人们便把牯牛岭叫作“牯岭”,这一名字曾经一度比庐山叫得还响。当年的《中央日报》还专门开设过“牯岭”版。理论上牯岭的管辖权还是属于中国政府的,但是当时清政府管理不善,牯岭实际上成了在李德立领导下的外国人的“小租界”。
美廬春秋
著名的美庐别墅位于长冲河东岸的最佳地段,业主原是英国人西伊·阿·兰诺兹勋爵。1934年,英国人温妮弗丽德·吉·巴莉女士将这栋别墅送给了宋美龄。
蒋介石是讲究风水的人,美庐别墅背靠大月山,坐北朝南。除去抗战8年,从1933年到1948年,蒋介石每年都上庐山避暑,国民政府的大部分公务也迁往庐山办理,庐山成了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和决策中心密室。
1937年,日本侵华的步伐步步紧逼。蒋介石、汪精卫等大批党政军要员来到庐山,经过商讨,蒋介石决定,以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介石的名义,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来庐山召开“谈话会”。谈话日期定于7月15日至8月15日,分三期进行。
7月15日上午,各界名流汇聚庐山。7月16日,“庐山谈话会”第一期在传习学舍楼上举行。会场布置得很别致,没设主席台,席位被精心安排成山字形,桌面铺着洁白的台布,每个座位前泡有一杯云雾茶,唯有蒋介石面前是清水一杯。会厅里悬挂着一对巨大垂幔,上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出席开幕式的共158人,除了各界名流外,还有国民党要人于右任、冯玉祥、李烈钧、戴传贤等人。蒋介石和汪精卫并肩而坐。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第一个站起来,慷慨陈言:“日寇猖狂,中国危在旦夕。身为军人,惟有以死相拼。战死疆场,死得其所……当今之时,惟有速速抗战,宁使人、地皆成灰烬,决不任敌寇从容践踏而过!”之后发言的还有胡适、左舜生、钱昌照等人。大家一致拥护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的方针,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而慷慨。
7月17日,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发表了《抗战宣言》:“各位先生、女士,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们不能不应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说完,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1948年8月9日至8月1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美庐住了10天,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美庐居住。在别墅院内南面树林中一个天然裸露的巨石上,蒋介石题刻了“美庐”二字,意喻为这是美的房子、美的庐山。
毛泽东在庐山的二三事
美庐别墅是唯一一座国共两党最高领袖都住过的别墅。1959年6月29日上午,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走进了美庐。他一进庭园大门,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说道:“蒋委员长,我来了!”毛泽东住进美庐别墅的第二天,听见庭园里有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服务员告诉他,是石匠在凿蒋介石手书的“美庐”二字。毛泽东忙叫秘书出去制止,说这都是历史了,不要去破坏它。“美庐”二字因此保留至今,尚能看出被凿的痕迹。
毛泽东有每到一地先看志书的阅读习惯,看过庐山图书馆送来的一套馆藏吴氏《庐山志》后,毛泽东写下了《七律·登庐山》。1961年,他又写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59年7月27日上午,应邀前来庐山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走进美庐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他一眼看见书房的桌子上放着一根极精致的透雕象牙。这根1.2米长的整根象牙被镂空透雕成缠枝花卉形状,工艺极精巧。更令人叹绝的是枝网花隙之中,雕有形态各异的猴、虎、狮、鹿、鸟等动物及观音像,不仔细辨析,很难看得出。这根牙雕是1946年夏“国社党”党魁张君劢送给蒋介石的。胡志明惊讶地说,花枝间居然还有猴、虎嬉戏。毛泽东大笑着说道,你一眼就看到了猴、虎,我这个人身上,猴气有一半,虎气也有一半,都让你给看透了。
毛泽东在庐山拍摄的照片最多的是在含鄱口照的,有正面的,侧面的;有席石凳而坐的,有坐在藤椅上的;有以汉阳峰为前景的,也有以鄱阳湖为衬托的。毛泽东十分喜爱含鄱口,紧张工作之余,每每轻车简行奔赴含鄱口极目湖天。
中外人士的庐山情缘
庐山310号别墅曾经是诺贝尔文学奖主美籍女作家赛珍珠一家的旧居。赛珍珠童年时随着传教士的父亲从美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父亲从李德立手上购置了庐山上的一块清凉地,建造了一幢别墅。从此,她们一家“每年六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
若干年后,赛珍珠“带着庐山午间的凉风走上写作道路”,创作了处女作《也说中国》,后来又发表了代表作《大地》,讲述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故事,成为美国当年最畅销的书。赛珍珠于1934年离开庐山。1938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弗朗西斯·哈顿就出生在庐山,她是享誉世界的古典钢琴演奏家,她的母亲死后就葬在庐山。她一家与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交情笃深。1972年中美建交后,周恩来总理便邀她来华演出,她带领中美建交后第一支来华演出的美国乐队,演奏了自己新谱的曲子《庐山组曲》,纪念她在庐山安息的母亲和对庐山的怀念。
在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有“一山分江湖”,这山以“雄、奇、险、秀”闻名,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云雾缭绕,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自古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疗养胜地。
自司马迁将它载入《史记·河渠书》之后,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泼墨赋彩,古有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近有徐志摩、郭沫若,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东晋至今,历代文人题写在庐山或者在庐山创作的诗歌总量达到了16000余首。然而,庐山的地位不仅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必经之地,近现代史上,庐山更是与一些重要的人和事紧密联系在一起。
清凉神仙庐
庐山的由来还得追溯到战国时期。传说周威烈王在位时,一个名叫匡俗的人“生而神灵”,周王仰慕其才学,屡次派使者请他辅佐朝廷,匡俗都不肯答应,于是躲进山里求仙学道。后来人们找到匡俗的住处,只发现一间茅庐,匡俗早已不知去向。人们于是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或“匡庐”。
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很多,但为什么在古代、尤其是唐以前,庐山的知名度远高于其他名山呢?近代大学问家章炳麟在为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所做的“题辞”中这样解释:“中国名山数十,自五岳及终南、青城、苍点、峨眉,近有黄山、括苍。其地域或僻左,或当孔道而航船不得至,独庐山枕大江,蕃客俗士,即易窥其变迁乃如是,故地势然也。”也就是说,在古代,船是最便捷的一种交通工具,南来北往的人通过长江人鄱阳湖,进赣江,于是九江便成了往来交通的码头,很多文人雅士途经九江时都会登临附近的庐山。
庐山由于随时得到长江和鄱阳湖送来的大量强冷暖湿气流,形成了多雾多雨的气候。庐山年平均降水多达1900多毫米,一年中有雾的日子也达190多天,山中相对湿度为78%。即使是盛夏时节,山中的温度也在20至28摄氏度之间。
所以,庐山最初是一座因“避暑”而兴起的名山。古诗云:“江城八月苦炎晖,正是山中夹衣时”,描写的便是浔阳(九江)城和庐山夏日的反差景象。
鸦片战争之后,长江沿线有很多口岸被开辟为租借地和通商口岸,大量的外国人到这里经商或从事宗教活动。每到夏季,居住在南京、武汉等地的外国人都不堪忍受“火炉”的高温,湿热的气候还使他们患上一种皮肤病,当时叫“热病”。治疗热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到凉爽的地方去避暑。
1886年,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看中了庐山这片避暑之地,决定着手进行商业开发。李德立“连蒙带骗”租借了牯牛岭东谷长冲一带4500亩地,每年租金12000两纹银,租期999年。李德立随后成立了牯岭公司,把这块地分成棋盘一样的格子卖出去,建筑物的风格和造型可以自行选择。
19世纪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商人和官员开始纷纷到此兴建别墅,到1927年,山上已经建起了560幢别墅,其别墅主人来自英、美、法、俄等20多个国家。鼎盛时期,居住在庐山的外籍人士有4000多人,其中不少人常年生活在庐山。
今天“牯岭”的名字也李德立有关,他得到牯牛岭租地后,为此地取英文名Kuling,借用英文cooling(清凉)演变而来。慢慢地,人们便把牯牛岭叫作“牯岭”,这一名字曾经一度比庐山叫得还响。当年的《中央日报》还专门开设过“牯岭”版。理论上牯岭的管辖权还是属于中国政府的,但是当时清政府管理不善,牯岭实际上成了在李德立领导下的外国人的“小租界”。
美廬春秋
著名的美庐别墅位于长冲河东岸的最佳地段,业主原是英国人西伊·阿·兰诺兹勋爵。1934年,英国人温妮弗丽德·吉·巴莉女士将这栋别墅送给了宋美龄。
蒋介石是讲究风水的人,美庐别墅背靠大月山,坐北朝南。除去抗战8年,从1933年到1948年,蒋介石每年都上庐山避暑,国民政府的大部分公务也迁往庐山办理,庐山成了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和决策中心密室。
1937年,日本侵华的步伐步步紧逼。蒋介石、汪精卫等大批党政军要员来到庐山,经过商讨,蒋介石决定,以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介石的名义,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来庐山召开“谈话会”。谈话日期定于7月15日至8月15日,分三期进行。
7月15日上午,各界名流汇聚庐山。7月16日,“庐山谈话会”第一期在传习学舍楼上举行。会场布置得很别致,没设主席台,席位被精心安排成山字形,桌面铺着洁白的台布,每个座位前泡有一杯云雾茶,唯有蒋介石面前是清水一杯。会厅里悬挂着一对巨大垂幔,上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出席开幕式的共158人,除了各界名流外,还有国民党要人于右任、冯玉祥、李烈钧、戴传贤等人。蒋介石和汪精卫并肩而坐。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第一个站起来,慷慨陈言:“日寇猖狂,中国危在旦夕。身为军人,惟有以死相拼。战死疆场,死得其所……当今之时,惟有速速抗战,宁使人、地皆成灰烬,决不任敌寇从容践踏而过!”之后发言的还有胡适、左舜生、钱昌照等人。大家一致拥护精诚团结、一致抗日的方针,整个会场气氛热烈而慷慨。
7月17日,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发表了《抗战宣言》:“各位先生、女士,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们不能不应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说完,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1948年8月9日至8月18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美庐住了10天,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美庐居住。在别墅院内南面树林中一个天然裸露的巨石上,蒋介石题刻了“美庐”二字,意喻为这是美的房子、美的庐山。
毛泽东在庐山的二三事
美庐别墅是唯一一座国共两党最高领袖都住过的别墅。1959年6月29日上午,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走进了美庐。他一进庭园大门,便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说道:“蒋委员长,我来了!”毛泽东住进美庐别墅的第二天,听见庭园里有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服务员告诉他,是石匠在凿蒋介石手书的“美庐”二字。毛泽东忙叫秘书出去制止,说这都是历史了,不要去破坏它。“美庐”二字因此保留至今,尚能看出被凿的痕迹。
毛泽东有每到一地先看志书的阅读习惯,看过庐山图书馆送来的一套馆藏吴氏《庐山志》后,毛泽东写下了《七律·登庐山》。1961年,他又写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59年7月27日上午,应邀前来庐山的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走进美庐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他一眼看见书房的桌子上放着一根极精致的透雕象牙。这根1.2米长的整根象牙被镂空透雕成缠枝花卉形状,工艺极精巧。更令人叹绝的是枝网花隙之中,雕有形态各异的猴、虎、狮、鹿、鸟等动物及观音像,不仔细辨析,很难看得出。这根牙雕是1946年夏“国社党”党魁张君劢送给蒋介石的。胡志明惊讶地说,花枝间居然还有猴、虎嬉戏。毛泽东大笑着说道,你一眼就看到了猴、虎,我这个人身上,猴气有一半,虎气也有一半,都让你给看透了。
毛泽东在庐山拍摄的照片最多的是在含鄱口照的,有正面的,侧面的;有席石凳而坐的,有坐在藤椅上的;有以汉阳峰为前景的,也有以鄱阳湖为衬托的。毛泽东十分喜爱含鄱口,紧张工作之余,每每轻车简行奔赴含鄱口极目湖天。
中外人士的庐山情缘
庐山310号别墅曾经是诺贝尔文学奖主美籍女作家赛珍珠一家的旧居。赛珍珠童年时随着传教士的父亲从美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父亲从李德立手上购置了庐山上的一块清凉地,建造了一幢别墅。从此,她们一家“每年六月,当秧苗从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
若干年后,赛珍珠“带着庐山午间的凉风走上写作道路”,创作了处女作《也说中国》,后来又发表了代表作《大地》,讲述一个中国农民家庭的故事,成为美国当年最畅销的书。赛珍珠于1934年离开庐山。1938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人士弗朗西斯·哈顿就出生在庐山,她是享誉世界的古典钢琴演奏家,她的母亲死后就葬在庐山。她一家与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交情笃深。1972年中美建交后,周恩来总理便邀她来华演出,她带领中美建交后第一支来华演出的美国乐队,演奏了自己新谱的曲子《庐山组曲》,纪念她在庐山安息的母亲和对庐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