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依然呈现着诸多问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掌握新规律,有效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成长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虽然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及其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行为的现状,概括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
表现一:学校教学环境的文化污染
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随处可见的是“课桌文化”、“墙壁美术”、“短信文化”。细看这些被同学美其名曰的“文化”,相当部分都是一些下流、低俗、落后的言语。大学是人类的一块圣地,是陶冶情操、广博学识、明辨事理的地方,而不是发泄私愤、表达下流、泛滥低俗的领地。但是大学校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做着破坏校园环境、俗化校园文化的事情呢?为什么这些现象屡禁不止呢?为什么这些现象还能被搬到学生寝室津津乐道呢?学生们对清除垃圾文化的行动持何种态度?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表现二: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变异
课后教室的满地纸屑和脏物,食堂里随意扔掉的饭食。再有宿舍的卫生和打开水,一直是很多宿舍特别是男生宿舍的难题。于是回到宿舍满楼道挨个寝室找水喝,已然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人民网报道过:有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或母亲陪读,事事伺候;或雇佣保姆,全职服侍;或聘用钟点工,包揽一应琐事。部分大学生甚至雇佣自己的同学当保姆,承包寝室体力活,项目明码标价。为此,网上还争论了一段时间。这些大学生依赖性、懒惰性、享乐性思想和习惯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他们是“独生子女”一代,从小被娇惯溺爱,长大以后特别注重享受;当然现实社会的某些方面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不能、不愿意自理的人,一个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的人,无论他(她)有多大的能力和才华,他或她是一个健全的人,难道不是一个有生命缺憾的人?
表现三: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危机
“雷锋”曾经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在今天的校园里,也许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共同敬仰的崇高的精神偶像。是当今的社会缺乏榜样吗?事实是仅2004年,就有任长霞、牛玉儒、徐本禹、田世国等一批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在媒体亮相。一位大学生在网上所表达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我崇敬他们,也会向他们学习,但是我不会幻想成为他们。”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观念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体性,但是他们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与偶像无关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的生活中,以自我体验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生活观念实际上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很多大学生把实现个人的幸福与成功看得更为重要。他们的动力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主导思想就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
2005年底,根据监测机构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把“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拥有财富”、“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作为评价人生最大幸福的主要标准,而“为社会做贡献”“成名成家”等人生幸福标准没有受到大学生主流的推崇。那么又是什么占据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表现四:“两课”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分别对“两课”课程体系的评价、“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认为“两课”课程体系比较科学的比例仅为3.1%,较为科学的为50.8%,两项之和为53.9%,仅占半数略多。可见,近半数的高校领导认为“两课”课程体系是欠科学的,显然现有的课程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和改进。关于“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为“两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认为一般的占43.1%,认为不强的占到20%,后两项相加比例高达63.1%,另外,还有近10%的领导对“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表态,显然“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不乐观。调查表明,灌输式的方法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主要方法。53.1%的院校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互动式、研讨式和其它教学方式的只占23.1%。[1]“两课”在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主导作用,“两课”的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两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两课”的认可与接受度,直接关系到“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在座谈和访谈中,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两课”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在“两课”的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中也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确实加强“两课”的教育教学改进工作,使“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一)把握学生思想特点、现状与心理需要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和调整。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扬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通过问卷调查、私人谈心、学生干部了解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明白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害怕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知彼知心,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要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通过深入学生个别交流,召开小范围会议,甚至网上谈心的形式,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并且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具体的工作要求。高校要经常开展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对敏感时期、热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把握更加科学化,更加准确。
(二)提高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方面,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自我觉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的新思路、新方法。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变化和行为发展的规律,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要积极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工作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完善自身,努力做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提高实施教育针对性的能力;加强品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实干精神和显著的业绩去影响教育学生。善于总结,提高工作艺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没有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落实。适应新形势,建设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兼有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必须要建设好这三支队伍。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这三支队伍。要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要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给予表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同时,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订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在高等学校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
(四)加强针对性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变化形势面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研究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注重对针对性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将理论成果较快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不断提高,保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经常组织交流、总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注重对学生思想状况的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个别交流、与任课教师交流的多种形式,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理论成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注意选择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专题,针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组织理论界的专家进行研讨和攻关,进行理论创新。
我们的国家一贯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2004年10月15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研究并实践富有成效的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样,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全社会都必须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将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包金玲,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成长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虽然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挑战。
一、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及其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行为的现状,概括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
表现一:学校教学环境的文化污染
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随处可见的是“课桌文化”、“墙壁美术”、“短信文化”。细看这些被同学美其名曰的“文化”,相当部分都是一些下流、低俗、落后的言语。大学是人类的一块圣地,是陶冶情操、广博学识、明辨事理的地方,而不是发泄私愤、表达下流、泛滥低俗的领地。但是大学校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做着破坏校园环境、俗化校园文化的事情呢?为什么这些现象屡禁不止呢?为什么这些现象还能被搬到学生寝室津津乐道呢?学生们对清除垃圾文化的行动持何种态度?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
表现二:大学生生活行为的变异
课后教室的满地纸屑和脏物,食堂里随意扔掉的饭食。再有宿舍的卫生和打开水,一直是很多宿舍特别是男生宿舍的难题。于是回到宿舍满楼道挨个寝室找水喝,已然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人民网报道过:有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或母亲陪读,事事伺候;或雇佣保姆,全职服侍;或聘用钟点工,包揽一应琐事。部分大学生甚至雇佣自己的同学当保姆,承包寝室体力活,项目明码标价。为此,网上还争论了一段时间。这些大学生依赖性、懒惰性、享乐性思想和习惯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他们是“独生子女”一代,从小被娇惯溺爱,长大以后特别注重享受;当然现实社会的某些方面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不能、不愿意自理的人,一个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的人,无论他(她)有多大的能力和才华,他或她是一个健全的人,难道不是一个有生命缺憾的人?
表现三: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危机
“雷锋”曾经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在今天的校园里,也许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共同敬仰的崇高的精神偶像。是当今的社会缺乏榜样吗?事实是仅2004年,就有任长霞、牛玉儒、徐本禹、田世国等一批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在媒体亮相。一位大学生在网上所表达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我崇敬他们,也会向他们学习,但是我不会幻想成为他们。”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观念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体性,但是他们表达的其实是一个与偶像无关的精神世界。在现实的生活中,以自我体验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生活观念实际上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很多大学生把实现个人的幸福与成功看得更为重要。他们的动力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主导思想就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
2005年底,根据监测机构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把“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拥有财富”、“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作为评价人生最大幸福的主要标准,而“为社会做贡献”“成名成家”等人生幸福标准没有受到大学生主流的推崇。那么又是什么占据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表现四:“两课”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分别对“两课”课程体系的评价、“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认为“两课”课程体系比较科学的比例仅为3.1%,较为科学的为50.8%,两项之和为53.9%,仅占半数略多。可见,近半数的高校领导认为“两课”课程体系是欠科学的,显然现有的课程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和改进。关于“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为“两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的仅占6.2%,认为一般的占43.1%,认为不强的占到20%,后两项相加比例高达63.1%,另外,还有近10%的领导对“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表态,显然“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不乐观。调查表明,灌输式的方法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主要方法。53.1%的院校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互动式、研讨式和其它教学方式的只占23.1%。[1]“两课”在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主导作用,“两课”的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两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两课”的认可与接受度,直接关系到“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在座谈和访谈中,大部分高校领导认为,“两课”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在“两课”的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中也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确实加强“两课”的教育教学改进工作,使“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一)把握学生思想特点、现状与心理需要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和调整。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扬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通过问卷调查、私人谈心、学生干部了解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明白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害怕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知彼知心,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要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通过深入学生个别交流,召开小范围会议,甚至网上谈心的形式,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并且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具体的工作要求。高校要经常开展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对敏感时期、热点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研究,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把握更加科学化,更加准确。
(二)提高教育主体的自身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方面,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自我觉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出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的新思路、新方法。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变化和行为发展的规律,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要积极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工作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完善自身,努力做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提高实施教育针对性的能力;加强品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品德、实干精神和显著的业绩去影响教育学生。善于总结,提高工作艺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总结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没有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落实。适应新形势,建设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兼有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必须要建设好这三支队伍。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这三支队伍。要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要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给予表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崇高职业。同时,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订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在高等学校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工作格局。
(四)加强针对性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变化形势面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研究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注重对针对性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于将理论成果较快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不断提高,保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经常组织交流、总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注重对学生思想状况的研究,采取问卷调查、个别交流、与任课教师交流的多种形式,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理论成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注意选择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专题,针对具体问题和现象,组织理论界的专家进行研讨和攻关,进行理论创新。
我们的国家一贯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2004年10月15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探索、研究并实践富有成效的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样,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全社会都必须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将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包金玲,关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