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而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高校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职业指导对策。
关键词:就业难 高职院校 职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在90年代后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按理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内市场需求应该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但是这个推动力在进入90年代以后很快就枯竭了。于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表现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对一个大国来说是极其危险又是不正常的。美国作为“全球化”的倡导者,其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不过20%左右。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问题,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不再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居住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以及城市中的底层民众,他们的生活依然很艰难,他们的生活需要相对于现实的生产能力来说仍然是巨大的,但是这种需要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在他们收入低下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这种需要只是潜在的市场需求,而不是现实的。显然,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各阶层在收入水平上、财富占有上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密切相关的。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整个社会生产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怎么能不越来越困难呢?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三是下岗工作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来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结果长线更长,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职业指导对策
3.1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体系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员工素质是由知识、技能等智能因素和人格、 态度、情感、价值观、动机等非智能因素组成的多层结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应该与人力资源素质评估相结合,应该依据其胜任特征进行职业培训。一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各类职业者而言,有两类胜任特征是他们共同需要的:一类特征指有关个人主动性的优异特质,如成就动机、主动性、概括性思维;另一类特征指工作组织的特征,如影响他人、形成团体意识或群体领导。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外在的环境因素与内在的心理因素对大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明确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胜任特征。
3.2建立有效的职业辅导支持系统
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前,培养职业选择能力,促进个人职业选择过程的成熟度,从而做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决策。此外,職业辅导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消极的后果,比如焦虑、自卑等。职业辅导的内容不仅涉及对求职者进行面对面的职业相关内容的交谈,还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比如提供配套的就业心理辅导教材、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等。
3.3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权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高晶;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敏;高校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关键词:就业难 高职院校 职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经济发展的内需不足问题在90年代后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按理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应该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内市场需求应该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但是这个推动力在进入90年代以后很快就枯竭了。于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国际市场,表现在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这对一个大国来说是极其危险又是不正常的。美国作为“全球化”的倡导者,其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不过20%左右。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问题,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不再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居住在农村的广大农民以及城市中的底层民众,他们的生活依然很艰难,他们的生活需要相对于现实的生产能力来说仍然是巨大的,但是这种需要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在他们收入低下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这种需要只是潜在的市场需求,而不是现实的。显然,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各阶层在收入水平上、财富占有上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密切相关的。财富占有上的两极分化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整个社会生产相对萎缩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怎么能不越来越困难呢?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三是下岗工作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来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结果长线更长,结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毕业生分配市场导向的今天明显显露出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弱点。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职业指导对策
3.1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职业指导体系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员工素质是由知识、技能等智能因素和人格、 态度、情感、价值观、动机等非智能因素组成的多层结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应该与人力资源素质评估相结合,应该依据其胜任特征进行职业培训。一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各类职业者而言,有两类胜任特征是他们共同需要的:一类特征指有关个人主动性的优异特质,如成就动机、主动性、概括性思维;另一类特征指工作组织的特征,如影响他人、形成团体意识或群体领导。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外在的环境因素与内在的心理因素对大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明确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的胜任特征。
3.2建立有效的职业辅导支持系统
辅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初次择业前,培养职业选择能力,促进个人职业选择过程的成熟度,从而做出明智的受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决策。此外,職业辅导也可以预防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消极的后果,比如焦虑、自卑等。职业辅导的内容不仅涉及对求职者进行面对面的职业相关内容的交谈,还应该有更为广泛的含义,比如提供配套的就业心理辅导教材、评价系统和训练方法等。
3.3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同时,国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对各类毕业生招聘会予以引导、规范,改善招聘会的软硬件环境,提高招聘会质量。毕业生们呼唤针对市场细分的、小型的、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权利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与帮助,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进步,青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定能呈现新的可喜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2 高晶;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敏;高校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