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的逐步深化和通讯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全球产业分工出现了_一些新的特点,由此带来国际贸易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一种新的业态——供应链公司取代了传统的外贸公司实现转型,这些企业在没有一个工人或一间厂房的情况下,靠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年出口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贸易额,尽管总体规模和数量还较少,但这却是国际产业分工乃至全球化演进的新趋势。
传统的外贸公司,从资源配置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存在很多弊端。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跨国公司布局不断深化,在一些行业内产品内分工模式逐步成为主流,国际贸易流向越来越复杂,最终产品的上下游环节往往要在多个关境、多家企业间反复进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流和价值流在空间上的分离。
特别在电子信息等全球产品内分工较为明显的行业,产品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更新速度加快,不同主体要求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快速反应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愿望增强,客观上为一个单一市场主体提供增殖服务让出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同时,通讯技术手段的突破和物流运输等快速发展,也使得这一构想的现实性大大增强。一些传统的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始转型,并不断地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增值服务,逐步发展为新型的全球供应链公司。
供应链公司的基本运营模式特点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均不同程度拥有—定数量的供应链公司,其经营规模、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各不相同。按照主体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的供应链公司或部门,其主要目的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业务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商品和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产生的成本,以提高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美国的DELL、IBM电脑公司、沃尔玛公司等。另一种则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供应链企业,这些企业有的主要着眼于物流环节,有的重点是融资服务,有的优势在于品牌经营,更多的则是覆盖了除制造生产以外的全产业链,如香港的利丰集团、深圳的怡亚通等。此外,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商业模式,也可以进行相应分类。但归结起来,这些供应链企业在基本运营模式上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业务范围重点集中于产业链条的“非制造环节”,即微笑曲线的两端
例如香港利丰集团,虽然没有工厂和工人,但其客户网络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利丰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协调无数的工序、地区和企业,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和交货时间的严格要求,业务流程覆盖了2/3的产品价值链环节。
企业的核心资产主要是信息、人力、网络等“软要素”
供应链企业作为介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一种商业业态,在资产构成上具有独特性。与前者相比,他往往并不拥有庞大的厂房和机器设备,与后者相比池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从事细分的仓储、融资或运输等服务。他的核心资产,更多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本行业商业及人脉网络的整合、相关信息资源的占有和梳理、企业生产环节的管理优化等。
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如何更有效地整合优化现有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企业不直接参与生产,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尽可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则是通过利用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优化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贸易融资、检验验收、分类包装、报关清关、物流配送等专业化服务。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各环节之间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保障各环节在整体管理环境中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以加快整个供应链运作速度和资金流转。
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为服务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所收取的佣金,或者资源整合过程中带来的一些增值等
例如,有的企业通过创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平台,向客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收入;有的通过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取其中的利差和进出口结售汇汇差;有的则通过整合本行业内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实力,将其与自身的品牌资源、信息化管理资源和渠道资源相结合,扩大产品出口的价格提升空间,获取收益。
供应链公司兴起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新变化
供应链公司的兴起,看似微观,但见微知著,折射出全球产业分工以及全球化演进的一些新变化。与传统的线性为主的国际贸易流向相比,供应链公司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成为一种跨领域的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新型业态
供应链公司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许多是由传统的外贸公司转型而来,也有部分企业则是从制造业企业或物流企业蜕变而成,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跨越了纯粹贸易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界限。—方面,大部分供应链企业均从事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且贸易量很大;另—方面,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也涵盖了精益采购、物流仓储、库存管理、融资服务、报关代理、业务咨询等环节,具有频繁的服务跨境和境内往来。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货物贸易是服务贸易产生的基础,服务贸易则是联通货物贸易各个链条的“润滑剂”,这一点也与近年来全球贸易发展的实践相吻合。
改变了国际贸易涉及的市场主体间的内在联系
传统的线性国际贸易流向,在贸易链条上涉及多个相对独立、并行的单一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由于彼此的业务往来而产生经济联系。但供应链公司的兴起,使得相关主体间的关系转变为以一个中心企业(即供应链公司)为核心、多个市场主体成为其从属节点的辐射状业务结构。在实践中,一些供应链企业通过投资参股或签署临时互惠合同等方式,与其全球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结为临时协作伙伴,通过共用管理平台、资源信息共享等途径实现利益均沾。
从相互分离,顺序执行的线性结构转化为更加高效的网络结构
全球供应链企业运作的基础是全球网络,其从消费信息的收集、生产资料的采购到货物的生产制造、产品的配送销售等,均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完成的。以供应链企业为中心,以其合作伙伴为节点,以其全球销售、生产、配送等链条为纽带,国际贸易流向愈加接近于网状结构。在这种看似更加复杂和杂乱的网络背后,反映出整个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由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管理,事实上更加有序而高效,从而改变了以前各个环节各自为战、上下游链条利益难以协调的状况。
优化了国际贸易中的资源配置和分工合作
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后,中心企业可将其占有的大量资源都集中到实时l生供应链网络信息平台上,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而获取增值服务的收益。而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成员,由于资源共享和供应链伙伴关系,使得在产品设计更新更快、更接近市场的同时,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同时库存、物流、资金占用等也降至最低点,从中获取了经济收益。总体上,整个产业链条上的资源应用效率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带来了1+1>2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德国供应链管理 总费用大约占企业营业额的7%,而实行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利润率一般为未实行企业的两倍。
对经济全球化演进趋势的几点思考
供应链企业是微观领域的一种商业业态创新,他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产品内分工迅猛发展的潮流,利用日新月异的高效信息通讯技术搭建起来的网络资源平台,依托全球庞大的生产消费实体市场,找寻到了自身的生存模式。从各国实践看,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许多企业正在向业务纵深领域发展,行业运营模式也处于不断创新和整合之中。基于供应链企业的特殊性及其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变化,可以透视未来一个时期全球化演进的一些新趋势。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互动关系越来越明显,后者对一国参与全球化影响更加深远
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保持迅猛发展势头。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0-2010年,全球服务进出口额从2.87万亿美元增加到7.177;亿美元,增长了1.5倍;其中全球服务出口额(不包括政府服务)从2000年的1.44万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787Y4L美元高点。这一方面是由于服务业在全球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也是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的结果。目前,服务领域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约为五分之一。从未来一个时期看,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提升空间将更大,在各国产出和就业方面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与既往以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领域为主的结构特点不同,今后在其他商业服务(主要包括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等领域,将出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供应链企业恰恰是从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代表行业。在此背景下,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贸易领域,不仅成为各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取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实际利益多寡的集中表现。
需要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相应变革
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体系是建立在原产地规则基础上的,统计主体主要是以国度为边界,国际贸易分工和利润分配都是以国度为基础。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发展变化,这套体系已很难准确反映全球生产链的全部过程和在不同国家不同生产环节的增值的实际情况,也无法全面体现贸易对就业和收入方面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国际机构围绕苹果手机等典型产品开展了研究,均发现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和价值流向存在很大差异。而供应链企业的出现,更是基于全球产品内分工模式、涵盖全供应链的一种新现象,其本身就是对传统以国界为基础、以最终产品为对象的统计体系的冲击。此外,现行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也并不包括WTO《服务贸易总协定》(CATS)定义下的所有服务贸易,因此世界服务贸易的实际规模也往往被低估,许多新型的服务领域有待纳入统计范畴。针对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国际贸易统计必须做出适当调整,以更加全面、客观、中性地反映和监测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能力受到更多限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日趋增大,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跨国集团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投资、销售等活动场所遍布全球各地,实行全球经营战略,而且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空前巨大和严密的全球网络,把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都包罗在内。这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提高了经济效率,另—方面也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整体,客观经济规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客观上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试图缓解自身的失业和增长等难题,但事实上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而难以实现,甚至出现了许多“反全球化”声浪;新兴发展中国家则希望改变自身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的困境,转而寻求在产业链两端占据更多优势。政府的这些调控目标,与跨国公司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存在矛盾,调控经济的手段和途径也受到更大限制。总体上,未来一个时期国家竞争力的争夺,将更多地从最终产品转向人才、资本、技术和服务等要素领域,从追逐表观贸易额转向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实际受益程度,这对政府驾驭开放型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新启示
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面临提升发展层次的难得机遇
新加坡是一个成功范例,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依托自身高效灵活的物流、采购、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专业人力资源储备,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到90年代就已基本具备从研发到产品设计与生产、全球销售一条龙作业的整体商务开发能力。目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新加坡经历了简单的制造业投资、实施市场本地化、建立低成本运营基地三个阶段后,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运营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沿海一些大中型城市也已积累了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条件,应鼓励这些城市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离岸贸易,促进贸易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中心城市汇集,形成孕育供应链企业的土壤,加快发展成为辐射周边乃至世界的区域性贸易中心。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加快资源整合的有效模式
许多国内外企业实践均表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试图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做到精益求精不仅难以实现,且往往会因为耗时较长而丧失机遇。对我国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制造企业来说,自身往往无力开发品牌和渠道,借“供应链企业”这条船出海,不仅可以维持稳定的代工地位,更加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做强做精,而且会由于加入供应链条获得更多的客户配套机会、更低的运营成本、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不失为众多中小企业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应以跨产业链的开放视角将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转型统筹结合起来
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既高度分工又紧密融合的格局,正深刻改变着世界产业、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强,也给各国参与全球化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制造大国,本身就蕴含着庞大的服务市场需求,这是其他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应依托这些优势,将其与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数量庞大的中高端人才及储备等优势相结合,以深入参与服务业全球化作为切入点,加快吸引各种高端要素集聚,更好地发挥知识、技术密集型商业服务对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在不断向服务经济转型进程中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传统的外贸公司,从资源配置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来看,存在很多弊端。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跨国公司布局不断深化,在一些行业内产品内分工模式逐步成为主流,国际贸易流向越来越复杂,最终产品的上下游环节往往要在多个关境、多家企业间反复进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商品流和价值流在空间上的分离。
特别在电子信息等全球产品内分工较为明显的行业,产品技术和市场需求的更新速度加快,不同主体要求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快速反应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愿望增强,客观上为一个单一市场主体提供增殖服务让出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同时,通讯技术手段的突破和物流运输等快速发展,也使得这一构想的现实性大大增强。一些传统的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开始转型,并不断地通过业务模式创新提供新的增值服务,逐步发展为新型的全球供应链公司。
供应链公司的基本运营模式特点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均不同程度拥有—定数量的供应链公司,其经营规模、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各不相同。按照主体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的供应链公司或部门,其主要目的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业务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商品和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产生的成本,以提高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美国的DELL、IBM电脑公司、沃尔玛公司等。另一种则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供应链企业,这些企业有的主要着眼于物流环节,有的重点是融资服务,有的优势在于品牌经营,更多的则是覆盖了除制造生产以外的全产业链,如香港的利丰集团、深圳的怡亚通等。此外,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商业模式,也可以进行相应分类。但归结起来,这些供应链企业在基本运营模式上具有以下共性特点:
业务范围重点集中于产业链条的“非制造环节”,即微笑曲线的两端
例如香港利丰集团,虽然没有工厂和工人,但其客户网络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利丰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系统,协调无数的工序、地区和企业,满足客户对产品品质和交货时间的严格要求,业务流程覆盖了2/3的产品价值链环节。
企业的核心资产主要是信息、人力、网络等“软要素”
供应链企业作为介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一种商业业态,在资产构成上具有独特性。与前者相比,他往往并不拥有庞大的厂房和机器设备,与后者相比池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从事细分的仓储、融资或运输等服务。他的核心资产,更多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本行业商业及人脉网络的整合、相关信息资源的占有和梳理、企业生产环节的管理优化等。
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如何更有效地整合优化现有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企业不直接参与生产,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尽可能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则是通过利用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优化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贸易融资、检验验收、分类包装、报关清关、物流配送等专业化服务。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各环节之间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保障各环节在整体管理环境中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以加快整个供应链运作速度和资金流转。
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为服务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所收取的佣金,或者资源整合过程中带来的一些增值等
例如,有的企业通过创建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平台,向客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收入;有的通过为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取其中的利差和进出口结售汇汇差;有的则通过整合本行业内中小制造企业的生产实力,将其与自身的品牌资源、信息化管理资源和渠道资源相结合,扩大产品出口的价格提升空间,获取收益。
供应链公司兴起给国际贸易带来的新变化
供应链公司的兴起,看似微观,但见微知著,折射出全球产业分工以及全球化演进的一些新变化。与传统的线性为主的国际贸易流向相比,供应链公司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成为一种跨领域的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新型业态
供应链公司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许多是由传统的外贸公司转型而来,也有部分企业则是从制造业企业或物流企业蜕变而成,其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跨越了纯粹贸易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界限。—方面,大部分供应链企业均从事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且贸易量很大;另—方面,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也涵盖了精益采购、物流仓储、库存管理、融资服务、报关代理、业务咨询等环节,具有频繁的服务跨境和境内往来。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货物贸易是服务贸易产生的基础,服务贸易则是联通货物贸易各个链条的“润滑剂”,这一点也与近年来全球贸易发展的实践相吻合。
改变了国际贸易涉及的市场主体间的内在联系
传统的线性国际贸易流向,在贸易链条上涉及多个相对独立、并行的单一市场主体,相互之间由于彼此的业务往来而产生经济联系。但供应链公司的兴起,使得相关主体间的关系转变为以一个中心企业(即供应链公司)为核心、多个市场主体成为其从属节点的辐射状业务结构。在实践中,一些供应链企业通过投资参股或签署临时互惠合同等方式,与其全球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结为临时协作伙伴,通过共用管理平台、资源信息共享等途径实现利益均沾。
从相互分离,顺序执行的线性结构转化为更加高效的网络结构
全球供应链企业运作的基础是全球网络,其从消费信息的收集、生产资料的采购到货物的生产制造、产品的配送销售等,均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和完成的。以供应链企业为中心,以其合作伙伴为节点,以其全球销售、生产、配送等链条为纽带,国际贸易流向愈加接近于网状结构。在这种看似更加复杂和杂乱的网络背后,反映出整个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由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管理,事实上更加有序而高效,从而改变了以前各个环节各自为战、上下游链条利益难以协调的状况。
优化了国际贸易中的资源配置和分工合作
全球供应链形成之后,中心企业可将其占有的大量资源都集中到实时l生供应链网络信息平台上,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而获取增值服务的收益。而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成员,由于资源共享和供应链伙伴关系,使得在产品设计更新更快、更接近市场的同时,能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同时库存、物流、资金占用等也降至最低点,从中获取了经济收益。总体上,整个产业链条上的资源应用效率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带来了1+1>2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德国供应链管理 总费用大约占企业营业额的7%,而实行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利润率一般为未实行企业的两倍。
对经济全球化演进趋势的几点思考
供应链企业是微观领域的一种商业业态创新,他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产品内分工迅猛发展的潮流,利用日新月异的高效信息通讯技术搭建起来的网络资源平台,依托全球庞大的生产消费实体市场,找寻到了自身的生存模式。从各国实践看,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许多企业正在向业务纵深领域发展,行业运营模式也处于不断创新和整合之中。基于供应链企业的特殊性及其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变化,可以透视未来一个时期全球化演进的一些新趋势。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互动关系越来越明显,后者对一国参与全球化影响更加深远
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保持迅猛发展势头。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0-2010年,全球服务进出口额从2.87万亿美元增加到7.177;亿美元,增长了1.5倍;其中全球服务出口额(不包括政府服务)从2000年的1.44万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787Y4L美元高点。这一方面是由于服务业在全球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也是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的结果。目前,服务领域跨国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二,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约为五分之一。从未来一个时期看,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提升空间将更大,在各国产出和就业方面也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与既往以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领域为主的结构特点不同,今后在其他商业服务(主要包括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等领域,将出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供应链企业恰恰是从事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代表行业。在此背景下,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贸易领域,不仅成为各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取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将成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实际利益多寡的集中表现。
需要针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相应变革
现行的国际贸易统计体系是建立在原产地规则基础上的,统计主体主要是以国度为边界,国际贸易分工和利润分配都是以国度为基础。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发展变化,这套体系已很难准确反映全球生产链的全部过程和在不同国家不同生产环节的增值的实际情况,也无法全面体现贸易对就业和收入方面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国际机构围绕苹果手机等典型产品开展了研究,均发现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和价值流向存在很大差异。而供应链企业的出现,更是基于全球产品内分工模式、涵盖全供应链的一种新现象,其本身就是对传统以国界为基础、以最终产品为对象的统计体系的冲击。此外,现行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也并不包括WTO《服务贸易总协定》(CATS)定义下的所有服务贸易,因此世界服务贸易的实际规模也往往被低估,许多新型的服务领域有待纳入统计范畴。针对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国际贸易统计必须做出适当调整,以更加全面、客观、中性地反映和监测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政府调控本国经济的能力受到更多限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作用和影响日趋增大,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跨国集团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投资、销售等活动场所遍布全球各地,实行全球经营战略,而且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空前巨大和严密的全球网络,把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都包罗在内。这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提高了经济效率,另—方面也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整体,客观经济规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客观上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试图缓解自身的失业和增长等难题,但事实上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而难以实现,甚至出现了许多“反全球化”声浪;新兴发展中国家则希望改变自身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的困境,转而寻求在产业链两端占据更多优势。政府的这些调控目标,与跨国公司追求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存在矛盾,调控经济的手段和途径也受到更大限制。总体上,未来一个时期国家竞争力的争夺,将更多地从最终产品转向人才、资本、技术和服务等要素领域,从追逐表观贸易额转向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实际受益程度,这对政府驾驭开放型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新启示
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面临提升发展层次的难得机遇
新加坡是一个成功范例,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依托自身高效灵活的物流、采购、运输和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专业人力资源储备,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到90年代就已基本具备从研发到产品设计与生产、全球销售一条龙作业的整体商务开发能力。目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新加坡经历了简单的制造业投资、实施市场本地化、建立低成本运营基地三个阶段后,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运营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沿海一些大中型城市也已积累了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条件,应鼓励这些城市乘势而上,大力发展离岸贸易,促进贸易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中心城市汇集,形成孕育供应链企业的土壤,加快发展成为辐射周边乃至世界的区域性贸易中心。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加快资源整合的有效模式
许多国内外企业实践均表明,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试图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做到精益求精不仅难以实现,且往往会因为耗时较长而丧失机遇。对我国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制造企业来说,自身往往无力开发品牌和渠道,借“供应链企业”这条船出海,不仅可以维持稳定的代工地位,更加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做强做精,而且会由于加入供应链条获得更多的客户配套机会、更低的运营成本、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不失为众多中小企业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应以跨产业链的开放视角将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转型统筹结合起来
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既高度分工又紧密融合的格局,正深刻改变着世界产业、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强,也给各国参与全球化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制造大国,本身就蕴含着庞大的服务市场需求,这是其他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应依托这些优势,将其与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数量庞大的中高端人才及储备等优势相结合,以深入参与服务业全球化作为切入点,加快吸引各种高端要素集聚,更好地发挥知识、技术密集型商业服务对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在不断向服务经济转型进程中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