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媒介已经融入当代教育之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1-0029-02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媒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产生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活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1]。如“数的大小比较”,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单纯用一些数进行比较,既枯燥,他们又不容易掌握比较的方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辽阔的大海、美丽的沙滩,然后问:“同学们,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要带我们去海边捡贝壳,你们愿意去吗?”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这时播放喜羊羊和美羊羊捡贝壳的动画和它们的对话。美羊羊说:“我比你捡的贝壳多。”喜羊羊说:“不对,我比你捡得多。”在两人争吵不休时,教师适时引入:“同学们,怎样才能知道喜羊羊捡得多还是美羊羊捡得多呢?”这样就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新知“数”的探究上,学生在小组中热烈地讨论比较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将陌生的知识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记忆也深刻。
实践证明,活用教育媒体,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条件。尤其是声像结合,能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在美的视觉感受中轻松愉悦地学习新知、掌握新知。
2 活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复杂、抽象,小学生的思维又比较简单、具象,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使之成了他们学习中的“拦路虎”。这些“拦路虎”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参与性不强。而现代教育技术恰恰能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能够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也能变静为动,将动静结合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如“圆的认识”一课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如教师只凭借空洞的说理来让学生感受,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会深刻,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更不能在现实中去比较、观察方形或三角形车轮与圆形车轮在效果上的不同。针对这一空缺现象,设计课件:将大汽车装上方形车轮,将小汽车装上椭圆形车轮,还有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小汽车。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车辆与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车辆有什么不同,然后想象它们的行驶状态。在学生猜想之后,利用课件清晰地向学生演示这些车辆的行驶状态,学生在亲眼目睹中感受到车轮应该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车轮的圆心。这样的演示是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做到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既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生动而具体的情境会使课本中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思维的碰撞,从而大胆主动地提出猜想,进而会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与探究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课堂的高效。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圆面积的含义,课的开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在碧绿的草地上,一根木桩上拴着一头牛在吃草。让学生思考:这头牛最多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并没有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利用动画演示这头牛最多能吃到草的面积,学生在亲眼目睹中感受到圆面积的含义,从而激起对新知的探究欲望,主动融入新知的学习中来。
3 活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想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除了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教材中难以想象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展现于课堂,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利用课件展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向圆锥体容器中倒满水,再倒入圆柱体容器中,这样连续倒三次,正好倒满。学生直观地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就会印象深刻,记忆准确,从而非常容易地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构建了知识生成的情境,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认知能力也得到发展。
4 活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比较枯燥,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借助于教科书、教具、学具进行教学,这些单一的信息来源,由于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呈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弥补常规教学的缺陷,它能够将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借助于网络这一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枫叶、蜻蜓、蝴蝶、五角星、短裤,这些图画只是轴对称图形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教学只依靠这几幅图片,就容易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造成片面理解。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可以借助网络,从网上搜集一些图片,将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图片涵盖全面一些,然后把这些图片下载下来,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范围进行分类,按类制成若干网页,让学生自由浏览、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会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一个新的认识:原来轴对称图形不仅有上下或左右对称的,还有一些是经过旋转后相等的。学生在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中,自然地认识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另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超强特点——强大的存储功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将一些适合课堂需要的问题、习题、解题过程等事先存储在电脑中,待课堂需要时适时展示给学生,既省时又省力。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学校正在使用的电子白板,在数学课中应用更是便捷有效。在练习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或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冒险游戏、闯关游戏等,集资源与学习、探索、求知于一体,实现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数学;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1-0029-02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媒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产生刺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活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1]。如“数的大小比较”,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单纯用一些数进行比较,既枯燥,他们又不容易掌握比较的方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辽阔的大海、美丽的沙滩,然后问:“同学们,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要带我们去海边捡贝壳,你们愿意去吗?”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跃跃欲试。这时播放喜羊羊和美羊羊捡贝壳的动画和它们的对话。美羊羊说:“我比你捡的贝壳多。”喜羊羊说:“不对,我比你捡得多。”在两人争吵不休时,教师适时引入:“同学们,怎样才能知道喜羊羊捡得多还是美羊羊捡得多呢?”这样就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新知“数”的探究上,学生在小组中热烈地讨论比较的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将陌生的知识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记忆也深刻。
实践证明,活用教育媒体,能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条件。尤其是声像结合,能给学生美的视觉感受,犹如身临其境,使学生在美的视觉感受中轻松愉悦地学习新知、掌握新知。
2 活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复杂、抽象,小学生的思维又比较简单、具象,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使之成了他们学习中的“拦路虎”。这些“拦路虎”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参与性不强。而现代教育技术恰恰能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能够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也能变静为动,将动静结合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如“圆的认识”一课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如教师只凭借空洞的说理来让学生感受,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会深刻,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更不能在现实中去比较、观察方形或三角形车轮与圆形车轮在效果上的不同。针对这一空缺现象,设计课件:将大汽车装上方形车轮,将小汽车装上椭圆形车轮,还有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小汽车。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些车辆与平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车辆有什么不同,然后想象它们的行驶状态。在学生猜想之后,利用课件清晰地向学生演示这些车辆的行驶状态,学生在亲眼目睹中感受到车轮应该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车轮的圆心。这样的演示是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做到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既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生动而具体的情境会使课本中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思维的碰撞,从而大胆主动地提出猜想,进而会带着对问题的好奇与探究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达到课堂的高效。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圆面积的含义,课的开始用课件出示情境图:在碧绿的草地上,一根木桩上拴着一头牛在吃草。让学生思考:这头牛最多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并没有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利用动画演示这头牛最多能吃到草的面积,学生在亲眼目睹中感受到圆面积的含义,从而激起对新知的探究欲望,主动融入新知的学习中来。
3 活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想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除了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将教材中难以想象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展现于课堂,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利用课件展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向圆锥体容器中倒满水,再倒入圆柱体容器中,这样连续倒三次,正好倒满。学生直观地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就会印象深刻,记忆准确,从而非常容易地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构建了知识生成的情境,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认知能力也得到发展。
4 活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比较枯燥,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借助于教科书、教具、学具进行教学,这些单一的信息来源,由于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呈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够弥补常规教学的缺陷,它能够将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够借助于网络这一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枫叶、蜻蜓、蝴蝶、五角星、短裤,这些图画只是轴对称图形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教学只依靠这几幅图片,就容易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造成片面理解。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可以借助网络,从网上搜集一些图片,将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等图片涵盖全面一些,然后把这些图片下载下来,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范围进行分类,按类制成若干网页,让学生自由浏览、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就会对轴对称图形产生一个新的认识:原来轴对称图形不仅有上下或左右对称的,还有一些是经过旋转后相等的。学生在对大量轴对称图形的观察和分析中,自然地认识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另外,信息技术还有一个超强特点——强大的存储功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将一些适合课堂需要的问题、习题、解题过程等事先存储在电脑中,待课堂需要时适时展示给学生,既省时又省力。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学校正在使用的电子白板,在数学课中应用更是便捷有效。在练习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或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冒险游戏、闯关游戏等,集资源与学习、探索、求知于一体,实现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