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压迫脊髓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CSM)与脊髓急性损伤在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中医药治疗退行性CSM有着独特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但脊髓慢性压迫相关的治疗机制研究较少。目的研究益肾养髓方对脊髓慢性压迫大鼠脊髓(C5~7)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及NGF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益肾养髓方促进
【机 构】
:
1.100102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100102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100102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100102 北京市,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骨关节退行性改变压迫脊髓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CSM)与脊髓急性损伤在病理特点及治疗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中医药治疗退行性CSM有着独特优势,临床应用广泛,但脊髓慢性压迫相关的治疗机制研究较少。
目的研究益肾养髓方对脊髓慢性压迫大鼠脊髓(C5~7)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及NGF的蛋白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益肾养髓方促进CSM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2019年1月选取SPF级雌性SD大鼠96只,其中72只大鼠采用吸水膨胀材料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提供)压迫脊髓的方法进行造模,余24只大鼠假手术(假手术组)。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24)、中药高浓度组(n=16)、中药中浓度组(n=16)、中药低浓度组(n=16)。中药灌胃的各组按照对应浓度进行灌胃(大鼠灌胃给药剂量采用体表面积系数换算系数6.3计算,高浓度为16.74 g·kg-1·d-1、中浓度为8.37 g·kg-1·d-1、低浓度为4.19 g·kg-1·d-1),药液浓缩后以1 ml/100 g体积灌胃给药,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灌服等量(1 ml/100 g)0.9%氯化钠注射液,1次/d。分别于术后2、4、6、8、10周时,评价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指数评分(BBB评分);术后2、6、10周时,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的尼氏体分布,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大鼠脊髓营养因子NGF、NT3、GDNF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分析NGF脊髓前角区蛋白表达及分布情况。
结果(1)术后2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4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6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术后8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术后10周,假手术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中药高浓度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BBB评分低于中药高、中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BBB评分高于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2)术后2周,假手术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正常,可见大量虎斑状尼氏体,丰富饱满;模型组脊髓前角神经元细小,形态为圆形,分布稀疏,胞内尼氏体溶解减少甚至消失;在术后6、10周时,中药高、中浓度组神经元虽有一定程度损伤,但细胞形态丰满、可见细胞内虎斑状尼氏体;中药低浓度组可见少量空泡,神经元细胞分布略稀疏,单个细胞内尼氏体数目比中药高、中浓度组含量少。术后2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P<0.05)。术后6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中药中浓度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少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中药低浓度组(P<0.05)。术后10周,假手术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多于模型组、中药低浓度组(P<0.05),模型组正常神经元数目少于中药高浓度组(P<0.05)。(3)术后6周,中药高浓度组NG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低浓度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NT3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浓度组GDNF mRNA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中药中、低浓度组(P<0.05)。(4)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中脊髓前角的神经元细胞NGF染色程度较浅,分布稀疏,中药高、中浓度组大鼠的脊髓前角神经元NGF染色较明显,细胞形态完整。术后6周,中药高浓度组NGF平均积分光密度值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5)。
结论益肾养髓方可能通过增加脊髓中NGF、NT3、GDNF的mRNA表达水平,改善CSM大鼠的四肢运动功能,保护脊髓前角中正常运动神经元,从而达到促进神经修复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临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予以布地奈德混悬液、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对其各项肺功能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9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及血液相关指标
目的 研究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依据患者腹膜后的淋巴结切除情况分为参照组(淋巴结未切除)和研究组(淋巴结切除),每组100例.两组患者术后给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化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3.46±0.77)h长于参照组的(2.46±0.55)h,术中出血量(246.53±94.58)ml多于参照组的(1
背景川崎病(KD)是一种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目前,KD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显著影响成年后个体远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目的从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和地域差异三方面探讨KD在甘肃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西部地区KD的管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
目的 对比免疫抑制剂不同用法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效果.方法 60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口服常规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药的基础上接受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间隔期接受地塞米松、环磷酰胺甲状腺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体积、突眼程度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突眼、畏光、视力模糊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甲状腺体积、突眼程度均小于本组治疗前,
目的 分析联合检测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和癌胚抗原(CEA)在宫颈癌诊断与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0例确诊宫颈癌患者作为宫颈癌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检测并对比两组受试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对病理类型的阳性检出情况以及对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检出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的SCC、TSGF、CEA水平分别为(7.13±1.35)ng/ml、(81.35±15.73)U/ml、(33.12±5.62)
目的 探讨术后局部复发肾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二次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术后局部复发肾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复发情况及复发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和二次治疗效果.结果 30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其中肾部分切除151例,根治性肾切除149例;随访17~24个月,平均随访(20.45±1.19)个月;复发24例,复发率为8%;复发时间11~18个月,平均复发时间(15.21±1.41)个月.24例复发患者中,男性、透明细胞癌、原发灶TNM分期PN1M0的占比均较高.24例复发患
目的 探究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源性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PCI,于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一般资料行单因素分析,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白蛋白水平与PCI术后心源性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中500例患者PCI术后均持续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未出现失访患者.随访期间,共有35例患者心源性死亡,死亡率为7.00%,将其归为心源
目的 探索三维超声血流参数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取40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均实施三维超声检查,记录血流参数指标,并分析两组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灶病理学预后指标表达情况.比较两组超声常规特征指标、病灶病理学预后指标表达情况及三维超声血流分级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病灶形态规则占比、内膜回声低占比、增强强度低占比、增强均度均匀占比分别为47.50%、55.00%、85.00%、80.00%,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17.50%、65.00%
目的 探讨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给予机械碎栓联合导管内药物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为机械碎栓+导管内药物溶栓,对照组患者为传统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比较两组疗效、临床指标、静息疼痛评分、缺血性溃疡面积.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溶栓时间(7.39±3.05)min短于对照组的(16.59±7.25)min,尿激酶药物用量(35.06±7.59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效果.方法 68例DLBCL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CHOP化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预后生存情况及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6.47%、64.71%,均高于对照组的52.94%、3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29%,高于对照组的64.71%,差异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