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热,促发因素就是阿里的余额宝,通过支付宝支付工具,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基金瞬间炒热。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还是有必要稍稍理上一理。
P2P投资之类的项目,风险非常大。已经传出有类似平台的老板卷款走路的消息。这个和几年前所谓地下钱庄有类似之处,风险甚至超过地下钱庄,后者好歹还有些所谓私人交情,略略知道点底细。在中国目前的土壤下,这个方向委实比较艰难。
众筹这一脉,在国外偏向于投资(其实和人人贷之类差不多),但在中国,毕竟有所谓“非法募集资金罪”这样的重罪,中国的众筹大部分属于所谓“预售”模式。预售模式的参与者是消费者,不是投资者,与项目本身没有什么股权关系,也谈不上投资回报不回报。有一种说法是众筹就是团购,有那么三分道理。既然是预售,其实质的确和金融非常远。
最火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产品,BAT三家巨头都有涉猎,动辄年化利率七八个点。这个属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说句实在话,图的就是一个购买方便,要说回报如何丰厚,那是谈不上的。我的看法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销售,目标消费者还是低端用户。有个6位数闲钱的,可以去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有个7位数闲钱的,那就和银行谈协议存款好了。
金融行当,其实是不太讲什么“长尾效应”的,金融业的核心法则就是有钱才能赚钱。我的一个学生加入瑞银做私人理财,成为其客户的门槛就是数百万瑞士法郎起。长尾效应为什么玩不起来呢?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大比例的财富捏在小比例的人手里。中国的基尼系数很高,普通老百姓人数再多,凑一起的钱,顶不上那些为数相对少的富豪们。而他们才是金融业真正看重的人群。
近日传出新闻,说国金证券和腾讯合作,要联手打造网络券商云云。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合作说到底是经纪业务领域的,夹杂着一些所谓理财产品兜售。我在2002~2004年从事过证券经纪业务,所谓零佣金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不算什么噱头。证券市场开户销户还是要本人当面办理,很难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这起合作能吸引到多少新开户,并不好讲。券商经纪业务,除了开户这一环,网络化程度10年前就已经很高,今天还要再进一步网络化,空间非常有限。
互联网金融销售,本质是让用户更加方便的触达,这件事的确有其意义所在,但要说撼动整个银行业,未免放话过早。我视野中真正具有潜质的是类似阿里小贷的业务。这个业务利用自己的淘宝天猫平台,巧妙地解决了并无多少资产可抵押的贷款者的信用程度问题,以及利用它们平时的流水,控制住坏账风险。银行三大业务:存贷汇,阿里小贷找到了贷这个环节的些许突破口。但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目前阿里小贷本身规模并不庞大,但它的商业逻辑是正确的。而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没互联网(淘宝天猫),这个业务根本玩不转。再往下,利用互联网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不是可为?趋势上是可能的,但在两三年内怕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之大,2008年由次贷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各国都非常小心。特别是在中国,很难在短时期形成什么气候。
P2P投资之类的项目,风险非常大。已经传出有类似平台的老板卷款走路的消息。这个和几年前所谓地下钱庄有类似之处,风险甚至超过地下钱庄,后者好歹还有些所谓私人交情,略略知道点底细。在中国目前的土壤下,这个方向委实比较艰难。
众筹这一脉,在国外偏向于投资(其实和人人贷之类差不多),但在中国,毕竟有所谓“非法募集资金罪”这样的重罪,中国的众筹大部分属于所谓“预售”模式。预售模式的参与者是消费者,不是投资者,与项目本身没有什么股权关系,也谈不上投资回报不回报。有一种说法是众筹就是团购,有那么三分道理。既然是预售,其实质的确和金融非常远。
最火的就是互联网理财产品,BAT三家巨头都有涉猎,动辄年化利率七八个点。这个属于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说句实在话,图的就是一个购买方便,要说回报如何丰厚,那是谈不上的。我的看法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销售,目标消费者还是低端用户。有个6位数闲钱的,可以去购买人民币理财产品,有个7位数闲钱的,那就和银行谈协议存款好了。
金融行当,其实是不太讲什么“长尾效应”的,金融业的核心法则就是有钱才能赚钱。我的一个学生加入瑞银做私人理财,成为其客户的门槛就是数百万瑞士法郎起。长尾效应为什么玩不起来呢?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就是:大比例的财富捏在小比例的人手里。中国的基尼系数很高,普通老百姓人数再多,凑一起的钱,顶不上那些为数相对少的富豪们。而他们才是金融业真正看重的人群。
近日传出新闻,说国金证券和腾讯合作,要联手打造网络券商云云。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合作说到底是经纪业务领域的,夹杂着一些所谓理财产品兜售。我在2002~2004年从事过证券经纪业务,所谓零佣金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不算什么噱头。证券市场开户销户还是要本人当面办理,很难通过互联网远程操作,这起合作能吸引到多少新开户,并不好讲。券商经纪业务,除了开户这一环,网络化程度10年前就已经很高,今天还要再进一步网络化,空间非常有限。
互联网金融销售,本质是让用户更加方便的触达,这件事的确有其意义所在,但要说撼动整个银行业,未免放话过早。我视野中真正具有潜质的是类似阿里小贷的业务。这个业务利用自己的淘宝天猫平台,巧妙地解决了并无多少资产可抵押的贷款者的信用程度问题,以及利用它们平时的流水,控制住坏账风险。银行三大业务:存贷汇,阿里小贷找到了贷这个环节的些许突破口。但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目前阿里小贷本身规模并不庞大,但它的商业逻辑是正确的。而且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没互联网(淘宝天猫),这个业务根本玩不转。再往下,利用互联网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是不是可为?趋势上是可能的,但在两三年内怕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之大,2008年由次贷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各国都非常小心。特别是在中国,很难在短时期形成什么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