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no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教师为尊重课堂生成,而摒弃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的教学行为,直接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续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而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经历及思维发展。实践中,我们尝试“教师甄别学生已知真伪”“廷迟评价”“适时泼冷水引发思维冲突”“创设矛盾生成情景激活思维”等策略,旨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把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促发学习动力。这些实践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护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过程性学习。
  【关键词】已知;未知;学习兴趣;思维活动
  
  从“已知”引向“未知”,并非笔误。此“已知”指学习中学生的一种先觉状态。往往倾向对结果的偶得,而让学生自认为“已知”的心理状态。此“未知”,并非完全指“一无所知”“空洞”。而是指新知的问题,指学习过程中渴求探索的心理状态。
  数学课要追求“已知”——知识性目标,要关注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创设。但万不可被学生“没有经历的结果”的获得迷惑。教师为了所谓的民主、生成而抛下必要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去探索“为什么”。相反,在学生有“没有经历的结果”(表面已知)时,更应加强引导。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引向“未知”。而激发学生追求过程的需求,最终促成学生理解、掌握、应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
  
  一、肯定态度。延缓肯定“新知”
  
  学生不管是自学而“知”,还是听他人讲解而“知”,当学生课上摆出新知后,老师要及时肯定,但这时肯定要倾向对学生这种学习精神、学习态度的肯定,要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这是新课标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义之一。但对学生所述“观点”(新知)的肯定要缓一步,另择时机。教师对学生的陈述的知识点暂不肯定,这种“推迟”就会给学生一种信息:我的说法对不对、可能有漏洞。学生自然还会继续关注知识点本身的内容。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
  1 等待_让全部同学充分呈现不同认知
  当学生发现老师没有肯定自己的看法时,必然会留心听不同的看法。并进行内心的对比。这种等待,其实是让学生有更深层的再思考过程。此时,建议老师常用“还有不同想法吗”“先听其他同学的不同看法”“继续展示出每个不同的思路”等引导语。
  2 质疑——促使学生重审新知
  “书上看到的”学生呈现出来后,当然是带着一种百分百的自信,虽然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这时,质疑能引导学生反省、重恿。建议此时老师常说:“哦,是这样吗?我不明白。”“其他同学赞同吗?”“你认为你的想法还有漏洞吗?”
  
  二、巧泼冷水。引向暂时“迷惑”
  
  当学生向全班大声宣布书上的方法时,是充满激情的。这时。在遵循鼓励原则基础上,教师要会给学生及时泼“冷水”,让学生冷静下来,经历“已知一未知”的过程。
  案例一《小数乘法》(第一课时)
  情景:钢笔8.6元/支,铅笔0.2元/支,橡皮0.7元/块。
  问:买了3支钢笔,老师要付几元钱?列式:8.6x3。
  生1:我是86乘以3得258,再变成25.8。
  师:(看来,还有部分学生坚信竖式法)说说为什么要点一位小数?
  生1:因为8.6是一位小数。
  师:是吗。因是一位小数,积也是一位小数?你有根据吗?
  生:根据没有。但书上说可以这样算。为什么?到底怎么回事?(学生在自言自语中坐下了)
  师:其他同学知道为什么这种先按整数乘,再点小数点的方法。答案与其他方法一样?看来,这种竖式法还有一定道理。今天我们研究不了了,请大家课后想想办法。(课到此结束)
  教学中。学生很快展示他们的“已知”——竖式法。我知道此时学生大多数并不知道移动小数点的道理,当然也不算真正理解竖式法算理。怎么办?有三条路:第一是肯定学生已学会竖式法。并小范围推广;第二是默许,并提示我们后面要学习;第三是泼冷水,让学生发现竖式法的道理讲不清。这方法好像有问题。我选择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一、二两种选择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会认定竖式法就这样,我们已经会了。那么试想,后续学习中学生能有积极性吗?那只能是机械训练了。而“泼冷水”。看似一堂完不成任务的课,却恰是一堂让学生产生期望,有后续学习动力的课。后续学习将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实体需求的。当然,课堂就呈现出学生从“已知一未知”的特殊状态。
  
  三、揭示漏洞。促发再学兴趣
  
  当学生发现用“已知”解决问题时有明显局限,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能恰当的设置学习情景,在活动中产生矛盾,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突破已知,而寻求破解未知问题,产生课堂后续学习动力。
  案例二《三角形三边关系》
  师:同学们,三角形有几条边?(三条)对,如果要围一个三角形。你要用几条边?
  出示三条可固定的硬纸条(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
  师:请同学们根据纸条头尾相叠要求,快速围一个三角形。
  生1:(很自信跑上黑板)摆出两边后,第三条怎么摆也不够。
  生2:(也很自信)老师把××移一移,我来。(结果,摆弄半天后也不行)
  师:其他同学说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来试试。
  生3:尝试了一下!哎,不行。老师,这两条边合起来都比长边短。围不成三角形的。(很惊讶地说)
  师:看来。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不是随便选的,长度该有什么要求?(引入探索新知的阶段)
  之前学生十分坚信三条边就能围成三角形,对这种已知是自信不疑的。但在实践中,几名同学连续败阵之后,在最后一名同学的惊讶声中。大家被惊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是有要求的。也就引发了学生对三边长度关系这个未知探求的欲望。此案例说明,在一堂课中,也要尽可能给学生创设“已知一未知”的体验场。这种“场”就是一定的学习情景,秘藏矛盾的情景。
  当然。如何合理把握学生的“已知”状态,择用更合适的教学引导方式,要因学而定、因生而宜。关键一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先觉状态。并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激活寻找“为什么”的需要。即要善于把学生从“已知”引向“未知”。才能保证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积极且必要的数学思维体验。
其他文献
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末掀起的一场最为壮观、最为激进的文化批判和反思运动,为新课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课改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为当代中国数学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教育理论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后现代主义认同的是差异性、相对性、不确定性,以复杂、混沌等为特征,后现代主义下的数学教学无模式化是对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上形而上学的分析,不是对模式的否定,更不是取消模式
怎样才算良好的课堂引入呢?笔者认为良好的课堂引入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性,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还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探究,形成一定的合作交流,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已成功地举办了21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此项活动在宣传贯彻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展示大学出版社出版成果,推动大学出版社图书销售,交流研讨图书出版发
高中阶段,数形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常可使问题峰回路转,突破数理逻辑的限制,但是学生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找不到切入点,本文着重研究了一些常见的构造图形解题。    一、构造解几模型解题    解析几何模型,主要有两点间的距离、點与线的距离、斜率、圆锥曲线等,立体几何模型主要有长方体、四面体等。
[摘要]本文通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把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拓展学生思路,从而培养、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兴趣;自信心;好奇心;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创造活动中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人们产生了科技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活动。只有在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教育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个
《中學生数学》2003年第12期(上)刊登的刘冬辉同学《在圆内解释三角公式》一文“利用圆的特点,不难解释三角公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利用实验室营养液水培法,研究了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5个大白菜品种苗期生长和吸收积累镉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各品种地上部鲜重均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50μmol/LCdC
对魔芋脱毒微球茎及根状茎的萌芽出苗特性、地上部性状、地下部性状、发病率及产量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原种、原种球茎较小,播种后会因土壤干燥严重影响萌芽出苗。脱毒
本研究在对萱草杂交种子萌发规律观察的基础上,以2种萱草杂交种子为材料,进行了4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实验,以期获得关于萱草萌发和休眠的内在科学价值,并能在萱草育种
采用洗涤离心法和PDA培养基法对14个西瓜砧木主栽品种进行了种传真菌检测。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镰刀菌(Fusarium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曲霉属(Asp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