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立中(莱罗伊•焦),这位四次遨游太空的美籍华裔航天员,虽然生长在美国,但对中国却怀有深厚的感情。早在1988年,他和父亲一道应邀回到中国,在北京和长沙进行讲学活动。1994年7月焦立中把一面五星红旗带上太空,返回地面后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我非常自豪地带它经历了一次太空飞行,我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航宇局的航天员向中国人民表示敬意。” 2003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升空并安全返回,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每位炎黄子孙都应为此感到骄傲。”2005年2月,焦立中在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到了中国长城的照片,而且还把从太空拍到的一张北京照片赠送给中国记者,并深情地介绍了他在太空欢度春节的情景。
他为实现航天梦想努力
焦立中1960年8月28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出生。他的父母都是山东省青岛人,父亲焦祖韬、母亲朱青筠,二次大战期间在台湾省台南中学毕业后相伴赴美就读于罗德岛大学,后定居美国。焦立中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三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童年在旧金山附近的丹维尔市的小学读书,对太空飞行很感兴趣,喜欢看有关太空飞行的电视节目和小说。特别是在8岁那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上月球,使他萌生了当航天员的梦想。上中学后,他喜好动手制作飞机、火箭模型,憧憬到太空探索漫游。
焦立中18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伯克莱分校,在化学专业毕业。后来又到圣巴巴拉分校深造,1985年获硕士学位,两年后又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87年进入美国航宇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参加航天复合材料的研制工作,同时还拥有了600小时的飞行驾驶经历。1988年他向美国航宇局提出参加航天飞行的申请。1989年1月通过面试和体能、心理测验,从 2500名候选人中被录取为23名航天员之一。1990年进入航宇局接受宇航训练,并准备自己的太空实验研究项目,在太空电子系统实验室从事管理航天飞机的电子计算机软件工作。焦立中认为,如果你有梦想,就为之努力,无论年龄,最重要的是保持它。他后来说:“航天员的生活充满成就感,也很浪漫,但与此同时,也要承受与常人不同的压力。航天员需要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缺一不可。”最后在34岁时实现了他进
入太空遨游的理想。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华人
1994年7月8日,焦立中作为一名飞行任务专家,同6名航天员一起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他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试验设备的顺利操作,负责第二号微重力实验室的研究计划,其中一项实验是第一位华裔航天员王赣骏关于零重力下液滴动力学研究的继续课题。参加这次太空飞行的还有日本的第一位女航天员向井千秋。他们与另5名美国航天员分成两组,完成了由13个国家的 200多名科学家提供的82项太空实验计划。当焦立中等7人载誉返回地面,已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绕地球飞行236圈,行程990万千米,创下了太空飞行 14昼夜17小时55分钟的新纪录。他在回忆自己第一次参加太空飞行的有趣生活时兴奋地说:“那里与地球上的环境完全不同,没有重力,所有东西都可以四处飘浮。我很喜欢那种失重的感觉,非常有趣,只要轻点一下脚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 ‘飞’到想去的地方。”
1996年1月11日,焦立中与达菲等5名航天员一起,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再度上天飞行。在这次太空飞行中,为完成任务的需要,他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成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华裔航天员。第一次在1月15日,焦立中与航天员巴利一起,飘出航天飞机座舱,站到15米长的机械臂顶端的脚蹬上,展开一个长5.3米、重113千克的铝制支架,将它横跨在航天飞机敞开的货舱上,然后把一根6米长的电缆搭到支架上。他们还试验了便携式工作台,这个工作台是为未来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寻找材料和工具。这次太空作业为将来在轨道上建造国际空间站积累了经验,共用了6小时9分钟。第二次在1月17日,焦立中与航天员斯科特结伴,再次进入开放的宇宙空间作业。他身穿新型航天服,系上新制保险带,飞出航天飞机座舱,在茫茫太空试验了用于存放太空电子设备的工具箱,为未来建造国际空间站确定技术方案。这次太空行走超过6个半小时。1月20日,焦立中结束了这次8天22小时1分钟的太空飞行。
2000年10月11日,焦立中参加美国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他再与达菲指令长率领的5名航天员一起,乘发现号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建设空间站的任务。他和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美国女航天员梅尔罗一起到站外构筑支架,布设电缆,安装直流变压器,模拟在外空作业中受伤抢救,为下次到国际空间站长期居住的首批航天员创造条件。发现号航天飞机原定10月22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返回,但由于肯尼迪航天中心上空的强风活动,着陆时间一再推迟,在太空滞留两天后,于10月24日改在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顺利降落,焦立中圆满完成了这次13天的太空之行。
第一位美籍华裔指令长
2004年10月14日,焦立中开始他的第四次太空飞行。美国航天飞机因哥伦比亚号太空解体后尚未恢复飞行,焦立中改乘俄罗斯的联盟TMA-5号飞船飞赴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这次他担任第10宇航组指令长,乘员是俄罗斯航天员沙里波夫和沙尔金,其中沙尔金在完成10天的科学考察后,于10月24日同已在国际空间站上居留了188天的第9宇航组的俄、美两名航天员帕达尔卡和芬克一起乘联盟TMA-4号飞船返回地面,而焦立中和沙里波夫则接替第9宇航组继续留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
此外,由于美国哥伦比亚号失事后,俄罗斯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的补给有限,2004年底,国际空间站上出现了食品短缺的困难。焦立中和沙里波夫不得不实行食量配额,每天食用的肉类、土豆和蔬菜减半,而且常用糖果补充能量。为此焦立中在接受地面记者采访时带有玩笑地戏说:“我们两人都掉了几磅肉,但我想我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许多人可能会因为掉了5磅或者10磅肉而感到高兴,那是减肥啊!但这不是我们两个人或其他所有的人愿意看到的事情。在整个食品短缺期间,我们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沙里波夫和我相互勉励共渡难关。”他们节食了半个月,直到2004年12月24日俄罗斯进步M-51号货运飞船发射上天给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约2.5吨补给物品,包括急需的食品和水,才解决了他们“粮荒”的问题。但对已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了两个月的航天员来说,最令焦立中兴奋的还是亲人送来的圣诞贺卡、相片、邮件和新年礼物。
在这次长期太空飞行中,焦立中完成了两次太空行走。2005年1月26日,焦立中第一次穿上俄制奥兰-M航天服,打开空间站对接舱门,飘浮到敞开的太空,不禁对久违的太空喊到:“你好,太空!我的老朋友!”他和沙里波夫首先飘到星辰号服务舱,在舱外安装了一个德国制造的50厘米长的机械臂,准备在空间站外部进行一些危险、繁重的安装和维修,以减轻航天员的部分工作负担;还检查了空间站氧气发生器使用的排气通风口、空气净化器和粒子污染过滤器。然后,他们又返回到码头号对接舱外,安装了3个盛放各种菌类试验用的盒子,还安装了一个俄罗斯的 “生物风险”装置,以测试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简单有机生物的影响。这次太空行走用了近5个半小时。
2005年3月28日,焦立中走出空间站的码头号对接舱开始第二次太空行走。他和沙里波夫在空间站外安装了3根无线天线和1个卫星定位天线装置,还向太空投放了俄罗斯制造的一颗5千克重的“南诺萨特”试验性微型卫星,它将在太空运行100天左右。此外,他们还对前一个宇航组的航天员在太空安装好的欧洲ATV飞船对接瞄准标靶进行了拍摄检查。这次太空行走原计划持续5小时47分钟,实际上只用了4小时30分钟就完成了任务。在这次飞行中,最难得的是焦立中拍摄到中国长城、北京和老家山东半岛比较清晰的照片。中国长城的照片上能显示出长城的走向以及周边两条轮廓比较明晰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北京照片上可从一层薄雾中看出城市的清晰轮廓;他在山东半岛的照片上能指出他父母出生的青岛等地方。在2005年春节前,焦立中还在太空制作了一盘录像带,2月7日传到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的春节招待会上播放,向全球华人祝贺春节快乐。
2005年4月15日由俄、美两名航天员组成的第11宇航组和意大利一名航天员乘联盟TMA-6号飞船发射升空,飞赴国际空间站接替第10宇航组的工作。焦立中和沙里波夫向到站的克里卡廖夫和菲利普斯交接完毕后,与意大利航天员维托里一起,于4月25日乘联盟TMA-5号飞船返航,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尔卡雷克市以北89 千米处平安着陆。焦立中在国际空间站上停留了192天19小时2分钟,进行了两次太空行走,迎接了两艘进步M号货运飞船,共开展了60多项科学实验,完成了全部太空考察任务。
焦立中的太空情结挥之不去。他这次从太空归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说:“在太空俯视地球时,发现自己从来不知道地球如此美丽。我们的地球无时无刻都在经历战争,一些人还在忍饥挨饿,一些人正在慢慢死去,但在太空中,这一切都不会看到。它令我不禁思索生活的意义,什么是最重要的。这种经历令我看待事物时开阔了许多,不再为一些琐事烦恼。”当记者问焦立中最想去的地方时,他深情地说:“月球或是火星。我可能上不去了,但他们依然是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