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致异常心理的因素很多,性别是其中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女性异常心理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如在美国,患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35;患神经症(如失眠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69;患心身失调(如心因性胃溃疡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68;患暂时性精神失调(如失恋后的抑郁等)的男女比例是100:139。在我国,有关研究表明,大中学生中女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男生。
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之前,女孩的异常心理發生率低于男孩,但青春期后,比例就出现倒转。这说明性发育强化了男女的性别角色认知,并随着年龄增大,开始承担不同的角色,而影响异常心理的发生率。一般说来,男性所承担的各种角色之间的冲突比女性少。例如男性的社会工作角色与家庭生活角色往往是协调一致的,即男性工作中的成功常带来维护家庭生活所必须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因此,男性扮演好了工作中的角色也就意味着扮演好了家庭中的角色。而女性则不然,她们的社会工作角色常与家庭角色唱反调,表现为“上了庭堂”就“下不了厨房”,要做贤妻良母就得放弃事业。这种矛盾处境增加了女性心理失调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社会对男性事业与家庭要求的一致性,虽然加重了男性的负担,但也为男性提供了退路——事业失意可从家庭生活中寻求安慰与补偿,家庭生活不如意可从事业上得到寄托。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往往是家庭重于事业,所以一旦失去家庭这一面,也就无从得到心理补偿,更容易出现异常心理。此外,在社会生活中,男性角色的社会价值易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女性角色(主要指家庭妇女角色)的社会价值不易被社会重视,更难得到社会的赞赏,并且由于家庭事务十分单调、琐碎,更易使人产生心理疲劳,进而导致心理失常。
对此,心理学家们认为。降低女性(也包括男性)异常心理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改变性别角色的极端化概念,即要从男性应该是主动、自信、刚强、事业型的,而女性应该是被动、缺乏自信、软弱、无能、家庭型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正常的性格模式应该是“双性化性格”,即既具有男性的自信、大度等,又具备女性的随和、细腻等。双性化性格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之前,女孩的异常心理發生率低于男孩,但青春期后,比例就出现倒转。这说明性发育强化了男女的性别角色认知,并随着年龄增大,开始承担不同的角色,而影响异常心理的发生率。一般说来,男性所承担的各种角色之间的冲突比女性少。例如男性的社会工作角色与家庭生活角色往往是协调一致的,即男性工作中的成功常带来维护家庭生活所必须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因此,男性扮演好了工作中的角色也就意味着扮演好了家庭中的角色。而女性则不然,她们的社会工作角色常与家庭角色唱反调,表现为“上了庭堂”就“下不了厨房”,要做贤妻良母就得放弃事业。这种矛盾处境增加了女性心理失调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社会对男性事业与家庭要求的一致性,虽然加重了男性的负担,但也为男性提供了退路——事业失意可从家庭生活中寻求安慰与补偿,家庭生活不如意可从事业上得到寄托。而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往往是家庭重于事业,所以一旦失去家庭这一面,也就无从得到心理补偿,更容易出现异常心理。此外,在社会生活中,男性角色的社会价值易得到社会的承认,而女性角色(主要指家庭妇女角色)的社会价值不易被社会重视,更难得到社会的赞赏,并且由于家庭事务十分单调、琐碎,更易使人产生心理疲劳,进而导致心理失常。
对此,心理学家们认为。降低女性(也包括男性)异常心理发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改变性别角色的极端化概念,即要从男性应该是主动、自信、刚强、事业型的,而女性应该是被动、缺乏自信、软弱、无能、家庭型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正常的性格模式应该是“双性化性格”,即既具有男性的自信、大度等,又具备女性的随和、细腻等。双性化性格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