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去,会不来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小佳是很早就出去了,而且在外面出了名的一个雕塑家;近年来,彭小佳也经常回来,走访亲友,展出作品。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到的却是一个确确实实既出不去,也回不来的彭小佳。
  于是。彭小佳只能边走边摇,在去和来之间飘摇。
  如果把这看作是彭小佳的无奈,当然是不错的;只是在这无奈之外,还有的那份有为——这便是他的作品。不仅几乎每年都有作品拿出来,而且,都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感。正是因为这份渊源于生存的所思所感,使得人们往往无法推想他下一次会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我想这也正是彭小佳的作品每每总有意味的缘故。
  从石头到木头,从陶土到铸铜。从空间到结构,从材质到体量,总之,一经彭小佳的摆弄,从宏大的纪念碑式体验(《俄克拉荷马的精神》1989年),到精致的结构性空间呈现(《栅栏》1990年、《履带》1995年),从雕塑的本体到艺术的张力,不仅表达得昭然,而且表现得卓然孑然。
  彭小佳的这些作品给人看的是雕塑,也是雕塑家。雕塑该有的、应有的,必有的;以及东方曾经有的、西方现在有的;甚至于雕塑家独有的,都可以看见。如果说这是一番在走出去之后才能见到的景致风貌,那么,彭小佳就不但是走出去了,且走得很远。然而,时时可见的、那些伴随前后的《牧童》(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便是他终也走不出的佛掌了。
  无论是雕塑家、还是画家、或者是音乐家、舞蹈家,但凡艺术家在成为艺术家时,就免不了刻意。只是在刻意的点上各有不同而已,有时在艺术观念中,有时在艺术本体上。因为是有意求之,所以,大家重视,相比之下,那些不甚刻意的东西,因为是无意为之,所以,大多忽视。不仅是评论家们不去关注,甚至他自己也不去提及,如《牧童》,其实是彭小佳最本真的的心迹。有意求之,是为人;无意为之,则是为己。当一个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注入自己、摆进自己的时候,这些作品也就大有意思——成了他自己。
  “意思”,在汉语中是一个既十分清晰又极度含混,既相当具体又绝对抽象的词,因此,十分合于艺术。意义是可以阐述、可以研究的,意思则是只能感悟、只能体会的,这份不能言表只可意会的东西,是艺术的魅力,也是艺术的境界。说彭小佳的《牧童》有意思,是因为相对而言更体现一种私人化倾向。同一题材反复做,这中间固然有彭小佳对竹笛横吹、牛角挂书的田园牧歌的心仪,此外,也是彭小佳记录或者实验他在雕塑形式语言上的新的尝试。这一点,在我们把那些不同年份的《牧童》同时并列看待的时候,就清晰地显示出来了。所以,《牧童》更多的是为自己做的,相对而言,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则更多是为公众做的。近年来,彭小佳不做牧童了,这倒不是他改变了私人化的趋向,相反,恰恰是他放弃了趋向公众化的创作的表征:不吹牧笛的彭小佳做“书”了。
  2000年以来,彭小佳的“书系”作品先后有《秋思 马致远诗意》《五十自娱》《虚度半百》《凹凸没骨》《双钩正反》《桃花源》《六根六欲》等等。
  “书系”的彭小佳,归去来兮。
  “书系”的归去来,首先是文脉上的。中国书的样式,中国诗的意境,中国画的技法,画像石的手段……是挪用,也是再造。无论这些作品在欧美人的眼睛里是如何具有异域的新奇,在中国人的眼睛里又是如何具有怀古幽思,更紧要的是文脉的承传。牧童的记忆固然美好,但是文脉的诱引却是根本。因为源于根本,所以流畅自然。这自然在形式的表现上,也在意思的表达中。
  其次,“书系”的归去来,还是自我的。显然,为彭小佳赢得社会声誉的是《俄克拉荷马的精神》《墙》《栅栏》等等具有公性意义的作品,那么,《牧童》等等则是蕴藉私人化意思的作品;而“书系”则是纯然的自我性的。在近平收视反听式的内敛趋向中,抟就的是自我——方丰饶的绿洲。
  第三,“书系”的归去来,也是在雕塑本俸上。缩减体量感、空间感等等最具有雕塑本体特征的元素,而更多采用浮雕等平面性元素,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绘画性。这种向平淡的复归,是值得关注的。寻求新形式是当代的时尚,在人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渴求新形时,彭小佳在复归平淡中所苛求的是新意。那份不是通过标签,也不是通过标题,更不需通过深刻的文章来附赘的意思。我甚至觉做“书系”的彭小佳对作品的形的关注已经降到了最低—那种当代雕塑最值得炫耀的东西:空间、结构、体量以及傍依在这些形之上的深刻或伟大意义的诉求。他要的只是那么一点意思:挥之不去、不招即来地植根存人生之中,萦回在生活之中的意思。然而,正是因为不求于形,所以,当他要表达这份意思的时候,对彤也就可以无不可用,信手拈来而触处成春。这大抵就是小意思和大作品的辩证法。
  艺术的成功归来,和现实的归不来,是我读彭小佳“书”的时候的真切感受,相信也是彭小佳的“书”所无法调和的内源冲突。30年的开放,在把田园牧歌变成了水泥森林的同时,也把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当故土和世界接轨的时候,游走在世界的彭小佳失落了最后的心所—就像生活在元代的关汉卿、马致远。于是,那些展示了归去来,又蕴含着归不得的“书”,充满了归去来和归不得的矛盾——如《五士自娱》中的“金刚”与“弥勒”,又如《虚度半百》中的“无德无才的流氓无产者”和“有令没明的自由快活人”中碰撞出的是彭小佳不感之年的大惑,或者说是彭小佳不惑之年的不惑。说大惑是因为彭小佳借着古人的词句在问:举世所见,无非“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争名利,何年是彻?”“天教你富,莫太奢。无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此为大惑。“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矛盾舍。”这—份田园牧歌式的画面,则是彭小佳的挑花源——在心仪之中、现实之外。因而即便“今日春来,明朝花谢,”依然可以“嘱咐俺顽童记着:便北海深吾来,道东篱醉了也。”(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此为不惑。
  大惑与不惑固然是对立的,但也有调和的时候:这就是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在艺术家和手艺人之间,能给彭小佳带来更多快乐的是手艺人。当他在工作室里做的时候,是踏实的、真切的、开心的。如果说陶渊明的挑花源是他自家的酒瓮,那么,彭小佳的桃花源大抵就是他自家的工作室。只有在这里才是真正的“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用手去思维的人是幸福的人。
  手艺人的特点是有技巧。自—技傍生,便无生活之忧;不仅如此,庄子还把技看成是人道的阶梯——技之至者,可进乎道。彭小佳把他的“书”做得如此精麦,应该不仅仅只是为了作品的效果,也许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的那种“齐物”“坐忘”带来的愉悦,才是更要紧的,也是更有意思的。有了这一层,也就可以得知彭小佳何以固守木头。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如此这般的倔犟、固执,多少点背时,或者用一个和木头关联的词来说是:木讷。因为不是彭小佳对其他材质无技可施,相反,无论是铜、石还是织物,在彭小佳的手里,都有上乘的表现;所以,彭小佳对木头的执着与顽固,是在技的层面之上的一种选择。
  木头是有生命蕴藉的—种材质,这生命不仅是生物的,也是文化的。从《周礼》中的‘梓人”,到《墨子》里“大匠”,说的都是以木头为主要材质的手艺人。在历代以来人们对鲁班的礼赞中,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看到:木头,乃是中国文化的物化载体。以至丁:唐代大文豪韩愈特意作样《(木辛)人传》来声扬。
  我不知道彭小佳是否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过,从彭小佳的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那份倔犟与固执,却是很清楚的;而彭小佳对自己的这一点也同样是很清楚的。所以,在人生半百如梦蝶,重新回首往前事的时候,彭小佳找到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不屈服,也不随从,循着自己的见地,义无反顾。我想这恰恰正是彭小佳出不去,回不来的根由。
  出不去,回不来的彭小佳走着摇着,响当当一粒锕豌豆,实际上是游离状的。然而,正是这种游离,不仅使得彭小佳少了常人难以排遣的历史文化带来的困扰,而且给了彭小佳常人不易得到的独特视角。丁是就有了《骰子》(《骰子#1》2001年)、《骰子#3》(2003年)、《骰子#4》(2003年)、《骰子#5》(2007年)、《六根六欲》(2008年)、《七宗罪》(2007年)。这是生命的高深测,还是不能自拔?抑或是应对现幽的混乱、堕落所赋予的宗教般的同情?或者只是体验一种“猪油蘸白糖”的口感?我说不上来,彭小佳自己也说不上来;但是,他感兴趣,并且有兴趣将其做出来。因为彭小佳“只对生产感到有无比的乐趣”,所以“就先做它一阵儿再做道理。”于是,我想我也只能是不妨先看它一阵儿再做道理了。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对新石器时期马家窑陶器于造型特征、造型风格、造型语言、纹饰方面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马家窑文化有代表性的陶器在造型语言方面的特点,总结传统雕塑造像观的成型与变化,以利于中国传统雕塑文化的造型语言的深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造型轮廓;造型风格;造型特点;纹饰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文化类型,是受中原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文化,主
⊙by Luo Xiaoping  此前,朋友告诉我,国内当代艺术品市场多火多旺,许多国际著名画廊移师798,在那儿安营扎寨。6月份,我随美国艺术家访问团去了一趟北京,并走访了798。  798已具规模,画廊林林总总,作品之多,观念之新出乎我的意料,感叹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带给了当代艺术新气象的同时,也就不奇怪今年年初美国纽约苏富比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首次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傲人业绩,以至引起国际当代艺术
罗伯·沃德(Rob Ward)是一位丰富而多产的艺术家,在他40余年的从艺生涯中,进行了关于形体、色彩、平面、空间等等艺术本体上的深入探索,建构了自己独特的视觉逻辑。他的作品意在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质及其内外联系,具有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的特征,要想真正理解它们,必须追溯到他的教育经历与艺术实践过程。    一、教育与文化背景    沃德生于1949年的英国诺丁汉,于1969年一1973年在英国的纽
2011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指出当今文艺创作有十人恶俗,它们分别是:回避崇高。情感缺失、以量代质。近亲繁殖、跟风炒作,权力寻砒、解构经典、闭门造车、技术崇拜。这种对当下文艺创作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批评,十分中肯,它的提出很快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7月29日,中国美协组织了“加强文艺批评、保障美术事业繁荣健康发展座谈会”,同时一天中国摄协也召开了“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
梅多斯右手握住F-18战斗机的操纵杆,左手掀开了导弹发射按钮的保险盖,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按了下去。  一枚AM-63X凤凰导弹从飞机的吊架上落下,它尾部喷出一串橘红色的火焰。几秒钟后,导弹已加速到飞机速度的两倍,向远离200公里的靶标疾驶而去。梅多斯看了一下雷达屏上的脉冲波,这是靶标的信号,它清晰可见,一切正常。  美国通联航空公司52次航班“空中巴士”在1.2万米的高空,以每小时1200公里的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东方美神观音和西方美神维娜斯的对比研究及观音形象的来由和变化、生动地阐述民族化和世俗化进程及东方审美和心境取向。  关键词:东方美神与西方美神:观音形象:民族化:世俗化    观音是东方的美神。她不仅是美神,还是善神,表里俱美,是“大慈大悲”的化身。维娜斯,是西方的美神,但她是喜欢偷情的风流女神,还惹出不少事端以致引起战争,谈不上心灵美,人们喜欢她,但不敬仰和崇拜,观音是受人崇
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中,常有一些植物会神秘的自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生长得很茁壮的植物突然化为一堆灰烬呢?   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看林人”的杜鹃树,花色金黄,枝干挺直。这种植物的花朵和茎叶里,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炎热干燥时,这种芳香油脂极易引火燃烧,酿成森林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纵火花”。   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
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职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石窟文化繁荣发达,石窟寺数量众多,很多石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石窟能够保存至今,和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保护措施密不可分,本文以龙门石窟为例,说明古代石窟保护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这些方法在现代石窟保护中的借鉴和使用。  关键词:龙门石窟 保护方法    古人开凿石窟、雕凿佛像,不仅是要做功德和祈福,更重要的是要弘扬佛法、广传佛教,使石窟造像能传之后世、万代永存。基于此,睿智
长鼻子“胖蚯蚓”   1958年夏天,化石收藏家塔利前往美国芝加哥南部的马荣溪寻找化石标本。塔利的本职工作是水管工,化石收藏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多年的化石收藏活动让他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塔利之所以选择马荣溪附近的几处煤矿作为化石发掘地,是因为:一方面,那里是著名的化石矿床,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结核;另一方面,为了让煤层暴露出来,矿厂剥离了大量含有化石结核的页岩并堆砌起来,选择煤矿作为发掘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