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末的家庭晚宴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迎合市场的发明,它早在漫长的历史中就已形成并发展起来。人们认为美食能够烘托餐桌气氛,增进情感交流。本文就将带大家品味4种具有不同时期特色的法式圣诞晚宴。
中世纪:细致讲究的法式晚宴
中世纪时期,一顿完整的圣诞晚宴包含十几道菜。香料烹制,淡酒为伴,飞禽走兽皆成桌上佳肴……完全就是一个吃货梦寐以求的场景!
中世纪时期的餐桌文化与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有很大不同。我们不妨从餐厅布置说起:那个时代根本还没有专门为吃饭而设计的房间,“餐厅”的概念也自然还未出现。具体的就餐地点会根据天气和人数来决定,因此餐桌必须具有“方便携带”的特性——一块板子,几条支架,就能够承担起餐桌的重任了。人们将板子和支架搭成“U”字形,再在旁边围上一圈长凳,这便是“banquet”一词的由来(法语中“banquet”一词指“宴会”,其词根“banc”指的就是“长凳”)。“U”字形的餐桌被搭好后,会再罩上一块折成两层的白布。布边从桌沿垂下,供宾客用餐时擦拭手和嘴。16世纪之前的餐桌上还没有盘子和叉子,勺子也只有长柄大汤勺一种。那么人们如何用餐呢?那时装盛菜肴的是一块经汤汁浸泡后变硬的大面包,放在削磨过的圆木板上端上桌来。这些面包在宴会结束时会被扔给一直围绕在桌边的狗狗,或是施舍给穷人。菜肴被盛在面包片上端上餐桌后,人們用刀来切割和扎取食物,并用右手直接取食。酒水则被装盛在有盖高脚杯或金属无脚杯中——玻璃杯这个东西在当时还是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在那时的餐桌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分享”的:盘碗,面包做成的大菜板,无脚杯,长柄勺……只有宴会的主人会有专用的刀、勺和酒杯。说到“分享”,法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比尔卢耶认为,如今法语中的“copain”(伴侣,伙伴)一词,正是来源于此:所谓copain,就是和你一起分享(法语中前缀“co-”表示“和、同,一起”)面包菜板(“pain”在法语中即是“面包”的意思)的人。
那个时代的菜品上桌方式还是非常“法式”的:一顿饭固定为3道或5道的程序,而每道程序中都会有十几种不同的菜肴被同时端上餐桌。在吹响鹿角宣布开宴后,人们净手完毕,先食用新鲜水果和淡香料酒来开胃,接着品尝“potaige”,即用酱汁炖煮的菜式,比如肉汤、猪油炖菜、炖栗子或炖豆子。
美学至上:17世纪的审美标准特别注重和谐与对称。用餐时人们会分坐在桌子的两边,而不是像中世纪时那样坐在一侧。属于同一程序的菜品会一齐呈上,但宾客们都用自己的盘子品尝。没错,分盘而食在这个时期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习惯,分享面包菜盘的时代结束了!这个时期出现的另一个变革是,人们不再直接用桌布来擦嘴。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餐巾,此时已被广泛使用。同样成为餐桌必备品的还有餐叉。虽然路易十四国王还是喜欢用餐刀直接戳取食物送到嘴边,再用手来取食,但很快这样的习惯就消失了。餐刀的头变得越来越圆,难以直接戳取食物。对于这种习惯的改变,官方说法是出于对国王安全的考虑。但也有传闻说是红衣主教黎世留难以忍受宴席上宾客们用刀尖刮擦牙齿的景象,才渐渐改变了这一就餐传统。 “疯狂年代”的圣诞大餐
俄式的上菜方式取代了法式餐规:桌上不会再同时出现不同的菜品,一道吃完了才上下一道。盘子的数量变少了,造型却更加精致华丽了。
两次世界大战中间时期的圣诞晚宴一般会分为两个阶段:午夜弥撒之前,人们先用“轻食”——蔬菜或配以面包的汤羹——填饱肚子。庆祝归来之后,宾客们在一张铺着白布、摆好餐具的桌子边上落座。每个人面前的桌上都放着三只交叠在一起的盘子(它们会在用餐过程中被相继撤去),盘子两侧摆放着银质或镀金的刀叉,前方则有三只玻璃杯。一顿“肥美”的大餐即将开始,人们在富丽奢华的排场中吃喝着庆祝耶稣在马厩里的诞生。这一场景细想是如此矛盾,但它却真切地在发生在巴黎无数的高楼餐厅里。而在乡下,人们则会在圣诞节的夜晚一起享用祭祀烤猪。猪血香肠、熟食、各类肉制品曾是圣诞大餐的主力,但不知何时起,火鸡渐渐成为了这一节日里不可缺少的元素。富裕人家会用松露或栗子烹调火鸡,但烟熏火鸡才是真正家喻户晓并被保留至今的圣诞大菜。
20世纪初以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火车和汽车在乡间任意穿行,具有地区特色的菜肴开始出现在圣诞节日的餐桌上。正如《餐桌的艺术》一文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法国人由于感受到外来饮食的威胁,抑或是出于对城市化进程过快的担忧,急于推广地区特色菜肴,以丰富传统法国美食的种类。于是致力于品鉴不同地区菜式的组织陆续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米其林指南。这本随身指南在1900年创办发行之初是免费提供给客户的,但在1920年时改为贩售。据说是因为安德烈·米其林偶然间发现他们分发给客户的指南竟被人用来垫桌脚,完全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也违背了他们精心制作的初衷。
回到餐桌的话题上:在这个时代,圣诞晚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用来治愈战争所造成的创伤。那时电灯已被广泛使用,并在圣诞节期间布置在房间里或窗户上营造氛围。墙上装饰着印象派画作和用精致边框装饰的镜子,营造出一派柔和的节日气息。玻璃器皿在光影中相互碰撞,你来我往,一時间觥筹交错,流光溢彩……伴随着席间的闲谈,一切都营造出一种轻松明快的气氛。
这一时期的圣诞晚餐还会使用植物和果盘来装饰餐桌。运送前菜和甜点的小车在席间推来推去,一道道地为宾客上菜。圣诞树桩蛋糕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渐渐取代了奶油蛋糕和地区传统蛋糕的地位。在这被动乱与癫狂充斥的10年,圣诞节仍然保持着它作为一个家庭节日应有的温馨。
2050年?
人们将会吃得更健康、更精致,并且吃遍全球各地的美食。
有没有可能将来法国又重新找回了法式的餐桌流程?就像在当年国王的餐桌上那样,所有的菜品都被一起呈上,人们得以埋头沉醉在美食盛宴之中,和如今继承自俄式的一道接一道上菜的用餐方式截然不同。尤其是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是不是可以直接连盆端上?“土食族”们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桌上花园”极有可能成为现实。未来的圣诞餐桌上,可能会出现直接采摘食用的新菜品形式。杨桃、龙眼、神秘果、枸杞……或是一些重拾魅力的传统蔬菜,生态与健康也许会成为新的圣诞主题。
不过,加些新奇的玩意儿更能吸引宾客的目光。食用珍珠,分子料理,红色樱花面,蛾螺毛毛虫,或是逗孩子们开心的泰式炸蟋蟀……至于诗人们,不如来些可以吃下肚的花朵——玻璃苣,旱金莲,三色堇……当然,自家花园种出来的才是上上选。
[译自法国《费加罗》]
中世纪:细致讲究的法式晚宴
中世纪时期,一顿完整的圣诞晚宴包含十几道菜。香料烹制,淡酒为伴,飞禽走兽皆成桌上佳肴……完全就是一个吃货梦寐以求的场景!
中世纪时期的餐桌文化与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有很大不同。我们不妨从餐厅布置说起:那个时代根本还没有专门为吃饭而设计的房间,“餐厅”的概念也自然还未出现。具体的就餐地点会根据天气和人数来决定,因此餐桌必须具有“方便携带”的特性——一块板子,几条支架,就能够承担起餐桌的重任了。人们将板子和支架搭成“U”字形,再在旁边围上一圈长凳,这便是“banquet”一词的由来(法语中“banquet”一词指“宴会”,其词根“banc”指的就是“长凳”)。“U”字形的餐桌被搭好后,会再罩上一块折成两层的白布。布边从桌沿垂下,供宾客用餐时擦拭手和嘴。16世纪之前的餐桌上还没有盘子和叉子,勺子也只有长柄大汤勺一种。那么人们如何用餐呢?那时装盛菜肴的是一块经汤汁浸泡后变硬的大面包,放在削磨过的圆木板上端上桌来。这些面包在宴会结束时会被扔给一直围绕在桌边的狗狗,或是施舍给穷人。菜肴被盛在面包片上端上餐桌后,人們用刀来切割和扎取食物,并用右手直接取食。酒水则被装盛在有盖高脚杯或金属无脚杯中——玻璃杯这个东西在当时还是非常稀有和珍贵的。在那时的餐桌上,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分享”的:盘碗,面包做成的大菜板,无脚杯,长柄勺……只有宴会的主人会有专用的刀、勺和酒杯。说到“分享”,法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比尔卢耶认为,如今法语中的“copain”(伴侣,伙伴)一词,正是来源于此:所谓copain,就是和你一起分享(法语中前缀“co-”表示“和、同,一起”)面包菜板(“pain”在法语中即是“面包”的意思)的人。
那个时代的菜品上桌方式还是非常“法式”的:一顿饭固定为3道或5道的程序,而每道程序中都会有十几种不同的菜肴被同时端上餐桌。在吹响鹿角宣布开宴后,人们净手完毕,先食用新鲜水果和淡香料酒来开胃,接着品尝“potaige”,即用酱汁炖煮的菜式,比如肉汤、猪油炖菜、炖栗子或炖豆子。
美学至上:17世纪的审美标准特别注重和谐与对称。用餐时人们会分坐在桌子的两边,而不是像中世纪时那样坐在一侧。属于同一程序的菜品会一齐呈上,但宾客们都用自己的盘子品尝。没错,分盘而食在这个时期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习惯,分享面包菜盘的时代结束了!这个时期出现的另一个变革是,人们不再直接用桌布来擦嘴。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餐巾,此时已被广泛使用。同样成为餐桌必备品的还有餐叉。虽然路易十四国王还是喜欢用餐刀直接戳取食物送到嘴边,再用手来取食,但很快这样的习惯就消失了。餐刀的头变得越来越圆,难以直接戳取食物。对于这种习惯的改变,官方说法是出于对国王安全的考虑。但也有传闻说是红衣主教黎世留难以忍受宴席上宾客们用刀尖刮擦牙齿的景象,才渐渐改变了这一就餐传统。 “疯狂年代”的圣诞大餐
俄式的上菜方式取代了法式餐规:桌上不会再同时出现不同的菜品,一道吃完了才上下一道。盘子的数量变少了,造型却更加精致华丽了。
两次世界大战中间时期的圣诞晚宴一般会分为两个阶段:午夜弥撒之前,人们先用“轻食”——蔬菜或配以面包的汤羹——填饱肚子。庆祝归来之后,宾客们在一张铺着白布、摆好餐具的桌子边上落座。每个人面前的桌上都放着三只交叠在一起的盘子(它们会在用餐过程中被相继撤去),盘子两侧摆放着银质或镀金的刀叉,前方则有三只玻璃杯。一顿“肥美”的大餐即将开始,人们在富丽奢华的排场中吃喝着庆祝耶稣在马厩里的诞生。这一场景细想是如此矛盾,但它却真切地在发生在巴黎无数的高楼餐厅里。而在乡下,人们则会在圣诞节的夜晚一起享用祭祀烤猪。猪血香肠、熟食、各类肉制品曾是圣诞大餐的主力,但不知何时起,火鸡渐渐成为了这一节日里不可缺少的元素。富裕人家会用松露或栗子烹调火鸡,但烟熏火鸡才是真正家喻户晓并被保留至今的圣诞大菜。
20世纪初以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火车和汽车在乡间任意穿行,具有地区特色的菜肴开始出现在圣诞节日的餐桌上。正如《餐桌的艺术》一文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法国人由于感受到外来饮食的威胁,抑或是出于对城市化进程过快的担忧,急于推广地区特色菜肴,以丰富传统法国美食的种类。于是致力于品鉴不同地区菜式的组织陆续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米其林指南。这本随身指南在1900年创办发行之初是免费提供给客户的,但在1920年时改为贩售。据说是因为安德烈·米其林偶然间发现他们分发给客户的指南竟被人用来垫桌脚,完全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也违背了他们精心制作的初衷。
回到餐桌的话题上:在这个时代,圣诞晚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用来治愈战争所造成的创伤。那时电灯已被广泛使用,并在圣诞节期间布置在房间里或窗户上营造氛围。墙上装饰着印象派画作和用精致边框装饰的镜子,营造出一派柔和的节日气息。玻璃器皿在光影中相互碰撞,你来我往,一時间觥筹交错,流光溢彩……伴随着席间的闲谈,一切都营造出一种轻松明快的气氛。
这一时期的圣诞晚餐还会使用植物和果盘来装饰餐桌。运送前菜和甜点的小车在席间推来推去,一道道地为宾客上菜。圣诞树桩蛋糕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渐渐取代了奶油蛋糕和地区传统蛋糕的地位。在这被动乱与癫狂充斥的10年,圣诞节仍然保持着它作为一个家庭节日应有的温馨。
2050年?
人们将会吃得更健康、更精致,并且吃遍全球各地的美食。
有没有可能将来法国又重新找回了法式的餐桌流程?就像在当年国王的餐桌上那样,所有的菜品都被一起呈上,人们得以埋头沉醉在美食盛宴之中,和如今继承自俄式的一道接一道上菜的用餐方式截然不同。尤其是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是不是可以直接连盆端上?“土食族”们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桌上花园”极有可能成为现实。未来的圣诞餐桌上,可能会出现直接采摘食用的新菜品形式。杨桃、龙眼、神秘果、枸杞……或是一些重拾魅力的传统蔬菜,生态与健康也许会成为新的圣诞主题。
不过,加些新奇的玩意儿更能吸引宾客的目光。食用珍珠,分子料理,红色樱花面,蛾螺毛毛虫,或是逗孩子们开心的泰式炸蟋蟀……至于诗人们,不如来些可以吃下肚的花朵——玻璃苣,旱金莲,三色堇……当然,自家花园种出来的才是上上选。
[译自法国《费加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