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郭沫若早期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借“幻美的追求”,曲折地表现出处于青春期青年的“灵与肉”的苦闷和责任感与个性解放的矛盾,而《残春》这篇小说也具有这一特点,而且《残春》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主人公爱牟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这篇小说也极能反映作者郭沫若当时的生活际遇、思想活动。
关键词:潜意识;郭沫若;爱牟;对照分析
作者简介:顾小兰(1997-),女,汉族,四川省凉山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学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
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颇负盛名,他的小说却鲜有人了解。但是,他的小说也值得我们品味、分析。比如郭沫若的短篇小说《残春》。
一、压抑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潜意识的情欲伪装的满足)。它可能表现对治疗有重要意义的情绪的来源,包含导致某种心理的原因。所以,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男主人公爱牟现在离开了妻子,独自在外,也许爱牟君不该对除妻子以外的女性有非分之念,然而潜伏在平静婚姻背后的审美疲劳使这一切成为可能。S姑娘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爱牟第一次看到S姑娘的时候,先关注的是“她是中等身材,纤巧的面庞。”按理说,到医院看望病人,爱牟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病人身上,但他却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护妇上,还关注这个护妇的身材和面庞,这也看出其在初见S姑娘是就对其投入过多的别样的关注。而且还观察地很仔细,“她跪在席上,把两手叠在膝头”,连S姑娘的双手是怎样摆放的都注意到了,可见其潜意识中对S姑娘是有别样的关注的。
“白羊君插口说道:‘姑娘……’”白羊君是插口说道,可见爱牟和S姑娘聊得十分投入,甚至都忘了白羊君,而且“插口”也可反映出爱牟对白羊君打断他和S姑娘聊天的不满,更是体现了爱牟潜意识里对S姑娘的别样情感。
但是,爱牟是有妻子的人,家庭很幸福,而且受到道德的束缚,以及对妻子的责任感,他都不敢直接表现对S姑娘的喜欢,甚至他欺骗自己,自认对S姑娘没有别样的情愫,但是过多的关注S姑娘的言行,认为白羊君和他们聊天是“插口,”都可看出爱牟潜意识里对S姑娘有着别样的情愫。这样的情形下,爱牟想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来为自己的悸动找到宣泄口,所以他做了梦,在梦中来实现自我。
《残春》是郭沫若把妻儿送回日本之后一人独处上海时写的。送走了妻儿之后,一个人留在上海,时常和孤寂作战,这和爱牟的情形可谓相似至极,而且郭沫若本是多情的人,郭沫若和妻子佐藤富子的感情很好,佐藤富子还为他和父母断绝了关系,郭沫若也为其取名“安娜”,但即便在二人关系很好的时候,郭沫若也和别的女人纠缠不清,所以,其实爱牟对别的女人产生了别样的情愫也可以说是郭沫若真实生活的写照了,所以通过对爱牟潜意识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郭沫若潜意识里对“灵与肉”的追求。而且爱牟通过梦来实现自己的欲望,作者是通过塑造爱牟这一人物形象来达到自我的满足。
二、自我欲望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说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梦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 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这篇小说的做梦情节可以说是主人公爱牟爱欲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也是作者郭沫若爱欲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
在主人公爱牟的梦中,一直是s姑娘在主动,从“最后她终于耐不过岑寂,”到“爱牟先生,你就替我诊察一下怎么样?” 甚至到“啊啦,你不要客气了!”说着便缓缓地袒出她的上半身来,走到我的身畔“。S姑娘越来越主动,甚至告诉爱牟自己的不幸的身世来让爱牟同情怜惜她。而我一直都是彬彬有礼,只把S姑娘当成病人来对待,好像无念无想的世尊,自抑,慈悲,但我的无动于衷只是心理的掩饰,面对伤感的S姑娘的时候,作为医生,我应该如实告知病人的病情,但我却不忍断言,费尽心思不想让她感伤,失望。这流露出了爱牟内心的渴望和心里真实的想法。
“她的肉体就好像大理石的雕像,她亸着的两肩,就好像一颗剥了壳的荔枝……我擦暖我的两手,正要去诊打她的肺尖”当S姑娘脱了衣服的时候,我浮想联翩,还把s姑娘的双肩比作剥了壳的荔枝,完全没有医生应该有的职业操守,而且在诊察前还“擦暖”自己的双手,这也看出主人公爱牟并没有把S姑娘看做病人,而是一个女人。
经过对爱牟梦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爱牟潜意识里对s姑娘充满了爱欲,所以,这篇小说的做梦情节可以说是男主人公爱牟欲望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而作者通过对这一情节的描述既是作者寂寞时的排遣也是感情的宣泄,也是作者郭沫若爱欲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
三、道德壓抑下的潜意识体现
梦是本我被压抑的力量与超我的压抑力量之间的一种调和和妥协。鉴于此,梦被分成“表层的显梦”和“深层的隐梦”,梦的意义被分成“显梦”和“隐义”。前者受 到理性,意识,道德原则所形式化和修饰化(梦的改装) ,后者是这些形式和修饰所掩盖的真正愿望和本质。所以,爱牟梦到自己给S姑娘看病,其实是受到理性,意识,道德原则所形式化和修饰化(梦的改装) 后的潜意识欲望的转换,他其实是对S姑娘有着情欲和爱恋的,但他是有妻子的人,他和妻子的感情也很好,他的这种爱恋并不能实现,所以他把它按在潜意识下了,并且他只能通过在梦中看病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但白羊君跑来告诉爱牟,他的夫人把他两个孩儿杀了,这把爱牟从对S姑娘的情欲中挽救出来。白羊君的叫唤第一是爱牟内心的责任,或者说是爱牟内心的责任感,道德在束缚,警示着他,让他清醒。
当爱牟回到家时,看见两个儿子被爱牟的妻子杀了,而且两个儿子都没有穿衣服,全胸也都是血液,这和爱牟替S姑娘看病时S姑娘的状态是一样的,当时S姑娘也没有穿衣服,并袒露这胸口,这可以看出爱牟潜意识里是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心虚的。而且爱牟还喊道:“啊啊!啊啊!我纵使有罪,你杀我就是了!为什么要杀我这两个无辜的儿子?爱牟的叫喊中没有说你为什么要杀我们的儿子,而是说“我纵使有罪,你杀我就是了”更是显出其潜意识里就知道自己有罪,自己犯了错。
“你这等于零的人!你这零小数点以下的人!你把我们母子丢了,你把我们的两个儿子杀了,你还在假惺惺地作出慈悲的样子吗?你想死,你就死罢!上天叫我来诛除你这无赖之徒!” 借女主人公之口来骂自己,是潜意识里对自己出轨后结局的预判,和对自己这种行为的警示。也可以看出爱牟潜意识里对妻子的责任感和自己对爱欲的追求的矛盾,苦闷心理。爱牟在妻子向自己行凶时并不反抗,这也可以看出其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罪,自己罪有应得。
所以,在梦的最后是以家庭的破碎这一悲剧结束,其实是爱牟潜意识里道德对自己的批判和警示,以欲开始,以悲剧结尾,也可表现出处于青春期青年的“灵与肉”的苦闷和责任感与个性解放的矛盾。作者把梦的结局设置如此,表现出处于青春期青年的“灵与肉”的苦闷和责任感与个性解放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的隐藏在潜意识下的担心,因为他也有和爱牟同样的际遇;同时,他能把爱牟在梦中出轨后的结局描写地如此悲惨,其实是其潜意识里的淡漠心理的体现,因事不关己,为表现出主人公爱牟处于青春期青年的“灵与肉”的苦闷和责任感与个性解放的矛盾,便可以随意描述,把爱牟的梦的结局写得如此悲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人公爱牟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这篇小说也极能反映作者郭沫若当时的生活际遇、思想活动和创作特色,爱牟的潜意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郭沫若的潜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沫若研究[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傅正乾.郭沫若与中外作家比较论[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6.
[3]郭沫若研究论丛[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09.
[4]中国新文学(上、下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梦的精神分析[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6]梦的解析[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潜意识;郭沫若;爱牟;对照分析
作者简介:顾小兰(1997-),女,汉族,四川省凉山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学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02
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颇负盛名,他的小说却鲜有人了解。但是,他的小说也值得我们品味、分析。比如郭沫若的短篇小说《残春》。
一、压抑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潜意识的情欲伪装的满足)。它可能表现对治疗有重要意义的情绪的来源,包含导致某种心理的原因。所以,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男主人公爱牟现在离开了妻子,独自在外,也许爱牟君不该对除妻子以外的女性有非分之念,然而潜伏在平静婚姻背后的审美疲劳使这一切成为可能。S姑娘的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
爱牟第一次看到S姑娘的时候,先关注的是“她是中等身材,纤巧的面庞。”按理说,到医院看望病人,爱牟的注意力应该放在病人身上,但他却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护妇上,还关注这个护妇的身材和面庞,这也看出其在初见S姑娘是就对其投入过多的别样的关注。而且还观察地很仔细,“她跪在席上,把两手叠在膝头”,连S姑娘的双手是怎样摆放的都注意到了,可见其潜意识中对S姑娘是有别样的关注的。
“白羊君插口说道:‘姑娘……’”白羊君是插口说道,可见爱牟和S姑娘聊得十分投入,甚至都忘了白羊君,而且“插口”也可反映出爱牟对白羊君打断他和S姑娘聊天的不满,更是体现了爱牟潜意识里对S姑娘的别样情感。
但是,爱牟是有妻子的人,家庭很幸福,而且受到道德的束缚,以及对妻子的责任感,他都不敢直接表现对S姑娘的喜欢,甚至他欺骗自己,自认对S姑娘没有别样的情愫,但是过多的关注S姑娘的言行,认为白羊君和他们聊天是“插口,”都可看出爱牟潜意识里对S姑娘有着别样的情愫。这样的情形下,爱牟想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来为自己的悸动找到宣泄口,所以他做了梦,在梦中来实现自我。
《残春》是郭沫若把妻儿送回日本之后一人独处上海时写的。送走了妻儿之后,一个人留在上海,时常和孤寂作战,这和爱牟的情形可谓相似至极,而且郭沫若本是多情的人,郭沫若和妻子佐藤富子的感情很好,佐藤富子还为他和父母断绝了关系,郭沫若也为其取名“安娜”,但即便在二人关系很好的时候,郭沫若也和别的女人纠缠不清,所以,其实爱牟对别的女人产生了别样的情愫也可以说是郭沫若真实生活的写照了,所以通过对爱牟潜意识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郭沫若潜意识里对“灵与肉”的追求。而且爱牟通过梦来实现自己的欲望,作者是通过塑造爱牟这一人物形象来达到自我的满足。
二、自我欲望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说梦是人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实现,梦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活动。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与潜意识欲望相联系的, 表现了人们不允许自我意识到和在清醒状态下不允许被表达出的潜意识动机。这篇小说的做梦情节可以说是主人公爱牟爱欲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也是作者郭沫若爱欲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
在主人公爱牟的梦中,一直是s姑娘在主动,从“最后她终于耐不过岑寂,”到“爱牟先生,你就替我诊察一下怎么样?” 甚至到“啊啦,你不要客气了!”说着便缓缓地袒出她的上半身来,走到我的身畔“。S姑娘越来越主动,甚至告诉爱牟自己的不幸的身世来让爱牟同情怜惜她。而我一直都是彬彬有礼,只把S姑娘当成病人来对待,好像无念无想的世尊,自抑,慈悲,但我的无动于衷只是心理的掩饰,面对伤感的S姑娘的时候,作为医生,我应该如实告知病人的病情,但我却不忍断言,费尽心思不想让她感伤,失望。这流露出了爱牟内心的渴望和心里真实的想法。
“她的肉体就好像大理石的雕像,她亸着的两肩,就好像一颗剥了壳的荔枝……我擦暖我的两手,正要去诊打她的肺尖”当S姑娘脱了衣服的时候,我浮想联翩,还把s姑娘的双肩比作剥了壳的荔枝,完全没有医生应该有的职业操守,而且在诊察前还“擦暖”自己的双手,这也看出主人公爱牟并没有把S姑娘看做病人,而是一个女人。
经过对爱牟梦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爱牟潜意识里对s姑娘充满了爱欲,所以,这篇小说的做梦情节可以说是男主人公爱牟欲望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而作者通过对这一情节的描述既是作者寂寞时的排遣也是感情的宣泄,也是作者郭沫若爱欲的另一种体现和满足。
三、道德壓抑下的潜意识体现
梦是本我被压抑的力量与超我的压抑力量之间的一种调和和妥协。鉴于此,梦被分成“表层的显梦”和“深层的隐梦”,梦的意义被分成“显梦”和“隐义”。前者受 到理性,意识,道德原则所形式化和修饰化(梦的改装) ,后者是这些形式和修饰所掩盖的真正愿望和本质。所以,爱牟梦到自己给S姑娘看病,其实是受到理性,意识,道德原则所形式化和修饰化(梦的改装) 后的潜意识欲望的转换,他其实是对S姑娘有着情欲和爱恋的,但他是有妻子的人,他和妻子的感情也很好,他的这种爱恋并不能实现,所以他把它按在潜意识下了,并且他只能通过在梦中看病这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欲望。
但白羊君跑来告诉爱牟,他的夫人把他两个孩儿杀了,这把爱牟从对S姑娘的情欲中挽救出来。白羊君的叫唤第一是爱牟内心的责任,或者说是爱牟内心的责任感,道德在束缚,警示着他,让他清醒。
当爱牟回到家时,看见两个儿子被爱牟的妻子杀了,而且两个儿子都没有穿衣服,全胸也都是血液,这和爱牟替S姑娘看病时S姑娘的状态是一样的,当时S姑娘也没有穿衣服,并袒露这胸口,这可以看出爱牟潜意识里是知道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心虚的。而且爱牟还喊道:“啊啊!啊啊!我纵使有罪,你杀我就是了!为什么要杀我这两个无辜的儿子?爱牟的叫喊中没有说你为什么要杀我们的儿子,而是说“我纵使有罪,你杀我就是了”更是显出其潜意识里就知道自己有罪,自己犯了错。
“你这等于零的人!你这零小数点以下的人!你把我们母子丢了,你把我们的两个儿子杀了,你还在假惺惺地作出慈悲的样子吗?你想死,你就死罢!上天叫我来诛除你这无赖之徒!” 借女主人公之口来骂自己,是潜意识里对自己出轨后结局的预判,和对自己这种行为的警示。也可以看出爱牟潜意识里对妻子的责任感和自己对爱欲的追求的矛盾,苦闷心理。爱牟在妻子向自己行凶时并不反抗,这也可以看出其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罪,自己罪有应得。
所以,在梦的最后是以家庭的破碎这一悲剧结束,其实是爱牟潜意识里道德对自己的批判和警示,以欲开始,以悲剧结尾,也可表现出处于青春期青年的“灵与肉”的苦闷和责任感与个性解放的矛盾。作者把梦的结局设置如此,表现出处于青春期青年的“灵与肉”的苦闷和责任感与个性解放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的隐藏在潜意识下的担心,因为他也有和爱牟同样的际遇;同时,他能把爱牟在梦中出轨后的结局描写地如此悲惨,其实是其潜意识里的淡漠心理的体现,因事不关己,为表现出主人公爱牟处于青春期青年的“灵与肉”的苦闷和责任感与个性解放的矛盾,便可以随意描述,把爱牟的梦的结局写得如此悲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人公爱牟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这篇小说也极能反映作者郭沫若当时的生活际遇、思想活动和创作特色,爱牟的潜意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郭沫若的潜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沫若研究[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傅正乾.郭沫若与中外作家比较论[M].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6.
[3]郭沫若研究论丛[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09.
[4]中国新文学(上、下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梦的精神分析[M].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6]梦的解析[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