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好习惯,并且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中有疑难的、生活中观察到的而难以解释的问题。培养学生在众多的问题中对照条件进行分析、甄别、梳理、归纳,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弃虚求实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筛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首要任务,也被认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笔者采用主题式教学模式,以“衢州柑橘面临的问题”为主题,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课题。
一、 提炼而非舍弃是课题转化的原则
笔者利用图片及视频展示了衢州柑橘滞销以及腐烂柑橘堆积如山的情况,并经过一番启发,全班学生关于衢州柑橘一口气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那些过于简单且已经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如“为什么衢州的橘子多了就卖不出去呢”,就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些不可能产生结果的问题如“又大又甜橘子的基因是怎样的”也不可能去研究;一些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为什么橘农要倒掉腐烂的柑橘”,也同样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这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一项本领。在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中,假如教师不指导学生怎样转化,只告诉学生这也不能做课题、那也不能做课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受到压制,积极性就会逐渐消退。教师一定要把握这样一条原则: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但没有不可以转化成课题的问题。
二、 将问题进行分类是课题提炼的基础
要在众多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类。
(一) 根据学生的兴趣把内容初步分类
关于衢州柑橘的二十多个问题在一节课中一一转化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同学都转化教师指定的同一问题也是不合理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对问题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我们把所有问题初步划分为4类:(1) 柑橘的种植;(2) 柑橘的销售;(3) 柑橘的处理;(4) 腐烂柑橘对环境的危害。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问题进行转化。
(二) 根据回答问题的要求,将问题分成三个层次
1. “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关于一般基础知识的问题,如:我市椪柑的特点是怎样的?柑橘是怎样长出来的?腐烂柑橘对环境造成了哪些污染?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上网或查找各种书籍资料找到答案。这类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通常可采用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一般来说,这类问题不适合作为研究课题。
2. “为什么”的问题
这是较深层次的问题,如:橘子为什么会腐烂?什么时候柑橘销量会大降?不同地区的橘子甜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橘农要这样处理柑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要根据问题和现有的知识去设计研究方案,获取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并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与“是什么”的问题相比,这类问题的解决所需的时间更长一些、研究深度更深一些、研究广度更宽一些。一般来说,这类问题的研究课题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
3. “怎么办”的问题
这是属于决策类的问题,如怎样处理这些滞销的柑橘?怎样提高衢州橘子的品质?怎样再利用这些腐烂的橘子?这类问题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回答“应该如何做”,比较适合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小组。
三、 将问题进行“三性”论证是形成课题的关键
在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选择了几个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选择的问题是否一定就可以研究了?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一) 科学性
一个可以研究也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科学原理,否则会像永动机研究一样,花再多的时间、精力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如下课题:让衢州柑橘永不腐烂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出发点很好,可是它没有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本无需进行研究。那么,这个课题是否就只能完全舍弃呢?我们不能使柑橘永不腐烂,但是,目前有很多技术能减缓柑橘腐烂,从而延长柑橘的销售时间,所以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就具有科学性。
(二) 实用性
开展课题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二是学生收获的教育价值。如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橘子滞销,可能是橘子太多了吧,提出了“关于怎样减少衢州市柑橘产量的实验研究”。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课题,不具备实用性。又如在讨论腐烂橘子的处理方法时,有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专家研究出结果,许多橘农已经按专家提供的方案进行处理,所以无需我们进行研究。要想知道如何处理,只需要到网络上去查询或直接到橘农家中了解就可以了。”这些学生片面地理解了实用性,应该给以纠正,因为网络调查和实地访问本身就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同时,在调查和访问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这就是课题研究的教育价值。
(三) 可行性
一个科学实用的课题是不是就可以开展研究了呢?我们还应该对这个尚未成熟的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四个维度来衡量课题研究的条件是否充分。如“怎样提高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这一问题,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学生都没有进行研究的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问题怎样转化为课题呢?对此,我们可以改变或缩小研究范围,如研究“腐烂的柑橘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土壤或肥料对橘子甜度的影响”等课题。
四、 将问题进行完善是形成课题的保证
问题的陈述必须能为研究指明足够明确的焦点和方向。初次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往往模糊不清,因此,在开题指导课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问题的陈述进行完善,使一般的问题陈述方式变成课题的陈述方式。
(一) 明确研究的范围
如“为什么柑橘会滞销”“为什么衢州市柑橘会滞销”,前者指向不明,没有确切的范围,难以真正实施;而后者则清楚地指出了要调查研究的范围,使研究目的明确。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范围进一步缩小到某个乡镇,甚至某个村,使调查更为可行。
(二) 明确研究对象
课题要明白无误地表述所研究的对象,如“柑橘滞销对橘农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研究对象是橘农,可是哪里的橘农、对橘农有哪方面的影响等没有准确表述。所以需要进一步明确,如柑橘滞销对我市橘农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柑橘滞销对我市橘农的经济收入影响,等等。
(三) 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应指明研究的焦点问题,使人一看题目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如“衢州市橘子滞销问题的原因调查研究”和“衢州市橘子滞销问题解决方法的调查研究”两个课题,同是衢州市的橘子滞销问题,但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让人想循着题目探个究竟。
(四) 明确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不同,课题的指向也不同,如“腐烂的柑橘造成的水污染调查研究”和“腐烂的柑橘造成的水污染实验研究”两个课题,学生所做的事和最后的研究结果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研究前就要对研究方法加以阐述,使课题更为完善。
一、 提炼而非舍弃是课题转化的原则
笔者利用图片及视频展示了衢州柑橘滞销以及腐烂柑橘堆积如山的情况,并经过一番启发,全班学生关于衢州柑橘一口气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不都能转化成“课题”进行研究。那些过于简单且已经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如“为什么衢州的橘子多了就卖不出去呢”,就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一些不可能产生结果的问题如“又大又甜橘子的基因是怎样的”也不可能去研究;一些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如“为什么橘农要倒掉腐烂的柑橘”,也同样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值得研究的?这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一项本领。在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中,假如教师不指导学生怎样转化,只告诉学生这也不能做课题、那也不能做课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受到压制,积极性就会逐渐消退。教师一定要把握这样一条原则: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但没有不可以转化成课题的问题。
二、 将问题进行分类是课题提炼的基础
要在众多问题中选出一个能转化为研究课题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类。
(一) 根据学生的兴趣把内容初步分类
关于衢州柑橘的二十多个问题在一节课中一一转化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同学都转化教师指定的同一问题也是不合理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对问题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我们把所有问题初步划分为4类:(1) 柑橘的种植;(2) 柑橘的销售;(3) 柑橘的处理;(4) 腐烂柑橘对环境的危害。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问题进行转化。
(二) 根据回答问题的要求,将问题分成三个层次
1. “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关于一般基础知识的问题,如:我市椪柑的特点是怎样的?柑橘是怎样长出来的?腐烂柑橘对环境造成了哪些污染?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上网或查找各种书籍资料找到答案。这类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通常可采用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一般来说,这类问题不适合作为研究课题。
2. “为什么”的问题
这是较深层次的问题,如:橘子为什么会腐烂?什么时候柑橘销量会大降?不同地区的橘子甜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橘农要这样处理柑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要根据问题和现有的知识去设计研究方案,获取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并通过对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与“是什么”的问题相比,这类问题的解决所需的时间更长一些、研究深度更深一些、研究广度更宽一些。一般来说,这类问题的研究课题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
3. “怎么办”的问题
这是属于决策类的问题,如怎样处理这些滞销的柑橘?怎样提高衢州橘子的品质?怎样再利用这些腐烂的橘子?这类问题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回答“应该如何做”,比较适合研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小组。
三、 将问题进行“三性”论证是形成课题的关键
在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并选择了几个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选择的问题是否一定就可以研究了?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一) 科学性
一个可以研究也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科学原理,否则会像永动机研究一样,花再多的时间、精力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如下课题:让衢州柑橘永不腐烂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出发点很好,可是它没有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本无需进行研究。那么,这个课题是否就只能完全舍弃呢?我们不能使柑橘永不腐烂,但是,目前有很多技术能减缓柑橘腐烂,从而延长柑橘的销售时间,所以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就具有科学性。
(二) 实用性
开展课题研究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二是学生收获的教育价值。如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到橘子滞销,可能是橘子太多了吧,提出了“关于怎样减少衢州市柑橘产量的实验研究”。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社会价值的课题,不具备实用性。又如在讨论腐烂橘子的处理方法时,有的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专家研究出结果,许多橘农已经按专家提供的方案进行处理,所以无需我们进行研究。要想知道如何处理,只需要到网络上去查询或直接到橘农家中了解就可以了。”这些学生片面地理解了实用性,应该给以纠正,因为网络调查和实地访问本身就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同时,在调查和访问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能力也能得到培养,这就是课题研究的教育价值。
(三) 可行性
一个科学实用的课题是不是就可以开展研究了呢?我们还应该对这个尚未成熟的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四个维度来衡量课题研究的条件是否充分。如“怎样提高柑橘中的维生素C含量”这一问题,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学生都没有进行研究的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问题怎样转化为课题呢?对此,我们可以改变或缩小研究范围,如研究“腐烂的柑橘对环境有什么污染”“土壤或肥料对橘子甜度的影响”等课题。
四、 将问题进行完善是形成课题的保证
问题的陈述必须能为研究指明足够明确的焦点和方向。初次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往往模糊不清,因此,在开题指导课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问题的陈述进行完善,使一般的问题陈述方式变成课题的陈述方式。
(一) 明确研究的范围
如“为什么柑橘会滞销”“为什么衢州市柑橘会滞销”,前者指向不明,没有确切的范围,难以真正实施;而后者则清楚地指出了要调查研究的范围,使研究目的明确。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范围进一步缩小到某个乡镇,甚至某个村,使调查更为可行。
(二) 明确研究对象
课题要明白无误地表述所研究的对象,如“柑橘滞销对橘农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研究对象是橘农,可是哪里的橘农、对橘农有哪方面的影响等没有准确表述。所以需要进一步明确,如柑橘滞销对我市橘农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柑橘滞销对我市橘农的经济收入影响,等等。
(三) 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应指明研究的焦点问题,使人一看题目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如“衢州市橘子滞销问题的原因调查研究”和“衢州市橘子滞销问题解决方法的调查研究”两个课题,同是衢州市的橘子滞销问题,但研究的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让人想循着题目探个究竟。
(四) 明确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不同,课题的指向也不同,如“腐烂的柑橘造成的水污染调查研究”和“腐烂的柑橘造成的水污染实验研究”两个课题,学生所做的事和最后的研究结果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研究前就要对研究方法加以阐述,使课题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