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词诠》不完全内动词“斯”释义献疑

来源 :长安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w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彼路斯何”一句中的“斯”,《汉语大字典》和《词诠》两部工具书有相同的解释,都将其解释为汉语中的系词“是”。立足汉语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诗经》成书的时期,汉语中尚未出现系词。只有充分考虑句式结构、韵律和谐以及“斯”字本身的语法功能等诸多因素,才能准确地把握“斯”的语法功能。“斯”在此处作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斯何”结构常出现在古汉语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关键词:“斯”;系词;音节助词;“斯何”
  文章编號:978 -7- 80736 -771 -O(2019) 03 - 004 - 03
  《诗·小雅·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关于上句中“斯”的含义,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训释为“不完全内动词①。”杨氏《词诠》亦将“斯”训释为“是”。《汉语大字典》参照《词诠》的解释,亦将“斯”训释为汉语系词“是(为)”。两部工具书都认为,在《诗经》的语言中,已经出现系词。关于汉语中系词出现的时间,王力先生曾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汉语真正系词的产生,大约在公元第1世纪前后,即西汉术年或东汉初叶。②”《诗经》所收录的诗歌,时间跨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尽管作非一人、成非一时,但其创作上限早于西汉术年,这是非常明确的。故而,在《诗经》的语言系统中,并不存在所谓的系词,将“彼路斯何”中的“斯”解释为系词“是(为)”,显然没有尊重汉语史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仅有现代辞书误释了“斯”的含义,就连兼采三家诗之说的《毛诗笺》对“斯”的训解也有偏差。东汉郑玄《毛诗笺》:“笺云:斯,此也。”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引郑笺,与前说无异。“彼路斯何”的“路(辂)"之前已有代词“彼”,郑玄又释“斯”为代词“此”,造成义意扦格不通,甚失其旨。清胡承珙《毛诗后笺》(下称《后笺》):“《传》意以‘斯’为‘今’,正对上文言‘昔时富贤者’,此言‘今时富小人也’。或以‘斯’为语词。斯,犹乃也。《斯干》:‘乃安斯寝’,即‘乃安乃寝’。犹下文‘乃寝乃兴’也,若谓对彼为此,则诗中如‘乃寝乃兴’,又岂得以义称彼此有相形之势乎?③”胡承珙《后笺》不承郑玄《毛诗笺》之弊谬,而认为“斯”、“乃”皆为语词(虚词)。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下称《通释》):“‘斯’为语詞。‘斯何’犹‘维何’也。笺训‘斯’为‘此’,失之。④”马瑞辰《通释》以胡承珙《后笺》之见解为是,亦从其说,并进而指出“斯何”即“维何”“斯”与“维”同义,二者皆语词。胡承珙与马瑞辰坚持从材料本身出发,不迷信古注,抉择按断可谓精当。
  《诗经》今注中,亦有将“斯”解释为系词“是”的情况。程俊英《诗经译注》(下称《译注》)“彼尔维何”一句的注解为:“维,是。维何,是什么⑤。”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与《译注》的注解相同,都将“维”看作系词。关于“彼路斯何”的“斯”,二书并未出注,但参照注义对“维”的训释,可知二书对“斯”亦是此解,即将“斯”视为系词“是”。有的《诗经》注本并未指出“斯”在此处独特的语法功能。周振甫与王秀梅皆有《诗经译注》(下称周书、王书),周书与王书的“彼尔维何”、“彼路斯何”两句中,“维”“斯”皆未出注。但结合周书译文“那个花是什么”、“那个大车是谁坐⑥”,王书译文“那盛丌的是何花”、“那辆战车是谁的⑦”,可知译文中的“是”分别与与“维”、“斯”对应。周书和王书虽未直接将“斯”解释为系词“是”,但也未指出“斯”在此处用作音节助词,本该出注而未注。另外,两书皆在译文中增译了系词。对于原本中缺少的成分,补充之时也未加括号说明,很容易使人产生“斯”即“是”的误解。
  “斯”作为音节助词的这一语法功能,是由其所在句子的句式决定的。姜亮夫先生在《昭通方言疏证》“说四字式词组”中曾指出:“四字词组即得为一完整简单之语句,言语之功用遂尔完备。”“四字式词组为汉语之特殊形式,自其发展之史实论之,其根源该本于汉语二字为一音步之定则,两音步即得组成一语句( Sentence),此表现与诗经时代最为突出”⑧。“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每一句都是四言。若按照韵律划分节奏,应作“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每句诗前两字与后两字分属两个音步,彼此音节两两对应。
  “斯”用作音节助词,与《诗经》中的“维”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虚字(即虚词)乃语助之词,或用于句中,或用于首尾,本无一定;乃有句中用虚字实为变例者。”又“《诗·无羊》篇‘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旗矣’按:‘众维鱼矣’犹云‘维众鱼矣’;‘旐维旗矣’犹云‘维旐旗矣’;与《斯干》篇‘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一律。彼‘维’字用之句首,而此‘维’字用之句中,乃古人文法之变也⑨。”据此.“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两句中的“维”亦作虚词,起补充句子音节的作用。《诗经》中的句子以四言为主,每两字构成一个音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两句中,“维”字是为求诗句韵律和谐所加,本身无实义。“彼尔维何”与“彼路斯何”同押“何”韵,彼此形成重章叠句的效果。在《诗经》中,“维何”这样用,还有很多例子:
  1.其钓维何?维鲂及鳃。(《采绿》)
  2.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既醉》)
  3.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同上)
  4.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同上)
  5.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同上)
  6.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韩奕》)
  7.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同上)
  “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句式相同,“维”、“何”意义用法也应相同,同为补充音节的虚词。《词诠》与《汉语大字典》将“斯”释为判断词,盖由于“斯”后有疑问词“何”,而两书皆视“何”为表语,故便视“斯”为系词。然而,此结论难以成立。第一,正如王力先生所说,上古汉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系词“是”;第二,复指代词“是”演变为系词,需有特定条件,即长期用在判断句中,处于主谓之间,系词的性质才会逐渐显示出来。而在古汉语中,作为代词的“斯”没有“是”的这种用法;第三,系词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上古判断句,是到了中古时候的才出现的⑩o   在《诗经》中,“斯”作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连接两部分的用法还有不少的例子:
  8.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皇矣》)
  9.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斯干》)
  10.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采芑》)
  11.婉兮娈兮,季女斯饥。(《侯人》)
  “斯何”二字连用,“斯”字作音节助词,这样的例子不仅《诗经》中常用,其他作品中也是很普遍的,例如:
  12.“处之斯何,窈窕淑女。”(孙过庭《景福殿赋》)
  13.“烝尝宾燕,其羞孔多。有苾有严,神飨斯何?”(柳宗元《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
  14.“况年非告老之时,而勋在受遗之籍,不留屏辅,人谓斯何?姑体至怀,少安厥位。”(王安石《赐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知亳州欧阳修上表奏乞致仕不允诏》)
  15.“铭曰:沉侯世献,得相惟媛。归嫔于宗,诲子而彦。相之斯何?德则有仪。诲之斯何?庆则有贻。”(王安石《曾公夫人吴氏墓志铭》)
  16.“其知之者,将可以语邵康节三易矣,从小王之徒,唯知尚其词耳,其谓斯何?”(汉京房《京氏易传》卷上)
  1 7.“以弟博洽温敏,既善推理,又习其书,而犹尚绝意,莫肯垂留三思,纵使来世亦有笃古硕儒,其若斯何?”(《孔丛子·与从弟书》)
  例1 2、例1 5“斯何”前是動宾结构,例2、例3“斯何”前是主谓结构。例13中“神饗斯何”与“有苾有严”韵律和谐,其句末的“何”与“其羞孔多”句末的“多”,二字在上古同属“歌”韵。例14中前两句虽非四字句,但以“况”、“而”分领全句,两句形成对文。“不留屏辅”与“人谓斯何”同为四字句,后句有“斯”作补充,两句有相同的音节,彼此韵律和谐。例12、例1 5中“处之斯何”、“相之斯何”、“诲之斯何”三句分别与“窈窕淑女”、“德则有仪”、“庆则有贻”三句韵律相谐,“斯”在句中亦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斯”字多用在“何”前作音节助词,而本身无实义,这种用法已经非常固定。为韵律和谐计,“斯何”也多用于句末。例如,“相之斯何?德则有仪。诲之斯何?庆则有贻。”此四句与《诗经》句式相似,两问两答,形成四个四字二音步句式,音节、韵律都很和谐。
  “斯何”在句中位置多变,但用法是固定的,以上所举数例,“斯何”皆位于句末。接下来举几例“斯何”位于句首的材料,以证明之:
  14.“去泥纯水则永断无明,明相精纯。斯何不证疏法空座者?”(唐释宗密《圆觉经略疏之钞》卷二十一)
  15.“富者此事可为,贫人命随朝露。病即成矣,斯何救焉?”
  16.“外道异学修梵行者,当试四岁。观其行,察其性。威仪寂静,辞语诚实则可于我法中净修梵行。在人行耳,斯何难哉!”(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第六》)
  17.“吾子性德体道,笃信安仁,约已博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
  18.“若夫中朝猛士,本自无穷,沙塞精兵,斯何有量,是以家国之富,文景所未俦,兵马之强,秦汉所未敌。”(南北朝徐陵《徐孝穆集·卷六》)
  19.“而其悲愤无聊,或以言见,或不以言见,均之为士不遇,斯何更不幸欤?”(朱柏庐《金孝章先生诗序》)
  此五例可分为两类:例15一例18为一类,例14、例19为一类。在例15一例18中,“斯何救焉”、“斯何难哉”、“斯何远矣”和“斯何有量”四句与各自的前一句结构相同,皆为四字句。四句中的“斯”附加在“何”之前,类似前缀,不妨称其为前附加成分。另外,“斯”在古汉语中还有代词“此”的语法功能,多作“这”、“这个”、“这里”之义。与“斯”相类似,“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以前这段时间里,一直作为指示代词出现,“是”作系词的用法,亦由作指示代词的用法发展而来。尽管“斯”和“是”都有指示代词的用法,二者仍有区别,因为并非所有指示代词都能发展为系词。上述四例的“斯”并不作主语、宾语及定语,实词性很弱,基本失去了实际意义;相反,虚词性非常强。四例中缺少“斯”,也可表达完整意义。由此可知,在古汉语中,“斯”常用在“何”之前,作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
  兹举数例“斯何”位于句中的材料,以说明古汉语中“斯何”位于句中,语法功能仍旧不变。⑾.
  20.“汝辩斯何乡非翼!维有其织,织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维德之用,用皆在国,谋大鲜无害。”(《逸周书·小开解》)
  21.“履和而行,威棱上古,洪泽滂流,茂化沾溥。不殃少留,民斯何怙?墟欷成云,泣涕成雨。昊天不吊,丧我慈父。”(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帝王部第三》)
  22.“三周始那,日居未几,人斯何遽?”(龙朔《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例21-例23中“汝辩斯何乡非翼”、“民斯何怙”和“人斯何遽”中“斯”均位于主谓结构之间。例2 1中“翼”为“恭敬”、“谨肃”义,至今仍有“小心翼翼”的说法。“翼”是形容词,之前的“何”是副词,相当于“多么”、“如此”。例22中“怙”是“依靠”、“依仗”义,“何怙”相当于“怙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到动词的前面。例23中的“遽”为“急”、“仓猝”义,本例中表示人生命短促,同为形容词,前面的“何”也是副词,用法同例21。三例中的“何”字皆可单独用来表达完整语义,作为前置宾语出现在动词之前。为了补充句子的音节,前面的“斯”词义会弱化,弱化到一定程度就会消失,而作为音节助词存在。
  《汉语大字典》和《词诠》这两部工具书皆认为“斯”在上古汉语中有“是(为)”的意义,这其实是典型的随文释义,没有立足汉语史和语法的规律和实际,故而应当引以为戒。另外,“斯何”在古汉语中使用较为普遍,“斯何”用在不同语境中,意义有别,但“斯”的用法固定,仅作为音节助词存在,其后的“何”才有实义。   古汉语虚词的训释对于研究古汉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准确地把握重要虚词的意义,才能去伪存真,进而更好地疏通文意。
  注释:
  [1]杨树达《高等国文法》:“不完全内动词,有‘是’义,‘非’义等字。凡此等动词之下,必有补足语以说明主语。此类动词为数有限,故今取古书中所有此类之动词记述之。(第120页,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2]王力《汉语史稿》第344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3l[清]胡承珙《毛诗后笺》第709页,续修四库全书本。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第5 17页,中华书局1 989年版。
  [5]程俊英《诗经译注》第3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第466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6]周振甫《诗经译注》第244頁,中华书局2002年版。
  [7]王秀梅《诗经译注》第250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8]《姜亮夫全集》卷十六《昭通方言疏证》432-43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四“句中用虚字例”,第69-70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10]参见王力《汉语史稿》第344 - 345页,中华书局2015年版。
  [11]还有一种“斯何”处于句首,“斯”作为代词使用的情况。《后汉书·张衡列传》:“吾子性德体道,笃信安仁,约已博艺,无坚不钻,以思世路,斯何远矣!”《通典·礼典》:“加己之事,孰若奉亲之重?今讥其婚而许其冠,斯何义也?不亦乖乎!”《五灯会元》卷一:“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日:‘斯何瑞也?’’’又卷二:“帝遂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以上各例中“斯何”是两个词,“斯”是代词,意为“这、这个”;“何”或作程度副词,意为“多么”,或作疑问代词,意为“什么”。这种情况“斯何”虽然连用,但和文中所举的做结构助词的用法毫无关联,故本文对此不另作讨论,考虑到这种用法值得注意,故列于注中以备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郭在贻.训诂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姜亮夫、饶宗颐、蒋礼鸿等,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Ml.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5]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6]王云路,论汉语词汇的核心义——兼谈词典编纂的义项统系方法[J].语言暨语言学.2006,(12).
  [7]俞樾.古书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9]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中华书局,1 999年版。
  [1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l.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王秀梅.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王云路,“按(案)”词义考[J].语言研究.2013,(7).
  [15]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校注[Ml.北京:中华书局,1997.
其他文献
主要论述了新时期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屯兰矿8^#煤层及邻近煤层的瓦斯参数的测定和对赋存规律的分析,预测了该矿的瓦斯涌出情况,并就屯兰矿的瓦斯治理提出了建议。
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其危害,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人员素质,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推进会计电算化工作和健全完善会计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