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利关:专为他人做嫁衣
一款产品,其被设计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抢占市场,实现盈利,而目前市面上主流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无不以广告为主,但短视频却不能效仿它的“大哥哥”,用高点击率来吸引广告商在其视频前缀广告。
但是4G为短视频产品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相对于文字和图片所能产生的有限的流量,视频所需要的流量大大超过了文字和图片。而众所周知,国内4G收费始终居高不下,不少用户在憧憬4G时代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不愿意付出过于高昂的金钱代价。即便在4G技术普及之后,也很难保证用户不会因为资费上的考虑,而将4G当3G来使用—虽然短视频产品相对于普通视频产品,依旧在流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比对文字和图片所产生的流量时,短视频的优势荡然无存。如何才能让用户获取资讯的习惯从文字和图片转移到视频上,这是短视频产品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用户习惯关:我为什么选择短视频?
虽然从目前来看,几大主流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短视频产品,似乎短视频已经大势所趋,但这一产品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考验,归根结底用户才有发言权。在过去的几年里,用户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阅读多媒体资讯已经成为潮流,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少移动端阅读APP已经逐渐取代了网络时代的PC端资讯平台,人们尽情享受着移动互联时代的便捷。可想而知,短视频未来的主战场也在移动端上,但是在这里,它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吗?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回答用户一个问题—我能用短视频做什么?
我们知道,所谓体验,也就是用户视频分享需求的痛点,用户是否用得着,又是否爱用,直接决定了短视频产品能否生存甚至繁荣下去。我们知道,目前短视频产品主要分为两种,它既可以是移动SNS产品的功能升级,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出现在我们眼前。
而由于前者的优势在于用户的社交关系已经通过图片分享时期的积累产生了沉淀,因此背倚着原来就已经有的成熟平台,用户无需再度搬迁自己的社交圈,这样大大降低了整个产品的推广难度,实际上在推出时就已经巧妙跨越了生存关。因此我们主要谈的是后者的市场需求。后者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用户的需求点—而且这一需求点不是通过文字、图片就能达到的,否则身为后来者,从仅从资费和流量上来考虑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国内公司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腾讯的《微视》,利用“粉丝效应”来强调它自身的娱乐属性,将过去人们认为的“短视频”和“社交性”挂钩的概念扭转过来,这是一个明星的秀场和舞台。这点和BBC的Instafax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优点在于,《微视》前期可以作为一个发布平台,而成熟后可以转化为一个社交平台,能否成功转化,正是其成为鸡肋还是下一个《微信》的关键所在。
在微博和《微信》刚刚诞生伊始,迅速获得受众的认可的关键在于—它们不仅仅是因为能够用极短的篇幅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更满足了用户的快速分享欲望,而这是昔日BBS、博客等互联网产品所不能达到的。在微博、《微信》没有出现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在未来会有这么多人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从美食到衣着再到育儿。而短视频产品则可能帮助用户挖掘,甚至创造出仅仅依靠文字和图片无法表现完整的生活习惯。
一款产品,其被设计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抢占市场,实现盈利,而目前市面上主流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无不以广告为主,但短视频却不能效仿它的“大哥哥”,用高点击率来吸引广告商在其视频前缀广告。
但是4G为短视频产品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相对于文字和图片所能产生的有限的流量,视频所需要的流量大大超过了文字和图片。而众所周知,国内4G收费始终居高不下,不少用户在憧憬4G时代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不愿意付出过于高昂的金钱代价。即便在4G技术普及之后,也很难保证用户不会因为资费上的考虑,而将4G当3G来使用—虽然短视频产品相对于普通视频产品,依旧在流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比对文字和图片所产生的流量时,短视频的优势荡然无存。如何才能让用户获取资讯的习惯从文字和图片转移到视频上,这是短视频产品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用户习惯关:我为什么选择短视频?
虽然从目前来看,几大主流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短视频产品,似乎短视频已经大势所趋,但这一产品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考验,归根结底用户才有发言权。在过去的几年里,用户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阅读多媒体资讯已经成为潮流,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少移动端阅读APP已经逐渐取代了网络时代的PC端资讯平台,人们尽情享受着移动互联时代的便捷。可想而知,短视频未来的主战场也在移动端上,但是在这里,它能获得用户的认可吗?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回答用户一个问题—我能用短视频做什么?
我们知道,所谓体验,也就是用户视频分享需求的痛点,用户是否用得着,又是否爱用,直接决定了短视频产品能否生存甚至繁荣下去。我们知道,目前短视频产品主要分为两种,它既可以是移动SNS产品的功能升级,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出现在我们眼前。
而由于前者的优势在于用户的社交关系已经通过图片分享时期的积累产生了沉淀,因此背倚着原来就已经有的成熟平台,用户无需再度搬迁自己的社交圈,这样大大降低了整个产品的推广难度,实际上在推出时就已经巧妙跨越了生存关。因此我们主要谈的是后者的市场需求。后者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用户的需求点—而且这一需求点不是通过文字、图片就能达到的,否则身为后来者,从仅从资费和流量上来考虑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国内公司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如腾讯的《微视》,利用“粉丝效应”来强调它自身的娱乐属性,将过去人们认为的“短视频”和“社交性”挂钩的概念扭转过来,这是一个明星的秀场和舞台。这点和BBC的Instafax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优点在于,《微视》前期可以作为一个发布平台,而成熟后可以转化为一个社交平台,能否成功转化,正是其成为鸡肋还是下一个《微信》的关键所在。
在微博和《微信》刚刚诞生伊始,迅速获得受众的认可的关键在于—它们不仅仅是因为能够用极短的篇幅提供大量有用信息,更满足了用户的快速分享欲望,而这是昔日BBS、博客等互联网产品所不能达到的。在微博、《微信》没有出现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在未来会有这么多人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从美食到衣着再到育儿。而短视频产品则可能帮助用户挖掘,甚至创造出仅仅依靠文字和图片无法表现完整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