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解、熟记、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是检测学生学习历史水平的三个基本标准,这三个标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既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培养,也注重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从2010年开始,泰州市中考历史由开卷改为闭卷,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作了以下尝试。
一、从“厚读”到“薄读”,持之以恒,熟记知识点
围绕大纲,印发知识点。将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整理出,印发给学生,由六本书浓缩为几张纸。就应考而言,对历史知识不熟悉,会影响答题速度,更难以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特征加以记忆。如苏联解体的时间1991年,1991就是一个对称数字,让学生寻找自己经历的对称年——2002年(这些学生多为1996年后出生,一生只会经历一个,经历两个几率很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再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1937年7月7日,学生会发现37与三个7的规律;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学生将它记为四四如意,六六大顺。既容易记,又不容易忘记。
归类记忆法:将同一年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记忆,如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将不同时间发生的同类事件归类,如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例;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与回归;世界格局的演变(一战后,二战后,当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时间及取得的成果等,将同一类的事件归纳在一起,提高记忆的效率。
字头记忆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如大运河的四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记为“永通邗江”。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外主动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可记为“深珠汕厦海”。
当然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强化记忆,提高效率,为应付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
近年来,历史试题的设计呈现出图文并茂,史料结合,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等特点,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新课改理念,考生必须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可以以线带点,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试水平。
历史学科知识零碎,繁多。加强单元和专题复习,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既能做到随时将知识线索从大脑的记忆库中调出来,又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根据每阶段的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外思想发展史,中国古代政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科技史,经济全球化等,在各专题的统摄下将知识点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印象。
以时政或“周年”问题出题,在中考中出现较多,该类试题时代感强,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如2011年中考周年大事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三农”问题、水利工程问题、能源问题等,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切入点,提高答题能力。
三、讲练结合,提高应试能力
讲练结合,提高应试能力。注意训练的质量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从基础做起定时定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识记规定的内容,然后默写,检查指出一些容易写错的字。如一国两制,“制”不能写成“治”;萨拉热窝,“萨”不能写成“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赛”不能写成“塞”等。基础扎实了,再进一步通过典型题例,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技巧,学会举一反三。这样知识掌握牢固了,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初三学生由于受心理及认知特点的局限,解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合规范,随意性强,口语化现象多,这更是初三复习期间训练的重点,教师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严谨的答题态度,严密组织答题语言的能力与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学生要求认真审题,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紧扣题意,注意文字的规范表达,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坚持史论结合。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只有抓住要点,复习得法,才能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才能提高我们的应试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我们过重的学业负担,轻松应试。
(作者单位:泰兴市元竹初中)
一、从“厚读”到“薄读”,持之以恒,熟记知识点
围绕大纲,印发知识点。将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整理出,印发给学生,由六本书浓缩为几张纸。就应考而言,对历史知识不熟悉,会影响答题速度,更难以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特征加以记忆。如苏联解体的时间1991年,1991就是一个对称数字,让学生寻找自己经历的对称年——2002年(这些学生多为1996年后出生,一生只会经历一个,经历两个几率很小),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再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1937年7月7日,学生会发现37与三个7的规律;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学生将它记为四四如意,六六大顺。既容易记,又不容易忘记。
归类记忆法:将同一年发生的事情放在一起记忆,如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因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将不同时间发生的同类事件归类,如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例;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与回归;世界格局的演变(一战后,二战后,当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时间及取得的成果等,将同一类的事件归纳在一起,提高记忆的效率。
字头记忆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如大运河的四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可记为“永通邗江”。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外主动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可记为“深珠汕厦海”。
当然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强化记忆,提高效率,为应付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
近年来,历史试题的设计呈现出图文并茂,史料结合,关注热点,贴近生活等特点,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新课改理念,考生必须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可以以线带点,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应试水平。
历史学科知识零碎,繁多。加强单元和专题复习,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既能做到随时将知识线索从大脑的记忆库中调出来,又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根据每阶段的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外思想发展史,中国古代政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科技史,经济全球化等,在各专题的统摄下将知识点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印象。
以时政或“周年”问题出题,在中考中出现较多,该类试题时代感强,体现了贴近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课改理念,根据时政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如2011年中考周年大事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三农”问题、水利工程问题、能源问题等,引导学生把历史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切入点,提高答题能力。
三、讲练结合,提高应试能力
讲练结合,提高应试能力。注意训练的质量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从基础做起定时定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识记规定的内容,然后默写,检查指出一些容易写错的字。如一国两制,“制”不能写成“治”;萨拉热窝,“萨”不能写成“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赛”不能写成“塞”等。基础扎实了,再进一步通过典型题例,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技巧,学会举一反三。这样知识掌握牢固了,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初三学生由于受心理及认知特点的局限,解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合规范,随意性强,口语化现象多,这更是初三复习期间训练的重点,教师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严谨的答题态度,严密组织答题语言的能力与技巧。在练习过程中,我们学生要求认真审题,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紧扣题意,注意文字的规范表达,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坚持史论结合。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只有抓住要点,复习得法,才能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才能提高我们的应试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我们过重的学业负担,轻松应试。
(作者单位:泰兴市元竹初中)